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少有人看见的美
内容
编辑推荐

纳兰容若和仓央嘉措之后,神秘作家苏缨的兴趣转向了西洋名画,见惯美术史流水帐一样的陈述,在《少有人看见的美》中,苏缨对名画进行了另一种解读——诗性、灵性与终极追问,囊括西方人文的主题:占星的观念、灵魂的重量、人类的雄心与谦卑、上帝的时间视角、历史的终点等。在《少有人看见的美》中,苏缨既是美的赏鉴者、赞美者,也是智慧的侦探者、解析者,从画面上小细节的意蕴,到画面外大历史的背景,书中尽皆呈现。130幅图330页,精致呈现西方文明美之精微。

内容推荐

在苏缨编著的《少有人看见的美》这本以绘画为主题的书里,强烈的个人偏好逼迫我只想谈谈那些富于理性之美的画作,这也就意味着,我不是从艺术角度,而是从思想角度切入进来的。如果可以把一幅名画比喻为露在海面之上的冰山一角的话,那么海面就是画家本人以及画家所生活的那个社会,而冰山隐藏在海面之下的庞大身躯,亦即那些由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奥古斯丁等等伟大哲人们无声浸润于社会与艺术之内的诸般奇异哲思,才是令我兴趣盎然并在这本书里着力描摹与分析的东西。

所以,《少有人看见的美》这不是一本常规意义上的美术读物,它无意于引起任何感动,只希望激发一点思考。如果你恰恰和我一样,也是一个对智力趣味情有独钟的人,并且对美术史怀有几分兴趣的话,那么你一定就是这本书所要寻找的读者。

目录

序 寻找多巴胺

自序 理性趣味的读画者

一、灵魂的重量

 ……除此之外另有一类麻烦是:画虽然画得出来,理论上也讲得通,但风俗道德无法接受。例如灵魂无论有形体还是没有形体,至少是不穿衣服的,这是从古希腊直至基督教经院哲学的共识,所以画家在描绘灵魂的时候每每以裸体来处理。那么,当画家接受委托要画一幅《圣母升天》的时候,他该怎样描绘圣母的灵魂呢?

二、理想城市:扮演上帝的画家

 传统的艺术史总是说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人性的解放运动,画家们摆脱了传统的宗教束缚,大胆地用画笔来表现人本身,赞美人本身。不,文艺复兴的革命性远远不仅如此。在长期被艺术史忽略的“理想城市”这个题材里,我们看到画家们竟然僭用了神的语言,以数学的理性而非谦卑的虔敬构建出自己的乌托邦来。他们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三、巴别塔:雄心与谦卑的对抗

 假设人们当真建成了通天塔,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吗?可想而知的是,宁录的权威也会随着塔的高度而达到通天之境。或许,人们的确躲避开了洪水的威胁,但那又如何呢?宁录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威,在消解了一个公共威胁之后必定还要宣传出其他的公共威胁,毕竟只有骇人的公共威胁的不断存续才是提高国家凝聚力的最有效的手段。个中道理就像那些缺乏信仰的哲人们讥讽上帝的那样:上帝为了使人类依赖自己,故意创造了魔鬼,因为若没有魔鬼,人们便不会那么渴求上帝。

四、主旋律:14 世纪的政府宣传画

 他们要做的就是脱胎换骨,但高明的政治智慧使他们知道:要想让政治做出平稳的过渡,大刀阔斧地斩断传统远不如旧瓶装新酒来得稳妥。所以在宣传手段上,他们保留了最为必要的宗教元素,然后巧妙而不动声色地对宗教元素做出世俗化的修改。市政厅大会议厅的壁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画面上虽然仍是圣母加冕的老旧题材,但精神气质已经不再是宗教的了。

五、人生的悖论及解答:从忒修斯之船说起

 假如从一个沙堆里剔除一粒沙,这个沙堆还可以被叫作沙堆吗?假如再剔除一粒沙,又一粒沙,直到哪一粒沙为止这个沙堆便不再成其为沙堆呢?古希腊人为我们留下了这个经典而无解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否同样适用于我们自身呢?倘若失去了所有的旧细胞,甚或部分肢体,甚或全部的记忆与思维能力,我们依然还是我们自己吗?

六、不良的母亲

 人心永远向往着各种“多余”之物,这真是天性使然,无论怎样的思想潮流怎样在相反方向上做出努力,结果也只是一再证明了人性不是任何力量可以扭转得来的。倘若这样的人性也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而自然秩序当真是上帝所造就的话,那么我们只好承认淫欲与奢侈反而拥有神性的光辉,是真正具有道德价值的东西,至少不应该受到惩罚。

七、上帝的时间视角

 象征永恒的圆环居然并不握在时间老人的手里,而是高踞于时间老人所统治的世界之上;换句话说,永恒并不是长生不老之类的概念,并不是在无尽流逝的时间中永存不变,而是时间体系之外的某种东西。这是西方文化里一种特殊的观念,在东方文明中不曾有过。

八、全部的历史只有一页

 按照《新约· 启示录》的预言,世界终将毁灭,届时世上所有的人,无论生者、死者,都将接受最后的审判,有人升入天堂,有人沉沦地狱。所以,在永福与永罚的参照下,无论是几十年的人生还是千百载的文明,都只如白驹过隙,短暂得微不足道。设想一下,在你通往天堂、享受永福的路上要在一家旅店里歇息一晚,那么这家旅店究竟是五星级宾馆还是乡间旅社,究竟是宽敞富丽还是肮脏逼仄,难道你还会有任何在意不成?

九、画家的立场:以雅克- 路易· 大卫为线索(1)

 镣铐无处不在,但式样不尽相同。在西方绘画史上,画家们同样在戴着镣铐舞蹈,其中最沉重的一副镣铐倒不是技术上的制约,而是无所不在的文艺审查制度。

十、画家的立场:以雅克- 路易· 大卫为线索(2)

 科里奥兰纳斯所遭遇的民主正是这种模样的民主。在西方社会的传统里,在现代民主诞生之前,“民主”一词具有毋庸置疑的贬义,它的含义几乎可以等同于“暴民政治”。人们厌恶民主,因为苏格拉底就是死于民主之手,耶稣基督也是在人民的呼声里被钉在了十字架上。

十一、画家的立场:以雅克- 路易· 大卫为线索(3)

 新古典主义画风从来都强调理性、秩序、和谐、内敛,然而政治舞台从来都是巴洛克风格的,激情、狂野、喧哗以及波诡云谲。在巴洛克式的政治舞台上搞新古典主义的绘画创作,这种事情看上去总是有几分吊诡。

十二、画家的立场:以雅克- 路易· 大卫为线索(4)

 大卫似乎是想告诉观者,只有在爱神面前主动缴械而不是因为懈怠与意乱神迷才缴械的战神才是真正当得起王者称号的战神,那个一旦顶盔贯甲便横扫千军、六亲不认的战神,其实只是一名屠夫罢了。

试读章节

现在的年轻人或多或少懂得一点占星术,至少知道自己的出生时日落在黄道十二宫里的哪一个星座上。占星术的知识在今天的许多场合甚至成为必要的社交素养之一:我们知道白羊座的人好胜心重,无法容忍任何挫败;知道金牛座的人性格沉稳,喜欢循规蹈矩,对自己熟悉的环境总会产生异乎寻常的依恋感;也知道双鱼座的人浪漫多情,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你制造惊喜……在交友、就业和婚恋关系上,我们也会参照彼此的星座,以洞悉将来和谐相配的程度。

如果这真是一种迷信的话,那么新时代里的一切迷信无疑要推占星术为首。或许罗兰·巴特在那本论断较多而论证较少的《神话修辞术》里提出的占星术和文学具有相同社会功能的说法不无参考价值,但他的语气令人不很愉快,尤其是他最后的一句结论:“占星术就是小资阶层的文学。”

无论如何,对占星术的信念虽然常常被指责为“缺乏科学依据”,却不乏大量的来自日常经验的证实。事实上,在知名科学家的阵营里——至少是早期的知名科学家的阵营里——对占星术的态度也不是众口一词的否定。譬如牛顿一辈子都是占星术的坚定支持者,他曾就这个问题与哈雷展开过一场科学史上著名的论战,牛顿认为哈雷对占星术的否定纯属想当然,而自己对占星术的肯定是建立在深入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当然,有鉴于牛顿也是炼金术的忠实拥趸,我们倒也不必盲信他的所有“权威意见”。

我自己曾经对这个问题充满好奇,因此而粗浅地想到:哪怕我们暂时还没可能验证占星术的原理,至少也可以用到现代学术里的统计手段,以得出某个有参考价值的盖然性结论,而不是依据某些或“惊人灵验”或“十足不准”的个案来下判断。后来发现这件事早已有人做过:荣格,20世纪上半叶的大牌心理学家,分析了483对夫妻的星象命盘,又据此测试了3222份假定的夫妻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对占星术非常有利的。

即便我们笃定荣格的结论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被新的研究成果证伪,我们难免也会得陇望蜀地期待了解占星术的原理。毕竟统计性的结论既无法彻底打消我们的疑虑,也不能满足我们纯属无益的好奇心。是的,倘若我们缺乏必要的天文学知识,即便每天照例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也不敢断言太阳明天还会从东方升起,尤其是概率论雪上加霜地使我们知道,太阳明天从东方升起的概率和不从东方升起的概率同样是50%。

任何一名受过基础教育的现代人都很难相信:我们出生时候太阳在黄道十二宫中的位置竟然塑造了我们的性格、生理与病理特征、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一生的命运。假若事情当真如此的话,那么圣奥古斯丁在其神学名著《上帝之城》里提出的质疑就会让人难以招架:“这些人认为,星辰的位置依赖于上帝的意愿,以某种方式决定了每个人将会拥有的性格和在他身上将会发生的善与恶。……星相家从来没有解释过双胞胎的行为,确定地说明他们所遇到的事件的原因,他们的职业、技艺、荣誉,以及其他与人生相关的事情,还有他们的死亡,经常有巨大的差别。双胞胎在所有这些事情上的差异更像两个陌生人,而不是非常相似的双胞胎,然而双胞胎的出生时间前后间隔很小,他们的母亲怀上他们更是在同一次交媾行为中的同一刹那完成的。”

看上去流行于圣奥古斯丁时代的占星术基本观念与15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我们大体上可以将其归纳为:出生时间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与命运。但是,在更为古老的年代里,当那时候第一流的才智之士纷纷怀揣着对占星术的信念时,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并不认为一个人的出生时间,或者说他出生时太阳落在黄道带的位置,会对他的性格与命运产生任何哪怕是无足轻重的影响。在他们看来,星相之所以影响我们的人生,完全是灵魂的作用——是诗意地栖居在群星之上的灵魂们对我们施加着善意的影响。

(附件:文摘插图1)

[捷克]阿尔丰斯·穆夏《黄道十二宫》(Zodiac, Alphonse Mucha, 1896)。这幅画涵盖了占星术最基本的要素:黄道十二宫首尾相连,各自配有相应的图形与符号标记,左下角是向日葵衬托的太阳(向日葵是单恋太阳神的仙女所化),右下角是丝柏衬托的月亮(丝柏是月神的圣木),女子头饰上悬垂的五颗钻石象征着五大行星。

(附件:文摘插图2)

[意]费尔康涅托《白羊宫》(Sign of Aries, Giovanni Maria Falconetto, 1515-1520),这是画家《黄道十二宫》系列的第一幅。星相家将四大元素纳入占星术,以白羊宫为三大火相星座之首,这就是画面中心那团火焰的涵义。

2.

古希腊人有一种常识,认为日月星辰都是活物,因为若非如此,它们如何能够像它们看上去的那样依照自身意愿的驱使而在天宇运行呢?我们看到鹰飞戾天,鱼跃于渊,因此相信鹰与鱼都是活物,难道不会因为同样的缘故而相信日月星辰也具有鲜活的生命吗?

有鉴于此,当我们得知泰勒斯,古希腊有史可查的第一位哲人,提出磁石也有灵魂的时候,我们也不应觉得这是一种多么匪夷所思的说法;当我们听说另一位哲学家阿纳克萨哥拉因为声称太阳是一块发热的石头而受到渎神的指控,我们也能理解这个“罪人”是多么丧心病狂地伤害了民众的感情,败坏了社会的良知,更侮辱了作为直接受害者的太阳“本人”的无辜灵魂。

所有的活物都是身体与灵魂的结合:植物有植物的灵魂,动物有动物的灵魂,人有人的灵魂——这不仅是古希腊人的看法,还是基督教神学的正统教义。具体说来,灵魂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三种,生长性的或植物性的(vegetative)灵魂为一切生物所共有,感性的(sensitive)灵魂为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理性的(rational)灵魂为人类所独有。17世纪英国玄学诗人安德鲁·马维尔有诗说:

My vegetable love should grow

Vaster than empires, and more slow.

(我那植物的爱情缓慢滋长,

超出了所有伟大帝国的辉煌版图。)

这并非现代派诗人不问来历的混搭风格,而是基于西方传统中对灵魂特质的独到想法。但是,日月星辰是否也有灵魂,究竟有怎样的灵魂,这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倘若日月星辰确是活物的话,其运动自然要受到意志的驱使,既然有意志,当然该有灵魂。

在柏拉图的《蒂迈欧篇》里,饱学的蒂迈欧说造物主为每一个星体都创造了一个灵魂:“当每一个为创造时间所必须的星球已经上了各自恰当的轨道时,它们已经成了有形体的生灵,为生命之链所束缚。……每颗星球上都有一个灵魂,正如战车上的驭手。”

我们现代人确实很难想象日月星辰如何会是一些活物,它们是否也像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的情绪,会勃然大怒,也会爱意缠绵?

柏拉图相信肉身会朽灭,灵魂会轮回,一生积德行善的人死后还会转生在自己星球的幸福世界里,若是作恶就会转生为女人(这与早期佛教的轮回理论如出一辙,女人在古代的地位无论何处都是低下的),罪大恶极者和愚顽不灵的人会转生为野兽。那么,我们的灵魂有没有机会飞到其他星球上去生活呢?

身兼诗人与画家双重身份的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绘有一幅《柏拉图的灵魂》(The Spirit of Plato, 1816)。画面中心,抚头沉思的青年的头顶上,那五个飘渺的人形组成的圆环,象征着柏拉图的灵魂轮回说,而画面左侧火中上升的灵魂与右侧水中下沉的灵魂其实是赫拉克利特的观点:灵魂是火和水的混合物——火的成分使灵魂轻盈高贵,灵魂若彻底变湿,变成水,就意味着死亡。

画面顶部三个手持细线的人形是命运三女神,那根细线是所谓生命之线,用以度量每个人生命的长度。最令人生畏的是左边那个女神,正在用剪刀剪短生命之线。柏拉图在《理想国》里假借一个死而复生者之口描述了灵魂转世的经过:一行亡灵经过命运三女神的身边,由神使安排抓阄,为转生做准备。神使宣布女神的旨意说:“诸多一日之魂,你们包含死亡的另一轮回的新生即将开始了。不是神决定你们的命运,是你们自己选择命运。谁拈得第一号,谁就第一个挑选自己将来必须度过的生活。美德任人自取。每个人将来有多少美德,全看他对它重视到什么程度。过错由选择者自己负责,与神无涉。”  这段故事里包含的诗意远远胜过其现实性,不过说到诗意,斯多葛主义者波昔东尼提出过一种更具诗意的理论:人死之后,他的灵魂离开了肉体,在空气里飘飘荡荡;恶人的灵魂比较浑浊,罪恶越重的就越是贴近地面,还要遭受轮回之苦;善人的灵魂因为一尘不染,清澈而轻盈,于是越飞越高。所以,德行卓越之人的灵魂会飞到天上的星辰里去生活,在悠游闲适中度过“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的美丽岁月,而他们既是德行超卓的灵魂,自然很愿意帮助我们这些困处“下界”的可怜灵魂。至此,占星术终于有了一个可以自圆其说并且不乏感染力的理论体系。

但是,这套说辞里边分明还有一点令人困惑的地方:罪恶可以污染灵魂,这倒不难理解,可受到污染的灵魂怎么会真的就变重了,灵魂竟然是真真切切地因为在物理上“变重了”才无法升上高天?灵魂如果有轻有重的,岂不是意味着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如同水蒸汽或者氧气、氢气一般的东西?

有点匪夷所思,但是,在波昔东尼死后的上千年的时光里,基督教艺术里当真重复着一个经典主题:大天使米迦勒用一架天平称量死者的灵魂。

P2-12

序言

一个无趣的故事和一个太过精彩的故事,如果将它们推荐给别人,两者之中谁更难以推荐?我的经验是那个太过精彩的故事。

阅读是战争,作者是挑战者,用文字排兵布阵,力图俘获越来越多的灵魂。而推荐故事的过程不免要剧透,向应战的一方——阅读者——预告战争中设有某些埋伏或阴谋。若挑战者的阵法寡淡无奇,大作披露也无妨,反正不过是一场不痛不痒的仗;但是,若挑战者的阵法惊世骇俗,一星半点的预告都会影响战斗的乐趣。而所有的阅读者都一样,想要打传奇的仗,他们宁愿在英雄的陷阱、诡计和利剑下踉跄,也不愿在与平庸者的对决中胜出。因此对于那些精彩的故事,推荐者们往往如履薄冰,担心自己不慎泄露了秘密,冲淡了读者阅读时的兴味。而这,也是我为这本书作序时提心吊胆的原因。

为避免前文提及的担忧,下面我将避而不谈这本书中出现了多少曾开创或结束、辉煌或毁灭一个时代的画作,也不谈作者用逻辑和理性来看画,比常人用视觉和感情来看画看到了更多美丽;我不谈此书对画怍的研究方法多么特异,全然不同于艺术研究书籍以时间、艺术风格为线索的通常做法,也不谈看完此书后你将再也无法回到过去,只因你被作者换上了一双全新的眼睛。下面我要谈的是多巴胺。

多巴眩,大脑分泌的重要神经递质,主要特点是能让人产生快乐之感。多巴胺一出场,你就忍不住嘴角上扬,它是大脑给你的最大犒赏。

伦敦大学一位叫作森马·赛奎的神经生物学家,曾设计并操作了一系列脑映射实验:让被试者们观看一幅幅优秀的名画,而赛奎就在一旁,通过仪器观看被试者们看见艺术品时的脑部反应。赛奎的观察结果如下:被试者看见艺术品,大脑便产生大量的多巴胺,而这些多巴胺最终会进入并刺激大脑的眶额皮层。将这个神经学报告翻译成通俗的语言,那就是:被试者看见艺术品,大脑便产生大量令人感觉喜悦的物质,而这种物质最终抵达并刺激的大脑部位,正是一个人在爱上某人时大脑受到刺激部位。换言之,欣赏艺术品与恋爱其实拥有相同的感觉。

恋爱让大脑产生多巴胺,而多巴胺除了能让人快乐之外,还能激发大脑活力,让人变聪明,从而能更快地推理和解决问题。都说恋爱中人智商为负,这只是因为谁人在恋爱中都更愿用情而非动恼,恋爱刺激下产生的多巴胺都被浪费掉了而已。

这本书所做的,就是用优质绘画作品让你萌生恋爱之感,然后给你一个又一个在画作中发掘而出的扣人心弦的谜题,让你脑内刚诞生的多巴胺有用武之地。在多巴胺的助力下,难题一一被解决,成功的感觉又刺激大脑产生更多的多巴胺,更多的多巴胺就意味着更多的快乐,还意味着更加聪明……多么了不起的良性循环。璀璨的艺术杰作、成串的悖论和诘难再加上令人目眩的谜案,这本书送给你的,乃是一场高智商的恋爱。

虽然这本书的风格与心灵鸡汤相去甚远,在此我却想分享一点心灵鸡汤:当旁人与我们为难,生活令我们不快,没关系,我们可以自己犒赏自己一点多巴胺;当无论是我们对世界还是世界对我们都越来越粗暴无爱,不要紧,我们可以换种方式与世界恋爱。

书评(媒体评论)

恋爱让大脑产生多巴胺,而多巴胺除了能让人快乐之外,还能激发大脑活力,让人变聪明,从而能更快地推理和解决问题。这本书所做的,就是用优质绘画作品让你萌生恋爱之感,然后给你一个又一个在画作中发掘而出的扣人心弦的谜题,让你脑内刚诞生的多巴胺有用武之地。在多巴胺的助力下,难题一一被解决,成功的感觉又刺激大脑产生更多的多巴胺,更多的多巴胺就意味着更多的快乐,还意味着更多的聪明……多么了不起的良性循环。

璀璨的艺术杰作、成串的悖论和诘难再加上令人目眩的谜案,《少有人看见的美》送给你的,乃是一场高智商的恋爱。

——毛晓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少有人看见的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40839
开本 32开
页数 3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6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2013130778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4: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