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第2版)(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吴荔明所著的《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第2版)》借由梁启超外孙女的亲身回忆,描述了梁启超家族的各个人物以及子女们的成长过程。单就子女们的的成长经历来看,梁启超不愧为一个伟大的父亲,对子女谆谆教导,教育有法,人人成材,诞生三院士。建议有子女的父母认真去读一读,从中体会如何做好一个家长。

内容推荐

吴荔明所著的《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第2版)》讲述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他叱咤政坛,潜心学问,仅遗留下来的著作就有1400多万字。在忧国忧民、投身社会、匡国济世、勤奋著书的同时,也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因此他的孩子个个成才:长子梁思成是众所周知的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学家,梁思礼则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九个子女中出了三个中国科学院院士。《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第2版)》作者吴荔明是梁启超外孙女,以详实的史料和鲜活的事例,详细追溯了梁启超子女们的非凡经历。

目录

严父慈母舐犊情深

 1 公公梁启超——我心目中的“趣味主义者”

公公眼里的“学问”与“人生”

被误割了好肾

“自有勋劳垂学史”

 2 “我唱君和,我揄君扬”——公公和婆李蕙仙

清朝礼部尚书的堂妹

“怡堂书室”中的新娘

任公的闺中良友

 3 记忆中的温馨形象——我热爱的婆王桂荃

梁家“极重要的人物”

全家感情凝聚的核心

 4 东瀛岁月

“割慈忍泪出国门”——逃亡中的梁启超

“羁泊非所叹”——“双涛园群童”素描

 5 家书抵万金——梁启超精心雕塑群童

“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

“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6 故居风雨话当年

津门旧居掠影——老楼

“按图索骥”饮冰室——新楼

 7 北戴河的笑声——全家欢聚,其乐融融

梁启超四游北戴河

粱启超妙笔下的避暑生活。

思达印象中的海滨趣事

 8 香山脚下亲人眠

青山翠柏中的梁墓

“母亲树”的故事

满门学子成就非凡

 1 子女个个成才——他们“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2 艺蘅馆主人——大姨梁思顺

公公的大宝贝

我的“妈姨”

《艺蘅馆词选》与艺蘅馆主人

公公的得意“赘婿”——周希哲(国贤)

外交官的家庭生活

公公宠爱的外孙(女)们

与祖国共患难

 3 谱写“凝固音乐”的人——二舅梁思成

公公人格与名誉的继承者——“思成梁启超”

传奇浪漫的婚恋

一对爱吵嘴的“欢喜冤家”

“刀子嘴豆腐心”的林徽因

“把这只表‘红烧’了吧!”

“梁思成成天乱跑”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我逸得太劳啦”——我眼中幽默的二舅

大屋顶·老北京城墙

二舅最后岁月的忠诚伴侣——林洙舅妈

荣任“反面教员”

不平常的追悼会

功不可没的爱国学术权威

 4 病榻上的学者——三舅梁思永

青梅竹马心照不宣

年轻有为的考古学家l

抗战期间奔向大后方

大病不惧,梁思永战胜死神

雪中送炭,傅斯年仗义陈情

再战病魔,胜利复员北平

带病上阵,为新中国培养专家

“皇帝探亲”,梁思永郊外养病

患难夫妻,李福曼无怨无悔

“我奋斗不了啦!”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

 5 浩瀚书海中的女领航员——我的妈妈梁思庄

公公的小宝贝:阿庄

罗曼蒂克的吴鲁强博士

学成归国,有情人终成眷属

短暂的幸福,终生的思念

悠悠人生路依依母女情

浩瀚书海中的女领航员l

“我是一个压不扁的皮球”

忧国忧民心欲碎

“梁氏姐弟还乡团”

一百多人次为她值班

六百多人的纪念大会

她长眠在父母的怀抱里

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先行者——纪念梁思庄先生诞辰100周年

 6 默默奉献的达达——五舅梁思达

特殊的家庭教育

梁启超与《双松图》

“居处恭轨事敬与人忠”

美丽贤惠的五舅妈俞雪臻

 7 “燕京三杰”之一:司马懿——五姨梁思懿

从进步学生到地下党员

“你要去的地方是充满希望的”

伴夫携子,报效祖国

“这是一个光荣的任务”

 8 投笔从戎的“老革命”——六姨梁思宁

沦陷区是人间地狱

笑别慈母投奔革命

惊心动魄的金华一周

“新四军也是一个大学校”

有人情味的六姨丈章柯

 9 中国第一代“驯火人”——八舅梁思礼

老Baby(老白鼻)——公公的心肝宝贝

聪明淘气的“八老爷”

游子离家海外苦读

梁启超没有遗憾了

报效祖国,梁思礼百折不挠

埋头耕耘,八舅成了火箭导弹专家

“洋博士”梁思礼和“游击队小鬼”麦秀琼

 10 梁启超一家三代的燕大情结

梁家的燕大人

“中国化”和“国际化”的一流大学

美丽的燕园

“燕大一家”——燕园的孩子爱燕京

钟亭和铜钟——燕京大学全校晨昏定省的校钟

托儿所和“磅磅阿姨”

“夹罗卜干”和“Romona”——燕园里浪漫的爱情

christmasEVe报佳音

临湖轩的小客人

主日学和烛光晚会

搬家大王郭胖子

电话接线员帮我找妈妈

有趣的“娃娃亲”Weddir]g

家庭小电影

小小音乐会

美丽的“和平女神”

儿童剧《表》

“解放军来啦!”

燕京精神永存

 11 艰难的祖国之恋

后记一

后记二

试读章节

清朝礼部尚书的堂妹

1891年公公梁启超19岁时与婆李蕙仙结婚,婆比公公大4岁,是清朝礼部尚书李端菜的堂妹。光绪十五年(1889)李以内阁大学士衔典试广东,当时年仅17岁的梁启超参试,他的文章立意新颖畅达,受到李的赏识而中举,李端菜当即看上了这位才貌双全的小伙子,作主把自己的堂妹许配给梁启超为妻,婚礼在北京李家举行,由李端菜亲手操办,他们完婚后始终恩爱如初,在学术界传为佳话。

李端菜舅公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比梁启超大40岁。这样悬殊的年龄,两人的认识会有“代沟”,但两人相识之后却成了忘年之交,在思想和学识上互相补充。李深受梁的思想影响,他开始接受西方政治、学术思想,趋向于中国政治制度的改良,康梁等变法维新人物能受到光绪皇帝的重用,是因为得到李端菜从中鼎力举荐。李端菜在变法维新运动和中国近代教育变革发展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1898年6月光绪下“定国是诏”宣布变法,7月,李端棻被授予礼部尚书职,主管全国文教。不久变法失败,李端菜任礼部尚书仅两个半月,因他积极参与变法而被革职发配新疆。可想而知,这对一位奋进的老人是多么沉重的打击。1898年10月中旬,他顶着秋风上路了,由于年老体弱,他病倒了,停留在甘州,1901年李被赦回原籍贵阳。他并不因此而气馁,回到贵阳后,追求民主自由的志向不变,他在严修创办的经世学堂讲学,他把卢梭与中国历史上的圣人孔子、孟子相提并论,在学生中传阅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他又召集学生到家中给他们介绍赫胥黎的《天演论》等。他的这些思想遭到当地封建保守派的诽谤,当时贵阳街头曾出现这样的诗:“康梁遗党至今多,请尔常将颈子磨;死到临头终不悔,敢将孔孟比卢梭。”“居心只想做奸臣,故把康梁分外亲;此君曾被康粱误,复把康粱再误人。”李端菜以坦荡襟怀,泰然处之。1907年李端禁在贵阳逝世,终年75岁。梁启超为他撰《清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李公墓志铭》高度赞颂了他的贡献和业绩。他是一位一生为真理而斗争的可敬的老人!李端棻用进步思想影响教育堂妹李蕙仙,使她一直理解和支持丈夫梁启超的事业。

“怡堂书室”中的新娘

李蕙仙婆虽出身名门,自幼熟读诗书,家庭生活也较优裕,父亲很宠爱她。但她这宦门闺秀与寒素之家的梁启超结婚后,第二年即1892年,随丈夫一起回到老家广东新会县茶坑村,这也是她堂兄李端菜对她的要求,觉得她应当回去拜见翁姑,去尽晚辈的礼仪。梁家是个贫苦家庭,祖父、父亲都靠教书维持生活,过着半耕半读的日子,只有几间房屋。尽管清贫,但梁启超的父亲还是把一间古书室布置成新房,让新婚夫妇暂住在这里。这间书屋起名“怡堂书室”,是梁启超的曾祖父建的,这种环境对自小在北方富裕家庭中长大的姑娘来说,的确十分艰苦,南方炎热潮湿的天气,加上生活习惯的不同及语言不通,生活上有很大的困难,但李蕙仙没有任何怨言和不悦。她努力适应南方的生活环境,尽力操持家务。

1983年我参加“纪念梁启超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大会”,和梁家长辈及表兄妹们一起,怀着极大的兴趣,到新会县茶坑村参观公公梁启超的故居。我们要亲眼看看年轻时公公和婆居住的地方。现在这里已是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迎接大会的召开,这里早已修缮一新。故居共分三处,第一处是青砖黑瓦的平房,造型别致,显出浓郁的民族风格。有一间正厅,一间便厅(偏厅)。两厅门前都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天井。正厅和便厅中隔水巷,水巷有座石梯,通便厅顶的阳台。阳台又一分为二,有一半地方,覆盖着长形(原顶)的小楼亭,四角飞檐小巧玲珑。从便厅的天井跨进正厅的横门,进入小天井,只见一间古色古香的屋子,就是梁启超的故居。故居厅昂梁高,厅侧两边的耳房,有小楼阁,阁上均有走马灯式的曲折栏杆,给这座古建筑平添了雅趣。这间故居是清末民初,梁启超的父亲梁莲涧修建的。新会县在这里设置了梁启超陈列室,陈列展出了近年梁启超的后代献出的部分历史文物。  另两处故居是梁启超当年读书的地方,其中一处是故居前面的“怡堂书室”,这就是梁启超夫妇当年的新房,灰墙土地,典型的农舍。1893年他们的长女、我的大姨思顺就诞生在这里。站在这间简陋的小屋里,公公和婆当年在这里是怎样生活的,在我脑中具体化了,我仿佛看见婆那娇小的身躯抱着大姨坐在那屋里,我也想象得出当年不懂广东话的婆是怎样地努力去尽一个长媳的义务,正如公公在《悼言》中说的:“先室李夫人,实贵筑京兆公讳朝仪之季女,累代清门,家学劭茂。……启超故贫,濒海乡居,世代耕且读,数亩薄田,举家躬耘获以为恒。夫人以宦族生长北地,嫔炎乡一农家子,日亲井臼操作,未尝有戚容。”P13-16

后记

梁启超作为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作为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学问家,已是众所周知。

但是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他不但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而且成功地把自己9个子女教育成出色的人才,其中有3位中科院院士,他们分别是建筑、考古、火箭专家,有社会活动家,有投奔新四军的女战士,有爱国军官,也有默默奉献甘当绿叶的专门人才。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部奋斗史,但每个人都是成功者。梁启超对每个子女都充满了父爱,透过他写给子女们大量感人的信,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极有责任感极出色的父亲。梁启超夫妇和孩子们组成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他们彼此是知音,每个人都宽容大度,能够化解一切矛盾。但父亲的“光环”并没有保护他们,他们经历了中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一切苦难,但他们都能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笑对人生,这就是粱启超对儿女们的珍传。

当我写他们的时候,仿佛时光在倒流,我又回到了儿时和他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当我回忆起(外)婆王桂荃那忍辱负重的一生,二舅思成那苦涩的诙谐,三舅思永那强忍着病痛顽强地拼搏还把爱送给别人,妈妈思庄那外柔内刚,笑对不幸的人生等等情节时,我会因想念他们,一个人坐在屋里泪流不止。我恨自己那时的无知幼稚,为什么感觉不到这么珍贵的感情,我也后悔那时我那么不耐烦听妈妈讲家里的老故事,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般规律:成年或老了以后才明白什么是最可贵的。

我出生时公公早已去世,因此和我的同龄人一样,梁启超对我来说是一个历史人物。我没有见过他,只能从长辈的回忆中得到他的印象,但亲人的回忆有其独特的一面,我特别尊敬他,更爱他那乐观风趣的性格,这就是一种血缘亲情吧?

我和舅舅姨们生活在一起的时间不算长,但在这个大家庭中相对别人还是比较多的,我和他们每个人都有些小故事,这得益于妈妈在他们兄弟姐妹中得天独厚的位置——她正好居中,从小就是上面的兄姐和下面的弟妹们感情的桥梁。当我爸爸去世后,他们都对我们母女倾注了极大的爱心。在我写这本书时,回忆起来感触越来越深。是他们的爱使我这自幼丧父不幸的孩子得到了幸福。我有幸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有这样慈爱的公公、婆和舅舅、姨们。更有幸有这样一个最亲爱的好妈妈。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一位非凡的父亲,培养出一群优秀的子女。

这本书是由《浩瀚书海中的女领航员——我的妈妈梁思庄》(《人物》1985年第2期)和《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民国春秋》1991年第1、2期)两篇文章扩展而成。1981年4月,我正在洛阳野外考察实习,妈妈在北大家中突然病倒,得的是脑主动脉栓塞,虽大力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她从此失语,智力丧失严重,只有幼儿的水平,偏瘫卧床不起。我离家出发去实习时,妈妈还高高兴兴地送我到门口,谁能想到我回来时她竟一个字都不会说了。每天,我一个人对着妈妈说呀说呀,不知她懂了没有,更不知她在想什么,也许她脑子里只是一片空白,我们就这样在无言的爱中相依为命地艰难度日。只有当我从床上抱起她坐轮椅时,她就用能动的左手搂住我的脖子,轻轻拍拍我的背,这就是她仅剩下的一点表达能力了,我知道她永远疼爱我!母爱是不要求任何报偿的,而我就是用生命也报答不了妈妈对我的恩情。我不能没有妈妈,只要她能躺在床上,坐在轮椅上,哪怕她什么也不懂,也是我的幸福。

我要在她活着的时候,把她坎坷的一生,把她生活中的幸与不幸,把她默默无闻地为我国图书馆事业所作的贡献写出来。虽然她已是一个瘫痪的老太太,但在她一生与命运的拼搏中,却是一个成功者,我应当把她介绍给人们。当我把妈妈的故事在电话中,告诉《人物》杂志编辑部时,立即感动了他们。老编审朱中文先生亲自到我家指导我,使我顺利完成了《浩瀚书海中的女领航员——我的妈妈梁思庄》一文。一些人看了文章后给我来信或打电话,向妈妈致敬和问候,并希望我能再展开写细一些,但1985年后由于妈妈的病日趋严重,我无暇也无勇气再写什么了。

1986年妈妈去世了,我极度伤感地生活着。此时《民国春秋》编审王家鼎先生经人介绍向我约稿,希望我自己出题目。我久久无力答复,王先生不断来信,态度十分执著诚恳,我丈夫很感动,他提醒我要赶快回信,并替我想出一个题目:《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我很高兴,立即报给了王先生。当我进一步思索后,发现这是一个极难写的题目,把粱启超和他众多的儿女们,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写出他们各自独特的内心气质和人格趋向谈何容易?我只好硬着头皮,多方查阅资料,访问我在世的舅舅和姨。终于在王家鼎先生的不断鼓励和鞭策下,写成了《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一文,发表在《民国春秋》上,《新华文摘》(1991)很快转载,大陆和台湾一些报刊也转载引用。

此后,很多人鼓励我写一本书,并有几个出版社想要出版。1992年我写了四万余字,由于种种原因停了笔。近几年来我对亲人们不断地回忆,更加深了我对他们的理解和敬爱。五年后的1997年我又提起了笔,我不可能全面写出他们每个人的情感历程、人生道路,但我尽量如实地写出他们真实的生活环境和他们大起大落的命运,写出他们历经苦难而又始终如一的祖国之恋。梁启超和他9个子女的经历,大概可算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典型缩影,如果能将其准确地反映出来,也许会有一定的价值。

我既非作家,又非文科出身,对历史文化及各方面的知识都很有限。但我倾注我的全部爱心和亲情,把我所爱的亲人们编织在一起,从我这个“小字辈”的视角写出这本书奉献给大家,愿亲人们觉得我写的像他们,愿人们通过他们的精神风貌及人格的魅力,了解一些他们所处的时代文化和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的命运。

我在世的舅舅、舅妈、姨、姨丈们,还有我的表哥、表姐、表弟、表妹们,为此书提供了大量宝贵真实的材料及照片。

我最好的两对朋友,北大地质系魏绮英、沈石岩夫妇及金凤英、田昭一夫妇在“文革”恐怖的日子里,千方百计保护我的妈妈。魏绮英夫妇还冒着极大的风险替我隐藏了妈妈珍藏了几十年的老照片,使它们未遭浩劫,今天才得以与读者见面,这种患难友情,我将永世珍惜。

中国人民大学李光谟(李济之子)教授,提供了他从台湾带回的名人集体珍贵照片——1931年北平历史语言研究所同仁欢迎蔡元培先生。

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王凡森教授提供了傅斯年给朱家骅的一封信,又特别寄来了梁思成、梁思永30年代在安阳考古现场的合影相片,都是极难得的珍贵历史资料。

我在此对以上及所有帮助、鼓励我的人们表示最诚恳的感谢!

作者

1998年8月于北大蔚秀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第2版)(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荔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225219
开本 16开
页数 394
版次 2
装订 精装
字数 351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9
丛书名
印张 2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7
175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0: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