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假面吟
内容
编辑推荐

《假面吟》(作者:王小鹰)是长篇小说。越剧名旦谢影阁从出生起就浸淫在鼓板丝弦所营造的戏曲氛围中,其人生悲欢、舞台命运随时代大流起伏辗转。1960年代初期,谢影阁及其创造的谢派艺术正欣欣向荣,但紧接着到来的“文革”,把艺术和那些用生命来演绎自己舞台人生的艺术家都打入了地狱。待到1970年代末春暖花开冰封解冻,重获艺术生命的谢影阁喜极而泣,却因意外中风而不得不与舞台永久诀别……

内容推荐

《假面吟》由王小鹰编著。

《假面吟》简介:

越剧名旦谢影阁从出生起就浸淫在鼓板丝弦所营造的戏曲氛围中。1960年代,谢影阁及其谢派艺术正欣欣向荣,但随后到来的“文革”把一切都打入了地狱。十年后春暖花开冰封解冻,重获艺术生命的谢影阁却因意外中风而不得不与舞台永久诀别……为了使“谢影阁”这个倾注了自己全部梦想的舞台形象存活下去,她与妹妹谢金阁、搭档秦玉楼共同导演了一出长达16年的人生假面戏……

作家的视角,戏迷的情结,对时代悲欢的深切感知,使王小鹰将几代越剧演员的戏曲与现实人生铺展得从容深刻,摹写得荡气回肠。“人世非无假应酬,戏场也有真歌泣”,不论是蔡莲芬还是谢影阁谢金阁,抑或余青鹅封简月甚至宓静瑶,假面下的吟唱,都倾尽了她们全身心的付出……

目录

人物表

头本 假作真时真亦假

第一折 她叫谢影阁

第二折 好妈蔡莲芬

第三折 又一个谢影阁

第四折 姐妹情深

二本 未成曲调先有情

第五折 排练场

第六折 戏曲万花筒

第七折 梁祝哀史

第八折 长袖当舞

第九折 青衣褶子

三本 春风桃李为谁容

第十折 我本女儿身

第十一折 西施归去来辞

第十二折 愿得一心人

第十三折 成败《白兔记》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折她叫谢影阁

这是一幢旧楼底层的前客堂,落地木格子窗外一方青砖铺实的院子,西南角植了株银桂,密盛的树冠荫了小半爿地。东墙边,一根丈余长的青竹竿横穿院子,一头搁在屋檐下的铁钩上,另一头直搭到院墙。竹竿上晾着一袭对襟大领绣边角花的青衣褶子,白绸的水袖很长,撑满了整根竹竿。衣襟随着早春杨柳风飘摇披拂,好似戏台上旦角演员依依袅袅地跑圆场。

窗前是一张漆水剥落的八仙桌,铺一张本白抽花台布,上面再压上一块玻璃。台布四周的流苏已经错落不齐,台面玻璃右下角歪歪扭扭裂了一条缝,用几条油叽叽的胶布粘着,乍看像条干瘪的死蜈蚣。

她裹着一条灰米色的羊绒披巾,蜷缩在桌边的藤圈椅里想心事,又好像在打瞌睡。近两年,这种姿态愈来愈成了她的常态了。

她叫谢影阁。

她是谢影阁吗?

她当然是谢影阁。

就是那位省越坛赫赫声名的谢影阁?

她左半边面颊明显抽搐了一下,竟无语凝噎。

此刻,明晃晃的夕照正攀过藤蔓缠绕的围墙,穿过木格子窗,倾泻在八仙桌面上,好似泼翻了的鲜橘汁正徐徐地漫延开来。她惊悚地直起腰,从披巾中拔出左胳膊,用袖管去抹擦桌面。她是生怕橘汁从玻璃台面的裂缝中渗透下去,将压在玻璃板下的一页旧报纸洇湿了。那页报纸上的日期是1963年2月15日,历经三十多年岁月的磨砺,纸张已泛黄发脆,是经不得点滴水珠的浸蚀了。

她的紫灰色毛线衣的袖管捋过桌面,将旧玻璃台面擦得纤尘不染,压在下面的旧报纸浴在鲜橘色的夕照里,便染了色彩似的生动起来。

这张报纸对于她来说是比生命还要紧的东西,是能够证明她的的确确是名旦谢影阁唯一的书证。

她用力支起腰身,把面孔凑近桌面。

报纸左则,用铜板大小的仿宋体竖排的标题十分醒目:“好一个清丽凄美的李三娘”。小号仿宋体的副标题是:“省越剧团老戏新演推新人,谢影阁不负众望挑大梁”。这篇报道洋洋洒洒占据了报纸的三分之二版面。

虽然,过去三十多年岁月中,她曾经几百遍几千遍几万遍地阅读这篇报道,虽然她早已能将这篇报道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可是,此刻她仍如饥似渴地将这篇报道从头至尾地默诵了一遍,方才长长地吁出一口气。

玻璃台板倒映出她的面庞,依旧是标准的鹅蛋轮廓,纤细的丹凤眼,小巧的鼻翼,棱角分明的嘴唇。多少年了?她的房间里没有一面镜子,她只对着这玻璃台板审视自己的面容。玻璃台板显现出的影像模模糊糊,修复了她下垂的眼角,乌青的眼袋,歪斜的人中线,以及布满整张脸的网状细纹。

报纸右下侧是一帧六寸大小的剧照,正是她饰演《白兔记》里的李三娘——那位恪守不渝困守磨房十六载的李三娘,那位万死不辞自咬脐带生下孩子的李三娘,那位可悲可叹可歌可泣可敬可赞的李三娘呵!

摄影记者精准地抓住了戏剧冲突最高潮的那一瞬间,即李三娘在井台与失散十六年的儿子咬脐郎相认的那一瞬间。照片里的她,眉尖微蹙,泪光点点,双眸中盛满了惊喜悲恸伤痛辛酸种种错综复杂的情感,面颊上隐隐逗露出一个凄婉娇媚的酒靥……

她小心翼翼地把面孔模糊的影像叠加在那张剧照上,但听得主胡呜咽咽散起,鼓板却答答答答敲得焦灼而紧张,一声追着一声,仿佛要将人心从胸腔里逼出来。她深吸口气,跪步,风中残叶般簌簌向前移去,边叫道:“咬脐——我儿——'’当年,仅凭这一声白口,便获得了赞语无数。她是借用了昆曲的橄榄腔,“我儿,,两字由轻缓缓变重,再由重缓缓变轻。“犹如孤雁哀鸣,嘹嘹唳唳,回肠九转;又如一支银簇,穿云裂石,直射人人心扉……'’这是报纸上的溢美之词。

“大姑娘。”随着一声浓重的绍兴官话,木板门吱呀被推开,闪进一位妇人,脑后挽了个如今少见的鬟鬏,着一件蟹青绿的直脚纽对襟衫,腰间系条毛蓝布围裙,乍一看蛮像从前样板戏《沙家浜》里的阿庆嫂,只是身形比戏台上的阿庆嫂壮硕许多,且鬓发间白,下颏堆肉,是有点年纪的阿庆嫂。

她听到响动,从玻璃板上抬起了面孔,那面孔便残花般倏地枯萎了几成,薄削削一片目光从她耷着的眼皮中飘出来,空洞地落在那妇人手中的托盘里,壳落脱,枯叶一般。

“大姑娘,喝药吧。”妇人从托盘中端起一只青瓷碗,径直擎到她口鼻前,半瓷碗黑黢黢的汤药,酽酽的药味潮水般淹没了整间屋子。她躲避不过,紧抿双唇,人中线愈是歪斜了。

妇人坚持不懈地擎着药碗,碗沿就搁在她的唇线上,殷殷道:“大姑娘,不吃药,你毛病哪里能好得透?”又侧转身,下巴朝落地窗外一翘,道:“你看看,好妈留下的这件青衣褶子,拾妹我年年拿出来晒霉,歇会收进来还要熨。拾妹就等着你再穿上它,再演李三娘呢!”

只这一句话,便撬开了她的唇。拾妹趁势斜倾瓷碗,将汤药灌下去,只她右唇角溢出一线,沿着下巴流人颈脖。拾妹从围单兜里抽出块花手绢,替她擦拭干净。见她面色憋成绀青,晓得她苦,变戏法似的摸出块水果硬糖,剥了纸,塞进她嘴中,方笑道:“这就好了嘛。这副药还是请雷允上重孙子的学生开出来的,我仔细看过,里面麝香、蟾酥、人参都是活血的,一定会让你手脚活络起来,重上戏台!”边说边收拾药碗去灶头间,却听得身后人突然哼唱起来:

十六年,千斤石磨可作证,

磨灭了多少晨与昏;

十六年,三尺井台可作证,

踩过了多少冬与春;

十六年,含泪玉桂可作证,

洒下了多少血泪痕……  拾妹热辣辣两行泪呼地滚落下来,忙撩起围裙擦去了。

近日来,大姑娘常常哼吟这段李三娘斥夫,原是谢影阁成名之作《白兔记》磨房相会中最要紧的一段唱。李三娘得知刘知远另娶岳将军之女为妻,难抑悲痛,哭诉自己十六年来困守磨房遭遇的种种磨难,斥责丈夫背负前盟、停妻再娶的不义之举。

拾妹体会得大姑娘心里的痛,拾妹也为大姑娘心痛。心中兀自叹息:大姑娘犯病至今实实足足也有十六个年头了呀!那李三娘困守磨房十六年,倒是否极泰来,等回了她的咬脐郎;那个刘知远虽然又另娶将军之女,总算天良未泯,回磨房与李三娘相认,接她共享富贵去了。可是大姑娘的毛病,怎的十六年终不见起色?“没奈何眼睁睁看他人青云独步立瑶阶!”拾妹不经意肚子里又轻轻念了句唱词,大半辈子跟唱戏人一起生活,拾妹早就被熏陶成“戏篓子”了。

大姑娘的嗓音自然不似从前的谢影阁那般清丽柔婉灵俏飘逸,大姑娘自十六年前得病起就倒了嗓,声音只在喉咙口挣扎,喊叫不出来。说她在唱,却只是喁喁哼吟。被旁人听起来也许是断断续续枯燥闷哑的几个音节,可拾妹却听得出她唱得有板有眼没有一丝荒腔,依然是当年谢影阁特有的“春蚓秋蛇般的旋律,泉水幽咽般的落调”。P3-7

后记

中国传统戏剧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审美情趣,“假面”——戏曲化装中的油彩头面——便是其中非常特殊的一例。

我上小学五年级时,母亲带我去看了徐玉兰、王文娟两位越剧表演艺术家演出的《红楼梦》,从此我便迷恋上了戏曲。少女时代的业余时间,大都花在看戏上了。把父母给的极有限的零花钱一分一角地省下来去买戏票。买不起好的位子的票,就买便宜的三层楼的戏票,哪怕只能看到演员头顶上亮晶晶的头花珠翠,也心甘情愿。记得那时戏迷们都想一睹演员们脱去“假面”后的真容,散戏后每每聚在后台门外,等候演员们卸装完毕走出来。我想着演员们练功排练太辛苦了,我们总该有所表示呀。于是就把自己的糕点券积攒起来送给自己心仪的演员。当时正值我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物质供应很匮乏,买点心饼干之类都要用糕点券,而且每人每月的份额也少得可怜。十余岁的少女正是“嘴馋”的年纪,可我就是熬住了,一个月都不吃一点零嘴。

说实话,我少年时代压根就没想到过以后要当作家,那时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戏曲演员,戴上“假面”便能够尽兴演绎古今中外各个时代各种人物千变万化的人生故事,那是何等的酣畅淋漓呀!

当我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有浙江某越剧团到上海招生,我便和几个要好的戏迷跑去报考,真就被我考上了!我拿着录取通知书兴冲冲地去告诉母亲,不料母亲竟大发雷霆。她先是斥骂我不该瞒着大人去考什么剧团,又吓唬我说也许是哪里的骗子到上海来骗女孩子的,她要写信到浙江省委宣传部去调查。随后就撕了那张录取通知书,还将我平素听戏的无线电砸坏了(那年代还没有出现电视机呢)。母亲是越剧发源地嵊州人氏,平时她自己也爱看家乡戏,却原来仅仅是“叶公好龙”啊!母亲一连几天痛心疾首地教导我,要我好好读书,成为对祖国对人民的有用之才。她仍不放心,还跟我的班主任联系,希望学校配合家长一起来帮助我挽救我。于是,我因“迷恋封建社会才子佳人”而偷偷去考剧团的事全班同学都知道了,由此这一条,我从初中升入高中,迟迟人不了共青团,成为一名落后群众。

当年,我曾经对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做过许多次深刻的检讨,却始终戒不掉我对传统戏曲的痴迷。“文革”之后,戏曲舞台春暖花开,百花齐放,我重新走进戏院看戏,而且愈看愈觉得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够我学习一辈子的。

命运终使我成为一名写作者,也让我养成了对什么事情都喜欢探究根底的习惯。看戏看多了,我便产生种种好奇:戏曲演员在戴着假面演唱别人的故事时,他(她)们自己内心会不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他(她)们自己的人生故事与他(她)们演绎的戏曲故事之间,会不会产生某种神秘的关联呢?当脱下舞台上的“假面”,他(她)们又会以怎样的面目展现在现实生活中呢?

这便是我写这部小说的起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假面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小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49643
开本 32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7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2013168342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8.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5
15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4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