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南多·萨瓦特尔,西班牙马德里中央大学哲学教授,著名哲学家,被誉为“西班牙的萨特”,欧洲著名公共知识分子。主要作品有《尼采的思想》、《哲学词典》,最有名的为普及性的《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与《伦理学的邀请——做个好人》。前者被译成11种语言,后者被译成24种语言,并均被作为西班牙中学教材使用。
这本《写给年轻人的哲学史》是其研究哲学的专著。
图书 | 写给年轻人的哲学史 |
内容 | 编辑推荐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西班牙马德里中央大学哲学教授,著名哲学家,被誉为“西班牙的萨特”,欧洲著名公共知识分子。主要作品有《尼采的思想》、《哲学词典》,最有名的为普及性的《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与《伦理学的邀请——做个好人》。前者被译成11种语言,后者被译成24种语言,并均被作为西班牙中学教材使用。 这本《写给年轻人的哲学史》是其研究哲学的专著。 内容推荐 不少人对费尔南多·萨瓦特尔说,哲学让他们感到害怕,会让他们产生惊恐、战栗和拒斥之心。对费尔南多·萨瓦特尔来说,“代数”一词也会让我产生类似的感觉。许多被认为“艰深”的思想家,更多是在形式上而不是内容上艰深。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完全可以阅读柏拉图的《对话录》和笛卡尔的《谈谈方法》,虽然他们从中领会的东西要少一些,但他们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领略其中的妙义。 《写给年轻人的哲学史》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一个结束。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希望人们不要认为读完《写给年轻人的哲学史》就已知晓了哲学史,而是能够通过阅读产生进步学习探究的欲望。 目录 译序 第一章 哲学?么是哲学? 第二章 苏格拉底:始作俑者! 第三章 朝上与朝下:两个伟大的继承人 第四章 关注个体自身 第五章 哲学走上了祭坛 第六章 人性而快乐地生活 第七章 灵魂和机器 第八章 要有光:启蒙时期 第九章 观念的革命 第十章 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结束语 大事年表 附录采访摘录 中西人名对照表 试读章节 为了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或者说为了能以最实际的方式行事,我需要向谁提这些如此必要的问题呢?我应当问那些比我所知更多构人,问令我感兴趣的每一个话题的专家:如果是地理学方面的问题,就问地理学家;如果是健康方面的问题,就问医生+如果想知道电脑为什么突然死机,就问计算机方面的专家-如果想以最便利的方式去纽约旅行,就问旅行社;如此等等。幸运的是,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东西不懂i但我们身边总是有很多能人,能够帮助我们解答大多数疑问。重要的是要找对我们应当询问的人。因为一个木匠在计算机问题方面将对我们毫无裨益;,而哪怕最好的足球解说员,可能也无法告诉我们,。哪条才是攀登珠穆朗玛峰最安全的路线。因此,先于任何其他问题的首要问题是:谁最了解我所感兴趣的那个问题?能够给予我所需的有用信息的专家在哪里?一旦我们知悉问题的答案何在——无论是通过询问某个人,还是通过查阅书本、维基百科或任何其他方式——我们就可以完全不假思索地直指目标,直到疑问完全被消除为止。 通常,我之所以提问题是为了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一旦我知晓了问题的答案,我就会立即付诸行动,问题本身则不再引起我的兴趣。比如,水在多少度沸腾?我之所以有这个问题,是因为当时我想煮一个鸡蛋当早餐吃。当我知晓了这一问题的答案,我就会把微波炉调到这个温度,对于其他的就不再关心一因为片刻之后,我就可以把鸡蛋吃掉了!我之所以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只是为了行动而已。当我已经知道该做什么,我就会把这一问题从头脑中删除,进入下一个比较急迫的问题。但是……如果我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与诸如我要吃什么、上哪儿旅行,与手机的功能,与地理学、物理学或我所知道的其他科学都丝毫不相干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我既拿它没有任何办法、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又当如何? 让我们来看另一个例子,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假设你想问某个人现在几点钟,t你肯定会问一个戴着一块好的手表的人。你之所以想知道具体的时间,或许是因为你要赶一趟火车,或许是因为你要记着在最喜爱的电视节目开始的时候打开电视机;或许是因为你已经和朋友约好去跳舞……或者是出于其他原因。手表的主人会仔细端详手腕上的表盘,并告诉你:“现在差一刻六点。”这就可以了:现在是几点钟的问题已经不再牵扯你的精力,它已经被删除了。目前重要的是,你需要抓紧时间,以免自_己误了约会、比赛或者火车。如果时间还早,你还可以再接着玩一轮小游戏……但是想象一下,如果你想到的问题是。时间是什么”,而不是“现在是几点钟”,那么真正的困难就开始了。 这是因为,首先,不管时间是什么,你仍旧要照常生活。无论是去见朋友或者赶火车,你都仍然需要不早不晚恰好在那个时间点出发。关于时间的问题,同你要做什么没有任何关系,毋宁说它与“你是什么”有较大的关联。时间是发生在你身上的一种东西,是你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你之所以想要知道时间是什么,是因为你想更好地了解自己,因为你有兴趣了解所有这些——你被置于其中的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问“时间是什么”,就类似于问“我到底是什么样的”。这决非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第二个困难是;如果你想知道时问是什么,你该去问谁?问钟表匠?问日历生产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时间方面的专家即“时间学家”。也许科学家会向你讲述相对论以及星际空间中的时间原理-人类学家会向你解释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所发明的测量时间的不同方法,诗人会用诗句向你表达对已逝时光以及时光所带走的一切的怀旧之情……但你不会满足予上述任何一种不完全的解释,因.为你想知道的是时间实际上是什么,无论是在星际空间中,还是在历史或你个人的生平中。时间是一种什么东西?……它为什么会流逝?在这个问题上井没有专家,但是它却能引起像你一样的任何其他人的兴趣,也就是说,能够引起所有人的兴趣。因此,你无需执著于找到一位能为你解疑释惑的智者,你莫不如和其他人,和你的同类,和其他像你一样为这_个问题所困扰的人进行交流,或许在众人的交流中,你们能够找到某种有效的答案。 我还要指出关于此类问题又一令人惊讶的特点(到了这个层面,你或许已经开始感到后悔了)。对于一般的问题,一旦熟知此事的人为你作出解答,你就会立刻失去兴趣。而对于时间一类的问题,越是有人试图回答你,你就会越发萌生强烈的兴趣。各类迥异的回答,会一次又一次地撩拨起你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心,而不是把问题取消掉。它会唤起你不断提问的欲望,而不是就此放弃提问。P3-5 序言 《写给年轻人的哲学史——一部无需恐惧与战栗的哲学史》是西班牙当代哲学家萨瓦特尔的又一普及类哲学读本。刚接触这本插图版的西方哲学史时,并没有当一回事,认为只不过是给众多平淡无奇的哲学简史类著作再增添一部而已。但看了几页之后,这个念头就被逐渐打消了,感到它并非那么流于寻常。首先,书名就颇有些特色:副标题取自19世纪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主要著作之一《恐惧与战栗》。如作者本人所言,本书的用意正是在娓娓道来的过程中,消除人们通常对哲学所怀有的恐惧与战栗之心。 作者在后记中说,本书与《哲学的邀请》同属为哲学入门而作的四部曲。两书的主要差别在于,《哲学的邀请》是以主题为线索,探讨诸如死亡、真理,宇宙、自由、正义、审美、时间等一些最基本的哲学问题;本书则是以时间先后为序,以哲学人物为主线,以鸟瞰的方式勾勒出一部简明扼要的西方哲学史。这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就是文字清新生动,简单易懂,决不给人枯燥晦涩之感,这也是它们能够风靡西语和英语世界并被译成多国语言的重要原因。 本书分为十个章节,介绍了上起作为西方哲学史源头的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下迄20世纪中叶的西方哲学史上主要人物的基本生平和思想。但它不是像一般教科书那样一一罗列,而是贯穿着内在的理路,使得不同哲学家、不同哲学流派以及思想史上不同时期之间的衔接十分自然。作为有着相当公众影响力的哲学家,作者在本书中再次显示了非凡的把握宏观思想的能力和杰出的语言驾驭能力,无论多么晦涩难懂的哲学思想,经过作者的语言转换和再述,都能变得通俗易懂,关于整个20世纪最深刻的西方思想家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介绍就是其中一例。当然,这种通俗化的处理有时难免失之偏颇或流于肤浅,但总体而言_由于本书旨在激发对哲学了解不多的一般读者的兴趣,这种处理仍是十分必要的。 本书在形式上的一个十分新颖之处在于,每章末尾都设计了两位中学生——阿尔芭和尼莫之间关于本章主题的对话,尼莫是个小男孩,代表众多对哲学感到“恐惧与战栗”或认为哲学一无所用的人;阿尔芭是个小女孩,她不但自己对哲学话题具有浓厚兴趣,而且循循善诱,通过一系列的讨论,终于使尼莫也对哲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引导他走人哲学的殿堂。 总体而言,‘西方哲学史和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如苏格拉底j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马基雅维利、‘霍布斯、笛卡尔、帕斯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洛克、休谟、卢梭、康德、黑格尔、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马克思、尼采、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萨特等,以及最重要的思想流派,在书中均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兼顾了西塞罗、塞涅卡、渡埃修、奥卡姆、伊拉斯谟、莫尔、培根、维科、蒙田、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边沁、穆勒、爱默生、弗洛伊德、柏格森、克罗齐、罗素、桑塔亚纳、加缪等人的思想,其中有的未必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但是,新柏拉图主义、新康德主义、德国浪漫派、现象学等在哲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思想流派在书中未被提及。作为一名西班牙哲学家,作者在书中安排了相当的篇幅介绍西班牙从古至今的哲学家,如中世纪的拉蒙‘-鲁尔,文艺复兴时期的维维斯,现当代的乌纳穆诺、加塞特、桑博拉诺,包括西班牙裔的桑塔亚纳,目前国内对这些哲学家思想的介绍相对还比较少。此外,作者还特别照顾了女性思想家,加波伏瓦、阿伦特、桑博拉诺等人的思想在本书中均有专门论述。出于篇幅及尽量通俗易懂的考虑,作者只能按照自己的思想立场和理解方式,选取上述思想家中部分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加以叙述和阐释。这一过程中难免会有所遗漏,对哲学了解较多的读者或许会感到,对一些重量级哲学家思想的介绍不够全面立体,让人感觉不够过瘾,比如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和宇宙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观完全未被提及,霍布斯、洛克、卢梭关于“自然状态”理解的差异也没有涉及……当然,对于一部有意写得不那么学术化的哲学著作来说,这些遗漏是可以理解的。 通俗易懂并不意味着平庸肤浅。作者在对西方哲学史进行娓娓道来的过程中,不时会出现韵味无穷的警句。譬如,作者介绍伊壁鸠鲁思想的其中一句“如果不能让别人羡慕我’,过得好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享受快乐变得越来越难”,寥寥数语就点出了古今人类特别是现代人不幸福的一个重要根源,竟与卢梭关于“高贵的野蛮人”经由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心沦为“堕落的文明人”的思想不谋而合,发人深省。又如,引用卡莱尔在反驳一位藐视思想的女士时说的那句“你看见这些书了吗,我的朋友?以上每一本书(指卢梭、伏尔泰等人的著作)第二版的封皮,都是用曾经取笑过第一版的那些人的人皮做成的……”等等,无不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 不同于自然科学和某些自我标榜“价值中立”的社会科学,哲学以及对哲学史的阐释是完全不可能做到价值中立的,对于哲学哪怕再“客观”的介绍和阐释,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本人的立场倾向和价值判断。本书也是如此,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贯穿全书一条重要的隐含线索,就是不遗余力地反对思想和政治上的绝对主义和狂热主义,这方面的流露在文中随处可见。结合作者本人对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区恐怖主义的切肤之痛,这,点不难理解。比如,介绍启蒙时期思想的第八章开头对“信徒”和“思想者”所作的区分和论述,就是这种价值倾向再明显不过的流露。作者认为信徒的行为就好比儿童,有些人即便已经长大,却依然是一名“信徒”,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他自己选择了终身都停留在儿童状态。对于这一看似漂亮的说法,不仅各类虔诚的信徒不能认可,许多并非信徒的人可能也无法由衷地赞同。信徒的思想不见得一定就比理性主义者肤浅,信徒也并非都是幼稚的儿童,说他们长大之后是自己选择停留在“信徒”状态倒是没有错,只不过这种状态可能更多是一种有意识的精神需求,与天真懵懂的儿童状态往往毫不相干。再者,将这套逻辑运用到极致,对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绝对强调,又何尝不是一种绝对主义?因此,对于此类明显带有作者个人强烈感情色彩的论述,读者朋友在阅读过程中还应注意把握和甄别。 指出上述值得注意和商榷之处,决不是要否定本书的作用,恰恰相反,一本鲜活生动、通俗易懂而又不流于平庸乏味的普及类哲学读本,对于目前的现状而言,是完全必要和有益的。近年来,法国的高考作文题引起了人们的热议,也引发了国人对自身人文哲学素养的忧虑和反思。以今年的法国高考作文题为例,文理科分别有三题可供选择。其中文科卷是:(一)人们在工作中到底获得了什么?(二)是否所有的信仰都与理性相悖?(三)评点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中一段关于“国家”的论述。理科卷是:(一)没有国家(政府)我们是否会更自由?(二)我们是否有责任追求真理?(三)评点卢梭《爱弥尔》中关于“教育”的一段论述。这些题目,即便对我国大学中的哲学博士来说也未必容易作答:卢梭的《爱弥尔》固然是一部哲学和教育经典,但连理科生都需要对其熟稔在心,实属不易;《神学政治论》也是西方哲学史和政治思想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但因其对宗教方面晦涩繁琐的论证,让大部分现代人望而却步,有的学过哲学的人甚至只知斯宾诺莎有《伦理学》而不知有《神学政治论》(本书在介绍斯宾诺莎的思想时也未提及《神学政治论》);至于信仰是否与理性相悖、是否有责任追求真理等,都是一些最根本的哲学问题,—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文哲学素养和思维深度。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问题对中国人来说是很难,但对欧洲人来说并不难。这话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能成为我们为自己开脱的借口。即便上述题目已经内化为西方传统的组成部分,我们仍应反思我们对自身传统思想的熟悉和把握程度——特别是在高中时期——是否也能达到类似的程度。当然,西方哲学思想不应只属于西方人,其中的许多主题乃是全人类都不得不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一点早已成为共识,无需赘言。因此,我们应当正视自身同法德等欧陆国家公民在人文哲学底蕴方面的差距,重视人文哲学底蕴的锻造熏染和文化传统的承续发扬,不让自己原本厚重的精神家园的土壤沦于贫瘠。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不无积极意义,并且应当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原本没有任何注释,为了使其不显得过于泛泛而谈,译者在文中适当作了一些注释。当然,如果觉得有过于学术化之嫌,违背作者的初衷,也可略去不看。 最后,译文和注释若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方家读者批评指正。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写给年轻人的哲学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 |
译者 | 林经纬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21702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9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0 |
出版时间 | 2013-01-01 |
首版时间 | 2013-01-01 |
印刷时间 | 2013-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1-49 |
丛书名 | |
印张 | 9.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10—5303 |
版权提供者 | Ariel and peking University Pfess.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