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莫言和他的故乡
内容
编辑推荐

莫言获奖感言: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紧密相关的。林间编著的《莫言和他的故乡》讲述莫言的作品始终深深扎根于乡土,它讲述的中国故事,洋溢着浑厚、悲悯的人类情怀。莫言一直拥抱着家乡的泥土,红高粱与他的人群,他的创作当中充满土地的元气。

内容推荐

林间编著的《莫言和他的故乡》介绍了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获奖过程、成长过程和创作过程。通过对莫言众多作品的解读,刻划出其文学创作的广度、厚度及对人性探究的深度。

《莫言和他的故乡》不仅展现了莫言构建的、可与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小镇”相媲美的“高密文学王国”的缤纷色彩,而且还原了莫言从一个乡村放牛娃成长为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坎坷经历。本书是莫言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桂冠之后国内出版界率先呈献给读者的一部精品力作。也是海内外读者了解莫言、感悟莫言的重要参考读物。

目录

第一章 不眠之夜

 一、时间凝固在那一刻

 二、漫长等待的岁月

 三、莫言PK村上春树

 四、收获的秋天到来了

 五、斯德哥尔摩:欢乐的冬夜

第二章 齐鲁大地的儿子

 一、“苦难”的年代

 二、军中岁月

 三、处女作:《春夜雨霏霏》

 四、军艺才子

 五、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

第三章 高粱红了

 一、首部获奖小说:《红高粱》

 二、首部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

 三、《红高粱》:从小说到电影

 四、中国:高粱红了

第四章 故乡泥土的芬芳

 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二、1985年:《白狗秋千架》

 三、1988年:《天堂蒜薹之歌》

 四、1993年:《酒国》

 五、1995年:《丰乳肥臀》

第五章 蛙声一片

 一、《檀香刑》:鼎均双年文学奖

 二、《四十一炮》:“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三、《生死疲劳》:“红楼梦奖”

 四、《蛙》:茅盾文学奖

 五、作家与“地气”

第六章 乡土生活的馈赠

 一、高密:莫言文学馆

 二、“东北乡”传奇

 三、怀乡与怨乡

 四、莫言创作研讨会

 五、潍坊:飞翔的风筝

第七章 从故乡走向世界

 一、故乡与亲人

 二、大江健三郎VS莫言

 三、红高粱文化节

 四、法兰克福书展

 五、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

附录 莫言生平及创作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时间凝固在那一刻

时间凝固在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当地时间10月11日13时)。位于北欧的瑞典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正式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当瑞典学院常务秘书彼得·恩格隆德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整个大厅沸腾起来了!应邀出席新闻发布会的中央电视台记者李晶思回忆说,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大家纷纷上前祝贺中国记者。

当天,中国《环球人物》杂志的三位记者刘仲华、董阳、张晓博特意提前1小时赶往瑞典学院,经过两道安保的检查才进入现场。他们发现,古色古香的学院大厅里已经挤满了前来占位的媒体记者和各种机器。大家都把镜头对准了大厅一角紧闭着的大门。这扇通往院士会议室的大门已经被围栏围住,再过一会儿,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神秘答案就将从这扇大门里带出来。

记者环视了一下周围,只见人头攒动,参加发布会的人数似乎明显比去年多。除来自世界各国的媒体记者外,还有一些学者和当地高校的学生。瑞典学院每年通过抽签决定谁可以到现场旁听发布会,幸运被选中者通常都兴高采烈,早早地就赶到现场。一位教授在得知刘仲华等记者来自中国后,便预测说:“今年肯定是亚洲作家获奖。”①

13点整,紧闭的大门打开了,瑞典学院常务秘书彼得·恩格隆德在“咔嚓咔嚓”的快门声中走了出来。他像往常一样淡定,先是用瑞典语、后来又用英语宣布:“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话音未落,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所有挤在现场的中国记者和旅瑞华人都激动不已。周围的瑞典人则纷纷向中国记者表示祝贺。

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因此,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莫言。

大厅另一侧的一张空桌子,迅速被布置成一个展台,放上了10多本莫言的瑞典语、英语和法语著作,其中有《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等。书的旁边还摆放着瑞典学院关于莫言获奖的一大沓瑞典语、英语、德语、法语新闻公报,上面有对莫言本人和作品的介绍以及评价,供与会者取阅。

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著名汉学家马悦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莫言是中国最好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十分富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讲故事。“他不学别人,他只写他要写的东西。”马悦然与莫言是相识30年的好朋友,近年来,他翻译了莫言的两部作品,但都还没有出版,因为怕有人据此推测莫言要获奖。他笑着跟记者说:“今天晚上回家可以拿给出版社出版了。”他认为,此次莫言获奖将有助于进一步把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

瑞典汉学家陈安娜是莫言的三部长篇小说——《红高梁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瑞典语版本)的翻译者。她的先生、旅瑞华人作家万之在发布会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生死疲劳》非常精彩,5年前当安娜拿到这部作品时,我就对她说,你一定要翻译,这是一部能拿诺贝尔奖的作品。今天我很激动,这是中国籍作家在文学奖的零的突破。大陆有很多好的作家,莫言是第一个,但不是最后一个。得奖可以让全世界关注中国文学,关注中国作家。”

尽管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及连年人不敷出,诺贝尔基金会已经宣布,将2012年的奖金数额削减20%,通过减少开支来保护基金会的长线投资。这意味着诺贝尔奖的奖金数额将从目前的1000万瑞典克朗减至8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750万元),但不容否认,该奖项依然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巨奖。

在公布诺贝尔文学奖“新科”获奖者后,瑞典学院工作人员立即用中文对莫言进行了电话采访。莫言在采访中表示,听到获奖后感到非常惊讶,“因为我一直感觉诺贝尔文学奖离我非常遥远”。采访者告诉他,今后全世界大学生都会阅读他的作品,并请他推荐一部自己的主要作品,莫言推荐了今年刚刚在瑞典出版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他说:“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

在谈到当年如何走上文学道路时,莫言直言,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书,后来读得多了,就引发出对文学的强烈兴趣。“当我拿起笔写作的时候,我首先感觉到有很多话要说,我发现通过文字表达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自由的一种方式,所以我就开始写作了。”他坦言,自己当然也想通过写作来证明自己、改变个人的命运。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夜晚,也是一个不平静的夜晚。当晚,位于北京朝阳区东土城路25号的中国作家协会灯火通明,从作协领导到普通工作人员,都掩饰不住自己喜悦的心情,因为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莫言正是中国作协的现任副主席,因为中国文学界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史上有了“零的突破”。随后,中国作协通过官方网站发表贺词,向莫言表示热烈祝贺。贺词全文如下:

欣闻莫言先生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我们表示热烈祝贺!

在几十年文学创作道路上,莫言对祖国怀有真挚情感,与人民大众保持紧密联系,潜心于艺术创新,取得了卓越成就。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莫言一直身处中国文学探索和创造的前沿,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从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和奋斗中汲取思想力量,以奔放独特的民族风格,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莫言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喜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2-4

序言

故乡是莫言成长的沃土——序《莫言和他的故乡》

阎海峰

2012年10月11日,中国当代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传来,从文坛内外到普通百姓,人们都感到无比欣慰和振奋;海内外媒体的记者们更是齐集莫言的故乡高密,与莫言近距离接触,用最快的速度报道这一文坛盛事。作为莫言的同乡,我在欣慰之外,也油然而生了几分自豪。

莫言获奖当日,在故乡高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他谈到了自己与故乡的关系:“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故乡在莫言心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分量。诚如他所言:“我出生于斯,长于斯,我与这个地方是血肉相连的,无论这个地方多么贫瘠、多么荒凉,但是作为一个故乡的人,作为一个在外的游子,一旦踏上这块土地,你就会心潮激荡,到任何地方那种感觉都是不可能产生的,这就是所谓的故乡的力量。”虽然他曾经对故乡充满“怀乡”与“怨乡”的情绪,但每当他一回到故乡,就会自然而然地“掉进那块高粱地”。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眷恋故乡,每年都要回故乡住上一段时间,以寻找创作的灵感。

故乡是莫言成长的起点,更是他文学创作的沃土。当年,他参军到部队后,刚开始创作时曾固执地认为,童年是酸涩到不堪的,因此在文字中有意“去高密”化。为了抵制故乡的诱惑,他去写海洋、山峦、军营;为了让小说道德高尚,他给主人公的手里塞一本《列宁选集》;为了让小说有贵族气息,他让主人公日弹钢琴三百曲等等,但始终摆脱不了“附庸风雅”的“胡编乱造”。

后来他醒悟了过来,觉得还是应当以自己生长的这块古老的土地为根基,以自己熟悉的乡村为背景,写自己擅长的农村生活题材。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莫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他熟悉的亲人——奶奶、父亲、母亲、姑姑先后成了他文学作品的原型,苦难的童年成了他文学创作的源泉。经过二十多年持之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在自己的作品中打造出了一个“高密文学王国”。在某种意义上,诺贝尔文学奖正是对他建立的这个堪与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小镇”相媲美的“高密文学王国”的奖赏!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和莫言先后从故乡高密参军入伍,我是70年的兵,他是76年的兵;他留在了胶东“老根据地”,我则奔赴了江西、福建的红土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又有幸作为部队文艺工作者,在军营里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并取得了一些微小的成绩。

1980年,我的处女作、散文《觅食深山》在《解放军文艺》发表后,引起了领导的重视,不仅送我到部队举办的新闻报道和文艺创作学习班学习,而且把我调到师团两级演出队担任编剧工作。后来,又被调到福州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创作员。在闽期间,我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福马大隧道》、《厦门大拍卖》、《惊动全国第一案》等作品曾先后荣获解放军总政治部“当代军人风貌奖”、“全国报告文学一等奖”等奖项。

1981年,莫言的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在保定《莲池》杂志发表,此后他便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发表了《丑兵》、《为了孩子》等多篇小说,不久就被提干,并调到总参三部五局任宣传干事。后来,又被送往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在学期间,他先后发表了《金色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红高粱》等中短篇小说,并获得了《解放军文艺》年度优秀小说奖、台湾联合报小说奖和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

1988年我从驻福建野战部队调到济南军区政治部,准备从事专业创作,后因故转业到了地方。而莫言自1987年与张艺谋合作、把小说《红高粱》改编为电影并获得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之后,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突飞猛进。从《红高粱家族》到《天堂蒜薹之歌》,从《丰乳肥臀》到《檀香刑》,从《生死疲劳》到《蛙》,一部部精彩纷呈的长篇小说先后问世,不仅为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光彩,而且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最后,他实至名归地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相比之下,在为自己感到惭愧的同时,我更深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同乡、这样一位战友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记得莫言获奖当日,地方报社的记者让我代表潍坊市作家协会发表对莫言获奖的感言,我在向莫言表示祝贺的同时,也着重谈了莫言的成长与故乡的关系。在我看来,莫言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故乡的滋育是密不可分的,“确切地说,高密东北乡是莫言的精神原乡和文学故土,它既是莫言用自己作品构建的王国,也是他吸取营养和力量的地方。”第二天,报纸在《文学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通栏标题下,刊出了我的感言。

莫言获奖之后,许多报刊的记者和有关栏目的编辑,纷纷找到潍坊市作协,希望了解莫言在故乡高密创作的情况。由于高密是潍坊下辖的县级市,作为潍坊市作协秘书长的我自然也责无旁贷,尽自己所知,向媒体介绍了莫言的相关情况。我觉得,莫言倾半生之力,圆了中国人的百年“诺贝尔文学奖”之梦,自己为之做一些宣传、推介工作,完全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是苦干全面介绍莫言的书籍太少,介绍起来往往挂一漏万。

就在此时,从千里之外的福建传来了林问编写的《莫言和他的故乡》一书即将出版的消息。

几个月前,林间从福建到山东考察投资项目,彼此相谈甚欢,我尽自己所能为他们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其间,林间送给我一本他在厦门大学建校90周年时出版的作品——《芙蓉湖畔忆“三林”——林文庆、林语堂、林惠祥的厦大岁月》(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我也回赠了自己的军旅作品集《军营春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以及自己参与主编的一套《潍坊酒文化》系列丛书(作家出版社2010年出版)。于是我们成了相知的“文友”。

几天前,林间从厦门给我打来电话,嘱我为其即将出版的新作《莫言和他的故乡》写几句话。我虽有点犹豫,毕竟是关于莫言的书;却也不敢推辞,毕竟是朋友的一腔信任,况且这对我宣传、介绍莫言也有帮助。于是,恭敬不如从命。

我想,林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挤出时间,倾力写出这部20余万字的作品,不仅显示了他的文学水平和功力,而且也表现了他的“三热爱”——对莫言的热爱、对文学的热爱,以及对莫言的故乡——齐鲁大地的热爱。书中不仅较为全面地描写了莫言获奖的历程、成长的历程以及创作的历程,而且重点描述了莫言和故乡血脉相连的关系以及故乡对莫言创作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影响。虽然由于时间关系我未及阅读全书,但从该书《目录》和部分章节中,已可看出这是一部资料丰富、。文笔生动的精品力作,也是一部对读者全面了解莫言、感悟莫言十分有益的参考读物。

期盼着《莫言和他的故乡》早日问世;期盼着莫言的故乡涌现出更多的文学新人,成为一方令人向往的文学沃土;期盼所有的读者在莫言精神的激励下,“接地气,通人脉”,为国家的繁荣兴盛做出更大的贡献!是为序。

2012年12月3日于山东潍坊

(阎海峰:山东高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创作。现为山东潍坊市文联专职作家,潍坊市作协秘书长)

后记

2012年金秋时节,从遥远的斯德哥尔摩传来了中国当代作家莫言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消息。在为莫言感到欣慰、为中国文学感到庆幸的同时,我和许多国人一样,对莫言的获奖经历、成长经历和创作经历也产生了了解的渴望。而随着这种了解的深入,进一步萌发了把自己了解的东西与大家共同分享的想法。于是,有了眼前的这本《莫言和他的故乡》。应当说,本书的写作完全是出于自己对莫言、对文学、对齐鲁大地的热爱。

首先,是出于对莫言的热爱。莫言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生长于偏僻的乡村和贫苦的家庭,经历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饥饿、孤独、受歧视等种种磨难,从一个不遭人待见的放牛娃成长为一个世界级的文学大师。他的人生道路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也使我想起了童年时读过的高尔基的《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两位大师的人生经历都印证了这么一句古老的格言: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自然,饱经苦难而终成大器的莫言是值得人们热爱的。

其次,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回想年少时,自己也曾是一个“文学少年”,也有过与莫言同样的“追书”、“换书”、“藏书”和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读“红色小说”、“古典小说”的经历。后来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虽然学的是经济学,却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喜好。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等文艺新潮理论和宋耀良的《十年文学主潮》等文学史著作,成了我读书阶段的案头书。它使我对文学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形象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对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许多思潮、现象、作家、作品也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兴起和网络等新传播工具的发达,纯文学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而莫言的获奖则使人们重新唤回了对文学的关注和热情。莫言是如何获得成功的?他在文学作品中构建的“高密文学王国”是什么样子的?这是文学界内外的人们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自然也引起了笔者深入探究一番的极大兴趣。

再次,是出于对莫言的故乡——齐鲁大地的热爱。2003年“非典”肆掠之际,我第一次来到山东,就被青岛美丽的海滨景色、八大关的“万国建筑”、崂山的清静幽雅所深深地吸引。2005年,我第二次来到山东,从济南到泰安到曲阜,齐鲁山水的雄浑和悠远深深感染了我,大明湖的春色、趵突泉的美景让我陶醉,泰山的雄伟和孔府的壮观则让我感到震撼。2012年,我再次踏上齐鲁大地,从潍坊到日照,一路上,与作家、企业家交流,与地方领导座谈,赏五莲风光,听费翔演唱,不仅感受了“尚质朴、崇豪迈、重信义”的山东朋友的热情,而且领教了“好客山东”与“好酒山东”的名不虚传。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当年,“诗圣”杜甫的一首《望岳》,勾勒出齐鲁山水和岱宗泰岳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如今,出自山东的当代作家莫言果然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殿堂,领略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

“三十文章惊海内,一朝获奖震寰宇。”我为莫言高兴,为中国文学高兴,也为山东感到高兴。从先秦的孔子、孟子、荀子到当代的莫言,齐鲁大地为世界贡献了多位文化大师。时代改变了,而亘古不变的是孔子的“仁心”和莫言的“人性”。

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莫言先后创作了十一部长篇小说和一百多部中短篇小说。从《红高粱家族》到《檀香刑》再到《蛙》,他实现了自己创作主体意识的“三度跃迁”(贺立华语),即从“为老百姓写作”到“作为老百姓写作”,再到“把自己当‘罪人’来写作”,这是他创作境界的三次提升,也是他心灵境界的三次“净化”。

从《红高粱》时期青年莫言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写作,到《檀香刑》时期中年莫言的“大踏步撤退”和“以平民姿态的写作”,再到《蛙》时期已过天命之年的莫言“拷问人的灵魂和作家自己灵魂的写作”,莫言一步步深入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他的作品日益表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浓重的忏悔意识。而“有无悲悯情怀和忏悔意识,则是一个作家是否能成为世界级作家的重要尺度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政治组织、一个国家优劣的重要尺度之一”(《贺立华:莫言创作三十年,心境三度跃迁》)。在《我心》一诗中,莫言写道:

我心化作一枝荷,亭亭净植思无邪。虽出淤泥而不染,香远益清质高洁。

诗中所表达的回归内心的自悟、自省以及清心寡欲、宠辱不惊、“思而无邪”的心态,是叱咤风云之后中年莫言的真向往、真性情,也是莫言持之不懈的心灵追求。或许正是由于他的“思无邪”,由于他始终如一、心无旁骛的执着写作,诺贝尔文学奖最终才幸运地落在了他的头上。

本书写作过程中,参阅了海内外许多新闻媒体和学术机构发表的相关报道和评论文章,尤其是莫言的散文集《我的高密》和演讲集《用耳朵阅读》,高密莫言研究会的《莫言与高密》以及叶开的《莫言评传》等著作,为本书提供了许多素材,并给了我许多启发和帮助。由于成书时间较为仓促,书稿中仍有许多不准确、不规范或其他不当之处,尚祈读者及莫言的研究者们予以批评指正及谅解。如果这本小书能够有助于增进读者对于莫言的点滴了解,则编写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本书出版过程中,厦门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相关编辑给予了许多支持和帮助;著名军旅作家、莫言的高密同乡、潍坊市作协秘书长阎海峰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几位好友不仅给予多方面的鼓励,而且提供了相关参考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林间

2012年12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莫言和他的故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545331
开本 16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3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30
16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7: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