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是杜玉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以来阶段性成果的展示。“社会结构理论”是马克思解开“历史之谜”,开创社会理论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建构,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结构研究领域的结晶。客观地说,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展开系统的研究,在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并不多见。就此而言,该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图书 |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 |
内容 | 编辑推荐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是杜玉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以来阶段性成果的展示。“社会结构理论”是马克思解开“历史之谜”,开创社会理论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建构,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结构研究领域的结晶。客观地说,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展开系统的研究,在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并不多见。就此而言,该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内容推荐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相结合,指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的因素,就应该自觉地以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为指导,认真研究中国社会结构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来予以解答和解决。对此,杜玉华博士提出要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有更加科学的理论领悟和实践运用,从社会结构的整体建构、结构要素的全面布局、结构关系的有序运行等方面来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处理好长期以来因为结构失衡而导致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进一步规划和协调好各种结构关系,这充分展现了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和当代价值。 任何一项研究都有一个从开始起步到不断成熟的发展过程。杜玉华博士的《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也仅仅是一个起步,但它对推动马克思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结构”的来源及其涵义 (二)“社会结构”的涵义及理解 (三)本书对社会结构的界定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 一、生活世界: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社会结构思想的扬弃 (一)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 (二)劳动分工 (三)阶级和阶级斗争 二、思维武器:对德国古典哲学社会结构思想的批判 (一)历史发展规律 (二)市民社会 (三)人的本质 三、价值追求:对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结构思想的超越 (一)社会历史观 (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第三章 马克思社会结构分析的“三维向度” 一、社会生产:以实践为向度的社会结构分析 (一)物质生产 (二)精神生产 (三)人口生产 (四)社会关系生产 二、社会要素:以空间为向度的社会结构分析 (一)微观社会结构:社会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具体社会关系 (二)中观社会结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其相互关系 (三)宏观社会结构:人与社会和自然界的统 三、社会形态:以时间为向度的社会结构分析 (一)社会技术形态 (二)社会所有制形态 (三)社会主体形态 (四)社会交往形态 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分析方法及基本特征 一、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一般分析方法 (一)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分析方法 (二)从“人体解剖”到“猴体解剖”的逆向分析方法 二、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 (二)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三)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 (四)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 第五章 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一、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贡献 (一)保尔拉法格:“两种环境”理论 (二)拉布里奥拉:社会生活“四层次”理论 (三)普列汉诺夫:社会结构“五项因素公式” 二、前苏联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发展 (一)列宁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影响 (二)斯大林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影响 三、改革开放前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认识 (二)毛泽东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第六章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理论演进与实践历程 (一)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二)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基本历程 二、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特征 (一)社会结构转型的一般特征 (二)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具体特征 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的代价:“自然界”不可承受之重 (二)经济独领风骚:社会结构的非均衡发展 (三)社会分化加速:结构内部的差异日益扩大 (四)社会冲突加剧:社会整合难度进一步加大 第七章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启示 一、和谐社会建设: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新实践 (一)和谐社会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二)和谐社会的涵义: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再现 二、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对社会建设的理论启示 (一)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和谐社会的实现路径:人社会自然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三、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对社会建设的实践启示 (一)多轮驱动:实现社会结构要素的全面布局 (二)交互共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三)公平有序:促进以社会关系为重点的四种生产的统 第八章 比较与反思 一、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与西方其他社会结构理论的比较 二、对西方学者诘难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杜玉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860401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10 |
出版时间 | 2012-09-01 |
首版时间 | 2012-09-01 |
印刷时间 | 2012-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1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A851.64 |
丛书名 | |
印张 | 1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9 |
宽 | 169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