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瓦良格谜局(中国首艘航母的前世与华夏证券的往事)
内容
编辑推荐

向东、殷明编著的《瓦良格谜局:中国首艘航母的前世与华夏证券的往事》旨在“瓦良格”号被乌克兰决定卖掉的同时,华夏证券在中国北京成立;“瓦良格”号在中国进入改装的同时,华夏证券却进入破产重组时期,“瓦良格”号是否就是最终拖垮华夏证券的那根稻草?

一个个“偶然”改变了历史,两个胆大妄为的人开启了一段传奇……

内容推荐

关于“辽宁舰”的前世“瓦良格”号,坊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传闻版本:一方面有些人异想天开,自描自画出中国与西方国家殊死“暗战”的景象;另一方面,外媒大肆鼓噪的“中国阴谋论”也甚嚣尘上。

那么,到底“瓦良格”号是否是由国家操控从乌克兰购买的呢?

真的像外媒报道的,是徐增平的创律集团购买的吗?究竟还有什么人参与了购买“瓦良恪”?他们购买“瓦良格”出于什么目的?

买下“瓦良格”后,为何滞留黑海达两年之久?最后又是怎么回到中国的?

华夏证券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度成为中国券商的龙头老大,业绩足以傲视群雄,为何却突遭破产重组的命运,最终消失于中国证券市场?

《瓦良格谜局:中国首艘航母的前世与华夏证券的往事》作者向东、殷明通过长期大量的采访了解,以史实为依据记下了这一段传奇故事,首次披露了华夏证券与“瓦良格”这一段惊心动魄的,不能不说的曲折往事,再现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场景细节……

《瓦良格谜局:中国首艘航母的前世与华夏证券的往事》还瓦良格以真实的历史面目。

目录

第一章 缘起时代

 Ⅰ.意外的收获/2

 Ⅱ.摸着石头过河/8

 Ⅲ.来自中国的同志/9

 Ⅴ.邵淳的阴差阳错/15

 Ⅵ.生不逢时的瓦良格/18

 Ⅵ.两个轮子一起转/21

 Ⅶ.像银行一样管钱/24

 Ⅷ.牟其中神话/29

第二章 空前绝后的机会

 Ⅰ.证券业的黄埔军校/38

 Ⅱ.第三线保卫战/42

 Ⅲ.当废钢铁卖掉吧/45

 Ⅳ.行业“三巨头”/50

 Ⅴ.匿名信之一/53

 Ⅵ.空前绝后的生意/61

 Ⅶ.邵淳的“三把火”/68

 Ⅷ.最佳国际并购项目/73

第三章 华夏创律联手澳门博彩

 Ⅰ.徐邵联手共图“瓦良格”/78

 Ⅱ.成立澳门创律/81

 Ⅲ.与一个国家的谈判/85

 Ⅳ.国际大竞拍/91

第四章 明争暗斗危机蔓延

 Ⅰ.图纸一张都不能少/96

 Ⅱ.黑海上的明争暗斗/101

 Ⅲ.华夏证券的“金融危机”/107

 Ⅳ.“110”风暴突袭/109

 Ⅴ.匿名信之二/113

第五章 赵大建履新华夏

 Ⅰ.赵大建的“荣调”/120

 Ⅱ.“四人”临时领导小组/126

 Ⅲ.吉人自有天相/131

 Ⅳ.赵大建的战车/135

 Ⅴ.“第五人”罗贤平/140

 Ⅵ.匿名信之三/148

第六章 周济谱空降华夏

 Ⅰ.孤家寡人周济谱/154

 Ⅱ.决策“三人团”/161

 Ⅲ.黄玉峻的牢骚/168

 Ⅳ.弃车保帅的故事/173

 Ⅴ.冬天里的三把火/179

 Ⅵ.机构大整合/182

 Ⅶ.资产大整合/186

 Ⅷ.得客户者得天下/190

第七章 望穿秋水航母归来

 Ⅰ.航母处理小组/194

 Ⅱ.万人空巷看航母/202

 Ⅲ.海上“万里长征”/208

 Ⅳ.大连港的等候/214

 V.周济谱三见徐增平/219

第八章 积重难返的华夏证券

 Ⅰ.呕心沥血增资扩股/230

 Ⅱ.经营管理十大禁令诞生/236

 Ⅲ.“2.6万A账户”追踪/241

 Ⅳ.上海青浦“9.19命案”/246

 Ⅴ.华润锦华操纵“窝案”/253

 Ⅵ.重庆分公司会打“太极拳”/261

 Ⅶ.匿名信之四/268

 Ⅷ.办公室里的革命/273

第九章 尘埃落定无输赢

 Ⅰ.“瓦良格”的变现/280

 Ⅱ.谢朝斌的“公示”/284

 Ⅲ.邵淳登舰事件/294

 Ⅳ.周济谱悄然辞职/302

 Ⅴ.专项审计结论/310

第十章 余音缭绕谱新章

 Ⅰ.中国航母平台试航/318

 Ⅱ.华夏证券的陨落/322

 Ⅲ.华夏证券的拓荒者——黄玉峻/331

 Ⅳ.走出“赌局梦魇”——邵淳/332

 Ⅴ.履新之后——赵大建/334

 Ⅵ.桃源退思老中医——周济谱/336

 Ⅶ.爱国商人——徐增平/339

试读章节

IV.行业“三巨头”

证券业早期的“三巨头”是指深圳特区证券的廖熙文、上海万国证券的管金生、申银证券的阚治东。当时坊间还有个说法:“南有廖熙文,北有管金生。”特区证券成立于1987年,万国证券成立于1988年,是中国两家最早成立的券商。它们在深沪交易所成立之前,还具有证券交易所的功能。但廖熙文中途悄然退隐,管金生折戟于3.27国债风波。他们的身影在证券市场上有如电光火石,稍纵即逝。

最早成立的三大全国性证券公司,拥有令人艳羡的雄厚资本,经过几年打拼,到1996年底,都成为市场最响亮的品牌,与区域性券商的差距拉得越来越大。尤其是华夏证券,资产扩张已经数倍于原来的10亿元注册资本,投资银行、经纪业务、自营业务都已稳居市场前列,成为名符其实的行业龙头。邵淳与国泰证券的周汉荣、南方证券的沈沛一道被称为新的中国证券市场“三巨头”。

提及当年之“勇”,邵淳最难忘怀的是带领华夏证券投行队伍在外面争取项目资源的那些日子,他称之为“激情燃烧的岁月”:当时拼命地干活,拼命地跑企业,拼命地赶材料,为的就是得到上市企业认可,为上市公司提供最好的服务。当时邵淳有一个目标,就是想用最短的时间把华夏建立成为一流的券商,而且争取在10年到15年办成像摩根士丹利、美林那样的世界一流投资银行,在国际竞争中能与他们并驾齐驱。邵淳感慨地说:那时真有激情啊,我们投行的员工,出去跑项目,一去就是四五个月,有的老婆在家里生了小孩,都没时间回来,等回到家看到孩子时,都已经三四个月大了。

公司项目做得最多的一年是1995年,华夏证券做主承销以及做副主承销的项目,总共有二十多个,令整个行业都眼红。平均每月都得为华夏证券连续审核数个项目,因此连证监会发行部的相关人士都感慨不已:“今年一年下来,我们都在为华夏证券投行打工。”

但是这种辉煌的战绩在华夏证券之后的几年中,己不再现。为什么呢?

主要还在于早期的投行业绩,不是靠一种制度取得的,而是严重依赖于个人的能力。开始靠王东明的能力,王东明带队出走后,又靠邵淳亲自上阵,始终没有找到一种良好的制度,来保障团队的稳定持续成长。这就像旧时的师傅带徒弟,徒弟学成本事就跑江湖去了,说到底是师傅缺乏留住好徒弟的激励机制。据传当年王东明的团队集体出走,激励和人事方面的分歧就是一个导火索。等到黄玉峻、邵淳等华夏证券高管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内部推行包括住房、奖励等激励措施时,为时已晚。

不独投行,享有盛誉的华夏证券经纪业务,在初期基本上是靠规模、数量取胜,而在布局合理性和单产水平上仍存在严重不足。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城市,是证券交易最为集中的区域,公司在其中的每个城市只是布设了四五家营业部。但是在很多中西部省会城市,竟然也是一个城市设四五家营业部。当时布局根本就不是从市场角度考虑的,而是像计划经济时代的银行网点布局一样,要照顾行政区划,要照顾老少边穷地区。问题是市场不会领情,老少边穷地区没法照顾华夏证券的利润需求。

市场火爆时,那些中西部地区的营业部尚难自给自足,遇到一个两三年的熊市,这些营业部每个都能轻而易举给公司带来几百上千万的亏损。尤其后期重金收购的几个营业网点,明显是别人扔过来的“烫手山芋”,华夏证券自接手之后就从未实现过赢利。

纵观中国早期的省级区域券商,不难发现,凡属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至少都有过一段“好日子”,而中西部就难说了。这种“好日子”主要来源于优势营业网点贡献出来的经纪业务利润。

在邵淳颇为得意的自营业务方面,也面临着转型的压力。

1996年“第三线保卫战”秘密救市之后不久,中国颁布了《证券法》,把连续买卖股票、导致股价波动的行为界定为违法行为。邵淳回忆说,如果按照新的证券法界定,券商原来在二级市场自营业务的做法,都是违法的。普遍都是一开始吸筹,然后洗盘、打压,最后集中筹码拉高出货。《证券法》出台之后,逼着券商自营不得不探索新的出路。

有了监管政策转变带来的压力,动力就会产生。

邵淳开始要求业务部门探索新的操作模式。自营部后来发现了福耀玻璃这只股票,当时的价格只有四块多,可企业效益一直很好,是亚洲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福耀玻璃和世界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法国圣戈班合作,而且与圣戈班相互持股,圣戈班的玻璃不到东亚来卖,在协议里东亚就是福耀玻璃的垄断市场,实际上日本的本田、日产、丰田、一汽奥迪、上海桑塔纳以及大部分国产汽车都用福耀玻璃。但是这个情况市场上了解的人并不多。

经过认真调研和市场前景分析之后,华夏证券决定投资这只股票,并试图以此探索出一条自营业务的新路。具体操作上一反以往的“坐庄”手法,每天寻找低位机会买几万股,最多的时候也就几十万股,也没有洗盘动作,更不搞刻意打压,严格遵守《证券法》中新的持股规定,在总股本中只占很小比例,不显山不露水,做长期投资打算,在市场波动中寻找交易获利的机会。此后华夏证券用这种思路又在另外一些股票上进行自营投入,基本上跟后来基金投资的做法相似。

守候了一年半时间,在福耀玻璃这支股票上,华夏证券最后获利了结,收益颇丰。由于当时负责自营的范勇宏同时正在筹建华夏基金公司,所以这种靠采取价值投资的方式去做自营业务的尝试,对基金公司的业务操作也具有指导意义,这在当时的证券市场可以说是开了价值投资的先河。

遗憾的是,数年后被媒体诟病为“庄家华夏”的自营盘,完全摈弃了这种价值投资的操作思路,给市场留下了或许永远都难以解开的谜团。

P50-52

序言

还瓦良格以真实的历史面目

关于“辽宁舰”的前身“瓦良格”号,坊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传闻版本,有些说法甚至可以说是异想天开。有人把“瓦良格”号从乌克兰黑海口岸到中国大连港花费四年时间、近三万公里的曲折旅程,描绘成世界冷战思维下中国与西方国家殊死“暗战”的结果。西方媒体也借此大肆渲染“中国阴谋论”,甚至称购买瓦良格就是“中国处心积虑进行军备扩张”的重要证据,而购买瓦良格的经手人徐增平甚至被描绘成神秘莫测的“中国007”。这本《瓦良格迷局》,将用细节事实驳斥种种传言,从而证明一些西方媒体的恶意揣测毫无根据,纯属主观臆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本书的出版无疑起到了还“瓦良格事件”一个真实的历史面目的作用,也是给“中国阴谋论”者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让冷战思维者失望的是,在这本纪实文学作品中,“瓦良格”实质上只是华夏证券的一个投资项目。在当年华夏证券董事长邵淳的手上,像这样规模的项目很多,有的甚至比这个项目更大,投入更多。无论从这个项目的筹备阶段、购买阶段,还是从初期的拖运阶段来看,都没有中国政府和军方的影子参与其中。是的,中国的确需要航母这样的装备,但中国不可能超越自身的综合国力去考虑这件事情。中国最早参观和接触到“瓦良格”号的人员,的确是政府派出的代表团,但几次接触下来,考虑到购买价格和重建基础对处于改革开放攻坚阶段的国家带来的巨大成本压力,最终只能望而却步。事实就是这样,试问对于一个年度军费开支仅仅100亿美元的国家,怎么可能造出90亿美元的航母购买及重建的财政预算呢?何况是在刚刚作出过“百万大裁军”的决策之后?

从本书中与航母相关人物的命运,读者也不难得出“购买瓦良格只是民间商业行为而不是政府和军方行为”的结论,地处北京的华夏证券和香港的创律集团因为购买瓦良格而陷入资金困局,几近倒闭破产的地步。虽说华夏证券和创律集团危机还有着各自更为深层次的原因,但购买瓦良格并滞留黑海无疑成了两公司引爆经营危机的导火索。邵淳因为违规进行大规模实业投资而被停职调查,最终因为违规动用国企资金购买“瓦良格”而复出无望;港资企业老板徐增平虽然未能遭受到邵淳一样的人生厄运,但也因此运交华盖,历尽商业上的蹉跎与磨难,多年之后才得以喘过气来。他们的命运随着黑海中的“瓦良格”一道起伏颠簸,即使到了瓦良格停靠中国大连港的那一天,也难见峰回路转。由此可见,所谓购买“瓦良格”背后的“政府背景”、“军方背景”纯属多事者虚构而来。如若真像某些人士所言,背后是政府属意、军方行为,那么邵淳又何来被停职审查的可能?徐增平又怎会陷入穷途末路?华夏证券和创律集团又怎会深陷危机而难以自拔呢?

虽然“瓦良格”的故事贯穿始终,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本书的核心却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华夏证券的生死沉浮。从1992年创立至2005年摘牌,华夏证券先后经历五届班子更替,各有兴衰成败,各有酸甜苦辣,一个知名国企由盛转衰的历史发人深省——多任班子的努力作为犹如螳臂挡车,始终难以改变这个未成年国企的悲剧命运,华夏证券最终消失在中国证券市场。但历史不会忘记这个名字,正是因为这个企业的“胆大妄为”,才使得“瓦良格”号最终停靠在中国大连港,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在这里,不管时代赋予个人的命运如何演绎,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华夏证券、创律集团,还有邵淳、徐增平、周济谱,以及许多在购买、拖运“瓦良格”号过程中提供无私帮助的单位和人们。尽管他们为此付出巨大而一无所获,甚至因此使自己的命运波折起伏,但他们的所作所为超越了时空,于自己的民族无疑是一种贡献。历史是一种客观记忆,而不是遗忘。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瓦良格”的故事是一场接力赛。徐增平、邵淳演绎了“瓦良格”的前半部故事,但即使算上华夏证券、创律集团,也无力驾驭处于国际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关系旋涡之中的瓦良格号,这个时候华夏证券的新任掌舵者周济谱请求政府部门出面帮助,得益于政府对国企资产的积极保护,才使“瓦良格”号终于驶离它的诞生地——黑海口岸,彻底摆脱束缚它的厄运缰绳。可以说这才是政府真正接触“瓦良格”的开始,所以“瓦良格”的后半部故事是在周济谱的积极推动下由政府各部门联合演绎的。前半部很精彩,但也很无奈;后半部很低翅,但结果皆大欢喜——中国首艘航母平台“辽宁舰”终于诞生了!百年航母梦终于有了着落,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没有付之东流。相信用不了多久,从大连港隆重出航的“辽宁舰”将书写出自己更加精彩的故事!

中国虽未刻意去竞购航母,但中国辽阔的海疆无疑需要航母守护。自从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大清北洋舰队覆灭之后,被民族雪耻的梦想所激励,拥有一支足以自保的强大海军、拥有足够守护自己辽阔海疆的航母编队,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国人的奢望。早在1928年,时任国民党海军署长的陈绍宽,首次提出建造航空母舰的计划,此后他屡次提出建造航母的具体计划。1973年10月25日,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外宾时感慨地说:“我们南沙、西沙被南越占领,没有航空母舰,我们不能让中国的海军再去拼刺刀。我搞了一辈子军事、政治,至今没有看到中国的航母。看不到航空母舰,我是不甘心的啊!”1982年8月刘华清出任海军司令员,力主建造航母。1987年,他下令开办中国第一个“飞行舰长班”,并慷慨立誓:“不搞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中国海军一定要建航空母舰!”1980年5月刘华清访问美国时,美方安排参观了“小鹰”号航空母舰。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空母舰。刘华清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媒体称为中国的“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家实力逐步提升,民间的航母情结也日趋高涨。对于拥有辉煌历史,曾经高喊“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中国人来说,扫荡晚晴以来的孱弱之势,重回强国阵列,这种心情是十分迫切的。拥有航母,是整个民族的热切期待和自信回归。1999年,山东青年企业家卢恩光携带一张1000万元的支票和一封热情洋溢的书信,专程赶到北京,向有关部门捐出支票,并倡议有识之士共同关心国防建设,为国家捐建一艘航空母舰。同年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美军飞机轰炸, 《中国船舶报》第11期头版头条发表《我们应该拥有航空母舰》一文,北大、清华校园同时发出“倡议书”,呼吁国家尽快建造航空母舰,发展尖端武器,倡议大家为建设强大的国防捐款。《河南青年报》编辑部19名记者曾捐款2000元,上海、杭州等地都有捐款活动,支持建造航母。成都的一家企业和四川大学摄影协会联合发起“建我航母、强我国防”的义卖义捐活动。

2011年1月14日,刘华清上将在北京逝世。时隔一年有余,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正式宣布服役海军。将军的航母梦终成现实,当可告慰将军在天之灵。在此,很荣幸能借此前言热烈祝贺“辽宁舰”正式编入中国海军序列,在中国辽阔海疆担负起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

值本书出版之际,参加本书编辑和写作的全体人员再次向在中国航母事业发展过程中作出贡献的人们表示由衷的敬意!他们既包括决策和建造“辽宁舰”的人们,也包括在华夏证券时代“无心插柳”买回“瓦良格”号的人们,还包括无数热情关注中国航母建设的人们。

——同道新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瓦良格谜局(中国首艘航母的前世与华夏证券的往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向东//殷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402000
开本 16开
页数 3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