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一颗名叫哈姆莱特的星下/文化慢光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近日,读到意大利思想家阿甘本(1942-)的《何谓同时代》(王立秋译)。阿甘本的诗学文集《诗歌的结束》以及他讨论诗歌“见证”的文章《奥斯威辛的残余》,我早就注意到了.在该文中,阿甘本提出的,也是一个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问题:“同时代意味着什么?”

一口气读完之后,我抬起头来望向北京冬日的窗外。我不禁想起了早年旅居伦敦的那个冬天我所写下的一则题为《对话》的诗片断:

“你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却呼吸着另外的空气”

“问题是我只能这样,虽然我可能比任何人更属于这个时代”

“但是,这……”

——在初冬,窗玻璃蒙上7一层白霜。

这则诗片断后来收入《另一种风景》发表后,曾被有人指责为“脱离时代”。在前些年的诗歌论争中,某诗人在言说自己“在场”,而别的诗人大都“生活在别处”时,也曾拿它来做证据。

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呼吸另外的空气”呢?不能呼吸到另外的空气,我们能否生活在这个时代?当然,我已无意于争辩;要争辩,也只能是同自己——正如以上这则诗片断所显示。

回到阿甘本这篇文章,他在提出他的问题后,首先引出的是罗兰·巴特的一句话:“同时代就是不合时宜(TheCOlltemporary is th eImtlmely)。”

这真是一个让人精神一振的回答。而罗兰·巴特的话也是有出处的,1874年,年轻的哲学家尼采继《悲剧的诞生》后,又出版了《不合时宜的沉思》,他之所以以此为书名一是因为“这沉思本身就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它试图把这个时代所引以为傲的东西,也即,这个时代的历史文化理解为一种疾病、无能和缺陷.因为我相信,我们都为历史的热病所损耗,而我们至少应该对它有所意识”。

在阿甘本看来,真正属于其时代的人,恰恰是像尼采这样的“不合时宜”或看上去与时代“错位”的人。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比其他人更有能力去感知和把握他们自己的时代,因此,“同时代性也就是一种与自己时代的奇异联系,同时代性既附着于时代,同时又与时代保持距离。更确切地说,同时代是通过脱节或时代错误而附着于时代的那种联系。与时代过分契合的人……并非同时代人——这恰恰是因为他们(由于与时代的关系过分紧密而)无法看见时代;他们不能把自己的凝视紧紧保持在时代之上”。

因为“时代”,也因为“凝视”这个词,阿甘本接着举出了曼德尔施塔姆1923年写下的一首诗《世纪》:

我的世纪,我的野兽,谁能

看进你的眼

并用他自己的血,弥合

两个世纪的脊骨?

这里的“弥合”,最好能译为“黏合”(glue together)。我相信许多中国诗人和读者都熟悉这样一个诗的开头,并为它的悲剧性音调所震撼。是的,从曼德尔施塔姆,到我们这个世纪,我们谁不曾感到了历史这头“野兽”凶猛的力量?我们本能地躲避着它。我们自幼就从大人讲的故事中记住了这样一条训诫:当一匹狼从后面跟上来的时候,千万不要回头!

可是,如果你不回头,你又如何能够与那野兽对视并一直看进它的眼瞳中呢?

也许,这就是从曼德尔施塔姆到后来的中国诗人所面临的巨大困境。“必须把自己的凝视紧紧锁定在其世纪野兽的双眼之上”,可是,他能做到吗?

在阿赫玛托娃的《安魂曲》中,我记住了这样一句:“在令人睁不开眼的红墙下”。

这就是说,真实有时是一种让人目盲的东西,甚至,是一种当你被卷到巨轮下才能体验到的东西。

纵然如此,她又必须走向前去。是的,必须。

我不知道一个意大利人是否真正体会到这里面的巨大冲动和网境。不过,他挑出了曼德尔施塔姆的这首诗,就足以说明他“呼吸”到了同样的东西。是的,我们都曾目睹过时代的疯狂的面容。P3-6

目录

诗人与他的时代

 诗人与他的时代——读阿甘本、策兰、曼德尔施塔姆

 越界的诗歌与灵魂的在场——答美国汉学家江克平

 我的八十年代

 首届“苏曼殊诗歌奖”获奖致辞

 “诗”这个汉字——为德国《无用词典》而作

 “永远里有……”——读蓝蓝诗歌

在两个爱之间

 在两个爱之间——序顾彬诗集《白女神,黑女神》

 赫塔?米勒,或“双语百合”

 一个移居作家的双向运动——读哈金诗歌

 你与我:希望的仪式

 他使我们免害于巨大的沉默——纪念米沃什诞辰100周年

 新译的字行不住翻动

创伤之展翅

 我的脚步坡,脑筋山——策兰与“诗歌的终结”

 “你躺在巨大的耳廓中”——读策兰《你躺在》

 在这“未来北方的河流里”——策兰后期诗歌

 策兰与海德格尔的对话之路

 “你的金色头发玛格丽特”——德国艺术家基弗与诗人策兰

 创伤之展翅——读策兰《带着来自塔露萨的书》

在一颗名叫哈姆莱特的星下

 柏林,柏林

 在一颗名叫哈姆莱特的星下

 我的希腊行

 他从梦中“往外跳伞”——关于诗人特朗斯特罗姆

 “盗窃来的空气”——关于策兰、诗歌翻译及其他

 在劳瑞舍的雪山下——奥地利劳瑞舍文学节纪行

内容推荐

《在一颗名叫哈姆莱特的星下》是文化慢光丛书之一,由王家新编著。

《在一颗名叫哈姆莱特的星下》简介:

有什么样的眼睛,就有什么样的世界。

从保罗策兰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特朗斯特罗姆,从帕斯捷尔纳克到米沃什,从诗歌狂热的八十年代到“诗歌已死”的当下,王家新以诗人的敏感和诗评家的敏锐,探寻着伟大诗篇中所深藏的人类精神印记,重绘一个令人着迷的诗的世界。

诗就是路,在这条漫长而艰辛的路上,行走着苦痛与欢愉相交织的先辈,也困顿着希望和迷惘相纠缠的我们。

编辑推荐

《在一颗名叫哈姆莱特的星下》为作者(王家新)近年来的一部新的诗歌随笔集,约17万字(并准备有相关图片),主要内容有对一些重要的中外现当代诗人的评论和解读,有对一些诗歌、诗学问题和翻译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有作者对自己的创作经历的回顾和在国外的诗歌活动的介绍。视野较为开阔,论述精辟,时代感强,带有作者独到的眼光和精神印记,文字富有诗意和思想的启示性,适合广大诗歌和文学爱好者阅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一颗名叫哈姆莱特的星下/文化慢光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家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61655
开本 32开
页数 3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9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06.2
丛书名
印张 10.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