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人的悠闲(精)/中国人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梅墨生创作的《中国人的悠闲(精)》对中国人特有的处事态度与儒家风范进行了阐述,道出了中国人悠然自得的风俗雅事,视角不同,评价与理解自然独到,君子之气飘然于纸上。中国人为何会有明朗清晰,与世无争、超凡大度的性格特征?这些与古老的中国文化以及人们的悠闲心态密切相连。《中国人的饮食悠闲》内容简洁、思路畅快,让读者体会到中国人自古以来悠闲雅致的生活方式与养生文化。

内容推荐

《中国人的悠闲(精)》是梅墨生先生的作品,语言干练,思路缜密,很适合广大读者阅读。《中国人的悠闲(精)》优于其它同类图书的文学品质会让它在出版市场独树一帜,读书为乐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休闲方式。本书对中国人特有的处事态度与儒家风范进行了阐述,道出了中国人悠然自得的风俗雅事,视角不同,君子之气飘然于纸上。

目录

一 闲暇中的优雅文化

二 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三 逍遥与悠闲

四 隐逸与陶渊明

五 《淮南子》中的说法

六 东床袒腹的时代

七 从唐诗中看古人的悠闲

八 适与闲

九 元代文人的闲散一瞥

十 悠闲与快活

十一 《呻吟语》《菜根谭》《醉古堂》

十二 说游趣

十三 说花鸟虫鱼与悠闲

十四 说读书之乐

十五 “国粹”中的悠闲

十六 中国人之于书与画

十七 仙牛龟闲话

十八 悠闲闲话

试读章节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会享受悠闲。悠闲的生活方式既是产生优雅文化的基础,又是优雅文化逐渐形成生活模式的一个传统心理。没有生活态度的悠闲,不可能产生优雅的文化理想,优雅的文化理想又会反作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

尽管在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文化中都含有优雅的性质,或谓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优雅之处,可是,如果称中华文化是非常优雅的一种文化,恐怕也行得通。现代作家林语堂算得上一位学贯中西、颇有见识的人,他曾说过:“中国人在政治上是荒谬的,在社会上是幼稚的,但他们在闲暇时却是最聪明、最理智的。”(《中国人》第313页)显然,林语堂的话有过于绝对和讨好西方人之嫌,“荒谬”和“幼稚”论还可以商榷,但是,他认为中国人“在闲暇时却是最聪明最理智的”仍不失为中肯而有见地。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会享受悠闲。悠闲的生活方式既是产生优雅文化的基础,又是优雅文化逐渐形成生活模式的一个传统心理。没有生活态度的悠闲,不可能产生优雅的文化理想,优雅的文化理想又会反作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古代的中国人在较为原始和发展缓慢的科技与农耕文化中过着悠闲恬适的生活,因而创造了一种密切亲和自然的优美雅逸的文化,他们非常重视能否体验人生的闲适心态。在人类社会文明已然推进到了高科技、高速度、快节奏的今天,对于传统生活方式和中华文化的否定与质疑愈来愈厉害。这是一个不好匆忙下结论的大命题。这本小书不是为此而写的,但是它在呈现传统生活方式与勾勒古代文化心理的同时,无疑也是一次思考的过程,或许能对读者朋友的思考有一点小小裨益。

明人周应治在《霞外尘谈?卷五》上有一段文字,颇为典型,可以视为中国古人饱享悠闲的一个生动描写,不妨爰录如下: 唐子西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中,每春夏之交,苔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积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麋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筍[笋]蕨,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间,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上,邂逅园翁溪友,问桑麻,说粳稻,量晴较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晌。归而倚仗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悦可入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

同代陈继儒在《岩栖幽事》中也说:

掩户焚香,清福已具。如无福者,定生他想。更有福者,辅以读书。

可见,唯古代文人对于悠闲品之最深,玩之最细,感之最切。读书是文人的一个本分,更被视为文人的一大乐趣。一切悠闲都体现出风雅不俗。因此可以说,优雅的人生理想,是创造传统文化的闲适品格的一个根本。可以说,中华文化就其崇尚优雅标志——恬适这点而言,其主体部分就是由文人文化来结构的。诚然,我们不应忽略的一点是,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发展中,社会结构是由士、民、商等多阶层人士构成的,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大量劳动人民,本质上是极其辛劳而饱尝苦难的,所谓悠闲与风雅文化距他们实在很远,他们多数情况下没有权利去享受文人在书斋里日常享受到的读书之乐,也无法享受到普遍的有闲阶级可以经常享受的山水园林以至声色宴饮之乐。这使得那些有良知的古代文人偶或对他们洒一掬同情之泪,或者在文艺作品中流露出一种难得的感慨与关切。为此,对于一些现代文人,如林语堂、周作人、梁实秋等人极力提倡的闲适文学与悠闲的人生态度,便有人极力抨击,予以否定。特别是在21世纪初叶以来,由于一些有识之士在打开国门之后看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积弊,科学与民主的呼声日高,对人性的肯定与对民主自由的向往成为一种无法阻挡的时代之潮,反叛封建制度、砸烂封建礼教与批判封建文化的风潮也就一浪高过一浪。在这样的革命形势之下,对于上述文人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程度表现出来的闲适思想,予以彻底批判与否定,实在是势所必然。今天,历史在推进,人们在反思过去之际,逐渐认识到一些历史举措的两面性,相对来说,是非评论渐趋于冷静和客观了,对许多事物的认识都有了新的见解。当然,在商品大潮成为时代主流的今天,人们的反思也呈现了复杂化的倾向,结论不必也不可能即刻定于一尊。

但是,无论思想文化领域的认识转变与论争如何,有一点无妨确认,那就是:古今的中国人不同程度、不同方式都流露出习惯于闲散的生活方式的悠闲心态;中国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悠闲优雅文化的历史产物。如果说当今这种心态已在发生变化,那也只是近十几年或者是部分中国人的事儿。分析这种悠闲生存状态以至悠闲文化的利弊得失或许是极有意义的。但在臧否之际,首先我们要确认这一事实,浏览和回味它,或许本身就是别有兴味的。P1-4

后记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必有闲情逸致之眼始能得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必有遗世独立之心或可吟出。乙亥(1995)之年曾草成小书《中国人的悠闲》。然于其时,余不悠不闲,正忙于稻粱谋与家中事。一挥而就,未假斟酌。忽忽时光竞去十七八年,何敢思议!此小书无传世语,亦乏惊人句,然中国和平出版社不弃,欲重付梓行,是悠闲之幸也!

余已知天命矣,心喜微风细雨、悠然采菊之况味久矣。是于车马流光中,送些许之闲适于读者诸君。是为记。

梅墨生

2013.6.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人的悠闲(精)/中国人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梅墨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和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706902
开本 32开
页数 19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94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2013320027
中图分类号 D669.3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5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