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汉水大移民(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十堰籍作家梅洁的长篇纪实文学《汉水大移民》!

1993年,梅洁以作品《山苍苍,水茫茫》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以文学方式撰写中国水利移民第一人。2007年,她完成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反映南水北调工程的史诗性巨著《大江北去》。2012年,她又创作《汉水大移民》。至此,她用20年时间,完成“中国南水北调移民三部曲”。《汉水大移民》分上、下两部十四章,共90余万字,由省委书记李鸿忠作序。该书记述了国家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十堰市、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和武当山特区18万移民搬迁的壮举,讴歌了几十万移民干部的艰辛与付出,反映了十几万移民舍小家为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内容推荐

湖北是一个移民大省。从1958年丹江口大坝开工建设,到2005年丹江口大坝加高,两期工程建设,湖北共移民47万多人;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三峡大移民,湖北又有26万移民搬迁;从2009年开始,湖北启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工程,截至目前,18万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基本完成。全省包括中央直属水库、清江流域水电工程和地方水电工程在内的移民达到300多万人。

与前两次大移民相比,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工程时间更紧,任务更重,难度更大。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值得欣慰的是,湖北人在顺利完成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的同时,也收获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那就是创造和形成了宝贵的移民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在移民工作中创造的宝贵财富,值得总结,值得书写,值得弘扬。在我们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伟大征程中,这种精神更加弥足珍贵。

每一种精神的传承都需要一个载体,十堰籍作家梅洁的长篇纪实文学《汉水大移民》便是传承新时期湖北移民精神的重要载体。对湖北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工程而言,它的问世极具史诗意义。

希望通过这部《汉水大移民》,让更多的人了解发生在荆楚大地上的这一幕幕动人景象,让更多的人见证湖北移民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与奉献,让更多的人把湖北移民精神发扬光大,传之久远!

目录

上部

再说“为了北中国那口井”

第一章 50年:跨越世纪的艰辛与等待

 “中国水”之梦

 大泊中挺立的巍峨大坝

 28万人曾经的迁徙与疼痛

 18万人18年的艰辛与等待

第二章 试点移民:万人开拔迁徒之路

 十一月的武昌会议

 习家店·屈家岭,首开曙光

 襄州·石鼓,有缘千里携手

 均县·宜城,成败都是担当

 安阳·团风,迟到的辉煌

第三章 选址新家园:难以言说的万里大对接

 510与194的惠民抉择

 孙家湾人一腔惆怅

 长岭·老河口喜结良缘

 杨溪人的左奔右突

 薛明娥一年跑了10万公里

 青山人寻找伊甸园

 荆门20万里跑对接

 银莲湖的愁苦与无奈

 江陵·丹江口千里大回旋

 襄阳好家园

 柳长毅在熊望台潸然泪下

 东湖会议,十堰发出请求

第四章 “双签”协议: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

 “四二三”计划,湖北吹响集结号

 市委书记的“人车账”

 从长岭“包保”,看万人背负

 堡垒是这样攻破的

 胡天强与孙家湾移民

 走进孙家湾的女农艺师们

 解锁庹家湾

 丹江口移民“包保”短章

 天河流过的故事

 我回家乡劝移民

 移民局长与副省长的短信

第五章 大搬迁:八万人迁徙风与雨运筹帷幄的人们

 抓阄,古老的智慧与公平

 浪河·黄陂率先开新局

 长岭移民搬迁大章

 难舍难分十方院

 杨溪呀,杨溪……

 丹江口,1.4万人奔赴天门

 郧县,10天搬迁6800人

 情满舒家沟

 最后一个村庄的告别

 特殊的解困与率先完成

 老乡走好,“天使”与你同行

 老乡走好,公安民警为你保驾护航

 移民万岁

第六章 祖国在上:我把家乡献给您

 永远的韩家洲

 一辈子的移民

 又是一年橘青时

 沧泪滴滴话远行

 迁不动的祖坟

 库区万只忠犬今何在

第七章 永远的丰碑:青山铭记江河饮泪

 为了汉水北送,他给移民下跪

 为了汉水北送,他把心脏手术推迟了300天

 为了汉水北送,他们用生命诠释奉献

 为了汉水北送,他献出了42岁的生命

 为了汉水北送,他做了刘湾人的“徐二哥”

 为了汉水北送,他们接迎了6000人的宿营

第八章 内安:十堰再担“天字号”工程

 历史的欠账与现实的壁垒

 再说潘口模式

 3·28十堰会议

 省移民指挥部前移十堰

 十堰再赴征程

 土地,土地……

 秦巴山之恋

下部

荆楚骤起雄风

第一章 1月20日:大战役的分水岭

 省移民局郏县“取经”

 李省长讲“狠话”

 督察专员接过“尚方宝剑”

 江陵,迟来的艰难与困苦

 省移民局领导、督察专员马踏江陵

 潜江陡增9000移民

 二月的潜江会议

 四月的省长“约谈”

第二章 “三五八”时问节点:荆楚大地的生死鏖战

 团风雨雪残冬

 江陵决绝一搏

 潜江背水一战

 宜城英雄壮行

 天门“精卫填海”

 襄州悲喜大爱

 荆门两个“率先”

第三章 质量与进度:—把悬在头顶的双刃铷

 “争九保十”,吹来酷暑清凉

 王家湾移民堵国道了

 宜城房子风波

 潜江六宝山缩尺惹祸

 荆州“一号点”停工及其他

 “江夏事件”三人谈

 彭承波再解“天门阵”

 陈天会、周霁走进省移民指挥部

第四章 江汉平原:张开双臂迎亲人

 天门迎亲盛宴

 天门迎亲日记

 潜江真情壮怀激越

 荆州一波三折迎搬迁

 神农故里“迎新娘”

 宜城的沸腾与感恩

 襄州大爱亦无声

 荆门一枝一叶总关情

 知音故里尽风采

第五章 大凯旋:英雄泪聚江城

 辉煌的2010

 庄严的武昌会议

 岁末的另一种结账

第六章 稳定·发展·致富:政策的普照之光

 政策资源是人民最大的福祉

 “断奶期”的焦躁与纷扰

 不是“土改”胜似“土改”

 试点村里分地忙

 桃花源里是我家

 谁不艳羡东西湖

 同根同源一江情

 “银谷城”里故事多

 尾声

后记 为了不再忘却的纪念

试读章节

丹江口市电视台记者明子陪我去凉水河镇,这个因没水吃专派女孩守井的地方(外村人来担水女孩就喊“强奸人啦!快来人呀!”,女孩一喊就能吓跑外村来担水的人!),一直沉甸甸地搁在我心上。凉水河镇在汉江北岸,我们要乘轮渡过江。在碧波荡漾的丹江口水库,举目望去,江南江北两重天!江南绿树成荫,江北荒山秃岭。当地人说,那属石漠化地质,难长任何生命,最厚的土层只有二寸,下面全是石头。凉水河镇被六七十年代的丹库大水全部逼到了这东西长达一百里地的荒石山上——这是丹江口市东西距离最长的乡镇。

陈镇长告诉我,全镇21个行政村,19个都是移民村。这次中线调水,又将淹没17个村,全镇3.1万人,1.7万人要动迁!

陈镇长又说,丹江口库区耽误了十几年建设,长江委规定“三原”原则,即实物指标补偿按“原规模、原功能、原标准”,库区吃了大亏!三峡库区是新库区,移民调查人均住房39平方米,还大多是砖混;小浪底移民人均住房43平方米,标准更高!丹江口库区移民调查结果人均只有22平方米!还大多是土木房。三峡、小浪底没有历史硬伤,而丹江口库区历史创伤太深太重。

库区移民没土地,这些年都在山上种橘子。橘园三年就可以挂果,五年就可以见成效,可调水工程十几年说上不上,人心惶惶,什么项目都不敢上马,也不敢修路,交通困难。五千多万斤农副产品都是靠老百姓肩挑背驮运到公路边上。而最远的龙泉村离镇政府32公里远!村通镇的路都是挖镢刨的土路,“下雨一团糟,天晴一把刀”,下雨天老百姓宁爬山也不走土路。

我们现在最大的困难是走也难走,留也难留。走吧,故土难离;留吧,根本没有环境,挨着蓄水几百亿吨给北方人送水的水库我们却没水吃。土地资源的环境容量只能容纳一万人!二万多亩地这次调水后又要全被淹掉!农民们现在是半失业状态,前途未卜,打工不安心,种地没心思,发不了财也饿不死。

午后,我们来到江口村张永宏家,张永宏小名九娃。九娃兄弟的家就盖在临江的陡壁上,六七十度的陡壁下就是一望无际的丹江口水库。九娃72岁的老母亲谭文兰指着陡壁下的汪洋大水说:我们原来的家就在那个水底下,家里世代都在汉水上跑生意。1959年丹江口大坝合龙,1960年水涨到了我家墙角下,房子泡塌了,我抱着一岁的老三逃跑到水还没淹到的人家,人家三间房给我们腾出了半间。水还在涨,住了两年又搬到高坡大队,人家帮忙给盖了三间土房,三间土房一住12年。1973年2月我们一家又搬到现在的江口村,但这里没地,我们就把宅基地腾出来种庄稼,把房子就盖在这江边的石包子上,石头坚硬,我们盖房挖排水的阳沟、地基都挖不动,全是拿炸药炸……

谭文兰说着话,九娃从地里回来了,头上汗水涔涔。他从屋里端出一大碗饭——我看清了,那是一碗白菜豆腐汤泡馒头——他一边吃着一边和我们说话。他告诉我们,房前江边的陡壁上生长的竹林和橘树都是当年盖房子炸的石头变成了土,才种上了这片林子。他说这里是麻沙石,炸药一炸,风化三两年就变成了土。他们用同样的办法在江北坚硬的石山上炸出了十多亩地,现在人均二亩!1990年,为给这些石头风化的土地上肥,他和二哥把住了17年的土房扒了一半,用墙土当肥运到地里。谁知他们刚扒房三天,长江委来了!来搞南水北调实物指标调查。房没了,也不允许再建。从那以后,他们就知道要南水北调了,过去几十年里,他们搬来搬去,只知道建丹江口水库是国家需要发电,别的他们一概不知。也是从1990年起,知道国家要调水,他们的心一直不能安宁,一直在等待。这样一等就是十几年,二哥住的土房已千疮百孔。没有合适的房子,二哥的儿子一直娶不上媳妇。不是没有钱盖房,是因为调水他们家又要被淹没,不能盖,也不让盖。

九娃说:我们知道又要搬迁了,但我们不想走。这里有我们几十年用血汗刨出的土地,有七百多棵橘树,库里有我们的网箱养鱼,我们的日子刚刚安定下来。这次远迁,也不知搬到何地,搬到那里我们靠什么生存?那里的环境、生活水平跟不跟得上我们现在的样子?俗话说,一搬三年穷,我们都搬了三次了!这又要搬第四次。对于往后的日子,我们心里一点也没有底。我们不明不白地等了这么多年,我爹妈都等老了,我们也都快等老了,总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再等到老吧?

丹江口市均县镇书记张兆华说:镇上的村民们都记得,1990年,长江委租用了丹江口到均县镇的班船“均县一号”,白色的大船经常在清晨的薄雾里出现在村口。工作人员拿着仪器跑上跑下,有人在地里打水泥柱,在墙上画红杠子,那是在搞实物指标调查。1992年,库区开始执行“禁建令”,海拔172米水位线以下的地方,原则上停止一切基础设施建设。移民范围划定后,均县镇发展停滞,镇上不建车站,村里不修公路,村民房屋变危房,便租用帐篷度日,以待搬迁。许多村民在山沟河汊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等待搬出这个库区。村民已经无法忍受这里的生活条件。本以为等一等就要移民了,而这一等,就是十七八年。十几年来,我们镇几乎没有变化。市里一位领导前年过来视察时说,这里比十年前还破落。镇上的各个村子一直没有任何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其他农村的“村村通”工程在这里被取消了。建了也白建,还是要被淹没,建了也不赔偿。像洪家沟那几个村至今未通水泥路,一到雨天,泥泞不堪,孩子们上学要坐船到十几里外的村子。许多村民的土坯房不断出现裂缝,到了2008年,眼见着有几户房墙裂缝大得能伸过手臂,风一刮就摇摇欲垮。但移民的命令还没有下,不得已,镇上给村里有危房的家庭发了救灾帐篷,有几户村民一家老少三代都挤住在帐篷里。帐篷冬冷夏热,许多家在帐篷里一挤就是两年。2008年9月的某一天,我接到长江委的电话,通知说移民试点工程马上就要开始,我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但直到今年2月,市里明确通知均县镇将作为移民试点之一首批搬迁,我才彻底放下一颗揪着的心。P22-24

序言

湖北是一个移民大省。从1958年丹江口大坝开工建设,到2005年丹江口大坝加高,两期工程建设,湖北共移民47万多人;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三峡大移民,湖北又有26万移民搬迁;从2009年开始,湖北启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工程,截至目前,18万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基本完成。全省包括中央直属水库、清江流域水电工程和地方水电工程在内的移民达到300多万人。

与前两次大移民相比,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工程时间更紧,任务更重,难度更大。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值得欣慰的是,面对“天下第一难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湖北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在荆楚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和谐移民之歌。

2014年,一江清水送北京,指日可待!

今天,我们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湖北没有辜负党中央的期望,没有辜负全国人民的期待!我们在顺利完成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的同时,也收获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那就是创造和形成了宝贵的移民精神。

这种新时期的湖北移民精神,让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事业而集结,共同奋斗,共同努力,共同担当。

这种精神包含着移民群众的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南水北调是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所在,是全国的大局所在。为了顾全这个大局,广大移民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搬新家。刚挂果的果树说砍就砍了,新修的房屋说拆就拆了。不少群众经历了三次移民,看着即将被淹没的家园,他们抹去眼泪,毅然抛家舍业、离土别乡,不讲“价钱”,不言回报,彰显了荆楚儿女的大义与大爱。这种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以民族利益为最高道义的思想境界,这种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而且也激励着人们的斗志,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这种精神包含着基层移民干部的舍己为公、敢于担当。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中,广大基层移民干部把移民工作作为最大的“政治”,把移民当亲人,把人生价值融汇于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为了移民的利益,他们把个人利益乃至生命安全置之度外,不畏困难,勇担重任。他们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夜以继日、艰苦奋战,赢得了广大移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理解支持。不少移民干部就是这样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在汉水两岸树立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阐释了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担当与责任,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是共产党人时代风采的真实写照。

这种精神包含着全省上下的万众一心、团结协作。移民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全省人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积极投入这一系统工程,共同承担起这份沉甸甸的历史重任,唱响了团结协作的时代壮歌。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从移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科学决策,统筹谋划,制定了搬迁安置的时间表、路线图。并提出把移民工作作为“天大的事”,始终秉承热心、爱心、责任心,坚持优先、优越、优厚,举全省之力,努力把移民工程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工程,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各地各部门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万众一心、同心同德,确保了移民工作的顺利推进。

这种精神是我们在移民工作中创造的宝贵财富,值得总结,值得书写,值得弘扬。在我们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伟大征程中,这种精神更加弥足珍贵。

每一种精神的传承都需要一个载体,《汉水大移民》便是传承新时期湖北移民精神的重要载体。对湖北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工程而言,它的问世极具史诗意义。

希望通过这部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发生在荆楚大地上的这一幕幕动人景象,让更多的人见证湖北移民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与奉献,让更多的人把湖北移民精神发扬光大,传之久远!

李鸿忠

后记

湖北省移民局彭承波先生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建设者的汗水,移民工作者的苦水,移民的泪水和逝者的血水共同铸就的一座无言的丰碑。”

这是一个把理想与信念、忠诚与责任全部交付给“2010—2011汉水大移民”的指挥者也是战士的人发出的肺腑真言。在我写下《汉水大移民》的最后一个字时,我已分明看到这座丰碑的高度:它耸立在万里云天里,也巍峨在历史庄严的仰望里。它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始于2010年的“汉水大移民”,秦巴山下,18万人迁徙的风与雨,数万移民工作者的艰辛与困苦;江汉平原,几十万建设者的生死鏖战,超越生命极限的坚韧与背负……在2011年的冬季,在我完成对此的最后书写时,我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从那场战役里传来的枪声、炮声。没有硝烟,但却炮火连天;没有硝烟,但生命却在浴血、呐喊;没有硝烟,但几十万人、几百万里的大搬迁,波澜壮阔、星月同黯……

不能忘记那位被担架抬上移民车的老爹爹告别的眼泪……

不能忘记那位病重的大姐坚持到达新家后才安然闭上双眼……

不能忘记出生六天的婴儿和刀口还在渗血的母亲一起迁徙……

不能忘记留在舒家沟断墙上的没有署名的诗歌……

不能忘记把老家的一串钥匙埋进父亲的坟里而后含泪离去的儿女……

不能忘记一路为病重老人擦屎端尿的医生……

不能忘记为了一江清水北上而为移民亡亲下跪的移民干部……

不能忘记为了一江清水北送而倒下、而累死的年轻生命……

不能忘记最后一个村庄告别时的惆怅与疼痛……

甚至,不能忘记那些宁死也守在主人家废墟上的一只只忠犬……

不能忘记江陵迟到的困苦……

不能忘记潜江、银莲湖的无奈与奋战……

不能忘记宜城、团风的壮烈拼搏……

不能忘记数万人奔赴襄阳、天门的大迁徙情景……

甚至不能忘记2010年春天恼人的雨雪、夏日酷暑的肆虐……

所有的泪水、苦水、汗水、血水在大地上融合、泅染,最终在蓝天下绽开出一朵牺牲与奉献之花——它瑰丽无比,它重若千钧,它灿然天宇,但它缄默无语……

一个宏大的水利工程,一个援救北中国水危机的重大水务事件,一个十几万、几十万人为之奋斗、流泪、流血的日子,不能在沧海桑田中被湮没,不能在历史长河中被消弭。

也许是为了这太多的不能忘却的纪念,我和汉水之滨的一群儿女相约,顽强地书写;也许是为此,我们把真情和使命一并交付给了这不容亵渎的文字。

2

书稿即将完成的日子,北京降下冬季的第一场雪。纷纷扬扬的白雪使世界突然变得悄静,悄静的白雪使心灵倏忽更加澄明。在这样一个冬季时刻,我非常感念一年前的那个冬季——

2010年11月伊始,我接到湖北省移民局彭承波先生的长途电话——这是我在《大江北去》一书中写到过的一个人,这也是我在心底一直敬重的一个人——彭承波在电话中诚请我回家乡书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二期移民。那时,湖北省8万外迁移民工作即将结束,10万后靠内安移民已经启动。

我在电话中犹豫:一是如此波澜壮阔的战役我无法掌控,再是4年前《大江北去》完成之后我曾发誓再不写长篇纪实。因为我已在一天天老去、弱去,我已没有太多的力量担当沉重的事情。但彭承波说:“你最熟悉这里的历史和移民,迁走的、留下的都是你的父老乡亲,你不写谁还能为他们写?”

彭承波的话击疼了我的心。他让我心惊、让我震撼、让我感动。我答应了。但前提是:需要与本土作者共同完成,本土作者或提供素材或完成有关本市县的一稿写作,我作最后统筹整合、重新结构创作。因为我深知,我已没有可能像写《大江北去》一书那样,独自一人用半年的时光沿汉水艰难行走……

彭承波允准:涉及迁安两地的湖北10市26县移民局全力配合,抽调有写作能力的人员率先完成素材搜集或一稿写作。

2010年11胡15日,我从京城奔赴武汉,与18位来自湖北各市县的作者见面。从那一刻起,我们相约,为了十几万父老乡亲的牺牲,为了几十万人的艰难奋战,为了美丽的一江汉水,我们一起拼搏,一起书写。用我们全部的忠诚,告诉世界、告诉历史、告诉共和国的人们:那一江北上的清水多么来之不易!那水里有太多的眼泪、太多的汗水、太多的鲜血、太多的命运!

感恩生命,感恩汉水,应成为每个人改变生活模式从而良好生存的心灵品质。

2011年5月,我开始一天天阅读来自汉水儿女们陆续发到我电脑里的文字,武汉、团风、丹江口、郧县、天门、江陵、潜江、仙桃、随州、荆门、襄阳、宜城、襄州、老河口、谷城……几百万字的文稿、素材,把我带进一场波澜壮阔的战役,我一天天被震撼,被感动,纠结而不忍的泪水每日浸湿我的心……

我一直在虔敬地祈祷,愿我的信仰给我力量,赐我健康,让我顺利完成这庞大而沉重的阅读和写作……我每天工作九小时、十小时。上部书稿完成后,我终因腰肌严重劳损、腰肌膜发炎而卧床难起,疼得连鞋袜也难穿上。因腰肌疼痛、用力失衡,又将右胸肋骨神经拉伤,双重的痛苦最终连一日两餐饭食都难以做好……我的内心充满沮丧。

疼痛难忍的日子,仿佛总有一个声音在心底响起:你是在为你的几十万父老乡亲写作,你没有错!你是在为人类生存中一种伟大的牺牲和奉献写作,你要挺住,不能退却!你在心里要明白你是为谁在受苦,你就会心生欢喜!你很清楚他们的受苦大地难盛、江河无载,你这点受苦算得了什么……

每每听到这个声音,我便擦干眼泪,从床上撑起,咬牙走进书房——我开始天天跪在电脑桌前写作。  每当我跪下我都在想:我是在向作出牺牲、奉献的我的故乡跪下!我是在向十几万背井离乡的父老乡亲跪下!我是在向几十万移民工作者和建设者跪下!我是在向我美丽的汉水跪下……所有的跪下权当作我深深的致敬和感恩。

下部书稿我全部是跪着完成。

在书稿完成之日,我要感谢为我提供素材、文稿的我湖北故乡的几十位作者,是你们各自的书写为我完成《汉水大移民》提供了最鲜活的内容,你们没有辜负当初的相约,没有辜负信任,没有辜负使命,没有辜负我们生命中的责任与忠诚!

我还要感谢湖北省移民局,感谢汪元良先生、彭承波先生寄予我的信任和厚望,没有这信任和厚望,我是没有力量完成这上、下两部可视为《大江北去》续集的《汉水大移民》的写作的;还要感谢彭承波先生为我们所有参与写作的各市县作者命名了一个值得纪念的名字——鄂一民(鄂即湖北,“一民”即为“移民”的谐音)!

这是2010—2011年湖北大地上具有象征意义的生命符号。

我同时还要感谢湖北省移民局办公室吴昌银先生,感谢他全程负责组织、敦促湖北作者完成了各自的书写任务,感谢他千里迢迢陪伴我在从武汉到十堰、十堰到武汉的长路上奔波采访,汉南、荆门、潜江、襄阳、丹江口、郧县、十堰……一路风尘,一路辛苦——殊不知严重的胃病、腰椎病一直在折磨着他。他常常抱着笔记本电脑躺在床上完成庞杂的“文件”、“报告”、“总结”、“领导讲话”……的书写。紧张的工作损害了他的健康。

我还必须感谢十堰市移民局孙建文先生为我赴十堰采访给予的支持和诸多帮助。我深知,没有这些帮助,我会失去许多重要素材。

同样是为了不再忘却的纪念,现在,请允许我将“鄂一民”背后所有作者的真实姓名一一列出,为了我们共同的书写、共同的奋斗与光荣——

2011年12月27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汉水大移民(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梅洁//鄂一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72625
开本 16开
页数 7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80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7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60
185
4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5: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