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由林特特著,作者没有写远大的理想,锦绣的前程。她把生活里的拧巴、纠结一一融化在淡淡的笔尖。写那些最朴素的人、最朴素的生活。偏偏让你嗅到理想应该有的味道。
合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你也许会忽然发现,原来一直误解了理想的意义。生活不应是为了周遭的人对自己满意而已。
54个人生最温暖的瞬间里,我们渐渐明白,平凡的一生不代表碌碌无为;变得成熟也不意味着要丢掉初心。就算怀揣世上最伟大的梦想,也不妨碍我们得到一个普通人的快乐。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那些无用的喜欢
两年前,做一个玩具收藏家的报道,我找到两位采访对象。
十七岁的李树热爱军品,我走进他的小屋,只觉得错乱。
一进门便是他自制的FBI证书,上面镶着他的照片;靠墙是仿真的防弹背心、电棒;桌上摆着背着长枪,穿黄军装的抗日老兵石膏像;一侧的大书橱上满是战争片中常见的人物玩偶,书橱下则堆着一个个纸盒,里面装着战锤、飞机和坦克。
李树技校在读,课余在一家快餐店打工。
他很闷,只有谈到他的收藏时,眼睛才会闪耀。他将他的兵人在我面前排队,解说穿什么大衣的是法国兵;戴什么钢盔的是德国兵;接着,他说起南北战争、二战……说实话,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毕业生,眼前这位少年对军事、历史的热情和熟悉度令我羞愧、纳罕。
我由衷地说,你是我见过的这个年龄段最博学的,他却有些黯然,“喜欢这些有用吗?”“我的父母不支持我”,“女孩们都说我很怪”。
那天的采访变成了心理辅导,确切地说,变成了他倾诉、我倾听。
李树说,在父母眼中,他已经“被毁了”,没有好的前途――和大学无缘,只会烧钱――他最贵的一个兵人价值一千多元,钱来自于“打工和省下来的饭费”。
更令人沮丧的是,如果顺利毕业,并好运气地按专业找到工作,他将成为一名地铁工作者,“我喜欢的和我将从事的有什么关系?”“我妈说,你哪怕喜欢个乐器呢?还能考个级、加个分……”
无解。
我跑去下一站,脑海里满是少年眼中的黯然。
下一站,受访的是一位娱记,名叫陈娟。
陈娟拎一个大包,包里是她最喜欢的几个娃娃,她是国内著名的娃娃收藏家。
她把娃娃摆在咖啡厅的小桌上,用指肚摩挲着娃娃的蕾丝裙边,对我回忆十二岁拥有第一个娃娃时,“胸口像开了朵大花”。
此后,她为娃娃学习――父母以娃娃做考试的奖品;为娃娃工作――大学毕业后,收入的一大半用于买娃娃;因娃娃获得爱情――男朋友为她访到一件娃娃孤品而赢得芳心……
眼前这个标准的都市白领,谈到娃娃时,却满面少女的天真。
看她为娃娃投入这么多金钱和精力,我不能免俗,问:“这个爱好有什么用吗?”
陈娟笑,“不是所有的爱好都要有用”。
“当然,你可以认为这是它的用处,我因之获得了快乐,看到漂亮的娃娃获得审美的快乐;与娃友交流,得到沟通的快乐;工作之余,打扮娃娃得到放松的快乐……人总要找到一件喜欢的事作为认知、接触世界的方式吧。”
我找不到话来应,直至陈娟递给我一份请柬,她策划了一场娃娃收藏展。
几天后,关于他们的报道变成了印刷品,寄给李树报纸时,我顺手将陈娟展览的请柬转给他。
一去两年。
我在地铁出口碰到李树,他刚下班,我邀他一起吃晚饭。
刚坐下,他便从兜里掏出一个小兵人,让它倒立在饭桌上,我不解,他哈哈一笑,“每天带一个小朋友出来放风”。现在,他管他的收藏叫“朋友”。
他提到“陈姐”和那场展览,“来了很多人,都亲热地喊她的网名,都是同好”,“谈及共同的爱好时,脸上像放着光”,当然,“陈姐”还对他说了类似的话,关于“有用、无用”的提问。
“不是所有的爱好都要有用。”
“只要这爱好带给你快乐。”
“人总要找到一件喜欢的事……”
于是,李树遍访军品收藏网站,建论坛、写帖,现在他有一帮“兄弟”,工作之余,定期聚会,在小圈子里,他是公认的军事“专家”,最近又迷上给兵人素体着色,成品寄卖在某淘宝小店。
“我爹妈肯定失望啦,我只是个普通的地铁工人”,他说,“还成天喜欢这些不当吃不当穿的……”我拨弄他的小兵人,看着他脸上游动的神采,“可这些不当吃不当穿的,让你变得和别人不一样,让你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他一拍大腿,“对,我一个女同事就这么评价我,‘有趣’。”
告别“有趣”的李树,我应一个亲戚之约,上线聊天。
她抱怨儿子的“坏习惯”,每晚写一个小时的小说,而中考临近。
“写小说有用吗?能换分吗?能考大学吗?”
“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秩序,有些无用的爱好有何不可?或许,成年后,是它,令人与众不同,成为欢欣鼓舞扑向未知世界的源动力。”
敲完如上字,我便对着百度发呆――陈娟已成了一名策展人。她在相关报道中说,她策划的第一场展览是关于娃娃的,那原是无心之举。
主见
他被公认没主见。
打麻将,出一张牌要考虑五分钟,还要环顾左右问参谋;点菜、决定去哪儿玩、电影院里,有两场电影需要择其一……这样说吧,凡要他做主的事儿,他都付之一句“随便”或“你说呢?”
一次,有人借用广告语笑话他,“男人,要对自己狠一点!”他呵呵笑,一个小姑娘轻拉我衣角:“我最讨厌这种没主见的男人!”
一日,我遇到他的妻子,她提起他们的婚姻。
想当年,他与妻子在一次旅行时相识,旅行结束,两人心心相印。
表白、交往、谈婚论嫁,该见父母了,她却退缩。几番闪躲后,她和盘托出,她患乙肝大三阳,前几次失恋皆因于此,她哭了:“就算你不在乎,你的家人也不可能不在乎。”
他的家人确实在乎,他的母亲劝说无效,不想和他闹僵,只警告:如果你们在一起,就得做好不要孩子的准备。
“那就不要呗。”他慢吞吞,倒不温吞吞,他们结婚了,“如果不是他坚持,我们之间根本不可能。”他的妻子至今感动。
他们还是有了孩子,在结婚五年后。
期待新生命的过程,比一般人多了波折。正如他的母亲所担忧的那样,怀孕第四个月,他的妻子被查出转氨酶过高,这意味着孩子遗传乙肝的几率很大。一个深夜,全家人开会,妻子想到因乙肝受到的种种歧视,应了众人,“明天去流产。”
可他一再说,等等,再等等,也许情况有变化,要给孩子一个机会。
如在婚姻问题上,所有人的反对都无效,他带着妻子寻医、求药,再检查时,指标下降。几个月后,孩子出生,一年后,孩子体检合格,他才被认为是对的,他发短信给家人:“好高兴!宝宝终于被确认是健康的!”
“如果没有他,儿子的小命都保不住。”他的妻子不禁后怕。
我和他的妻子聊这些时,他刚换了工作。
他在单位做人力资源,已任副职,但上级机关突然要成立计算机部,在全系统内招考,他报名参加并以第一名高中。
我知道,他原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当初择业时,没有对口的单位和部门,“但现在,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要放弃已有的资历和基础?”我问。
原来,这么多年,他仍订阅计算机方面的期刊,时刻关注业内动态,有时,还在网上做威客,“他说,钱多钱少无所谓,最重要的是不至于手太生”,他的妻子介绍着,“他是真喜欢计算机,现在这个机会,他等了很久。”
我认识他超过二十年,习惯了他说“都行”、“随便”、“你说呢”。
我一直以为他优柔寡断、没有魄力,是个好好先生,一如小姑娘对他的评价,“没主见”。
告别他的妻子,我想了很多。
太多人大事没主意,小事不凑合,越是琐事,他们越力求身边人按自己的想法来,频繁行使决定权并认为这就是有主见。
其实,大多事,行事按此意见还是彼意见没有本质的差别,一个人一生需要表达主见的事不过那关键的几件。比如,和什么人一起生活,从事什么工作,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想得到什么,需要维护什么。
而决定一个人一生是否幸福的也不过这几件事吧?
“他是一个有主见的男人,他坚持的事自有他的道理,谁反对也没用。”他的妻子临别时说。
那个有主见的男人,让他的妻子提及他时,对所有未知的、未来的、将要共度的生活充满希望,那么笃定。
费劲人生
小丘有些不平,对于他的人生。
比如求学,他经历的失败总比别人多一倍,高考考了两次,考研考了两次,四六级亦如是。
工作也不算顺利,小丘当过两年老师,虽说转型成功做了编辑,但之前的工作经验全浪费了。最近去应聘,面试小丘的人不过比他早入行三年。哎呀呀,小丘后悔不迭,要是当年高考没复读,毕业后没去干别的,他现在不也是业内资深人士了?
还有感情。一而再,再而三,小丘甩过别人,也被别人甩过;此刻婚姻美满,前尘往事却也让他嗟叹――为什么爱的路,不对,人生的路千万里,他总比别人多费劲?
辗转难眠,小丘爬起来更新空间,痛诉“费劲”。
一石激起千层浪,第二天,一上线,小丘就发现他的各路朋友回帖、悄悄话,或是在QQ上和他倾诉。
A友说:“我已经习惯交N次考试费了,总比别人费点劲。”A在小丘眼里是精密考试机器,且不论托福、GRE和博士学位,单拿出“国际精算师”的头衔来就能把人唬得一愣一愣。
B友是业内前辈,十余年从业经验。“我曾做了整整五年校对,才有机会策划选题……那五年真是浪费!”
C友是师妹,“保研没保上是我最大的创伤……为什么别人都行?我却要费劲去考?”可她早硕士毕业,工作都好几年了。
D友说:“别的同学孩子都上幼儿园了,我老婆就是不想生,人生到这儿卡壳了……真费劲!”
E友说:“你好歹总能重来,我谈一次恋爱就结婚,做一份工作7年还没找到任何乐趣,巴不得有‘费劲’的勇气……”
在银行工作的F友还算积极,倾诉完他那点小委屈,不忘激励自己:“真正的牛人费的精力更多,比如本行大老板……”
小丘有点应接不暇,他只想倒苦水,没想到,倒成了苦缸――装满各路朋友工作、生活的苦水,好家伙!他们的烦恼一点不比小丘少,可之前小丘以为他们都比自己顺风顺水。
G友总结了小丘的总结能力,“也许你是比别人费点劲,不过也可能是比别人善总结。”
小丘还在手忙脚乱地敲键盘,这一刻他对H友说:
“也许我们摆在人前的都是费劲后的结果,个中甘苦只有自己明白;然后我们再去羡慕别人的结果,自怜自己的甘苦,觉得天下我最不幸。”
“其实,人生路上千万里,谁又比谁少费劲?”
作者没有写远大的理想,锦绣的前程。她把生活里的拧巴、纠结一一融化在淡淡的笔尖。写那些朴素的人、朴素的生活。偏偏让你嗅到理想应该有的味道。
合上书,你也许会忽然发现,原来一直误解了理想的意义。生活不应是为了周遭的人对自己满意而已。
54个人生温暖的瞬间里,我们渐渐明白,平凡的一生不代表碌碌无为;变得成熟也不意味着要丢掉初心。就算怀揣世上的梦想,也不妨碍我们得到一个普通人的快乐。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中记录的,是这样一些人,和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
在母亲失望的眼神里坚持玩收藏,终于玩成办个人展览的收藏家;
一位敢年近30才走进美术课堂的电工,现在是国内某知名设计师;
一位亿万富翁回忆,妈妈从名媛跌落到洗衣妇,依然坚持每晚给他把衣服熨平。让他穿得破旧却干净,那时他不懂,他只是朦朦胧胧感觉 到,即便做洗衣妇,他的母亲也和别人不同……
他们的坚持是生命里自顾自的模样;人来人往中,只有这样的心灵才能做到旁若无人。他们专注的样子,很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