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悲悯--宏博的人道主义随笔
内容
试读章节

张资平小说中,愈来愈浓的个性主义色彩,无疑代表了“五四”以来的启蒙主义的走向。张扬个性,同样也是张扬人性,张扬个人的生命价值——这一条,直到今天,仍具有振聩发聋的意义,尤其是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人们才重新认识到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以及人的权利,天赋权利。

本来,启蒙主义就是“五四”的主流,张资平正是这一主流的代言人之一,而他作品当时流行的瞬间,正是个性主义的光芒在“五四”中一闪而过的片刻,主流也由此被淹没、被切断,化作了潜流或断流。于是乎,执政者本身强调其权力意志,要把意识形态纳入其既定轨道,所以,他的作品才屡屡被禁;而左翼作家们,又在现已承认为“左”倾路线的驱赶下,同样对个性主义文学加以围剿与否弃。于是乎,张资平的作品只剩下几声微弱的呻吟,最后索性噤声了……可以说,“五四”只是在极为有限的时空中,张扬过个性。而所谓“集体主义”的神话,在整个世纪中肆虐横行,无所不在。

“集体主义”神话的破产,还可以从另一方面揭示出来。所谓“一个人是龙,三个人是虫”,中国人的内耗也是有目共睹的。内耗为的是什么?无非是争权夺利,以登上权力的极点,从而以个人意志取代所有人的意志。所以,中国王朝的更迭,如朱元璋对一同参与抗元的义军的剿灭,才如此空前残酷,党同伐异才如此惨烈,所谓的“路线斗争”才如此频繁……正是在“集体主义”神话下,“文化大革命”才成了封建主义的集大成,“忠”字舞一时问成了最最革命的表现。

可以说,“五四”个性自由的观念,转眼即逝,很快便被淹没了,它甚至只是元初的、粗糙的,远没能滋育生长起来——仅仅在张资平等人的小说中有所反映,而这很快便不被容忍了。  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不以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所有人的自由发展或解放只能是一句空言。在“集体”(或化作家族、民族、国家种种)的旗号下,否定个性,否定个体生命价值,势必走进一个怪圈,最终把人的解放予以颠覆。“文化大革命”似乎把“五四”时期激进主义的一面引到了极致,可最后得到的,却是适得其反,全面复辟了“五四”要推倒的封建极权的传统,打着“解放全人类”的口号,导致了摧残个性乃至生命的悲剧。

而这,难道不可以在二三十年代“左”倾文艺路线对张资平的批判中找出端倪么?其所针对的要害,便是从张资平作品中所肯定的“人欲”开始的,进而对人道主义、自然主义的围剿——这一围剿到80年代尚未终止。张资平最大的罪名,不正是“诲淫诲盗”、“毒害青少年”么?——奇怪的是,当时的右派政府与左翼作家们在这一点上竟又走向了一致,而张资平无非是多讲了几句人的欲望,生理的欲望与心理的欲望,便受到了来自“左”、右两方的夹攻,最后只能在文坛上销声匿迹。

“五四”之后,胡适曾对人说过:

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对比一下张资平的小说,可谓发人深省矣!张资平小说最大的“罪过”,不就是太着重个性、人欲的释放么?而恰恰是这一点,才真正属于20世纪中国的启蒙聚焦。

时至今日,我们的文学还在补上这一课。而且,不仅仅是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张资平正是这一历史进程中一个典型的“个案”,只是不少人还没意识到,或者不敢以他为典型罢了。

因此,今天重提张资平的小说,并作出全新的评价,无疑也是对“五四”的一个重温与拯救,这么说并不算过分吧。

当我们重返张资平小说的“身边”(当时有“身边小说”之称)或“私人空间”时,当我们在现代市民小说中,由张资平、张爱玲一步步读到今天王安忆、池莉、张欣对整个20世纪市俗生活的独到的刻画与描写时,我们对中国在这个世纪的文明进程——包括世俗化、市民化,可有过另一番深刻的思考?张资平的作品不仅导入这一思考,而且已超越他人把这一思考引入深层之中。

上述几个方面的论述,正是从他个人的命运、作品的命运出发的。

多少年来,张资平不是被“忘却”了,而是被“遗弃”了。而他的被遗弃似乎更为彻底,不似胡适、陈寅恪一样,各方尚可羞羞答答地关照上几句。新时期以来,一个个被遗忘的人物都陆续粉墨登场,独有他,仍是一决“禁脔”——也许,是因为“文化汉奸”之名贻害太深。记得我在《潘汉年》一书中,不无埋怨地说潘汉年太多地把有作为的文化人纳入他的情报系统,以致关露等人最后都精神失常……

但是,从根本上说,张资平的被遗弃,其要害不在这,而在他始终是“脱了轨道的星球”,一个非体制自由知识分子,在体制化的20世纪中国,很难有他的生存空间,包括作品的发表空间——正因为这,他的命运在大的方面上是早已被注定了的,在任何一方的体制中都是找不到出路的。“文化汉奸”无非是再加上一重封条罢了。而事实上,任过伪职并被判罪十年的周作人,何以比他更容易被人们重新提起呢?

但不管怎么说,到了21世纪——现正是2001年1月1日凌晨,作为他个人的生存方式,以及他的作品对“五四”的历史贡献,却已有了极大的研究价值,不仅时间已过滤掉了许多历史的尘埃,让我们多少可以看得清晰一点,而且,在生存空间、精神空间上,也已多少容得下这样一个“异类”——但愿我们不会是操之过急,不至于再度予以“遗弃”。

科林伍德将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论断推向了“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那么,“五四”的历史最为可信的部分当是思想史了。作为“五四”思想中真实的一部分——张资平小说中对人欲、个性的张扬,该有怎样的历史位置,这已是毋庸置疑的了。

好在今天我们终于能说出这样一句话了!

作为一部迥异的张资平评传的卷首语,这里只是“点到即止”而已,不可能是对张资平的全面评价,不少问题也未必讲透,只有留待读者在阅读中补充了。

P89-92

目录

第一辑

 黄秋耘:困兽犹斗的人道主义者

 黄药眠:清名上帝所忌

 北南二秦:不虞之誉与求全之毁

 朱崇山:文学,历史的“未尽之言”——评《鹏回首》

 韩素音:爱情、历史与文化泥土——评韩素音长篇小说《瑰宝》

 刘荒田:本真、本色、本能——读《星条旗下的日常生活》

 张资平:涂抹在非体制自由知识分子脸上的“油彩”

第二辑

 人道的缺失与教育的无奈

 构筑精神的长城

 过滤历史

 我的精神故乡——六十抒怀

 良知与感悟

 炎帝陵前,一位“游乞僧”的沉思

 肝胆-古剑,波涛两浮萍

 人道与儒学的生态伦理

 消费时代与文学批评的“卓然之则”

 确立宏观的再分配机制,遏制社会分裂与对立

 正视“三失”(政权失控、法律缺失、道德失范)

第三辑

 漂泊者的呓语

 旅缘

 我的父母之邦

 失落与追寻——炎陵山纪胜

 我与瑟堡的细雨

 监狱之岛与世界文化遗产——记南非圣赫勒拿湾上的罗本岛

 始兴:不可镂空的历史

 “自梳女”与“老姑婆”

第四辑

 “不卖祖宗言”

 寻找客家人心灵中的圣典

 “高举骨头”:史识与诗情——原序

 天涯浪子——后记

第五辑

 《东方奥斯威辛》前言

 后奥斯威辛时代与“第三种人”

 关于《东方奥斯威辛》与角川的真实性——致陆川

第六辑

 并非童话

 自造的神话

 为名所累

 超于毁誉之上

 “公众人物”辨

 忠言逆耳与好话背后的杀机

序言

我真正进入人道主义的思考,是在30余年前即改革开放后写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个年代的末页》,于1980年被扣上“整个思想体系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帽子从而被尘封之后。坦率地说,在这之前,我几乎没怎么涉猎人道主义的相关理论著作。1979年4月14日平反出狱后,我便一口气写下这部长篇,年底前便送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了。全书只是对“文化大革命”几个连环冤案的反思。从理论层面而言,我不可能有什么功底,全书甚至没有出现过“人道主义”这样的字眼。

但作为一个作家,对那样一段历史的非人性的、反人道的惨剧,无疑是有深刻体会的,作为“在场”者,怎能不提出抗议?

也正由于这一原因,10多年后,我又深入到了日本侵略者在广州南石头实施的杀害了上十万粤港难民的细菌战大屠杀的调查中。也只有这个时候,我的人道主义史观才确立起来。其实,南石头的大屠杀,其反人类罪行,绝不亚于南京大屠杀,与奥斯威辛的屠杀犹同出一辙。有人说法西斯对犹太人的屠杀是种族灭绝,也就是说,奥斯威辛的罪行,与南京大屠杀不同,但是,有了南石头的细菌战大屠杀,其罪行则不再有什么性质区别或轻重之分了。因为南石头屠杀就是种族灭绝。我们可以从日军的文件中看出,他们对“支那人”的仇视,与纳粹对犹太人并无两样,更何况要对驱逐出香港的难民杀绝,不让其进入他们已“治理好”的老占领区的做法,不跟把犹太人赶进“隔离区”再送毒气室一样么?

这难道不是种族灭绝的表现么?

将160万港人“压缩”到不到60万人,特地于东京运来沙门氏菌以实施大屠杀,阻止大批香港难民进入广州而设立南石头难民营,这一切与我们在欧洲相关屠犹的资料中见到的,何其相似!很可惜,在这一罪行发生了70年,被揭露近20年之后,我们却没有再进一步发掘,尤其是深一层地思考。南石头大屠杀本身,它的历史建构,无论从中、日及世界三大层面上的建构,都是非常重大的。细菌战与毒气室,它们的“科技”含量,那种“批量”的、程序化的、冷静的杀人……有谁去深究过内中的“人性”呢?在一个民族有了被屠杀的记忆之后,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去继续思考它与我们今天的价值观,即正义、良心、平等、民主、自由,尤其是人道主义的关系呢?

思想只能从历史中产生。

深邃的思想只能从历史记忆、民族伤痕中生发出来。

或许,被扣上“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罪名的那部长篇,虽然它不曾用过“人道”二字,但它激发的,不正是人道主义的思考么?

所以,它才触动了某个敏感的神经。

今天,人道主义已不再是异端邪说,更非大逆不道了。为了纪念当年的遭遇,我才加上“宏博的人道主义随笔”的副标题。当然,这部随笔所选入的,自是与人道主义相关的文章,有对不同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反思,只是,它远非一个有可能的历史建构,我只是率性而为罢了。但愿人们能从中感悟到什么,善莫大焉!

内容推荐

谭元亨编著的《悲悯:宏博的人道主义随笔》只是对“文化大革命”几个连环冤案的反思。

《悲悯:宏博的人道主义随笔》主要内容包括:人道的缺失与教育的无奈,构筑精神的长城,过滤历史,我的精神故乡——六十抒怀,良知与感悟等。

编辑推荐

今天,人道主义已不再是异端邪说,更非大逆不道了。为了纪念当年的遭遇,谭元亨加上“宏博的人道主义随笔”的副标题。当然,《悲悯:宏博的人道主义随笔》这部随笔所选入的,自是与人道主义相关的文章,有对不同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反思,只是,它远非一个有可能的历史建构,我只是率性而为罢了。但愿人们能从中感悟到什么,善莫大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悲悯--宏博的人道主义随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谭元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24655
开本 32开
页数 3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5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1
149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