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
内容
编辑推荐

《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是一本关于“错误”之书,书里记录着一连串发生在作者王木春身上的“失败”的故事。当然,书中还有作者心灵的呼喊、渴望和思念。

作者20年的教育经历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和教育如何变迁,只要看准方向,日日用心用力,我们都有希望能成为争气的老师,成为快乐的教书人。

内容推荐

怎样做,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如何教,才能既让学生、家长和学校满意,又不违背自己初登讲台时的教育理想?在教育生活中,有哪些底线我们必须坚守?在哪里寻求我们的职业幸福?

《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精选了特级教师王木春的60余篇反思性文章,记述了一位普通教师20年教育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以及他对自身教学、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反思和透彻感悟。

《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是一位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之旅,更是一位中国教师的心灵修炼之旅。

目录

我的老师王木春(代序)/1

第一辑 教书19年,我开始学习笑

 教书19年,我开始学习笑/3

 理想,仅有它还不够/6

 “不坚守”与“坚守什么”/10

 跟新教师唠叨这么多/14

 “我自己在看啊”/17

 挫败感乃教师职业的“家常饭”/20

 一次追悔莫及的评课/23

 真正的教育,穿行在心与心之间/26

 思考,使我获得拯救/29

 穿过那道“窄门”/33

第二辑 无声的教师

 无声的教师/39

 “是什么在内心支撑着你”/41

 “不许说”、“不该说”与“不会说”/46

 有一种良知底线,叫羞愧/49

 谁给我宽恕/52

 为什么我的害怕这么多/55

 珍惜词句,不做伪君子/58

 我也曾“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61

 今年还有没有教师节/65

第三辑 学校不是名利场

 学校不是名利场/71

 那双蓝蓝的眼睛/74

 谁在谋杀语文/77

 我的开学第一课/80

 禁不住的感叹/83

 为何你如此冷漠/87

 伤悲地听完班会课/90

 闲暇是教师最好的继续教育/93

 莫把自己当“斗鸡”/96

 写出你的心声/99

 永不回来的校园风景/102

第四辑 那些事,那些人

 我们的“夫妻班”/109

 那年教师节,我学会了流泪和鼓掌/113

 冬夜,一些书静静地复活/116

 我宽恕,但永远牢记/120

 只记得这样的第一课/123

 “猫头鹰”老师/127

 永远的凤凰花香/130

 一种名叫泰戈尔的树/133

第五辑 受过良好教育的灵魂

 受过良好教育的灵魂/139

 不做鸿鹄,愿为燕雀/142

 对不起,我忘了你的名字/145

 迟来的人生一课/148

 读诗,不是罪过/151

 “我没有给你丢脸”/154

 但愿成为她的老师/157

 更美更好的礼物/160

 “要纯真做什么?”/163

 女孩与芦花/166

 “一个深陷泥潭又企图挣扎的人”的来信/169

第六辑 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

 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177

 为明天播下一粒种子/181

 寒假,我们只种植梦想/184

 不仅仅是“最后一课”/188

 美丽的“谎言”教育/192

 愤怒的一脚/196

 谁能使我的心免于哀伤/199

 但愿“九斤老太”越来越少/203

 木棉花开了/206

 雨声·读书声/209

 “那就摸摸书吧”/213

 你的“春心”醒了吗/216

 “失陷的”语文课/219

 给我的树们上课/223

后记/227

试读章节

理想,仅有它还不够

“王老师,我被某中学录用了,马上就去上班。”你的豪情与快乐感染着我。记得两个月前你发来邮件,说你打算去中学教书,我还将信将疑:一个中文研究生,出路应该不少,为什么选择当中学教师?当然,我不认为当教师不好,只是多数人的想法和我不同。你回答:“我读中学时就立志当教师,尤其是要当语文教师。”我放心了,还有什么比做自己喜欢的事更有意义呢?

假期,你来我家,找我这个当年的高中语文老师聊一聊。后来我有客人来,我们的话题无法继续。可有些没来得及说的话,留在心里头疙瘩着。现在,我就写出来好了——

首先,我想提醒你:既然立志当教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应后悔,而且千万不要把教书仅仅视为谋生的职业。“职业化”教师与“事业化”教师的区别,就在于心中是否竖有一面旗帜,这面旗帜的名字叫做理想。

我见过一些所谓的“名师”,不外是只会死抠教材、琢磨考题、死揪学生的“高手”而已。他们几乎不阅读,不写作,不独立思考,是典型的知识贩卖者。学生上他们的课,获取了敲门砖,砸开大学门,然后抛掉砖头,便一无所获。我不愿你成为这样的老师,哪怕是“名师”。

一个大写的语文老师,定然是个坚定的阅读者、写作者和独立思考者。读书、写作与思考,是你的专业基石,能使你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游刃有余,赢得职业的尊严。它还能提升你灵魂的境界,让你成为有品位、有深度的“精神自由人”。当你做到这些,你自然而然地就会不满足于照搬照抄、照本宣科,你就不会将一群有血有肉的学生教成仅会背书和做题的呆子,雕塑成一具具“智力的骷髅”。

因此,要教学生做人,做完整的人。我所说的教学生做人,并非苍白地去说教,而是需要你亲自去践行,用实际行动实现你的追求。比如,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管他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不管他是富有的还是贫穷的。他们今天唯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学生。比如,宽容对待学生,容忍他们犯错,容许他们发出不同的声音。因为他们是孩子,更因为他们是未来世界的主人。我们应以负责任的态度,培养明天真正的公民。

你或许会说,自己的力量太微弱,起不了多少作用。不,千万不可小觑一个人的能量。别忘了,你是老师。今天你传授给学生什么,他们明天或许就成为什么,回报给这个社会。况且,你面对的是一个群体,而非单个的人。你影响不了张三、李四,却可能影响王五、赵六。10年后,王五、赵六又将影响更多的人。

做到这些,真不易啊!你得准备好付出大量的劳动,忍受更多的寂寞和压力,甚至过一种稍稍有别于他人的生活:当大家一味埋头做习题时,你除了做题,还要跳出来,思考更宽广的问题;当大家逛街、打麻将时,你得沉湎于读书;当大家忙于做家教赚钱时,你要用文字诉说自己的思想……

除此,你更要知道,光有理想和付出是不够的。

你很幸运,一毕业就进入全省名校。名校有充足的良好教育资源——众多的名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健全的管理制度等。这是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只要你用心汲取,就可以很快地成长。20年前,我被分配到一所极为普通的中学,那里好老师本来就稀缺,又各自为政,我能学到的东西极其有限,只好独自摸索前行。那时,没有网络,缺乏书籍,更无机会外出学习,一个人闭门造车,收效可想而知。今天,我的课堂教学存在随意性的缺陷,就是在那种环境下形成的。不过,普通中学也有好处,它宽松的管理无形中为我提供了施展个性教学的舞台。我一边教课本,一边率性地补充大量的课外读物。如此教法短期内肯定无法出成绩,好在学校领导并不在意,加上学生都来自农村,对分数不功利,对老师不苛责,即使有点意见也不会上纲上线。3年后,学生高考表现好,我获得了大家的认可。打响了“第一战役”,下面的路就平坦多了。然而,今天的你与我不同,你身处名校,连平时考试也有评比,学生和家长都讲求实际,对考试成绩格外重视,教学上肯定容不得像我这般“放肆”。所以,你要脚踏实地,尽量不要让考试成绩落后太多。否则,你就有可能“出师未捷身先死”,遑论下一步的发展!

此外,我还想提醒你一点:在当今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谈论教育理想,是沉重的,是需要本钱的。首先你得保证能生存下来,而后再谋发展。同理,在教学方面,你不能过分图新求异,要先虚心学习继承本校优秀教师的好经验,博采众长,水到渠成地形成自己的特色。若急于求成,一意孤行,你的路将愈走愈窄,甚至陷入死地。多年前,我认识一位刚做老师的大学毕业生,有一次领导听完他的课,给出一些中肯的批评。年轻的他不以为然,理直气壮地反驳道:“这就是我上课的风格!”一个新老师,教学上刚起步,奢谈什么风格?即使有风格,也不能在这种场合宣扬出来。那位年轻老师的惨淡结局,不难预料了。

前年,你曾来一中听我的课,又主动要求对你的学弟学妹们讲些话。记得你说过:“王老师教我3年,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传授给我多少语文知识和能力,而在于他在思想和人格上给我的影响。”那时,你的学弟学妹们,还没走出中学,大概是听不懂这些话的。他们有的还屡次要求我上课“什么都别说,除了讲评试卷、讲和高考有关的东西”。幸亏我是老教师,顶得住来自少数学生的压力,终于顺利地按我的教学思想一路走完,幸好高考还有个不错的分数。但当时,听了你的话,我有点担心你:要是你将来当了语文老师,因为受我“毒害”,也学我上课的那一套,说不准哪天会被学生“参一本”,被学校扫地出门。

刚走上讲台时,我也像许多年轻人一样,满脑子都是一个个教育理想。那时的理想,固然纯粹、炽热,却也盲目而脆弱。几年后,风吹雨淋,浪漫的油彩一点点剥落,徒留赤裸裸、空洞洞的现实。直至两三年前,我似乎才走出迷茫,学会以冷静、宽容的目光阅读周遭的人与事,在纷纷扰扰中找准自身的坐标点和努力方向,在现实与理想的中间获得平衡——既不过度理想化,也不跪倒在现实面前,并避免与强大的现实起正面冲突。这段不长的心路,我走了将近二十年。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

理想虽美好,但仅有它还不够。

2010—11

P6-9

序言

我的老师王木春

王木春就是春哥,春哥是我的语文老师。但他一点也不像个老师,这是实话。老早就想写一篇关于他的文字,迟迟不肯动笔,怕自己把握不好。

春哥的语文课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他告诉我们课上要随意些,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顾忌。他喜欢听“不同的声音”。

还记得春哥的第一堂课,弥漫在木棉花香里,似有若无,溢满淡淡温馨。

“你们知道吗?昨夜木棉花都开了。我的心情无比灿烂。这两棵树,伴我度过中学时代,留驻我的青春记忆。如果有一天它不幸惨遭砍伐,像校园里曾经活过的无数大树一样,那么,我就要跳楼了。”他边说边不停地来回搓着脖子。

第一堂课,总给人无限的遐想。我打量眼前这位老师,说不出什么感觉,仿佛冬天的雨细细地撒在心田,荡起一圈圈的涟漪。我隐约感觉,他是性情中人。

当然,我还记住了他的木棉。

后来,他陆续为我们介绍了一些文章,一些好书,一些可爱的人。他会像个孩子似的絮絮叨叨地同我们分享他的心情,诉说烦恼。遇到好文章,春哥喜欢大声朗读,偶尔会读出泪花,他总是迅速地擦掉,然后偷瞥我们一眼,以为我们不知道,这才放心地继续朗读。有时候读到尽兴处,春哥大概又想起什么,木然出神,自言自语道“对,对”,然后意味无穷地“嘿嘿”笑几声。倒是他的笨拙样常惹得我们哄堂大笑。这样的课堂也并非能完全得到大家的认可,毕竟现实中还有无数大大小小的模拟考,甚至决定命运的高考,似乎容不得丝毫的诗意与浪漫。A同学就说过,她倒愿意上一节规规矩矩的语文课。

有一回,我问春哥,《幽梦影》中:“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这句子如何解?他慢条斯理地接过书,看过,又意味无穷地“嘿嘿”笑着。夸这书装帧不错,纸质也好。然后才问我是如何理解的,我胡乱地说了一通,他不住点头称好,然后告诉我正文下面的评语更有意思。

四月的天,好像一朵橘子花,宁静地开放在浅蓝色的天空中。这天,春哥上完课,突然说他要离开两星期,到外地做一个小小的手术。“我希望两周后看到你们或是若干年后遇见你们,你们能永远充满阳光,青春美好。”他默默地低下头,缄默良久,接着说:“我只想当一名纯粹的语文老师,每天和你们一起快乐地读书,快乐地交流,这样真好……”我看见一层薄薄的湿气从他眼睛深处渗出,他的目光直直地扫视天花板,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或许他心中有难言的苦衷。我们只隐约知道,他担任学校德育处主任,厌烦得很。此刻,教室静得离奇,只有如水的阳光在屋里“哗哗”地流动。我的心一阵颤抖,难受。

他常问我们说:“我的做法就一定是正确的吗?”看来,他也困惑于对自我的定位。我也说不来,是与非,本身就没有绝对的界线,否则就容易走上极端与狭隘。那天,春哥给我回短信说:“我一直视你们为我的孩子,也努力像对待我的女儿一样对待你们,至少一样诚实。”我才有了答案。我想春哥是真实的,也许是这份毫无保留的真实,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会不由自主地驱使你对他敞开心扉,真实地面对自己,从而化为一股潜在的力量。

我想起了不久前的一堂课。

燥热的五月,白热化的高考复习仍在持续。这时,春哥为我们朗读了阿多尼斯的短诗。

我家里有一件外套

父亲花了一生裁剪

含辛茹苦地缝线。

外套对我说:当初你睡他的草席

如同掉光了树叶的树枝

当初你在他心田

是明天的明天。

刚读完上节,春哥有点哽咽,停下来,没说话。双眼有点潮湿。一线一线的阳光照临窗子,印下一片柔和安详的光影。

“同学们,对不起,我有点失控了。《外套》这首诗写得太好,我太感动了。你们不知道,昨晚我父亲突然生病,当我送他进急诊室时,无意间看到父亲赤裸的下半身。我羞涩地转过头,刹那间,我突然想到这是父亲的下半身,是的,已经衰老、丑陋。但如果没有它,怎么会有我呢?父亲也会衰老,但父亲的每个器官都是美的……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懂得父亲的含义。”声音越来越低,教室陷入沉寂,静得只剩一个孤立无援的身影。

这样的朗读课,大概对于我已是最后一堂。这样真实的课堂,以后的求学生涯中还会有吗?这样的生命唤醒和启迪,以后还会有吗?我还可以甜甜地撒娇似的叫他春哥吗?

春哥曾对我们说,在他的小学、初中时代,没有一个老师喜欢过他,甚至可能没有一个老师知道他叫王木春。因为他是个差生。

我曾对春哥说,如果有一天我成了老师,我一定真心疼爱每个学生。

是心酸,或是承诺?我不知道。若干年后我还会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吗?我还会坚持最初的梦想吗?我可以顺从内心的想法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想给当年的王木春一个拥抱,一个足够温暖的拥抱。

L同学曾对我说,春哥是不适合在大陆教书的,这话我赞同。何况他内心自由的呼声太强烈,他太自我了,他想发出自己的声音,他是不肯受束缚和羁绊的。他也常自我调侃说怕把我们教“坏”了。Y同学则说,春哥只适合交友,绝不能嫁给春哥这类人。为什么?太理想化,是会饿肚子的。我大笑,却又一时语塞。

我突然想起鲁迅笔下的魏连殳那“狼一般的嚎叫”,夹杂着无尽的悲凉与悲愤。大环境是如此,春哥想必也是充满矛盾和茫然吧,而他的呼喊,他的改变,有用吗?

那天临走前,春哥对我说,要现实一点。我忽然有些伤感,室内的热气突然从胸口漫溢到眼睛,便急忙转过身去。一阵压抑。我知道他是担心我将来碰壁。我还能说什么呢?我点点头。抬头看到他目光直直眺望远方,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我想起课堂上的他。

那个孩子似的王木春,那个在操场上迎风独自而跑的王木春,那个读着好文章会流泪的王木春,那个曾经一次次念叨他的一届届学生的王木春……当我日渐懂得他的时候,却已经毕业了。有一天,他会在岁月深处怀念我们吗?

有人说最好的师生关系应是亦师亦友,也听说过最好的师生关系莫过于情人关系。朋友关系也好,情人关系也罢,这不重要。或许对于我们和春哥,恰如木棉花和木棉树。我们早已同天空、同大地融为一体,自由地呼吸,自由地裸露天性,自由地在天地间舒展生命。

行文至此,一场淅沥的雨正滴滴答答地下着。校园里的那两株木棉树又该到换新叶的时候了。我看见,大地,木棉花,一片纯洁,一片晶亮。

(柯霁阳,福建省东山一中2010届高中毕业生)

后记

多年前,我曾豪迈地写道:“我认识到个体虽然无力改变大环境什么,却也绝非无可作为。至少,我可以努力成为教育现场一名忠诚的观察者、思考者、记录者。”

此刻,校完书稿,我很惶恐:六七年来累积的这些文字,忠实于我当初的追求吗?或者,忠实于我的生活、我的内心吗?

20年来,像千千万万的教师一样,我历经了各种人生的风雨、职业的风雨。自然,都是些小悲小喜,算不得什么风浪。但我珍惜这些悲喜。瞬息之悲喜,对于我这个独特的生命个体,虽谈不上永恒,却也留下了我的教育人生的些许印记。

过去的20年中,有整整14年,我沉陷于应试中。大学里购买的大量书籍,被冷落在角落里,任由蛛网和尘埃掩埋。我迷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以为那就是教育;迷信自己获得的一张张奖状,以为那就是成功;迷信大多数人说出的声音,以为那都是对的。2005年,《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闯进我的生活,改变了一切。从此,那个曾经喜欢阅读、耽于幻想、热爱文字的王木春,一点一点地回到了大地。也在那一年,我笨拙地写下第一篇教育随笔。

尼采说:“在孤独中,孤独者自己吃掉自己;在多数人中,多数人吃掉他。现在选择吧。”当我选择走进书籍,走进文字,就意味着成为孤独者。我时刻享受着自己的孤独。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住在狭小的木屋里,有人到他家里,觉得小木屋太小了,说:“你这个小木屋里能来几个朋友呢?”赫拉克利特说:“房屋虽小,只要来的都是真朋友就好。”在书籍构筑的我的精神空间里,住进了苏霍姆林斯基、梁启超、胡适、爱默生、朋霍费尔等“真朋友”,他们陪伴我度过许多美妙的时光,并让我在日益庸俗化的教育处境中,学会首先把自己当成一个人来好好对待。

这些年,我尽可能把这些“真朋友”教给我的人生信念融入课堂中,尽管一路走来,依然伴随着许多错误和失败。就在前几天,我还像个愣头青教师一样赌气冲出教室,罢课一节。然而,我已经不是10年前的自己,一昧把怒火喷向学生。我低下头,叩问内心,并快速抚平情绪,重新站到讲台,向学生道声“对不起”。因此,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小书,其实就是一本关于“错误”的书,书里记录着一连串发生在我身上的“失败”的故事。当然,书中还有我心灵的呼喊、渴望和思念。

教书20年,真的没有多少值得自己骄傲的东西。如果有,大概就是在一次次错误和失败中,我的精神不断蜕变,我由此学会了一种叫做羞愧的东西。

羞愧,赐予我清点自己心灵的勇气,让我谨慎对待每一个写下的文字,因为那是我心灵的呼吸。

2010年初秋,著名出版人、源创图书策划人吴法源先生跟我约稿。这是我没想到的事。我一边整理,一边反复修改,随时补充。转眼两年过去了,感谢法源先生,因为他耐心的等待,让这本书可以减少一些遗憾。

多年来,挚友林茶居君、朱永通君、吴炜曼君等,时时给予鞭策和点醒,使生性懒散的我不至于裹足不前。

感谢我的每一位学生,他们包容了我的诸多不足,激发了我文字的灵感,特别感谢2010届的柯霁阳同学,为拙作写下深情的序言。

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教我做一个善良的人。感谢我的妻子女儿,她们是我每篇文字的第一批读者和“酷评家”。

感谢母校福建省东山一中两棵巍巍峨峨的木棉树,因为她们母亲般慈爱的守护,让我的灵魂在人世的风雨中不会迷失。

最后,感谢未曾谋面的读者,没有什么比心灵的交流更值得期待和珍视的。

王木春

2012年7月19日于东山岛

书评(媒体评论)

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小书,其实就是一本关于“错误”之书,书里记录着一连串发生在我身上的“失败”的故事。当然,书中还有我心灵的呼喊、渴望和思念。

20年的教育经历告诉我:无论生活和教育如何变迁,只要看准方向,日日用心用力,我们都有希望能成为争气的老师,成为快乐的教书人。

我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贴近教育,如此真切地触摸、体验它涌动不息的苦痛和欢欣,迷茫与希望。这种贴近感和切肤之感,使得原本漂浮着的教育理想,对于我,无复是壮怀激烈的坚守,从某种角度说,从事教育已成为我人生自我实现的方式,成为一种享受。

——王木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木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169075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5: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