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理学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对当今大学生来说,心理学不仅已不陌生,而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正处在向知识经济演变的快节奏、激烈竞争的时代,新的时代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和较高自尊的青年群体,通常有着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而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大学生们迫切地希望学习心理学,希望能从中学到很多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东西,在学习和做人上有一个新的飞跃!为此,黄希庭和郑涌在撰写《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心理学十五讲》。

内容推荐

黄希庭和郑涌在撰写《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心理学十五讲》以心理学的多种研究取向,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心理学众多领域中激动人心的内容。并从心理学百余年历史上精选了43项“原创研究”做了专栏介绍,既展示了这些研究对于心理学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心理学家的探索精神和人格魅力。

阅读《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心理学十五讲》,将有助于读者求知、成才、实践成功人生。

目录

第一讲 心理学的性质

一 日常生活中说到的心理学

二 独具特色的心理学

三 心理学的目标

四 心理学的目标

五 心理学的观点

第二讲 心理的生物基础

一 神经系统

二 脑的三大机能系统

三 脑机制研究

四 内分泌系统

五 遗传对行为的影响

第三讲 必理的环境基础

一 物理环境

二 文化传统

三 拷贝贡纪

四 社会情境

五 大众氛

第四讲 毕生心理发展

一 婴幼儿期

二 儿童期

三 青少年期

四 成人期

五 面对死亡

第五讲 意识状态

一 神秘的意识

二 注意

三 睡眠与梦

四 催眠

五 幻觉

第六讲 感觉与知觉

一 从感觉开始

二 知觉的特征

三 物体知觉

四 社会知觉

五 错觉

第七讲 学习与记忆

一 经典条件反射

二 操作条件反射

三 观察学习

四 记忆系统

五 遗忘

第八讲 思维与创造

一 概念形成

二 推理

三 决策

四 问题解决

【原创研究】通用问题解决者

五 创造思维

第九讲语言与交往

一 语言交流

【原创研究】转换生成语法

二 非语言交流

三 社会归因

【原创研究】归因

四 人际沟通与吸引

五 喜欢与爱

第十讲 动机与情绪

一 原发性动机

【原创研究】人类性反应

二 习得性动机

【原创研究】需要层次

三 情绪体验

四 表情

五 价值观

第十一讲 意志与时间管理

一 意志的心理结构

【原创研究】期望效应

【原创研究】认知失调

【原创研究】横渡大西洋

二 意志控制与失控

【原创研究】内控与外控

三 时间洞察力

四 时间管理

五 生涯发展

第十二讲 智力与智力测验

一 智力界说

二 智力测验

【原创研究】智力测验

三 智力结构

【原创研究】三棱智力结构模型

四 智力发展

【原创研究】出生顺序与智力发展

五 智能特殊者

第十三讲 人格与人格评估

一 人格界说

二 气质类型

三 人格特质

【原创研究】特质

【原创研究】中国人的“大七”人格

四 人格形成

五 人格评估

【原创研究】墨渍测验

【原创研究】主题统觉测验

第十四讲 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

一 心理异常的界定

二 心理异常种种

三 心理异常的对待

四 心理疗法

【原创研究】疗法选择

五 疗效

【原创研究】真的有效吗?

第十五讲 心理健康与健全人格

一心理健康的特征

二压力与应对

【原创研究】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三 危机与干预

四 人格类型与心身健康

【原创研究】A型人格

五 健全人格

【原创研究】“四自”

试读章节

第三讲 心理的环境基础

物理环境

文化传统

拷贝世界 

社会情境

大众氛围

如果说有一种人类的行为特征能为所有的心理学家所认同的话,那这种特征就是人类的行为从来不会在真空中发生。小到电视广告试图诱使人们购买某种商品,大到宗教崇拜企图说服人们建立宗教信仰,环境的影响无处不在。环境就是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能够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构成影响的环境因素多种多样,几乎无所不包。通常,心理学上提到的环境分类,有两种分类方法: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自然环境包括有机物的各组成因素和无机物的各组成因素,例如,动物、植物、矿物、空气、噪音等等。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伦理、文化等等。物理环境除包括自然环境诸因素外,还包括人为的物理环境因素,如人际空间、建筑物等。心理环境是指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环境。

一 物理环境

环境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重要发现,即人的多数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都受着特定物理环境的控制。例如,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场大都设计得像迷宫,顾客们要在里面绕来绕去,这样就能让你在商品前多徘徊或逗留一会儿。再如,教室的设计也清楚地表明了师生关系,学生座位固定,老师面对学生而立,这样可以限制学生们在课堂上交头接耳;公共浴室中的座位不多,人们只能洗完就走,而不可能舒舒服服地坐在里面聊天。环境心理学家们关注的课题非常之多,包括个体空间、领地行为、应激环境、建筑设计、环境保护等等。

拥  挤

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就是人口过剩。如今,世界人口已超过60亿,并正以每天25万人的速度增长,照此速度几十年之后就将翻番。专家估计,地球最多可承受的人口数量在50。200亿之间。也就是说,地球已经达到了它所能承受的人口数量的下限。人口过剩和人口高速增长与环境破坏、国际局势紧张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迅速枯竭密切相关。一些人口统计学家预计,如果在世界人口突破100亿大关之前人类还不能自觉地限制增长,那么,世界范围的食品短缺、疾病、战争、高出生死亡率和婴儿夭折将限制人口的增长。

在我们周围,不时可以见到这样的景象:住房狭窄,餐馆嘈杂,景点游人如织,交通拥挤不堪。拥挤是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压力和困扰的。在城市里一些拥挤的聚居地,人们很容易把这些地区出现的暴力、社会秩序混乱、人群健康状况恶劣及较高的出生死亡率与拥挤问题直接联系起来。不过,这种因果关系还不能确定,因为居住在拥挤地区的人们往往营养不良、缺乏良好教育、收入较低、医疗卫生条件差,这一切更可能是引起上述问题的直接原因。事实上,许多对人类被试进行的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把人安排在狭小拥挤的空间内生活并没有引起严重疾病。因此,拥挤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觉,而不完全取决于特定区域内的人口密度。比如香港、新加坡就是人口密度很高而犯罪率很低的地区和国家,据分析可能与其礼仪文化较好地保护了个人空间和隐私有关。可见,高密度不一定自动产生拥挤感,它还要取决于具体的场合及人们之间的关系。在电梯、地铁或监狱里,密度过高使人感到不舒服;但在音乐会、晚会或聚会等场合,人越多则越使人感到热闹。因此,压力感或快乐感的增强取决于空间上的拥挤与特定情景之间的交互作用。当拥挤使人失去对身边环境的控制力时,就会使人产生紧张或进入应激状态。

【原创研究】拥挤/卡尔霍恩1962

几十年来,拥挤对行为的影响始终令心理学家很感兴趣。可能你也注意到了,当自己身处拥挤的人群中时,你的情绪和行为会有所变化。你变得孤单离群,或是想法儿抽身离开,抑或是变得易激惹和好攻击。你对拥挤情境将做出何种反应取决于很多因素。

“拥挤”并不简单等同于“人口密度”这两个词看起来很相似,但心理学家对两者有明确的区分。人口密度被定义为一定空间内个体的数量。如果一间3.7米×3.7米的房间内有20个人,这房间就被认为是人口密度很高。而拥挤则是由密度产生的个体主观心理体验。也就是说,如果你试图专心致志完成作业,却与20个人待在这样一间屋子里,这时你可能感到太拥挤了;相反,如果你在这样的房间里与20位朋友聚会,你可能一点也不感到拥挤。

行为学家研究密度和拥挤对人们影响的一种方法是,观察那些拥挤已经出现的地方,如曼哈顿、墨西哥城、某些人口聚居区和监狱等。用这种3-法进行研究的缺陷是,在这些地方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可以影响行为。譬如,如果我们发现在一个拥挤的贫民窟犯罪率很高,我们无法断言拥挤就是犯罪发生的原因,可能是贫穷,可能是吸毒泛滥,也可能是所有这些因素与拥挤因素共同导致了高犯罪率。研究拥挤的另一种方法是让人类被试在高密度条件下待较短的一段时间,并研究他们的行为反应。这种3-法确保了更多因素受到研究者的控制,并让我们能分离出拥挤这一因素,研究它单独对行为产生的影响,但与现实中拥挤的生活环境相比,它还不是很真实。只为研究的需要而让人长时间处于拥挤环境中,这在伦理学上是不可行的(因为存在应激和其他潜在的损伤后果),因此我们可以使用第三种方法来研究密度的影响:用动物做被试进行实验研究。这类研究中最早的一项系列研究就是这里要介绍的卡尔霍恩(Calhoun,1962) 的研究。

在由三项研究组成的这一系列研究中,卡尔霍恩将32只或者56只老鼠放入3米×4.3米的实验空间里,实验空间被分成四个部分或围圈(见图3·1),它们之间有通道可让老鼠从圈1到圈2,从圈2到圈3,从圈3再到圈4,但不允许圈1和圈4之间直接相通。因此,就存在末端的围圈。如果一……

P55-57

序言

人类进入了21世纪,工业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知识经济演变。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关键是人才。

对当今大学生来说,心理学不仅已不陌生,而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正处在向知识经济演变的快节奏、激烈竞争的时代,新的时代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和较高自尊的青年群体,通常有着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而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大学生们迫切地希望学习心理学,希望能从中学到很多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东西,在学习和做人上有一个新的飞跃!

为此,我们在撰写《心理学十五讲》时,力求突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严谨性,书中引证的资料都是经过查实的心理学成果,是可信的,再由我们深入浅出地加以阐述。第二,丰富性,书中的15个专题涵盖了心理学众多领域中激动人心的内容,采纳了心理学的多种研究取向,展现出宽阔的学术视野。第三,启发性,书中从心理学百余年历史上的“原创研究”中,精选了43项做了专栏介绍,既展示了这些研究对于心理学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心理学家的探索精神和人格魅力,读来饶有趣味,给人以启迪。

我们相信,大学生朋友们阅读这本书,将会在求知、成才、实践成功人生的征途中有所获益。

黄希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理学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希庭//郑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08865402
开本 16开
页数 4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27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5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
丛书名
印张 30.25
印次 8
出版地 北京
228
152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1:4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