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泰编著的《王学泰自选集(江湖旧梦)》内容介绍:游民与游民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重大,中国的黑帮和江湖文化也是日久年深,面对50年一小乱,200年一打乱,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还要突破传统。这本书在字里行间中折射出了作者对于游民文化,江湖文化牵动中国社会变迁的密切关注和深刻思索,从全新视角为世人呈现另一个中国。
图书 | 王学泰自选集(江湖旧梦) |
内容 | 编辑推荐 王学泰编著的《王学泰自选集(江湖旧梦)》内容介绍:游民与游民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重大,中国的黑帮和江湖文化也是日久年深,面对50年一小乱,200年一打乱,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还要突破传统。这本书在字里行间中折射出了作者对于游民文化,江湖文化牵动中国社会变迁的密切关注和深刻思索,从全新视角为世人呈现另一个中国。 内容推荐 王学泰编著的《王学泰自选集(江湖旧梦)》浓缩了作者几十年的研究心血,在字里行间中折射出了作者对于“游民文化”“江湖文化”牵动中国社会变迁的密切关注和深刻思索,让读者在“游民文化”和“江湖文化”中发现另一个中国。江湖既在城市,也在乡村;既在通衢广陌,也在大江大海。原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也与江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王学泰将以庖丁解牛之法,让你认识一个真正的江湖! 《王学泰自选集(江湖旧梦)》是一本杂文集。 目录 第一辑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游民观察者 游民与运动 游民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游民文化令中国一治一乱 问答录 流民、游民与社会动荡 底层人的愤恨是火药库 第二辑 原来,这才是江湖 从《水浒传》看江湖文化 庙堂很远,江湖很近——访著名学者王学泰 中国的“黑社会” 中国的黑帮 第三辑 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与侧面 回顾20世纪——答《文艺争鸣》编辑朱竞女士问 回首一年“传统”热——关于“传统”之中制度与文化关系的对话 关于中国科举教育制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感想——废除科举一百周年纪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世价值 千林风雨莺求友,万里云天雁断行 不愁风雨近重阳——读《反刍集》《反刍集续编》 杂文家应该是社会批评家——读牧惠先生的《小报告以外》 《丑陋的中国人》及其风波 聂绀弩诗与旧体诗的命运 梁羽生与他的《名联趣谈》 “原生态”的思想家——评《李宗吾新传》 小说教:审视传统文化的另一个视角 试读章节 大学期间,王学泰与张闻天的儿子张虹生是好友。1959年,张闻天被打为“反党集团成员”,全国通报。“那阵子,我常看见王学泰与张虹生上政治课时,坐在后面小声交谈。” “1962年,学校并人北京师范学院,我与王学泰接触渐少。当时,他与我俩的另一高中同学文喆私下交流频繁。”闵家胤说,“在工农师范学院时,张虹生经常与王学泰讲一些党内消息,他把这些转述给几个关系紧密的同学,包括文喆。而系里对文赭早有看法,将他定为‘内定反动学生’。毕业搞‘清理思想运动’时,文喆顶不住,就把王学泰交代出来。 “当年,北京每所大学要揪出一个正牌反动学生,在全校进行批斗。王学泰渐成学院攻击‘重点’。学校要批斗他的那天,他起初并不知情。有人猫在宿舍里写大字报‘把死不交代的反动学生王学泰揪出来’。被同宿舍的另一同学瞧见,赶紧通知他大事不妙。 “王学泰一听慌了神,抱起所有的日记,连夜上交党支部,表态自己如果还有什么思想问题,就请党支部在日记里摘取。多年后,我还与他开玩笑,那天在院里撞见他,算是明白面如死灰是怎么回事。”闵家胤笑道。 “运动中,眼看同学一个个过了关。轮到我汇报思想时,按同学之前讲的内容讲了3个小时,可政治辅导员根本不理我。后来党支部书记把我叫去,批我没反省到点子上,让我老实交代与张虹生之间的关系,我才知道张虹生在新疆为他父亲翻案出事。”王学泰回忆道。 1964年8月,他大学刚毕业,即划为“反动学生”。次年1月3日,发配北京昌平区南口农场二分场劳动改造,直至1969年。 南口是个风口,卵石遍地,极艰苦。在劳改学员里,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后来导演了电视剧《大宅门》的郭宝昌也在其中。 “在农场,王学泰睡上铺,我睡下铺。”郭宝昌痛快谈起了至交,“但那时,我们还彼此戒备。” “劳改队对待我们这些人,有一非常管用的统治方法,就是给人一个希望,谁表现好就能早点出去。所谓表现好就是揭发,勇于和另0人斗争。生存环境恶劣、扭曲,人性毫无尊严可言。大家都必须隐匿地、很有技巧地不犯错误,尽量保住性命。 “我们的生活主要就是劳动与认罪。每周总结、每月总结、每半年总结,年终还有总结。王学泰是个特别爱说话的人,尽管他谨慎小心、老实干活,但揭发他的言论问题总比我要多。不过他笔头子厉害,认罪书一般写得好,印象中他被批得不多。”为伺,研究游民 从南口出来后,王学泰一度被“搁在教师队伍中改造”,“作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而后,他下乡锻炼,与北师大中文系主任廖仲安分在一起。由于对文学的共同爱好,让师生二人甚为相投。“廖先生曾被周扬定为‘红秀才’。他跟其他人说:你们认为王学泰反动,我觉得他很进步。”闵家胤忆道。 1972年,王学泰在北京琉璃厂结识了一帮书友,时常聚在一起,畅谈“不太尖锐的话题”。一次,他从一书友处借到了传说的预言奇书《推背图》,后转借大学同学章某。他俩曾交心:“当时社会混乱,江青以特殊身份乱政,对此有所感慨。另外,我们对当时搞得声势极大而且弄得人人自危的‘批林批孔’运动都认为‘另有所指’。” 章某又将《推背图》借给了文化馆干部顾某。王学泰写道:“这位顾某曾当着样板团面骂江青,让人给告发了。此时正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顾某的言论和他的高干子弟身份引起高层注意,抄了他的家,《推背图》复制件出现了。那是个草木皆兵的年代,于是由他追到章姓同学,老同学牵扯到我。” 1975年初,因为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有些不恭言论,王学泰被拘留了。先是关押在北京市看守所。1976年7月26日,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 一名预审人员向他坦言:“我俩没冤没仇,你也没把我们家孩子抱井里去,今天我审讯你,是因为挣这56块钱。” 判决两天过后,唐山大地震,“人们惊醒了,一个个呆若木鸡,很长时间缓不过劲来,后来听到许多犯人狂敲铁门,大喊大闹……” 狱中,王学泰“阅人无数”:猥琐的老强奸犯;“佛爷”(小偷);能自制粮票、油票、火车票的刑事犯;出身贫农,因牢饭能吃上“刚煮出的饺子”,反让探监的家人视为享福的“现行反革命”;还有“眼里揉不进沙子”,发现国家大事出了问题而上书中央的政治犯老崔;以及“文革”之初,在凛冽寒风中散发传单,抗议“文革”反人道因而被判无期的老祝…… “算起来,我在贫困落后的农村待过近十年、在监狱里待过三四年,可以说,底层社会各色人等都见过一些。监狱里关的人,95%跟社会上的人一样。有好有坏,差不太多。另外5%里,有四成是极好的人,有六成是极坏的人。这两类人都在社会上极少见。我在最坏的人身上,不仅看到了人性之恶,甚至是社会之恶的浓缩。我为什么要写游民?就因为我在狱中净看到这些人、这些事。” “荷兰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感言说,‘我有幸生在一个小国,这个小国即使做点蠢事对世界危害也不大’。我们生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做点蠢事就对世界危害挺大。作为中国人应该关心自己的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至于我,快奔70了,到了这个年纪就是‘三个一样’了:钱多钱少一个样,屋大屋小一个样,连看男女都一个样了。有人问,以前的坎坷经历没让你有过恨?我好像天生就不会恨,我相信人性有光明的一面,这个世界还值得留恋的就是人性的光明。”P6-9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王学泰自选集(江湖旧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学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32531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3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0 |
出版时间 | 2012-09-01 |
首版时间 | 2012-09-01 |
印刷时间 | 2012-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1 |
丛书名 | |
印张 | 1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9 |
高 | 2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