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数字化校园(理念设计与实现)
内容
编辑推荐

《数字化校园(理念设计与实现)》是一部将数字化校园的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的学术著作。作者刘邦奇、孙曙辉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技术设计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数字化校园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颇具特色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战略、面向服务的数字化校园体系架构、互动式网络教学与教研平台等理论与方法;与此同时,也关注数字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学校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因而该书对于当前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内容推荐

《数字化校园(理念设计与实现)》是以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为指导,以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实现学校现代化目标为宗旨而编写的,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吸取了教育科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和系统科学等理论成果,总结了我国各类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宝贵经验,采用比较研究、实证研究、历史分析、系统分析、技术设计、行动研究等方法,深入探讨了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对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新,构建了数字化校园的理念、系统和运营模式,为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数字化校园(理念设计与实现)》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共计12章,从理念、设计到实现,形成了数字化校园理论与实践的完整体系。本书由刘邦奇、孙曙辉编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数字化校园概述

 第一节 数字化校园的起源与发展

一、数字化校园的提出

二、数字化校园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及内涵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二、数字化校园的內涵

 第三节 数字化校园的特征

一、从技术的视角看

二、从教育的视角看

三、从管理的视角看

 第四节 数字化校园的作用及意义

一、数字化校园的作用

二、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数字化校园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

 第一节 发展现状分析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方面

三、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方面

四、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方面

五、师生信息化技能培训方面

六、管理与运行保障机制方面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认识不到位,建设方向存在着偏差

二、缺乏总体规划,各项建设与发展不平衡

三、信息资源建设不够,校本化、个性化资源不足

四、与教学科研结合不紧密,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

五、标准规范建设滞后,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六、组织保障体系不完善,难以持续改进和发展

 第三节 宏观政策环境分析

一、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二、顶层设计: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三、重点推进:近五年全国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

 第四节 数字化校园的发展策略

一、理论先导

二、应用驱动

三、技术引领

四、以人为本

五、融合创新

六、持续发展

第三章 数字化校园发展的指导观念

 第一节 “革命性影响”观念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革命性影响”的主要体现

三、实现信息技术对教育“革命性影响”的途径

 第二节 “教育为学习服务”观念

一、树立“教育为学习服务”观念的重要意义

二、为学习服务的教育的主要特征

三、实现教育为学习服务的途径

 第三节 “个性化教育”观念

一、树立“个性化教育”观念的重要意义

二、个性化教育的主要特征

三、实施个性化教育的途径

 第四节 “基于技术学习”观念

一、树立“基于技术学习”观念的重要意义

二、基于技术学习的主要特征

三、实现基于技术学习的途径

第四章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技术支撑

 第一节 Web 2.0技术及教育应用

一、Web 2.0的概念及內涵

二、Web 2.0的核心技术

三、Web 2.0的主要特点

……

第五章 数字化校园的总体规划设计

第六章 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第七章 数字化基础及应用支撑平台建设

第八章 数字化教育资源及服务平台建设

第九章 网络教学教研平台建设

第十章 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第十一章 数字化校园管理与文化建设

第十二章 学校信息化水平评价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纵观国内外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尽管不同国家区域、不同类型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各自的特点,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学校信息化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向前演进,学校信息化水平随着信息技术水准的提升而不断上升。从一般的发展过程来说,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可分为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单项应用系统建设、综合应用系统建设、数字化校园集成建设等四个阶段。

(一)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初级网络应用

数字化校园发展的第一阶段为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校园网最开始的建设主要以网络建设为主,就是架网。基础设施建设时期,重点任务包括网络线路铺设、计算机的采购及升级、应用软件平台的架构、管理操作人员的教育培训等工作,建设的投入主要在基本的信息化软硬件设备的投资上。

在网络建设中,由于校园网运用的技术比较繁杂,而且业务相对单一,因此这一阶段主要关注如何保证校园网的联通、技术性能水平,以及各种不同网络技术的兼容和融合。学校校园网主要采用局域网技术,以太网技术、FDDI、ATM等各种网络技术也可能同时都有应用;网络部分现在比较主流的是内网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与中国教育科研网和Internet各有一个百兆或千兆的出口;应用服务器部分根据需要一般包括DNS、邮件、文件传输、视频流、业务系统等,基本满足数字化校园硬件支撑平台的需要。

在此阶段,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刚刚起步,校园网基本孤立,信息资源极少,教职员工初步接触计算机网络,还不能深切认识到网络对人们工作和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网络速度和可靠性都不是很高,网上所运行的应用大多是网页浏览、文件上传下载、远程登录和电子邮件等初级网络应用功能。此阶段在我国所有高等学校已经完成,部分中小学校可能还没有完整的校园网,但均已具有联网的终端计算机,实现了初级网络应用。

(二)单项应用系统建设阶段——辅助提升效率

第二阶段为单项应用系统建设阶段,即业务软件和信息资源建设的初级阶段。此阶段,各学校已经具备硬件网络平台和终端计算机设备,开始注重基于网络平台的各类教学和管理应用,针对学校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发各类辅助教育系统,提升教学和管理工作效率,但这些辅助软件大多为单项应用系统。

这一阶段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各类单项业务软件系统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学校各部门根据自己业务需要,建设一些对电子数据进行处理的单项应用系统。比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教学平台软件,学科资料库、数字图书馆等教学资源系统,选课系统、成绩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工资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单项管理系统,会议通知、文件传递等自动化办公系统。同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如综合应用服务器,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备课室、电子阅览室等各类数字化教学场所等,支持各类业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

我国有不少学校正处于此阶段。从应用来看,在此阶段校内各个部门已经逐渐适应使用计算机来管理日常事务,在较大程度上减轻了一线工作人员的事务性工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也可以轻松地通过网络来进行选课,利用数字化图书馆查阅资料,接受网络远程教育等,但存在应用系统独立建设,系统之间数据需要重复输入,数据难以统一等问题,造成每个系统都要单独登录,不能形成全面的决策数据。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矛盾,数字化校园应尽快发展到第三阶段,即部门级综合应用系统建设。

(三)综合应用系统建设阶段——整合促进变革

第三阶段为综合应用系统建设阶段。此阶段以平台的概念对信息资源和业务应用进行整合,建设和应用网络化、综合化业务信息系统,如网络化教学平台、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综合人事管理系统、综合财务管理系统、综合办公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建成,有利于部门内部的数据共享,有利于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效地配合学校课程教学和管理方式的改革。

这一阶段的建设以网络化应用软件平台建设为重点,技术选型上多以B/S三层结构为主,为整合信息和业务构建业务中间层,同时建立学校综合数据库,将身份信息等核心数据后置以便于共享和管理,各类业务系统可以在统一的用户信息和权限控制平台基础上进行。这期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应用也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如BBS、QQ、BT下载、视音频业务等,这些应用对带宽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速以太网等新的网络技术开始步入校园。

从应用来看,此阶段基于网络的综合系统应用已深入人心,校园信息网络是一种极为方便的信息沟通工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从最初的CAI课件开发,到基于网络的大型教学辅助系统,实现了课件点播、VCD流式点播、远程课堂、网络在线答疑和考试等复杂功能,网络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得以完善,为学校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供了一条新路子。在管理服务上,基于网络的综合管理系统、综合办公系统、综合服务系统为师生和管理人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促进了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变革。

我国大多数学校正处于此阶段或正从第二阶段转入此阶段。这一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门内部数据共享、统一的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全局数据共享、全局数据统一、用户身份统一认证、全面决策等问题,是数字化校园走向成熟阶段的过渡产品。这些问题需要在新的发展阶段加以解决。

(四)数字化校园集成建设阶段——融合实现创新

第四阶段是数字化校园集成建设阶段。随着各类综合应用系统的全面投入使用,需求不断深入,对系统互联互通、资源集成共享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阶段,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和更高的层次来考察校园的信息化建设,进入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全面规划与集成化建设阶段。

这一阶段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建设目标和途径上具有更高的要求,要求以一种动态化、层次化、整体化的观点来规划和实施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各类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注重整体规划,具有清晰、长远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步实施,并以统一的标准对各应用系统进行整合集成,构建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实现用户身份统一、核心数据统一、门户展现统一。针对前三个阶段已建成比较完善的硬件网络平台和各类软件应用平台,重点解决已有旧系统、旧数据的兼容问题,按照新的目标和标准,将已有的各类应用系统都集成在统一的数字化平台之下,并考虑与校外资源互联互通,实现信息的流通和资源的共享。

数字化校园的集成建设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集成应用。近几年,万兆以太网已经开始在高校校园网中规模化应用,下一代以太网标准将达到10万兆标准。同时,随着CERNET2的开通,IPv6技术也已经在校园网中实验并逐步应用。基于云计算技术建立学校私有云,基于物联网技术建立感知教学环境,基于Web 2.0建设学习交流平台,基于大数据技术挖掘学校信息等,通过当代多种先进信息技术的一体化开发应用,实现网络融合、资源整合和系统集成,为学校构筑一个统一的信息资源平台,为学校每个人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不断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发展。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想目标应该是,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综合应用系统集学校的业务处理、管理、服务及决策于一体,实现信息共享、数据流通、统一认证,解决前面各阶段遇到的问题,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提供先进的信息化环境,促进学校教育的结构性、全面性变革。我国现已有少部分学校开始进入第四阶段,更多的学校则是把此阶段作为各自的数字化校园发展的目标。P8-10

序言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中外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在学校教育中,数字化校园是实现学校信息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国家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把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数字化校园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到后来学校大量使用计算机上网,进而建设校园网,开发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和进行数字化学习等,逐步形成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模式。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校园建设,并得到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在教育实践中,国内外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已有许多成功案例,并取得实际成效。在理论研究方面,也有许多学者积极关注,但大多数的研究要么是围绕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某一方面进行探讨,且多为技术层面的开发研究,缺乏系统化、理论化的探讨;要么是在宏观层面上对教育信息化作基础理论研究,缺乏针对学校信息化实际、既有理论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而这些正是广大学校实践工作者所迫切需要的。因此,我们根据这一需要,结合长期的研发和教育实践,对数字化校园的理论与实践操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本课题已经被列入《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重点课题——“面向服务的数字化校园理念、策略及平台构建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以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为指导,以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实现学校现代化目标为宗旨,充分借鉴国内外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吸取教育科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和系统科学等理论成果,总结我国各类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宝贵经验,采用比较研究、实证研究、历史分析、系统分析、技术设计、行动研究等方法,深入探讨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探索,构建数字化校园的理念、系统和运营模式,为新时期的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本书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共计12章,从理念、设计到实现,形成了数字化校园理论与实践的完整体系。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至第四章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是全书理论探索的重点,阐述了数字化校园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回答了数字化校园的来源、本质和目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和技术依据。具体包括数字化校园的起源与发展、概念及内涵、基本特征、作用及意义等;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政策环境及应对策略;革命性影响观、教育为学习服务观、个性化教育观、基于技术学习观等学校信息化指导观念;Web 2.0、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及其教育应用。

第五章至第十章为第二部分,系统地讨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与方法,主要解决数字化校园建什么、怎么建的问题。具体包括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方针、目标、体系结构、技术框架和实施策略等总体规划设计;校园网络设施、中心机房、数据中心、数字化教学场所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基础和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及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互动式网络教学平台、开放式网络教研平台、师生个性化网络空间建设;数字化学校管理平台建设等。

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为第三部分,探讨了数字化校园管理、保障、评价等问题,主要解决数字化校园建成后如何运营和持续发展的问题。具体包括数字化校园管理的组织机构、CIo体制、管理制度与规范等保障体系建设;学校信息标准体系、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数字化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信息化水平评价等。

本书的撰写历经两年多的时间,但实际的研究是基于多年的探索积累。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有幸得到了多位专家学者的指导帮助。我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国际计算机应用学会(ICCE)执行委员、国家首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给予了悉心指导、教诲,并为本书写了序,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孙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吴伟教授、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博士等一直关心课题的研究并给予指导帮助,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本书撰写过程中借鉴了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引用了国内外多方面的案例资料,课题组成员参加了相关内容的讨论,我们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由于我们的水平所限,研究和探索还不够深入,一定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交流邮箱:lbq-nj@163.com。

作者

2013年10月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将数字化校园的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的著作。比较全面地对学校信息化的概念与内涵、历史与现状、观念与策略、设计与实施、管理与评价等进行了理论化、系统化的梳理;其中有许多前瞻性思考,也不乏富有启迪的创新之处,从而可为我国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开展提供有效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GCICE)第一副主席、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

作者选取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全书结构合理,观点新颖,资料翔实,论证充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符合学校信息化的实际需要,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战略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学科组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孟繁华教授

该书是进行数字化校园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一本实用指南。由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研发经验,提出了面向服务的数字化校园总体目标、技术架构和具体内容方法,技术路线清晰,分析设计规范,操作性强。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副院长、软件工程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985工程”教育信息与技术科技创新平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波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数字化校园(理念设计与实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邦奇//孙曙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2033926
开本 16开
页数 3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9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9
CIP核字 2013318377
中图分类号 G47-39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60
18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6: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