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导言
作者的话
一 引论
二 对恶的自我委身
三 论善与恶
四 论强制与暴力
五 论心理逼迫
六 论身体逼迫与消灭
七 论力与恶
八 问题的提出
九 论逃跑主义的道德
十 论多愁善感与愉悦感
十一 论虚无主义与怜悯
十二 论拒斥世界的宗教
十三 基本的原则
十四 论爱的对象
十五 论爱的界限
十六 论爱的形式
十七 人们在善与恶中的关联性
十八 论抵抗力量
十九 论剑与义
二十 论问题的虚假解决
二十一 论精神妥协
二十二 论灵魂净化
图书 | 强力抗恶论/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名著译丛 |
内容 | 目录 译者导言 作者的话 一 引论 二 对恶的自我委身 三 论善与恶 四 论强制与暴力 五 论心理逼迫 六 论身体逼迫与消灭 七 论力与恶 八 问题的提出 九 论逃跑主义的道德 十 论多愁善感与愉悦感 十一 论虚无主义与怜悯 十二 论拒斥世界的宗教 十三 基本的原则 十四 论爱的对象 十五 论爱的界限 十六 论爱的形式 十七 人们在善与恶中的关联性 十八 论抵抗力量 十九 论剑与义 二十 论问题的虚假解决 二十一 论精神妥协 二十二 论灵魂净化 编辑推荐 《以强力抗恶》是伊万·亚历山德洛维奇·伊里因的代表作之一,1925年在柏林出版。当时伊里因侨居国外,远离俄罗斯;但在精神与情感上,伊里因与祖国的联系似乎更为紧密,因为此时他可以脱离现实的政治斗争,纯粹从精神层面反思俄罗斯的精神传统。他认为,俄罗斯知识分子所具有的虚假的社会道德,是为俄罗斯民族招致灾难与毁灭的根源,而扫除俄罗斯知识分子在社会道德方面的迷信与偏见,恢复俄罗斯东正教古老的道德智慧,重建新的社会道德体系,将是俄罗斯精神复兴的前提。全书共22章篇幅,主要解决一个问题:追求道德完善的人是否可以使用外在强制手段去抵抗恶?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为二十二章, 主要内容包括: 引论 ; 对恶的自我委身 ; 论善与恶 ; 论强制与暴力 ; 论心理逼迫 ; 论身体逼迫与消灭等。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强力抗恶论/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名著译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俄)伊万·亚历山德洛维奇·伊里因 |
译者 | 张桂娜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263921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1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13-02-01 |
首版时间 | 2013-02-01 |
印刷时间 | 2013-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095.12 |
丛书名 | |
印张 | 15.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29 |
宽 | 154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