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横渡大西洋/贡布罗维奇作品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横渡大西洋》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贡布罗维奇作品系列”之一,是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的一部重要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遗珠之憾,波兰20世纪最重要作家贡布罗维奇半自传体小说,昆德拉、厄普代克、舒尔茨共同推荐!

我们这个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米兰·昆德拉

内容推荐

《横渡大西洋》这部半自传体讽刺小说,是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的一部重要作品,囊括了他对文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的想法。贡布罗维奇用荒诞的手法,在《横渡大西洋》中描绘阿根廷波兰人社区的自我主义和浮夸。在绚丽夺目的文风和百转千回的情节中,挖掘出波兰的民族性格。

一个也叫贡布罗维奇的年轻作家,因为纳粹入侵他的祖国而滞留阿根廷。一文不名的他,只得寻求波兰公使馆和波兰人社区“供养”。荒唐的冒险常常让作家陷于波兰人身份和难民地位的矛盾之中。在经历了一系列光怪陆离的事件之后,他成了一场决斗的联络人,而公使也参与其中,公使要让决斗成为展示波兰人血性的事件……

试读章节

我感觉我必须向家人、亲戚和朋友叙述我在阿根廷首都这已经延续了十年的经历起初的情况。我不邀请任何一个人来品尝我这些古老的面条(也许还有萝卜),因为在我的锡制盘子里,这些面条又细又糟,而且,飘在我的罪恶、我的耻辱上面,令人羞愧。还有我这些厚重的麦片粥,掺上了黑色的稀饭,唉,最好不要送到嘴里,以免受到永恒的诅咒。在我没有尽头的人生道路上,我的耻辱就像一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一日,我乘坐“勇士”号来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从格登尼亚开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客轮十分豪华……我甚至不愿意登陆,因为在二十天的旅程中,人一直处在蓝天和水波之间,一无所思,沐浴在空气中,在波浪间颠簸,迎接阵风的吹拂。切斯瓦夫·斯特拉谢维奇和我在一起,和我共用一个舱房;因为我们两个人是文学家,上帝保佑,虽然羽翼未丰,我们却应邀参加新客轮的首航;除了他之外,船上还有伦别林斯基议员,马祖尔凯维奇公使和其他许多人,我都得以结识。还有两位美丽的女士,身材姣好,在闲暇时刻,我跟她们搭讪,献殷勤,引得她们扭过头来。除此之外,我再重复一句,就是蓝天和海水之间静静的……

船靠岸的时候,我和切斯瓦夫先生、伦别林斯基一起进城,但完全像是进了死胡同一样摸黑乱窜,因为谁也没有来过这儿。在我们经历了清洁而有咸味、串珠般海浪中的宁静之后,这儿的嘈杂、尘埃和灰白色的土地令人感到不快。不过,我们经过了有英国人建造的高塔的莱迪罗广场之后,便大踏步拐进佛罗里达街,那儿有奢华的商店,罕见的物品,商品十分丰富,有贵人专用的鲜花,有大开本杂志,还有糖果糕点店。伦别林斯基议员在那儿观看手提包,我看见了一张海报,上面印了“大篷车”这样的一个词;在这晴朗而嘈杂的一天,在我和切斯瓦夫先生单独散步的时候,我问他:“嗯……您,切斯瓦夫先生,您看见那些大篷车了吗?”

但是我们必须尽快回到船上,因为船长普莱泽苏夫要招待此地波兰人社区派来的人。来了一大堆的主席啊、代表的,我很快就结下了仇敌,因为在这么多新的生脸当中,就像和在森林里一样,我迷失在等级和头衔之中,把人、事和物品都弄混了;刚喝了点酒,又不喝了,到处转悠,像摸黑在野地里走似的。科修比茨基·费利克斯阁下,我国派到该国的公使,赏光莅临聚会。他手里拿着酒杯,站在那儿长达两个小时,会见宾客,以他的身份,时而给某一个人、时而给另外一个人带来荣幸。在声明和言谈的浊流中,在毫无生气的灯光中,我似乎是通过望远镜观看一切,我在所到之处目睹了生疏、新奇和困惑,我被虚荣和灰色调包围,心里呼唤着我的家园、友人和同伴。

这也就罢了。但是,还有不好的事呢。因为,先生,您瞧啊,那边乱哄哄的,虽然空荡荡的像夜晚的荒野,但在森林和谷仓后面,出现了惊慌和上帝的惩罚,似乎要出事了;但是每个人都认为,很快就都会过去的,大块乌云里落下小雨,就像一个婆娘,撒泼、吼叫、呻吟,挺着大肚子,黑色又丑陋的大肚子,好像要生一个魔鬼似的,其实只不过是闹了一阵肚子疼;所以用不着害怕。可是,的确是不好的事,不好的事,咳,不好啊。在战争爆发前最后的那些日子里,我和切斯瓦夫先生、伦别林斯基议员以及马祖尔凯维奇公使一起参加过多次招待会:科修比茨基阁下和领事、还有一个什么侯爵夫人在阿尔韦亚尔旅馆举办的;只有上帝知道都有什么人参加,所为何事,吃了什么,喝了什么;但是我们离开招待会的时候,街上传来报童震耳的尖叫声:《波兰社区报》,《波兰社区报》。只有到这个时刻,我们才会觉得无比的难受和悲哀,每个人都垂下耳朵,似乎感受到了痛苦而缓行,因为充满了焦虑,又因为肚子里撑满美味食品。这个时候,切斯瓦夫手里拿着一张报纸进了我们的舱房(因为我们仍旧住在船上):“战争不是今天就是明天,一定会爆发的,没有办法!所以船长已经下令,明天抛锚起航,我们的船即使已经回不了波兰,也要到达英国或者苏格兰的什么地方。”他说完这句话,我们大家都泪流满面,相互拥抱,立即下跪,请求上帝护佑,准备为上帝献身。下跪以后,我对切斯瓦夫说:“你们和上帝一起航行,一起航行吧!”

切斯瓦夫对我说:“怎么回事,你不和我们一起走吗?”我回答(我故意跪着,不站起来):“你们航行,航行,顺利到达目的地。”他说:“你说的什么话?你不走了吗?”我回答:“我想坐船返回波兰,可是为什么要去英国?我为什么要去英国,或者苏格兰呢?我要留在这儿。”我这样嘟嘟囔嚷地对他说(因为我不能说出全部实情),他瞪眼瞅着我,瞅着我。他变得悲哀,回答我说:“你想留在这儿吗?但是你要到我们的公使馆去,向他们报到,不要让他们宣布你是逃兵,或者更糟的身份。到公使馆去,你去不去呀?”我回答:“你想到哪儿去了,我当然会去公使馆,因为我知道作为一个公民的义务,不要为我担心。但是你最好不要告诉别人,也许我还会改变主意,跟你们一起走的。,,到这个时候我才站了起来,因为最坏的情况过去了,善良的切斯瓦夫现在感到悲哀,他依然贡献出了诚挚的友谊(虽然我和他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秘密)。

P001-005

序言

看来,我可以不必再担心愤怒的咆哮了——《横渡大西洋》和读者的冲突发生在几年前,在波兰侨民界,现在已经成为过去。现在到了防止其他不安全状况出现的时候,亦即,要让对这部作品的阅读不至于太狭隘和肤浅。

今天,在这部作品波兰国内版出版的前夕,我必须要求实现对本书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解读。我之所以必须如此,是因为这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涉及了民族,而我们的心态,无论是在海外侨民当中,还是在国内,在这一点上,都还不够充分自由,还依然是扭曲的,甚至是受到操纵的……简直可以说,我们还不善于阅读关于这一论题的著作。一直到今天,我们的这种波兰情结还是太强烈,我们依然受到传统的拖累。有些人(我就在其中)几乎惧怕“祖国”这个词,似乎这个词语让他们的发展延误了三十年。这个词把另外一些人立即送上了我们文学中给人布置任务的刻板模式的道路。我这样说是否有夸张之嫌呢?但是,邮局不断给我送来国内关于《横渡大西洋》的各种报道,甚至有评论说,这是“沙文主义辞令的杂文”,或者“对战前波兰的讽喻”……甚至有人把它看成是关于萨纳齐①的杂文。我也许能够享有的最高评价,是把这一作品视为“对民族良知的清算”,以及“对于我们民族缺点的评判”。

但是,既然我还有其他更具普遍意义的东西关注,为什么还要和已经死亡的、战前的波兰,或者和以往那种风格张扬的爱国主义搏斗呢?我是不是在那些已经过时的琐碎小事上浪费了时间呢?我属于那种如果放枪,也只对着庞大动物瞄准的有抱负的猎人。

我不否认《横渡大西洋》是一部讽刺作品。而且,甚至也是十足的清算……显然,不是清算某一个特别的波兰,而是清算历史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所造成的波兰(亦即赢弱的波兰)。我同意,这本书是一艘私掠船,走私很多炸药,准备炸毁我们迄今为止的民族情感。而且,在小说里面,甚至隐藏了针对这一情感的明确原则:战胜波兰民族性。要松动我们对波兰的忠诚态度!即使摆脱一点也是好的!从下跪的姿势站立起来!展现这第二种情感脉络,令其合法化,这一脉络令个人面对民族而自卫,正如面对每一种集体强力而自卫一样。最重要的是,要获得自由,脱离波兰传统,而且,身为波兰人却争取成为比波兰人身份具有更深广、更高一级意义的人!这就是《横渡大西洋》在思想方面的私货。进一步说,这本书还涉及重审我们与民族的关系——这是彻底的重审,这样的重审也许能够完全改变我们的自我感觉,释放出最终能够服务于我们民族的力量。请注意,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审,这是我愿意向其他民族的人提出的重审,因为小说探讨的不是波兰人与波兰的关系,而是个人与民族的关系。最后,这还是和全部现代问题都有紧密联系的重审,因为我关注(我一向就在关注)个人生活的强调和丰富,要使得个人的生活对于压抑成性的大众势力具有更大的抵御力量。《横渡大西洋》就是以这样的思想基调写成的。

我在《日记》中数次论述过这些思想;《日记》最初在巴黎《文化》杂志上发表。现在,《日记》已经在巴黎出版单行本。一九五七年三月号《文化》刊印的日记片段没有收入这一卷《日记》,那一片段是对于我异端邪说的注释。

然而,上述思想就是这部作品的主题吗?从总体上来说,艺术就是对主题的解说吗?这些问题大概问得恰逢其时,因为我担心,国内的批评界还没有完全摆脱社会主义对于“主题艺术”的狂热。不是这样,除了所叙述的故事,《横渡大西洋》没有什么主题。这只是一部小说,只是一个得到述说的小世界——这个小世界也许值得注意,因为它显得滑稽、色彩斑驳,有揭示性质,有启发性——这是某种具有光泽、闪亮的、不断变化的世界,有多重的意义。你们所看到的内容:讽刺、批评、论述、娱乐、荒诞、戏剧,这本书里都有一点——而不单是其中之一,因为它不仅仅是我、我的“震荡”、我的宣泄、我的存在。

这是不是关于波兰的书呢?但是,我只写我自己,从来就没有写过关于其他事物的一个字——我觉得自己没有权利去写波兰。一九三九年,我定居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远离波兰,脱离了我以往的生活,处于非常困苦的境地。过去被完全摧毁。现实有如黑夜。未来还不能看清。什么也不能倚凭。在无时不在的变迁的打击之下,秩序正在破裂、崩溃……过去的一切都只是软弱无能,正在到来的新的一切,都是暴力。在无政府主义造成的无路可走的局面下,在被赶下神坛的众神当中,我只能依靠自己。你们希望我在这样的时刻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放弃对未来的期望吗?……投身于未来吗?……是的……但是,我已经不想以自己的本质来投身于任何事物,任何即将来临的秩序——我想要比秩序和约定俗成更高级、更丰富。《横渡大西洋》里的嬉笑正是来源于此。我的遭遇多少也是这样,并且从这一遭遇中产生了这部怪异的、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揪扯的作品。

为了周到一些,还要补充一点,虽然这样的补充可能多余:《横渡大西洋》是幻想的故事。一切都是设想出来的,和真实的阿根廷、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真实的波兰侨民界只有十分松散的关系。我的“逃兵行为”在现实中体现得也很不一样(我请检查官大人去看我的日记)。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一九五七年

后记

贡布罗维奇的第二部小说《横渡大西洋》(1953)是一部十分短小,但有趣、风格独特、语言生动活泼的小说;《横渡大西洋》是一部重要的小说,因为在题材方面,他涉及了波兰历史、国民性格和国民心理状态等重大问题。

文学不是历史,文学描写的是普通的人性和情感,亦即作为环境产物的人的遭遇、精神面貌、感受雨1,6理状态,而且,文学可以或曲折或直接地反映出民族性格的特点。波兰极为独特的历史变迁大致如下:中世纪时期(966—1492),波兰接受基督教,建国,一四一。年,联合立陶宛,在格仑瓦尔德战役中大败日耳曼人的骑士团;波兰共和国时期(1492—1795),一五六九年波兰和立陶宛正式合并,一五九六年建立统一的波兰共和国,领土扩大到一百万平方公里,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是欧洲的泱泱大国;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初,是波兰的“黄金时代”。但是,从十七世纪,波兰走向衰败,到一七九五年,惨遭第三次瓜分。波兰亡国一百二十三年,直到一战后的一九一八年重获独立。在亡国期间,虽然有仁人志士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顽强地战斗不息,前仆后继,但是从整体上看,波兰却是屡战屡败。即使是在一九一八年到一九四五年、乃至到一九九。年“波兰人民共和国”终结这近八十年的漫长时间里,在某种意义上,波兰历史依然是“屡战屡败”的历史。

如此的历史记忆和对现实的感受,对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铸成了他们的性格特点。这些特点大致上可分成两部分,其一是民族自豪感。波兰曾经是欧洲大国,波兰有哥白尼、肖邦、显克微支、居里夫人(这部小说发表以后有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和他们所代表的成就。其二是自卑感,自觉低人一等,因为波兰在历史上屡战屡败,世世代代遭受恶邻、强邻的掠夺、蹂躏、杀戮,在整个欧洲,她即使不算积贫、也是十分积弱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波兰是东欧各国中对外移民最多的国家,波兰移民遍布欧美,包括南美洲。现在在欧美各国的波兰移民和波兰裔人总数大约有一千三百万,约合波兰国内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华侨和华裔在全世界大约共有四千万,约合中国国内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在国外,波兰人民的自豪感和自卑感更为强烈,尤其是祖国国内诸事不顺的时候。

《横渡大西洋》的背景设定在阿根廷波兰人社区,情节在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纳粹德国袭击波兰开始,在波兰迅速败北的时候展开。公使对于所在国社会和“外国人”,尽力宣扬“我们”是伟大、爱国的。但是在“我们”内部,往往弥漫着对历史和时事的失望,“我们”给人一种“一盘散沙”之感。在这两方面,小说都表现得超乎寻常,甚至几近疯狂。

贡布罗维奇在《横渡大西洋》中描写了这两个方面的“疯狂”,在疯狂的描述中提出了他的质疑、见解和严厉的批判。比如,为了爱国,无论“祖国”怎样屡战屡败、怎样混乱,也要回国参军打仗、履行自己的“义务”吗?这是波兰人的传统思想之一。在最近的大约两百年时间里,东欧人,尤其是波兰人,被要求为“祖国”作出贡献,远甚于同时期的西欧人。同时,在政治层面背后,这还是个心理问题、精神问题和民族性格问题。

但《横渡大西洋》里对波兰侨民的描写,曾受到波兰人的抨击和指责,认为这是“丑化”祖国,但是,无论是不是“丑化”,那丑陋都是存在的,揭示出来,逐渐改变不是很好吗?何况,那点丑陋,是掩盖不了一个民族的整体形象。

《横渡大西洋》这部小说具有多层面的意义。于赫文是波兰研究贡布罗维奇的著名学者,在评论中提及,贡布罗维奇在这部小说采用了波兰十七十八世纪的“闲谈”风格,按理说译者应该尝试使用“三言二拍”的叙事风格,可是很难做到,所以只是尽量避免使用当今流行的小说的叙事风格,遣词造句避免滥用时髦词语而已;荷兰人高罗佩(Robert Van Gulik,1910—1967)用英文写了《狄公案》共一百三十万字,汉语译文颇有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韵味,很好,令人钦佩。但是如果让波兰人和阿根廷人说这样的中国话,原文中那种韵味也许会变成滑稽吧。但这似乎是译者无力的自我辩解了。

本书译自波兰语版本,参照了英语译本。

感谢“九久读书人”何家炜先生的帮助和关怀,促成本书译事成功。

杨德友

二〇一一年九月于山西大学

书评(媒体评论)

写作就是艺术家为了自己的个性和荣誉跟大众进行的一场战斗。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一位滑稽模仿的语言大师,心理讹诈的行家,最深刻的后期现代派作家之一。

——约翰·厄普代克

我们将见证这位作家展示他不同寻常的写作才能。

——布鲁诺·舒尔茨

一个艺术家最伟大的杰作。

——巴兰恰克

在绚丽夺目的文风和百转千回的情节中,挖掘出波兰的民族性格。

——《书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横渡大西洋/贡布罗维奇作品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波兰)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译者 杨德友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49001
开本 32开
页数 2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2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3.45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3
14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