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燕园骄子(13位杰出院士的学术人生路)
内容
编辑推荐

李军凯主编的《燕园骄子(13位杰出院士的学术人生路)》是在北京大学工学院特别策划的“工学院13位杰出院士”系列专访活动的基础上整理编辑而成的,按照航空航天、工程物理、基础研究3个研究领域划分,深入访谈工学院的13位院士,旨在将他们的成长历程、学术追求、科学精神与人生经验等记录下来并集结成书,从而激励广大青年学子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全书以叙述的形式展现,注重故事性和可读性。突出被访者的教育成长历程、人生态度、学术追求、学术与生活的平衡、对创新和教育的态度、对青年人的期许和勉励等内容。主要篇章包括:求学之路、燕园情节、人生选择、创新之路、激情岁月、家庭与事业、期许与勉励。

内容推荐

李军凯主编的《燕园骄子(13位杰出院士的学术人生路)》中沿着13位院士的学术人生路,我们清楚地看到:他们目睹战火纷飞的贫弱中国,笃定科技强国的崇高信念;他们见证新中国的坎坷道路,坚守科技工作者对祖国的庄严承诺。艰苦的岁月里,他们一往无前。一次次振奋国人,一次次震惊世界,只为诠释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当下的新时代,他们却有所固守。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在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冲击下,他们为这个国家保留着一块崇高的精神领地。《燕园骄子(13位杰出院士的学术人生路)》中他们的学术素养和人格魅力,如两座不灭的灯塔,照出了万千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的身影,照出了中华民族前进的航向!

目录

航空航天篇

 余梦伦——虔诚航天人五十年的坚守

 刘宝镛——乘东风而来,铸不朽丰碑

 俞梦孙——中国航空医学工程的开创者

 何新贵——翅展鹏程,德宏庠序

 冯培德——惯为科学尖兵,导引学术坦路

 包为民——控辉煌人生,制航天蓝图

工程物理篇

 杜祥琬——一生奉献于国家需要

 伍小平——力学界的巾帼英雄

 孙承纬——款款赤子情,拳拳报国心

 胡文瑞——逝去的是歌,返回的是路

基础研究篇

 黄琳——控制科学的侠义之道

 贺贤土——甬江边走出的中国核武人

 程耿东——峥嵘岁月下的“三好”人生

后记

试读章节

他生于抗日战争年代,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深知科技强国的道理;他从小酷爱学习,直至古稀之年仍孜孜不倦;他在建国之初考入北京大学,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国家建设的骨干力量;他大学毕业后即投身航天事业,直至今日整整五十二年;他是新中国第一批航天人,为我国弹道式导弹和大型运载火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北大人的杰出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飞行力学、火箭弹道设计专家余梦伦先生。

在半个多世纪的航天从业生涯里,余梦伦只干过一件事,那就是给导弹和火箭设计“最佳飞行路线”。他当过的最大的“官”就是“弹道组组长”,可他却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50多年,他系统地提出了导弹和运载火箭弹道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他率领的班组被命名为“余梦伦班组”,成为中国第一个以院士名字命名的高科技创新型班组。从东风一号、东风二号到长征一号、长征二号,到神舟一号、神舟二号,再到后来的宇航员飞天、嫦娥奔月、“神九”“天宫”太空牵手……余梦伦和他的班组为中国进入太空的每一步,设计出了最美丽的飞行轨迹。余梦伦和他的班组为中国进入太空的每一步,设计出了最美丽的飞行轨

数学和造船

1936年,余梦伦出生在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上海。在当时的中国,很多地方都还在落后和贫困中挣扎,而上海已经是闻名世界的“东方巴黎”。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鲜事物涌入上海,形形色色的外国人穿行于各租界之间,辅以丰富多彩的夜生活,着实让人眼花缭乱。但年幼的余梦伦却对这些纸醉金迷毫无兴趣,真正让他着迷的,是位于黄浦江边上的江南造船厂。

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正是1865年清朝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它是洋务运动中诞生的一个集军事工业、科技研究和造船为一体的大型民族企业。虽然在当时,由于黄浦江吃水太浅,江南造船厂只能造万吨以下的舰船,但这在年幼的余梦伦眼里,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他放学或者假期的时候就会常去那里,看工人怎么切割钢板、怎么焊接龙骨。他由衷地崇拜这些技艺精湛的工程师,强烈地幻想着有一天大海上也能航行着自己造的船。

除了造船以外,余梦伦对所有跟科学有关的东西都有着强烈的兴趣,他在课余时间疯狂阅读科学杂志和科普读物。小学的时候,他最喜欢看的杂志就是《科学画报》。大量的阅读,细心的观察与思考,使得余梦伦很快就在同龄的小朋友中脱颖而出。因为优异的数学成绩和数学天赋,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余梦伦就代表学校参加了区里的数学竞赛。为此,妈妈还亲自给他做了一件新衣服。结果代表学校的自豪感和新衣服带来的幸福感让10岁的余梦伦兴奋得一晚上都没睡着,第二天稀里糊涂就去参加考试。虽然最后没有拿到很好的名次,但从这一刻开始,命运就已经让余梦伦和数学结缘了。

18岁时,余梦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他却犯了愁,他一方面很喜欢数学,另一方面又很喜欢跟造船相关的力学专业。纠结再三,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力学专业,因为他希望自己学的东西能够结合实际。在他看来,纯数学还是有点太空洞了。进入北大之后,余梦伦才知道自己闹了一个笑话,因为当时北大的数学和力学是不分家的。数学系的人要学力学,力学系的人也要学数学。他顿时觉得自己到了一个最理想的专业,仿佛蛟龙入海一般。

踏入燕园,邂逅大师

18岁的余梦伦,只身一人,站在燕园门口,那是1955年的夏天。那一年,新版人民币开始发行;那一年,共和国十大元帅授衔;那一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于百废待兴的中国来说,那是极为重要的一年。对于年轻的余梦伦来说,这也是极为重要的一年。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跨越:跨入眼前这道门之前,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江南小伙。跨入这道门之后,他就将开启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

远离了上海的繁华,北京给余梦伦的第一印象是大气、古朴、庄严。踏入燕园后,他发觉这里的一草一木似乎都带着灵气,一亭一阁皆为一景。博雅塔和未名湖更是让余梦伦感受到了北京大学的气息。当时,全中国最具智慧的学者、专家、青年才俊大批汇聚在北京大学,这让从小对科学着迷的余梦伦兴奋不已。

果然,在进入力学系之后,余梦伦如饥似渴地学习。一方面,国家各行业都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亟须他们这一批优秀学子毕业后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另一方面,那个时候相对单调的校园生活反而促使他们心无旁骛,潜心学术。余梦伦后来回忆说,在北京大学那段时间,虽然生活简单,主要是在宿舍、教室、图书馆和食堂之间穿梭,偶尔会去打打球,但觉得生活非常充实,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一所好的大学,应当具备“四大”,即“大师、大楼、大树、大爱”。最让余梦伦感慨的,仍是当年给他授课并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几位大师。当年的北京大学,有一个梦幻般的教师团队给余梦伦授课,这在我们今天看来都不禁对当年的。北大人”羡慕不已:周培源教授理论力学,丁石孙教授线性代数,徐献瑜教授程序设计。他们都是中国学术界乃至世界学术界响当当的大家,其中周培源和丁石孙都先后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对于周培源的理论力学课,余梦伦后来回忆到:“周培源当年担任着北京大学教务长,还有社会职务,事务繁忙,但是仍坚持给本科生开设理论力学课程,而且备课一丝不苟,讲授也非常清楚。有时候他实在抽不开身找人代课的时候,我们这些学生就很怀念他,希望他早点回来给我们上课。”事实上,周培源对余梦伦的影响远不止课堂教学,周培源的思想观点和生活方式也给余梦伦以很大的影响和启发。周培源曾经说过:“在学校,学习好不是最好的,身体好才是最好的。当年好多学习比我好的,现在都陆陆续续过世,但我还很健康。”余梦伦遵照周培源所说,坚持了溜冰的业余爱好,坚持锻炼身体。如今满头银发,但身体仍旧硬朗的他感慨到:“周培源先生当年说得很对。”

而丁石孙当年教授的线性代数,更是让余梦伦觉得必须要用“精彩”二字来形容。除此之外,丁石孙每节课讲完以后都给学生们聊一些生活习惯方面的东西。有一次他告诉学生们晚上睡觉前可以拿本书看一看,-每天只要抽出五至十分钟,虽然很短,但是长期坚持下去就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积累。在丁石孙先生的影响下,余梦伦至今都保持着这个习惯。

至于徐献瑜教授,这位中国计算数学的开拓者,中国第一位计算数学学科和第一位国家级计算中心的创建者,中国第一位“数学软件库”的研制和建立的主持人,培养出王选、杨芙清、何新贵等一大批优秀人才的大师,他对余梦伦的影响是直接导致了余梦伦大三的时候转去了计算数学专业。

1957年,在徐献瑜先生的主导下,北京大学成立了计算数学专业。当年的数学力学系,各年级都有学生转专业到计算数学,余梦伦就是其中之一。一方面,他觉得两年的力学学习已经给自己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数理基础;另一方面,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开始到1957年,短短的11年间,计算机在科研、军事上已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余梦伦也敏锐地意识到,高效地应用计算机将会是今后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保证。于是他毅然选择了计算数学专业。

除了这些大师们崇高的学术素养和超群的学术造诣,让余梦伦感触颇深的,还有他们平易近人的态度。“他们对学生的爱,确实让人非常感动,我们没有敬畏感,那时老师讲课都无拘无束。”

可以说,在北京大学力学系和计算数学系的这五年时间为余梦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他后来在科研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有效保证。

结缘航天,先苦后甜

转眼到了1960年,也就是余梦伦即将毕业的时候。余梦伦在学校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去航天领域工作。他设想的是自己既然学计算数学,就应该去计算中心,工作方式是“在一个大办公室,角落里有一台大电脑,别人有什么要算的,我就来算”。但其实在1960年,大学生都是直接由国家分配工作,学生本人的意见会作为参考。余梦伦觉得自己不太善于表达,而老师这个职业是那么神圣,自己接触过的老师都是那么优秀和杰出,他们对学生的影响简直是一辈子的影响,所以他觉得自己不适合当老师。于是,在当年的毕业意向里余梦伦填的是“除了当教师,我哪里都可以去”。过了几天,他就接到学校通知,被分配到国防部,要求立刻回去准备行李,明天或者后天单位就会有人来接。也正是这一个通知,彻底改变了余梦伦的人生轨迹。P5-8

序言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向科学进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的科技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我国的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巨大科研成就。

在这些骄人成绩的背后不乏北大力学人的身影。伴随着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北大力学专业也走过了不平凡的60年。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先生创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1979年,北京大学力学系成立。2006年力学系整体进入北大工学院,从此成为创新型工科的中坚力量。

自创建之日起,以周培源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学者为北大力学的发展繁荣付出了全部的智慧与艰苦卓绝的努力,奠定了北大力学坚实的基础。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辛勤耕耘,北大力学在教学、科研和基础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为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1958年,国内第一座较大型的低速风洞在北大力学建成并成功试运行;1968年北大力学建成了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激波风洞;1988年,北大力学系的流体力学、固体力学被确定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1995年,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建立;2001年,一般力学和力学基础被确定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

国家强大,科技为根;民族振兴,教育为本。半个多世纪以来,北大力学不仅取得了一系列科学研究成果,做出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贡献;同时始终秉承着周培源先生“重视基础理论、重视实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上重视对学生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一大批教授、名师给学生讲授基础课程,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不断探索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培养国家急需的优秀人才是北京大学力学系始终坚持的根本目标。时至今日,北大力学学科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力学与工程科学人才。一代又一代北大力学人满怀报国之志,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始终奋斗在我国科研工作的第一线,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在北大力学培养的5000多名毕业生中,涌现出众多科技、教育、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领域的领军人物与杰出人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12位校友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同时,北京大学工学院在职/兼职的5位院士中有两位也是北大力学系杰出的系友。

值北大力学学科庆祝六十华诞之际,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李军凯同志策划并提出开展“工学院杰出院士系列访谈活动”,通过深入细致的访谈,充分挖掘和展现北大工学院院士们的成长历程、学术追求、科学精神与人生经验,进一步传承和深化北大力学的办学宗旨与育人理念;同时也为北大工学院的青年学子提供一次感受大师风采、体悟科学魅力的良好机会,从而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学习院士精神,树立“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远大人生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在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北大工学院将继续以高标准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工学院这13位院士的学术人生历程不仅是对杰出的北大力学人的一次深入展示,同时也是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生动素材!衷心希望广大青年学子能够从这些院士们的成长历程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志存高远、努力拼搏,在新的时代浪潮中,为推动我国的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后记

2012年9月22日,北京大学力学系迎来了60周年华诞。在参与系庆活动的过程中,我被北大力学半个多世纪的辉煌深深吸引并感到由衷地振奋。细数北大力学系的众多校友,不乏科技、教育以及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各行业的领军人才、技术骨干与专家学者,其中,包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北京大学工学院在职/兼职的5位院士中有两位正是北大力学系杰出的校友。遗憾的是,目前这15位院士中有两位已经去世,健在的多数已70—80岁高龄。

9月19日中午,在燕南食堂吃饭的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这些院士们从事的多是航空航天、工程物理和基础研究,他们的学术人生历程不仅是力学系与工学院的宝贵财富,而且也是整个社会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系统整理并深入挖掘这13位院士的学术成长资料,进而出版成书奉献给全社会,以激发广大青年学子的科学梦想,营造崇尚学术、追求创新、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良好氛围。我主管学生工作,这些老科学家们的人生轨迹与学术情怀不正是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最佳素材吗?我若指导学生开展院士访谈活动,不也是加强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吗?

当前,学校正倡议开展“春燕行动”,号召在校大学生利用假期探访慰问空巢老人,并鼓励同学们将探访慰问活动延伸至平时,以使此项工作常态化。我带领工学院学生开展“院士访谈活动”,正好可以与“春燕行动”相结合,既能够给院士们带去慰问和祝福,又能够通过访谈交流使同学们接受教育、播撒爱心、砥砺德行、磨练意志。

更让我充满信心的是,去年6月我已带领工学院各学生党支部开展了30位校友的访谈活动,并成功出版《解密工之道》一书,我们已经积累了开展人物访谈所需要的建设团队、采访写作、过程管理以及编辑出版的相关工作经验,工学院已经培养出了一支善沟通、能采访、会拍摄、长写作的优秀学生团队,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做好这次院士访谈活动。想到这儿,我再次兴奋起来。我立即找来相关的学生骨干,给大家讲述了我的思路。果然,我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大家集思广益,很快就讨论出了采访提纲和成书的框架结构。

9月22日下午,力学系系庆活动安排了余梦伦院士的报告。报告会开始前,我向余院士介绍了我们开展院士访谈活动的想法,希望能够在报告会结束后访谈余院士。本来余院士打算报告会结束后就立刻返回,听了我们的介绍后,余院士高兴地接受了我们的访谈。在谈起当年他在燕园读书求学的经历时,余院士神采飞扬,我们仿佛看到了他当年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就这样,首次访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圆满结束,这也更坚定了我们做好这项工作的信心。

接下来,我向学院党政联席会正式立项申报了开展“工学院13位杰出院士访谈活动”的提议,得到了党政班子的一致通过。随后,我组建了该项工作的采编团队,并将同学们分为6个组,每组4—5人,分别负责联系采访、摄影录像、录音整理和文稿撰写等工作。人员确定后,我给各组长开会布置了这项工作的整体思路与工作要求,我们起草确定了访谈提纲、成文结构和首篇样稿,拟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进度表,并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交流心得体会,沟通工作进程。良好的工作团队与工作机制确保了这项工作得以规范有序地顺利推进,今年3月,访谈书稿已全部付梓完成。

在此,我首先要深深感谢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校长王恩哥,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张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于鸿君等领导对工学院学生工作的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我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老师,作为北京大学学生工作的主管领导,叶书记不仅给学生工作队伍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与工作机制,而且对工学院的学生工作和我本人给予了极大的鼓励、支持和帮助,这份支持与厚爱使我获得了不懈的前进动力!我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工学院院长陈十一教授,陈院长开阔的国际视野、超前的工作思路、忘我的敬业精神和独特的人格魅力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从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陈院长百忙之中欣然为本书作序,更进一步提升了本书的思想层次和价值水平!我要特别感谢工学院党委书记谭文长教授和常务副院长张东晓教授,他们对学生工作的关心支持、对我开展工作的信任鼓励,每每激励我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并大胆放手开展工作;感谢医学部党委副书记李文胜老师对本书的大力支持;感谢力学系系主任王建祥教授、段慧玲教授和秘书赵妮老师,他们对院士访谈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协助提供了各位院士的联系方式;感谢工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的陈征微、王颜欣、王少杰老师和即将加入学生工作队伍的王小敏同学,他们平日里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也参与了本次访谈活动的组织推进工作;感谢工学院的周子桓和王瑛琪同学,作为项目联络人,他们多次与我讨论交流工作思路并组织召开工作会议,在后期修改稿件的过程中,子桓也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任务,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感谢工学院的周子桓、王瑛琪、王绍鑫、耿爽、王在存、王世龙、许令玮等几位组长以及所有参与访谈工作的同学们,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与各位院士的约见、采访、录音整理及成文的工作,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保证了本次访谈活动得以圆满完成;感谢所有接受访谈的院士们,他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采访,将他们宝贵的学术财富和人生经验与我们分享,这些内容对于广大青年学子乃至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工学院学生工作的领导、同事和朋友们!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更加努力地执着前行!

李军凯

北京大学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2013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燕园骄子(13位杰出院士的学术人生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军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226032
开本 16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6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3: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