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麦提敏.阿卜力孜,维吾尔族,新疆皮山人,90后,现就读于江苏大学。作品散见于《诗刊》、《民族文学》、《天南》等,出版有诗集《返回》。为中国诗歌学会、新疆作协会员。一本译著诗集即将出版。
致虫子的献歌
你们看我创造了什么:潮湿的脚印。
这脚印,沙无法掩盖,风无法吹灭,火无法烧尽。
然后你们看你们创造了什么:你们的两手空空。
你们憧憬自由,而你们的衣襟
已经铁锈斑斑。铁的金属味与水相触:
思想会陈旧,会被替换。时代过去以后,
我们看我们创造了什么:实际上,我们
一无所有,只是在路上,我们捡拾了
几片碎叶,并声称整个树林属于我们。
你们要注意我是一条虫子;可是
你们对此否认:我在你们的思想里,
在你们称之为光明的黑暗中,我在深入
你们的内心。你们不会那么容易舍弃
你们的睡眠和睡梦。然后我入住你们的
肚子里,在黑暗和光明中,在睡眠
和清醒中,我将和你们同在。你们
不会那么容易获救或者放下自己:
你们被地狱的烈火灼烧。
看看我们创造了什么:
有些人爬上了山顶。而高度即是毁灭,因为
除了死亡,天上别无他路;
有些人陷入深渊。而深渊也是毁灭,因为
除了死亡,土地上别无他路。
我爱,你也创造什么吧,
你可以暂时隐藏你的爱,
你可以暂时放下你的花篮。
创造即是爱,除了爱,其它都是多余的。
不要着急:我们所创造的历史
将会对我们的创造做出评价。现在我们
需要做的是:变成石头并等待;变成墙并等待;
变成泪水,并为我们所创造的而掉落……原载麦麦提敏·阿卜力孜个人blog“麦麦提敏·阿卜力孜”’(2013年11月5日)
一个年轻诗人如何体验随时间而来的沧桑,并在写作中宣示那些尚未来临的沧桑的智慧?维族诗人麦麦提敏站在沧桑的尽头(起点?),用汉语告诉当代人:当人类遭遇深重危机之时,应当如何向一只虫子学习;当人类无法拯救自己的时刻,应当怎样退回到他们身上的动物性那里,去膜拜和歌颂它们留下的无法抹去的脚印。这脚印如同启示,在隐藏中显现,指出沧桑的归宿(终点?)。人类自从直立行走以来,始终两手空空,一味地掠夺、建设和奔跑,抵达过高山和深渊,都遭遇到毁灭的拦截。他们手中无可馈献,他们遗忘了爱。人身上的动物性,保存着最原始的悲悯和最完整的自然生命,能够唤醒人类重拾爱的能力,提示人类要用双脚去行走,用双手去创造,用心灵去等待。在爱中,神能做到的,动物也能做到。
对一只虫子的赞美,从汉语新诗的起源性文本《野草》中就开始了。在《秋夜》的结尾,鲁迅先生将目光从“两株枣树”收束到那些“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身上,它们“头大尾小,向日葵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但正是这些善于创造的小神物,才是人类在现代的“世界黑夜”里值得敬奠的“英雄”。在诗歌书写中,它们默默为我们铺展出一个未来。P301-303
波德里亚在一本叫做《美国》的小书中说过:任何一个明天都将是你剩余生命的第一天。如果“末日”之后的2013年可以标记和容纳人类的“劫后余生”的话,那我们这些多么愿意好好活下去的必死者,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这个年份看做一个浴火重生的元年?一个引诱我们前进的时间云梯?一丝灾变后的晨曦?尽管2013不过是一个迅速被抟进故纸堆的普通年号。
在剩余生命的第一天醒来,面对整座凌乱和衰败的精神废墟,诗人代替了疲倦的造物主,开始用语言进行“灾后重建”,词等于物的时刻再次到来了。这些百无一用的人,这些被哲学王国驱逐的人,这些时常被管辖住舌头、头顶荆冠流寓边地的人,他们说出过“相信未来”,也说出过“我不相信”,但依旧在“一无所有”的今日,顽强地说出一个词语中的“明天”。
诗人说,要有明天。在2013年的汉语诗歌界,这些剩余生命的指引者,活在每一个人孜孜不倦的写作中。他们埋头于词句的田垄间,测量着大地的体温,调节着呼吸的转换,操持着汉语的稼穑,纠察着人性的失范,在伏案的姿势中建造出一个语言的巢穴,余留一盏微亮的心灯。在那里,诗人带领众生用文字祈祷,默念心愿:让被击碎的心灵重归完整,让被禁锢的头脑重获自由,请许诺给我们这些时间的遗民一个生生不息的未来。
一本年选之必要诚如未来之必要。本书无意于成为一个大丰收式的诗坛封神榜或功劳簿,也没有能力为修筑汉语诗歌界的统一战线而举办一场歌舞升平的嘉年华或中国派,这里听不到“恭喜发财”和“难忘今宵”。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真正的收割和归类只能交给将来而未来的“明天”。任凭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面对着整整一年内浩若烟海、泥沙俱下的诗歌作品,本书的体量或许只配称得上是一只小小的玻璃瓶,在满载果实的高车隆隆驶过的背影里,它被一个窃喜的孩子牢牢攥着,仿佛天下就握在自己的小手中。他怀着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认真搜集着那些遗落在每一条辙痕里、每一丛野草间幸免于倾轧却等待披覆尘埃的点点颗粒。
颗粒投入瓶子,是两者相互的幸运。种子得到了庇护和保存,一种知音的光亮散发出来。这正是编选工作的快乐。这个诗歌选本以写作中可持续发展的文学性为着眼点,读者除了能够看到一些笔耕不辍的知名诗人极富活力的新作之外,更多的是与那些纷至沓来的陌生人相遇。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是一批更年轻或尚未被纳入专业视野的诗歌写作者(其中包括从事汉语创作的少数民族诗人和对现代汉诗进行大力探索的台湾诗人)。由于种种原因,在过去的诗歌年选中,这类诗人和他们的作品未曾被放在一个显要的位置,接受批评者足够的关注和检视,因而让那些既信赖年选的权威性又渴望读到优秀作品的读者们错失了许多与他们相识的良机。在这些诗人身上,有可能潜伏着一种汉语的未来。
我们对未来一无所知,对造物主也知之甚少,每颗种子都期望在有生之年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瓶子。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将装满颗粒的瓶子当做一句问候送给陌生人,恭敬地交给一个陌异的远方,把种子的光芒抛向无限的大海,在乘风破浪的漫游中抽枝发芽,在离远方最近的地方迎接汉语的未来。为了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凝聚汉语诗歌写作广阔的创造性和丰厚的蕴藏潜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为读者汇报这一年内汉诗创作的整体状况和实绩,本年选决定打破以往的编选惯例对作品来源上的限制,尽可能地精选在2013年度内见诸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的诗集(诗选)、官刊、民刊以及互联网上发表的优秀现代诗歌作品,以求拓宽佳作进入年选行列的晋级渠道,让种子更方便地找到瓶子,共赴现代汉语的高山流水。
孩子将瓶子抛向大海深处,许下一个美好的愿望,而未来诗歌的任务也如同孩子眼中的世界那样单纯、坚定。但与人类通常的理解不同,正像斯蒂格勒所发现的,比起那些容易的事情,孩子们更喜爱与困难的事物打交道,比如他们毫无心机地陶醉于艺术、写作、幻想或追问。我们坚持通过一个孩子的目光去打量不断涌来的诗歌作品,这让本书的编选立场近乎固执地立足于嘉奖诗歌文本的优秀性,强调诗人对时代的敏锐意识,关注形成于近年诗歌写作中极具冲击力的新势,发掘个人才情在诗歌传统内持续爆发的创造潜能,着重突出他们力图真诚更新和完善现代汉语而在文本里端呈出的更加高级的复杂性,哪怕这些写作者出身不佳、乳臭未干、籍籍无名或野性十足。我们拒绝在写作上缺乏难度的作品,它们的炮制者在成分和动机上是可疑的。在召唤未来的大海上,我们为能够读到一系列经得住考验的作品而欣喜若狂,它们必定会犹如灯塔一般,勇敢地站立在黢黑而凶险的海面,在时间中锤炼为未来汉诗的金色麦田里光芒璀璨的颗粒。
为了更恰切地展示这些诗歌文本的内在质地和诗性光泽,更好地了解这批虔诚的汉语诗人在多元化的艺术海洋中努力呈现出的造型和力道,本书借鉴了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谈到的几个主题(分别为“轻逸”、“迅疾”、“精确”、“形象”和“繁复”),大体上对入选的诗歌文本加以分类。为了特别体现中国诗歌为世界贡献的独到品格,“沧桑”的主题也被追加进来,同前面五个关键词一道,形成本书的六个基本栏目。按照这一编排体例,在书写气质上彰显着迥异星相特征的写作者(至少在入选的作品中),也分门别类地进驻由那些闪光颗粒构造的海上“星座”之中,而每一个“星座”序列中的诗人名单,也大体依据年龄长幼进行排列(个别处为照顾栏目内作品间的意义关联而略有微调),以此展现诗人代群之间划出的优美线条和眉目间激发的善意传递。
由于本书出自一个涉世未深但拥有劫后生命的孩子的眼光,所以他坚持不懈地要完成这通翻江倒海的扑腾,尽管弄脏了衣服,也摔坏了东西,但这一切冒失、莽撞和顽性,或许依然有资格获得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的原谅,因为一个努力成长的儿童坦率地向全世界宣布了他所热爱的东西。孩子和他的所有长辈们都在分享着同一个“明天”,他们必须像家人一样亲密地站一起,去迎接未来生命回馈给他们的剩余时日。从“明天”起,来日无多,他们最好尽可能真诚地活在自己的热爱事业当中。从下一个“末日”的方向来看,一个不谙世事的年轻写作者身上也许正枯坐着一位隐身的大师,而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在迈向人生辉煌顶点的同时也在重拾一颗童心。我们坚信,能够在长者与后生、诗人与读者、种子与瓶子、灯塔与大海、词语与世界之间连绵不绝持续赠予和交换的,唯有爱。唯有爱,倾注于诗歌的唇舌,在各民族人类之间交口相传,才能为经历灾变的幸存者召唤出有尊严、有未来的日子。仰仗着爱,我们平添了抵御危险、不测和孤独的勇气,在有诗歌相伴的日子里,得以在心性的安宁中度过剩余生命的每一天。
这本诗歌年选的编选和点评工作全部由我本人承担,一口气完成于朋友家的一张茶几之上。由衷感谢北岳文艺出版社续小强主编的信赖和厚爱,在业师敬文东先生的举荐和力促下,他颇有魄力地将此重任交付给一个诗歌界初出茅庐的小字辈,实在令我荣幸之至,也惶恐不安。我遂以全部身心和精力投入到这项庄重的劳动当中。感谢四海之内有缘相识的师长和朋友,秉承着一颗爱诗的公心,他们热情而审慎地向我推荐了许多名副其实的优秀作者和作品,有些作品给我带来莫大的惊喜,为这本年选增添了夺目的色彩。我愿意承认,本书是我与他们共同浇灌的成果。感谢所有入选和未入选的诗友对我工作的支持。对于入选的诗人们来说,阅读他们的作品是一次次艰辛的旅程,每读一首诗都如同钻研一道高等数学题,令我如坐针毡,但愿本人肤浅的误读能够换来他们的笑声和宽容。限于篇幅和体例,更多精彩作品无法得到充分展示,但它们的作者依然是我们的同道人。
我始终相信,即便在一个极端糟糕的时代里,在我们身边,依然存在一批苦心孤诣的写作者,他们在为汉语诗歌的精进而默默实践,无论天南水北、高阁地洞、贫富长幼,他们的写作正在超越性中徐徐展开,为剩余生命编织出无限延展的梦想,也发出第一波清醒的回声。在汉语诗歌剩余生命的第一天,这本年选正在梦想与回声的吻别中悄然降生。
2013年12月2日于北京劲松三区
《2013年诗歌选粹》(作者张光昕)致力于成为一本面向未来的诗歌年选,精选了2013年出版的优秀现代诗歌作品,是对该年内现代汉诗创作水平的一个小结。《2013年诗歌选粹》以诗歌写作中可持续发展的文学性为着眼点,除了收录已成名诗人极富活力的新作外,本诗更愿意体现汉语新诗写作上的更具冲击力的新势和更高的复杂性。
“茱萸诗一首”;“梁小静诗一首”;“李海鹏诗一首”;“孙文波诗一首”;“王家新诗一首”;“重写一首旧诗”;“杨键诗一首”;“杜涯诗一首”;“周伟驰诗一首”;“姜庆乙诗一首”;“杨章池诗一首”;“杨献平诗一首”;“河西走廊”……《2013年诗歌选粹》(作者张光昕)致力于成为一本面向未来的诗歌年选,精选了2013年出版的优秀现代诗歌作品,是对该年内现代汉诗创作水平的一个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