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魔杖(周末与米兰聊天)》编著者程玮。
本书导读:随着中国大学的增加,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在今后的年代里,我们或许会大吃一惊地发现,即便辛辛苦苦读了名牌大学,毕业以后也不一定能有好的工作。读书和幸福,大学和成功,它们结合得不再紧密,甚至有着慢慢分离的趋势。
其实,我们读书,不是为了某种功利目的,只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让我们获得一双理性而聪明的眼睛,去发现生活里的美好。这双眼睛就像一根魔杖,只是轻轻一点,就让我们生活中的一粥一饭、一草一花充满美丽而独特的意味……平凡的世界,会因此而变得美妙无穷。
《神奇的魔杖(周末与米兰聊天)》编著者程玮。
《神奇的魔杖(周末与米兰聊天)暑假里,米兰和妈妈一起去古老的牛津城旅游。她们意外地跟马兰的母亲相遇。她们跟着她,在神秘的哈利波特餐厅里吃了晚餐,领略了英国贵族学校的生活。
就仿佛被魔杖点过一样,米兰也突然理解了世代中国学子们历尽艰辛的漫漫求学路。在和爱丽丝的聊天中,米兰明白,接受教育,不是为了某种功利目的,只是为了一个人本身,为了让一个人变得更美好,更完善。当每个人美好了,这个世界也就美好了。
第二个部分是米兰喜欢吃的东西。米兰虽然在德国长大,但天生还是一个中国胃。所以,这个名单列出来就有点长了。比如说,生煎包子、糍粑油条、鸭油烧卖、鸭血粉丝汤、鸡肉馄饨汤,还有酸梅汤、山楂糕、冰糖葫芦。米兰一边写着这些小吃的名字,一边就觉得自己的胃里空空荡荡起来。
写完暑假计划,她就去厨房找妈妈。
妈妈在厨房里。妈妈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待在厨房。不是做菜做饭,就是清洗排油烟机。做中同菜油烟很大,总是把厨房搞得很脏。在德国,判断家庭主妇是不是称职,人们首先看的就是厨房干净不干净。其实,米兰认为这是很没有道理的。她的好朋友娜塔莉家的厨房,干净整齐的就像家具画报上的封面。可是,他们家除了色拉,就是面包,很少做出热乎乎的菜来。难道娜塔莉的妈妈就是好主妇了吗?米兰有点替妈妈呜不平。
“这是我的暑假计划,你们研究安排一下哦!”米兰把那张纸放到厨房的桌上,她觉得自己说话的口气活像是老板给秘书交代任务。
“米兰你坐下,我有话跟你讲。’’妈妈打扫完厨房正在读报纸,她把手里的报纸放到一边。她看也没看米兰的暑假计划,就把它轻轻地推到一边,语气严肃地说:“说到暑假,我有个事情要跟你商量一下。”
米兰难得看到妈妈这么严肃的表情,她已经有点明白这不是一个好兆头,问道:“怎么了?”
妈妈清清喉咙,说:“前几天我和你爸爸就商量了,你爸爸说也要征求一下你的意见。我还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现在既然你提到暑假计划,我就告诉你,我们今年很可能没有暑假计划了。”
米兰一时摸不着头脑,问道:“这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没有暑假计划?”
“说得明白一点就是,这个暑假我们不回去了,。”妈妈很干脆地说。
“不回去,为什么?”米兰想不通。她知道妈妈其实也很想回去的。妈妈的暑假计划要是写出来,肯定比米兰的更长更多。
妈妈一脸的为难,说话有点吃力的样子,“因为,因为晶晶明年要高考了。我们现在回去,有点不太合适。”晶晶是米兰姑姑的女儿。姑姑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姑姑家就是米兰在中国的家。每次米兰回去,除了出去旅游,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姑姑家。晶晶比米兰大几岁,她们俩就像姐妹一样,一直玩得很好。
米兰更不明白了,问道:“晶晶姐姐明年高考,跟我今年的暑假有什么关系?”
“有关系!米兰,你动脑筋想想:我们回去住在他们那里,突然多出两个人,很影响他们的生活节奏的。”
“我还是不懂,”米兰继续说,“爷爷奶奶家是上下两层,姑姑他们家住楼上,我们和爷爷奶奶一起住楼下。晶晶姐姐自己有房间,想复习功课就把门关起来,我们怎么就会影响他们的生活了呢?”
“米兰,你知道,高考不是晶晶一个人的事情,是全家的事情。如果我们暑假回去,姑姑他们就得陪着我们出去玩、出去吃饭。那你晶晶姐姐怎么办?她跟我们一起去,会影响学习。不跟我们走,她一个人在家一定很难过。你说,这样对她的学习好吗?,,
米兰不说话了。别人大吃大喝,晶晶姐姐一个人在家用功。换了自己,她也不愿意的。她想了想,还想再争取一下:“可是,那个高考不是明年的事情吗?为什么晶晶姐姐这个暑假就不能出去玩了?”
妈妈搂住米兰,说:“你这丫头,生在福中不知福。国内的小孩子,从进幼儿园的那天起,就在为高考做准备了。这是晶晶最后一个暑假,难道还能随便放过吗?还有……”妈妈停顿了一下,“你知道的,晶晶的成绩有点不上不下,考本一有点吃力。考本二的话,她自己肯定不满意。如果我们这次回去了,万一她高考没考好,姑姑他们心里也许会偷偷埋怨我们的。
P6-P9
我们大部分人从6岁开始上小学,以后上中学,上大学。还有的出国留学,读硕士,读博士。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主要是在课堂里度过的。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呢?
很多人会回答,为了我们有一个美好成功的人生。
可是,什么是成功呢?对成功下定义是件自寻烦恼的事情。
那一年,因为儿子到了自寻烦恼的年龄,所以我也开始跟着烦恼。
起因是果同学有一天清晨突然打电话回来,说他不想在现在的那个大学念书了。这个大学在德国南部的小城市里,被戏称为“德国的剑桥”。死去的黑格尔之类且不说,活着的罗马教皇、德国总统等等,都是那个大学出来的。果同学高中毕业,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学校老师连学文还是学理的建议也不给,只说,他的分数可以去上任何一所大学的任何一个专业。所以,他一定要挑他最喜欢的大学和专业。问题是徐果同学喜欢的专业都是茶余饭后的高谈阔论,为了确保今后的饭碗,就挑了这所大学。
他抱怨说,这个地方的人不会说德语,口音古怪不说,还有语法错误。我想,他一个中国人去挑剔人家德国人的德语,也太狗拿耗子了。直接就把这条理由否决了。他又说,这个地方实在太小,他出门去超市买东西,收银台坐的是他的同学。他去服装店买东西,碰到他的统计学教授正在买内裤,还是黑色的。这对他是一个观念冲击,在此以前他一直认为内裤都是白色的。他去酒吧和女朋友喝点东西,邻桌端端正正地坐着教他数学的讲师。他说,这样的日子再过下去是要疯掉的。我说,你不做坏事,怕什么呢。大学城嘛,除了大学的人,就是旅游观光的人。到旅游淡季,只能是自己人看来看去了,很正常啊。他最后说,我想象不出我毕业以后天天西装笔挺地坐在奔驰、宝马那样的大公司里挣很多的钱。这不是我的生活理想。我不想用这种方式来证明我的成功。
可是,什么叫成功呢?我自己为人妻为人母,从中国到德国,搞了文学搞影视,现在重新又回到文学。可是,到现在还没弄清楚怎样才算成功。
德国人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很简单。德国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一生应该做到三件事:生一个儿子,盖一座房子,种一棵树。我把它理解为,一个男人一生中要为自己做一件事:生一个儿子,把他的生命延续下去;为家庭做一件事:建一座房子,让妻子儿女有个遮风避雨的港湾;为世界做一件事:种一棵树,给地球留下一片绿荫。
对男人来说,这实在不是很高的要求。生不出儿子,生个女儿也一样。建不成房子,买个二室一厅也可以。哪天天气好,出门就可以把树种了。德国民族是个务实的民族,把男人的成功定义得这么清楚、这么具体,反倒让德国的父母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他们不会逼孩子悬梁刺股地去念书,也不会砸锅卖铁,牺牲自己的一切供孩子去上大学。而是实实在在的,因人而异,量力而行。
果同学有个儿时玩伴,住得离我们家不远。这孩子是独生子,还是爸爸年纪很大时生下的。所以,在他到了念大学的年龄时,他的父母已经退休。父母的退休金并不是不可以供养他上大学。但他的父母对人生的黄昏有自己的打算。他们想趁着身体健康,还不老态龙钟的时候去周游世界。所以,独生子如果想上大学,只能自己去申请教育贷款,然后等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逐年还清。这孩子不想刚成人就背一身的债,所以高中毕业后就找了个广告公司学习推销广告,不久又找了个家里开餐馆的女朋友。成功男人应该做的三件事对他来说,已经不是遥不可及。而果同学还不知道他到底要什么。就像一辆新车,油箱满满的,马达巳经发动起来了,往哪里开却还不知道。
我想,一定是我给孩子把成功的标尺定得太高了,现在是自食其果。
在德国有很多学校,不是以培养成功人士为目的。
比如说,德国法兰克福就有一个很另类的学校,名叫自由学校。这是一个被国家正式认可的学校。其实,国家并没有轻易就认可它。学校跟政府机构打了好几年的官司,一诉再诉,最后到联邦最高法院,才把官司打赢。
这个学校创建于1974年。全校一共有50个学生,年龄分别在3岁到13岁之间,10个老师,外加1个厨师。这个学校的教育宗旨是:反对权威,提倡独立思考。不分班,没有固定的课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什么,在哪里学,什么时候学,怎么学。3岁的学生如果有兴趣,可以跟着13岁的学生~起学算术。如果哪天有个学生没有兴趣学习,他在操场上荡一天秋千也绝不会有老师批评他。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老师的工作是帮助学生学习他想学的东西。玩和学习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这个学校没有作息时间表,更没有分数这一说——据创建者的解释是,分数本身就带有权威性质。所以,在这个反权威的学校就不应该存在。学期结束时,家长会得到一封很长的信,那是老师对孩子一个学期的评语。
这50个学生到底是怎么学习的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学校组织去阿尔卑斯山春游。整整一个星期全校都围绕这个主题学习。有的孩子研究高山植物,也许就研究到了史前社会。有的孩子研究地理,也许一直研究到板块碰撞。因为出去春游要坐火车。有的孩子研究火车的历史,他或许从蒸汽火车一直研究到磁悬浮。最后,他们各自写出一篇文章,把自己研究的心得跟大家分享。那些三四岁的小萝卜头力所能及地学习拼写。把春游需要带的衣物行李列成一个单子准确无误地写出来,发到每个人手里。一个星期就这样过去了。 这个学校招生的对象是3岁到6岁的孩子。学校有一个招生委员会,由一名老师和两名家长组成。通过和孩子家长的谈话,他们最终做出决定,收谁不收谁。这个学校的学费并不贵,基本上是每个德国家庭都可以承受的。
等孩子到13岁的时候,必须进入正常的学校去学习。所以,学校专门为那些11岁到12岁的孩子配备了老师,帮他们进入正常的学校做准备工作。
当年跟政府机构不屈不挠打官司的学校主要创始人是个女教师,现在已经白发苍苍。碰到电视台有关教育的脱口秀,偶尔也会把她请来秀一秀。因为她的教育观实在是太另类了。最近的一次脱口秀上,主持人委婉地问她,她的学生13岁以后转到正常的学校,是不是会不适应?她回答说,不管哪个学校的学生,转校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主持人委婉地问,她的学生是不是有一些特别成功的人士。她的回答也很另类,她说您的意思是指这个那个奖。这些发奖的机构本身就是权威,我的学生们不会太重视它们。主持人又换个方式问她的学生大部分从事什么工作。她很耐心很安静地回答说,他们都是有正义感的、善良的、有能力养家糊口的纳税人。
有正义感、善良、能养家糊口,还能给国家缴税,这是一个最普通也是最可贵的公民。一个健康的社会,就是由无数这样的公民组成的。
可是,为什么我们把成功的尺度定得这么高呢?
我这本书就是想从中国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度,来重新审定一下我们对成功的尺度。
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读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重要得可以倾家荡产,可以砸锅卖铁。有一次,我很感动地把一个故事讲给德国人听。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农民家,倾尽全力,甚至卖血,去支持自己的孩子上重点大学。德国人听了没有感动,反而觉得很不可思议。他们觉得,并不是人人需要上大学的。这个社会是由大部分没有上过大学的人组成。上大学的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于是他们问,为什么要这样?
是啊,为什么要这样?
答案是现成的:因为在中国,对最普通的人来说,读书是改变命运、走出贫穷的唯一途径。就拿我自己来说,如果我不是在1978年那场高考中以200:1的比例击败其他考生,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我的人生道路,我的生活,肯定不是我现在这个样子。肯定不是的。
但是,通过大学改变命运,现在已经慢慢成为一个童话。
随着中国大学的增加,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在今后的年代里,我们或许会大吃一惊地发现,即便辛辛苦苦读了名牌大学,毕业以后也不一定能有好的工作。读书和幸福,大学和成功,它们结合得不再紧密,甚至有着慢慢分离的趋势。 其实,我们读书,不是为了某种功利目的,只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让我们获得一双理性而聪明的眼睛,去发现生活里的美好。这双眼睛就像一根魔杖,只是轻轻一点,就让我们生活中的一粥一饭、一草一花充满美丽而独特的意味……平凡的世界,会因此而变得美妙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