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范小青小说精品集/中国当代文学百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范小青小说精品集》里范小青通过对常人利益的立场和对小民生活的体恤,善解与善意化人古风今情中的小民的慧愚娇憨、酸甜苦乐,超越了传统世情小说和拟古世情小说的局限,给现时代创作了趣味与品位俱佳的生活世情小说。

本书收录了多篇范小青近些年的中、短篇小说作品,包含《我们的战斗生活像诗篇》《我们的朋友胡三桥》《城乡简史》《鸟人说话》等小说。

内容推荐

《范小青小说精品集》收录了多篇范小青近些年的中、短篇小说作品,包含《我们的战斗生活像诗篇》《我们的朋友胡三桥》《城乡简史》《鸟人说话》等小说。《范小青小说精品集》里的小说贴近生活和普通老百姓,专注于小人物的命运,把许多不为人知的人生背后的画面与秘密,用淡淡的笔黑写出来,让读者领悟到其独特的、不同他人的小说的审美价值。

目录

前言

写作的时光

我们的战斗生活像诗篇

我们的朋友胡三桥

城乡简史

鸟人说话

我就是我想象中的那个人

谁住在我们的墓地里

父亲还在渔隐街

面粉

谁能说出真相

右岗的茶树

幸福家园

准点到达

你要开车去哪里

我在哪里丢失了你

我们都在服务区

接头地点

我们的会场

天气预报。

当代世情小说之翘楚

试读章节

我们的战斗生活像诗篇

姐妹三个都有大名,但是大家不喊她们大名,喊她们姐姐、妹妹和小妹妹,喊习惯了,不仅家里大人喊,邻居也这么喊,同学里有熟悉这个家的,也都跟着这么喊。喊妹妹和小妹妹还说得过去,但是喊姐姐就要看人了。比如她们的爸爸妈妈也喊她姐姐,不了解的人,就会觉得奇怪;再比如邻居家六十多岁的一个老奶奶,也喊姐姐,姐姐哎,老奶奶说,你过来,你帮我怎么怎么。姐姐就应声而去,帮助老奶奶做些什么。姐姐是个热心的女孩,她喜欢帮助别人,她知道老奶奶每天大概什么时候要去公共厕所倒马桶,她一边踢毽子,一边守候在院子里,等老奶奶拎着马桶过来的时候,姐姐假装正好看到,顺便就帮老奶奶去倒掉了马桶,还刷干净了提回来,斜搁在台阶上,让太阳晒。

在妹妹心目中,姐姐就是姐姐的样子,姐姐就应该是这样的。姐姐跟妹妹说,妹妹,我们上街吧。在街上姐姐给妹妹买了一块奶油雪糕。姐姐说,妈妈给我钱了,妈妈说,我现在不能吃凉的东西,要吃点营养,我要去买一包龙虾片吃。她们还看了一场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电影散场的时候,姐姐唱道,战斗战斗新的战斗,我们的战斗生活像诗篇。这是电影里的插曲。妹妹说,姐姐你已经会唱了?姐姐说,看一遍是不会唱的,要看好几遍才会唱。姐姐又说,我要是被敌人抓去了,我也不会投降的。

姐姐有时候和小妹妹一起出去,姐姐说,小妹妹,我们吃南瓜子好吗?姐姐买了南瓜子,她和小妹妹一起,坐在巷口的书摊那里看小人书,姐姐看的是一本《三国演义》,小妹妹看《桃花扇》,然后她们交换了看,看完了,天也快黑了,她们就回家了。

那一年姐姐十四岁,妹妹十一岁,小妹妹八岁,她们中间都是相差三岁。姐姐是妹妹和小妹妹的灵魂,她还是院子和巷子里的小孩们的灵魂,姐姐不仅带妹妹和小妹妹上街去,她也带其他孩子出去,他们也和妹妹、小妹妹享受同等待遇,如果钱不够多,只够一个人花的,姐姐就说,我今天不想吃东西,你吃吧,我今天不想看电影,你进去看吧。姐姐就在电影院外面等,等到电影散场,她和那个看电影的孩子一起回家。后来大家给姐姐起了个绰号叫她阔太太。

她们回家的时候,婆婆坐在马桶上哭。婆婆有便秘,每天要坐很长时间的马桶,她泡一杯茶,点一根烟,坐在马桶上哼哼,然后用手捶腰眼。婆婆说,要先捶左边的腰眼,捶四十九下,再捶右边的腰眼,四十九下,大便就出来了。可是婆婆捶了左边的腰眼,又捶了右边的腰眼,大便还是不下来,婆婆就哭起来。婆婆哭着说,日子怎么过哇,日子怎么过哇,我们要没饭吃了。

爸爸已经从这个家里消失了。爸爸到哪里去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爸爸一起消失了的爸爸的工资。现在家里只有妈妈一个人工作,妈妈是个二十三级的干部,工资四十多元,妈妈总是把工资的一部分自己收起来,另一部分做菜金,就放在抽屉里。因为妈妈三天两头下乡去劳动,有时候一去就是几个月,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婆婆管菜金,婆婆从抽屉里拿钱去买菜买米,或者到食堂去打饭,抽屉里的菜金很快就没有了。婆婆说,钱不经用,也没怎么用,就没有了,你妈妈怎么还不回来。

妈妈从乡下回来了,又把钱放在抽屉里,妈妈跟姐姐说,姐姐,婆婆年纪大了,搞不清楚钱了,你把每天用的钱记下来,我回来看你的账本。姐姐就开始记账,但是她记得不准确,比如买了半斤兔肝,她就记一斤兔肝,还有半斤的钱,姐姐就自己拿去用了,不过姐姐从来没有独自去享受,她总是要带上谁一起去,但每次都只带一个,姐姐说,带多了,大家互相知道了,会说出去的。其实姐姐不知道,她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大家都知道姐姐偷家里的钱,只有姐姐自己不知道。

姐姐记的账后来也引起妈妈的怀疑,妈妈说,你们四个人,都是女的,三个小孩,一个老人,这么能吃?昨天吃了一斤兔肝,今天又吃了三盆炒素,这么吃法,也不见你们长胖起来。记账的事情仍然回到了婆婆那里,但是婆婆年纪大了,而且婆婆的注意力永远在大便上,菜金仍然搁在抽屉里,少钱的事情也仍然发生。妈妈开始用心了,这一阵妈妈不去乡下劳动了,她的眼睛露出怀疑的光,在三个女儿身上扫来扫去,当然她最怀疑的肯定是姐姐。只是姐姐不知道。

妈妈使出的第一个心眼,就是一个厉害的杀手锏,如果不出什么意外。拿钱的人肯定栽在妈妈手里。这天早晨她们还没有起床,妈妈就守在她们的床前了,妈妈说,昨天晚上我睡觉的时候,数过抽屉里的钱,但是今天早晨起来,就少了一张钱,你们谁拿的,说出来吧。

钱到底是谁偷的大家心里都有数,但是谁也没有说出来,谁也没有告诉妈妈,没有叛徒,也没有内奸和特务,不像那时候社会上,一会就抓出一个,一会儿又抓出一个。她们是一边的,妈妈是另一边的,婆婆的态度总是很暧昧,谁也搞不清她到底是哪一边的。

妈妈说,你们不要说是外面的人进来拿的,从昨天晚上到现在,我们家的门开也没有开过,不会有人进来偷钱。你们谁要是觉得难为情,也可以等一会悄悄地告诉妈妈,还给妈妈就行了。但是仍然没有人吭声。妈妈又说,要是不肯说出来,那就把你们的皮夹子拿出来,让妈妈看看。

她们每人都有一只皮夹子,都是姐姐用报纸折的,起先姐姐自己折了一只,后来她又给妹妹和小妹妹每人折了一只。皮夹子的形状是一样的,但大小不一样,姐姐根据年龄的差别,折出了大中小三种皮夹子。

P1-3

序言

写作的村光

范小青

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的日常生活基本上就是写作。记得年轻的时候最多一天可写一万字,后来渐渐地少一点,更少一点,现在已经不是每天写作,数量也大大减少,一天大概可以写两三千字。这么多年来,为了写作,为了将写作坚持下去,我一直坚持记笔记的习惯,点点滴滴地记录下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的与写作有关的任何内容。这些笔记对我的创作是必不可少的。另外我觉得,前辈作家的影响和自己童年、少年生活的影响,都是形成自己创作特色的重要原因。地域性的艺术视角也是来源于生活的影响和对生活的感悟,我在苏州写作的最大感受,就是我是一个苏州人,我与苏州是融为一体的。

经常有人说我的创作风格比较内敛,我想这可能属于艺术追求的个人品味,也可以说是一种小说的观念。说到小说观念,它是一直在变化着的,直到现在还在变化,所以很难说清什么是我的确定的小说观念。我曾经觉得小说可以写得很清淡,要淡而有味,我也曾经一直这么写,但是后来我开始怀疑这种观念,一方面我的小说仍然是属于清淡的,但另一方面我一直动摇着,于是,我的小说发生了某些变化。我希望保存有个性的东西。我自己也很喜欢以前的作品,但是现在很多人说,你的作品比以前好了。也许并不是说我过去的东西不好,但现在的可能更符合大家的标准,即要讲一个好的故事,要有比较鲜明的人物,这个可能是经典小说的要求。我在一开始创作小说的时候,没有按照经典小说的创作路子走,而是比较散淡的,散状的小说,不太讲究人物,也不太讲究故事情节,只是一种氛围或者一种情致。现在的小说有些变化了,它需要比较用心地去建造一些结构上的东西。但其实在我的内心来讲,我还是很怀念我八九十年代的小说。

从前我曾经认为写小说也应该和人生一样比较随缘一点,至少要做出和达到随缘的效果,所以我觉得写小说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感觉什么也没有,但其实是有些什么的。只是这种想法得不到许多读者的认同,如果读者知道你的小说里什么也没有,他们为什么还要来读你的小说呢?

我写作的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织的一张网,我既生活在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城,又习惯现代意识的思维。在现代的写作中,信息压力很大,但这就是信息时代,你想躲也躲不过各种各样的信息。生活中的事情超出想象时,只能让我感叹生活的了不起。所以我所理解的生活和文学的关系,就是写作者要敏感、用心,艺术地学习生活、了解生活、感悟生活,才可能有文学。同时,作家还应该坚持自己的精神立场,而我的精神立场,则在我的小说中体现出来。

我们一直强调作家关心现实、关心社会,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同时我觉得作家也应该关怀自己。我想,作家对自己的关怀,就是要尽量让自己在物欲的社会中保持平心静气。

还想再说一点,我对小说的态度,也就是我对生活的态度,既无可奈何,又温婉谅解。我对我自己的创作的理解,就是随着时光往前走,慢慢进步,中间也许还退几步,但无所谓,重要的是我一直在写,还会一直写下去。

后记

当代世情小说之翘楚一一范小青论

施战军

南方写作之生活风俗派的最佳范本。历史和景物从没有剥离于作家所置身的人群,没有一厢情愿的梦呓更不会有自我哀怜的呻吟。着眼日常向往正常,写活她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本真地浸润她的生活态度和对芸芸众生的理解。城与乡的路径没有抽象的磕绊,过去和现在的联结没有拧成疙瘩,她甚至对社会和人生哲学全无特意的凝眉苦索之状,而是本然地带出了对生存境遇的亲近关切的体察、对生命本体的多趣而善意的观照。所有的图景都是人间味、烟火气的氤氲,在其创作发生影响的二十余年来,她怀着欢喜地去把捉平民生活的脾性和体温,耐心专注地呈现生活着的身心的游走和安居,到如今,灵性落于纸上更显得踏实和鲜活。在当代文学创作史中,对中国世情形象化的艺术贡献之巨,亦可谓有目共睹,能够出其右者几乎未见。

一一这就是作家范小青和她的小说。

与此相关联的“当代世情小说”,这里不得不首先进行大略的必要辨析。

世情小说,权威性的说法,来自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的归类,鲁迅称之为“人情小说”:“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染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所谓“世情书”是指晚明的研究者对宋元以来以民间世俗生活为描写对象并以世俗化的语言出之的一类古代小说,如《金瓶梅》等。现代以来的小说学者多使用“世情小说”这一概念,从某种程度上扩延或者溢出了鲁迅带有人间传奇意味的涵盖,更广泛地指称叙写普通的生活众生相一一饮食男女、家庭人伦、欲望情爱、不貌似“重大”的生存现实之类的日常生活小说。

如果说《金瓶梅》《红楼梦》、“三言二拍”等等可以视为古代世情小说的样本,并基本上可以算是古代小说史上取得重要成就的主干之一种,那么,现代以来至1980年代,大致的情况是,由于时代强势情态所制约,文学创作中的世情成分,尽管也并不缺少应时的阅读热,可是几乎大都被当时的主流评价所压抑,充分认知其文学价值的时日几乎都来自滞后的钩沉,比如对张爱玲的小说,1950年代的婚恋、市井小说,茹志鹃的“家务事、儿女情”题材作品,等等。即便到了1990年代初期,《废都》的遭遇也说明了“世情小说”所存在的当代适应度难题,如果将之放到人文精神颓落的主题上加以认识,也许会有利于精英读者对“精神疑难”的索解;但是从世情小说发展史的角度看,其中对狭邪趣味的复古意向,确实是一条尴尬之途。

世情小说如何找到它的活的日常态,如何实现它的当代生成?可以说,到了1987年“新写实”小说滥觞,才算是现出了眉目,有了再生的契机。范小青之于“新写实”的意义就在于她刷新并稳固了中国式的世情小说的路向。在这个创作潮涌的始终,她都不是那种缺少选择的本相琐事的堆积者,在“世情”的写照方面,范小青的小说在“世俗”的里头,并不是当时的理论阐释者们以“零度写作”所能笼罩的,她尊重人间生活的本来逻辑和平民日常的脾性,未受任何理论纷扰地带着人之常情和本然的人际伦理,“世”与“情”没有区隔,血肉一体。也就是说,范小青的创作踏踏实实地走出了一条日常写实性文学即世情小说的正路。

本文既然为“简论”,便无意于复述范小青的整个创作历程和涉及所有作品,而是以将范小青作品为依据,将之大致分为生活世情小说和社会世情小说,以笔者认为的具有代表性特色作品为关节点,并企望由此烛幽发微,通达其文学世界之主脉大观,并探究中国式的世情小说综合生成的形态和现时代发展的可能性。

生活世情小说

如果统计无错,范小青迄今已经有十二部长篇小说,其中,作为世情小说的基本层面的,是呈现市井小民、平头百姓的生活流的作品。可名之为“生活世情小说”。

《裤裆巷风流记》出版于1987年,是范小青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那一年出现了方方的中篇小说《风景》、池莉的中篇小说《烦恼人生》,学界沿袭的说法是这两部作品乃是“新写实”的奠基之作。《裤裆巷风流记》却无疑是“新写实”小说潮流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然而,从惯于缩略的现成概念上看去,它却是一个越看越显出异质性的存在。相对于中国文学最为鲜活的时段一一1980年代中后期一一来说,它的文学史意义完全可以用特立独行来形容。

哪一部“新写实”小说会有这样疏朗的开头和格局?

它进入小巷里几家平民的日常生活,却是经由了一个深广的人口,谐趣盎然的语式,苏州首姓性格与生态跃然纸上。不必仔细描绘,在文化的稳固与变迁的不易识别和时代的风情与风化的难以辨认之中,市民生活的风俗史有如细雨檐滴一样地挥洒下来。

《裤裆巷风流记》有着一个非常来劲的开篇:

裤裆巷这个名字实在不大文雅,叫起来也拗口,似乎总给人一种下作的感觉。小伙子出来追大姑娘,丫头外面谈男朋友,人家问起来,家住什么地方?裤裆巷。说出来面孔上总有点难堪兮兮。其实,苏州城里稀奇古怪的地方名字多得很,狗屎弄堂猫屎街,照样出状元,住大老爷。

据说天库巷被叫做裤裆巷之后,风水败了,名声臭了,

……

范小青站在乡下人的立场,从城里人的捐赠物中、城里人的旧货里找到了账本、日记,在数字和文字之中窥见了城里人的生活的世相,这些账本和日记里就寄藏着这个时代新的“世情书”。它们像地图,乡下人按图索骥地向城市进军的过程中,它有如《创业史》中梁生宝买稻种之于集体生存一样,演绎时代“必然性”的“新人”所巴望的美好图景也需要新的行动细节的支撑.“偶然”捡到城市诱饵的乡民被其中的差异性信息所蛊惑,也不能不产生新的世情、新的人物和新的行踪。区区之微,其实非同小可,连通着的是城与乡、过去和现在,生活世情故事何尝不也正指向社会世情的内质一一中国式的世情小说于是生成了新的综合形态。

新载体新世情的具体化,是对文学潜心、对小说艺术耐心的证明。

从生存史到人生史、社会与人的生活变迁史,这些如何进入文学,过去我们只有历史运动的一个宏大角度,似乎这是进入史诗性鸿构殿堂的不二法门。单篇单部看似雄浑复杂,类似的“经典”放在一起看,实则单一、单薄,甚至令人怀疑中国作家的创造潜能。

我们赶上了一个世情流转的时代,乡下人对城里生活的向往、好奇、窥探,有了《在街上行走》《城乡简史》里的这样的本子载体,世情小说的叙事样式已经给予了贴合的赋形。作为优秀小说家,她会不断探寻更多的世情样态。果然,范小青最新的短篇小说《准点到达》则是涵纳了城市人和乡下人的交互视线,枯坐在家里虚构苦难的作者怎会想象到,准点上班的城市单位一族对准不了点的进城打工者会产生羡慕?

“账本”“日记”“准点”,这些作为短篇的环扣已经被范小青用过了,别人再用类似的东西,已不再是创造。何况候鸟、城市里的庄稼这类意象仍在被重复使用。在书斋亲切关怀了“底层”继而将之作为愤世的材料固然有可敬之处,但也需要有令人信服的世情细节的发现才能文学得起来罢。

范小青的小说另一个启示正在于,其实有无数丰盈的素材原料,在我们习焉不察的世情里,闪烁着璞玉似的内在光泽。

范小青不竭的鲜活的写作成果等于告诉了我们,世情写实绝不是潮流之水去而不返,它是老岸,是祖地,是街道是房屋,是生长和牵留普通人日常生机的不动产。她钟情于以苏州地域为轴心的城乡空间的日常世情与平民生态,至于写作之于时间意义上潮流的影响力之类,并不那么在意。用她自己的话就是“很少考虑自己的写作是在什么时间链上的”(范小青、姜广平《你小说中的苏州是一种文化符号》,《西湖》2007年第5期)。她有自己的从日常人的生存细节里渐渐养育成的对历史和时间的打量方式,而这种方式虽是自在的,可一旦稍有显扬,便超出了惯常,使得我们的解读阐释获得久违了的耳目一新的资源。

文学史的经验可资证明,专情潜心地“留驻”和圆润内心丰饶的志趣,文火慢煨,美味自会袅袅飘出深巷。聪颖天资加上真情专注产生敏慧,让范小青不断给我们带来对新的世情世态的奥妙的鲜活发现,也丰厚了我们的文学史所需要的世情文学成分。

这也同时令我们感慨,我们有多少既“固执己见”又深得其趣的作家?我们的文学不乏呆笨的“鸵鸟政策”实践者,更不缺伺机而动改弦更张、闻风而起编队表演的多面手、草上飞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范小青小说精品集/中国当代文学百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范小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263603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2012245124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海南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6: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