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流动的家园(攸县的哥村社区传播与身份共同体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流动的家园(攸县的哥村社区传播与身份共同体研究)》是传播社会学的杰作,丁未把“地方经验”提升到“全球理论”,从容出入于宏观、中观和微观之间,一方面以小见大,一方面从“文化的特殊性”联系“理论的普遍性”,进而提供与西方文献平等对话的基础。世界上,大概唯有自认为纯粹的实证论者(加上“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糊涂人)才敢妄信,社会科学犹如自然科学,其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大致来说,倘若自然科学超越国界,人文应当具有比较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而社会科学则必须平衡文化的特殊性与理论的普遍性,把这个辩证关系拿捏得恰到好处,不要向任何一头过度倾斜。丁未以韦伯和现象学这一路的方法看问题,不同于一般形式主义者,她没有把问题本质化或简单化,没有把因果关系说得太绝对、太死或太抽象,而是以浓墨重彩刻画部分与整体的有机联系,聚焦于日常生活深层结构“常”与“变”的动态过程。

内容推荐

《流动的家园(攸县的哥村社区传播与身份共同体研究)》是国内传播学界第一次对中国流动人口进行社区传播研究的专著。《流动的家园(攸县的哥村社区传播与身份共同体研究)》视角第一次探向都市里村庄特有的媒介基础建设(media infrastructure),包括传统的以粤文化为底蕴的原村民文化设施、流动人口的人际交往点(sites)和以互联网和手机等现代通信技术和新媒体为代表的媒介环境,第一次在传播学研究领域采用“地图法”(socio-mapping)对石厦村这一流动人口大量聚集的社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社区传播生态(包括传播点、传播者、传播技术和传播行为等)分析,以展示在全球化的网络社会形成过程中,中国的农民工群体以中低端媒介技术工具,按照自己的需求甚至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媒介化社会关系和传播实践。以此回应国际著名学者曼纽·卡斯特对于不同文化和制度下有可能产生不同网络社会结构、形态的理论假设,对中国传播学和社会学界尚未触及的“什么是中国的信息社会”或者说“什么是中国的网络社会”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个案和回答。

目录

序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关于都市“流动家园”现象学式的传播考察【李金铨】/1

绪论 空间、社群与ICT/1

第一章 社区传播生态:一幅“混搭”的媒介地图/45

第二章 草根的另类媒介经营/95

第三章 黑白世界:权力与资源的关系网/123

第四章 “空中共同体”(上):“一呼百应”时代的社会关系网/167

第五章 “空中共同体”(下):核心关系圈的形成与信任的变迁/213

第六章 流动中的家:ICT中的家庭与婚姻/248

结语 认同的力量/295

参考文献/314

附录一 对本书第一、第二章研究方法的说明/327

附录二 对本书第三章研究方法的说明/344

附录三 对本书第四、第五章研究方法的说明/354

后记/37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流动的家园(攸县的哥村社区传播与身份共同体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55020
开本 16开
页数 3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5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82
CIP核字 2013311227
中图分类号 C924.24
丛书名
印张 2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6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3: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