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抽屉
内容
试读章节

日食

十几年前那个人给他回信,信中的一句话很能够人化境,原话他已背不出来了,大意是:你我在好感还未消除之前就到此为止,美好的印象可以永驻。

他没有到此为止,又一次打电话给她。她不是十几年前给他回信的那个人,不过她很像那个人。那个人的外貌能使他在城市混凝土结构中仿佛看见草坪,草坪上飘忽的红色灯心绒。

他与她有了故事,在他眼里她就不像那个人了。

她比他大十岁。她有两个女儿,一个二十一,另一个二十。她家里还有一个七十岁的老保姆,初次见面对他比较客气。他去她家的次数多了,老保姆的表情就变得阴森起来,很像曼德利庄园的女管家。

他在电话里说:你为什么不说话呢?她的声音轻得像蚊子嗡嗡叫。他又说:你是不是怕总机小姐听见?她把电话挂了。

市区边缘的大片农田被钢筋、水泥和沥青之类的东西蚕食。在市中心也有爆破声,推土机在收拾废墟,更多的是打桩声和高耸的塔吊。建筑大师们见缝插针,新的建筑物无孔不入,这就影响了视觉上的快感。一个穿红色滑雪衫的女人从他眼皮底下走过去,没走多远就消失在建筑群里。

十几年前在这个城市还没有滑雪衫,那个人穿的是红色灯心绒两用衫。他觉得灯心绒的手感很舒服,摸上去疙疙瘩瘩,不乏柔软,犹如海水退潮后暴露的那种泥土。

那时候他家附近有一片草地,还有一条小河,泥土色的水看上去浑浊,捧在手里却清澈得很。几个钓鱼人背靠柳树,草帽檐遮住了他们的眼睛。他的视线越过蓊郁的草木去盯梢越来越远的红色。石子路上流动的车辆挡住他的目光,只是一种很短的间歇。那个人选择穿红色灯心绒两用衫,也许是为了点缀这片绿地。

每当那个人路过此地,鱼就开始趁机美餐。等到看不见那个人时,他才拎起钓竿,鱼钩上的曲蟮也看不见了,而同行身旁却多出几条鳃鳍微微扇动的鲫鱼。这种现象屡试不爽,但他并不接受教训。他想,那个人下班回家也应该经过这里。

有一天傍晚,几个钓鱼同行挤眉弄眼地向他道别,他在想映红西边村庄的落日很快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一定是那个人。但天黑后那个人并未出现。他把熬夜写成的信在翌日面交。从此就再也没有见到那个人,只收到一封回信。

他是在外地开会遇到她的。当时她穿着黑色的西式短上衣,一言不发地坐在他斜对面。别人一边发言一边朝她看,他也不例外。她用目光告诉他:你说的那些跳跃性很强的话,其实是很连贯很容易被理解的。他觉得她很像十几年前穿红色灯心绒的那个人。

宾馆里她就住在他隔壁。晚上十点多,他见她房间还亮着灯,心里不自在起来。敲她的门时,他已想好了要说的话。

她并没有问诸如你有什么事之类的话,就很客气地请他进去了。他感到有点意外。

他发现她外面的那件西式短上衣不见了,里面的羊毛衫很好看,黑红两种颜色依斜线对分,不高不矮的套领露半截白色颈项。

他坐在她对面,椅子还未坐热,便知趣地抬腕看表。

没关系,你轻松一点。她说话不做手势,双手取暖似的捧着杯子。他说:你喜欢喝白开水?她说:我不喜欢有颜色的水,这里的水被服务员放过明矾了。

她的声音好像总是在台灯光线内流动。他看着她身上的羊毛衫,觉得自己说话应该有羊毛衫的感觉。他说:澄清后的水,它的清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清。她眯缝地瞄了他一眼。他想,那个人接过他的信时,也是这种眼神。

她说:读大学三年级时正赶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我和同学们一起去农村搞“四清”。一开始他们都小看我,说我看上去娇滴滴的,不像干农活的料。后来他们的看法就完全改变了,我挑大粪不皱一记眉头,太阳底下插秧不戴草帽,吃淡馒头还说味道好。那时候我很年轻,很单纯,确实是原来意义上的清。他说:你套用我刚才说的“清”,但表达的不是清的意思,你是在说明你的适应能力很强,而外表看起来却不是这回事。她笑了,说:你只说对一半,我年轻时确实很单纯,很听毛主席的话,一张白纸能画最新最美的图。他说:你现在不清了?

照你的说法,澄清后的水,它的清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清。这时门外传来几个男人的说笑声,大概是刚搓好麻将。等到他们走远,她接着说:故意词不达意,可能是想增加那个词的含义,或隐藏着想为词典增加一些词的意识。某些事明明能用已有的词说清楚,偏偏要说不清楚。很有意思。你的孩子读小学几年级?他说:影响你休息了。

她这次没有挽留。他去开门时,发现门虚掩着。他想,她还是多了一个心。

几个月后,有个姑娘来办公室找他。姑娘长得很高,很漂亮。姑娘说:我妈妈唐菁菁认识你,你能搞到话剧《大神布朗》的票子吗?他愣了一会儿,慢慢地想起来了。

他说:你妈妈好吗?姑娘说:帮我搞四张,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看,座位要前三排的。他笑着说:试试看吧,你叫什么?姑娘说:唐琳。

他想,她女儿怎么跟她的姓?那时候他还不知道她是离了婚的女人。

票子很紧张,他好不容易才搞到两张。唐琳叫他把票子寄到学校,但忘了告诉是什么学校,他只得打电话给唐菁菁。那是他第一次与她通电话,她的声音很轻松。他现在与她通电话,她的声音轻得听不见。他怀疑自己十几年前是否真的遇到过那个人,那封回信找不到了。P7-10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你看完了爱丽丝·门罗的小说,意犹未尽的话,读劳枪。一样的平地里有惊雷,一样的山穷处水不尽。一样的……作者如此高超地向我们出示了落日的秘密。——毛尖

这是正派的小说:正派的暖昧,正派的纠结,正派地好酒,正派地好色……你如果读不出正派,那就对了。那是一种上海人的正派。作者说过,谜面简单,谜底复杂。——小宝

一部浓郁的上海风情的小说集。自虐倾向的爱情故事中,优雅的男主人公内卜心怀有小小的疯狂。他们用暗语调情,缠绵,琐碎地罗曼蒂克……更接近感伤而虚妄的生活本质。——丁丽英

仿佛都是昆虫纲目的生存法则,男人女人,上海的暗处,可以依靠触须颤动的方式在交往,说起来虚幻,却往往有极其逼真的现场感,尤其是常常产生难能可贵的悬念。

他所表现的种种无法定义的努力,是文学的再生意义,咬紧牙关,拒绝老套小说的伎俩诱惑,关紧平庸抒情的闸门,表现了他的立场。——金宇澄

后记

我上班生涯中有二十五年是做编辑。编自己的书,这是第一次。

相隔二三十年重新看自己的小说,有些勉强能看下去,有些是看不下去,甚至根本看不下去。我说的是小说语言。 小说是文学,好的语言能化腐朽为神奇,不好的语言是在糟蹋素材。 有个朋友在电话里说,好的小说语言应该是这样那样的。我说没标准,有各种各样的好。

以为自己是一个很宽容的编辑,但不少作者朋友认为我苛刻,吹毛求疵。

我本来就写得慢,断断续续,做了编辑就写得更慢,每次几十个字,后来就写不下去了。

小时候看电影《第八个是铜像》。我这本自选集有七篇小说,第八篇《小抽屉》回忆小说中的人物,不知哪个是“铜像”。

谢谢《萌芽》《上海文学》《作家》《收获》《小众菜园》。

谢谢作家出版社社长葛笑政、责编田小爽。

谢谢宇澄作序。

谢谢崔欣起书名。

谢谢志全装帧。

要谢的师友很多……

最后谢谢珊南。

2014年1月23日 1101室

目录

序/金宇澄

日食

苔痕

视线与嗅觉

履雪

间隙

巴别塔

小抽屉

后记

序言

金宇澄

1980年代,我经常到外滩去看朱耀华(劳枪),他的办公室在顶层,阳台旁边,就是巨大的上海海关的钟面。两人靠住栏杆,江风入怀。我听见他说,“我今天搞定了六十三个字。”

他的大学同学都吃财经饭,只有他喜欢写小说,在某杂志做编辑。下班后,整座大楼人迹罕至,夕阳照亮钟盘上某一对指针。当时这一类的话题,也许文艺腔,但无论如何,格子稿纸三百、五百字一页,以十进位数字讲小说?我记不起来了,大钟发出机械的嘀嗒声,脚下的航船细细鸣笛,浦东正值圈地的热潮,金光万丈,烟雾缭绕,忽然间,头顶响起了钟声,楼宇震动,所有风景都被混搅在一起,成了幻象。 那年头,这个人每周写字,每次三十八个字,或者七十二个字,那年头,所谓的朋友交往,就是谈字?或窜访一户一户人家,那时候都是家宴,面对任何菜式,他都是满满夹一筷子入口,喝酒照例会讲——“我要让杯子里的鱼死掉”,酒为“透明的液体”、“黄色的液体”,“面对口腔,液体在倾斜”,“小鱼在挣扎”。身边有女宾,他转换言辞,“我请你耳朵喝酒……”或“你为什么不粉红?”

这话如是热情的八卦,也有瓷器鉴定者的冷言——“某某确实漂亮,但她已被蚊子叮过了,脚上有两个红点。”

当年他住河南路某弄堂顶楼,夜晚开窗眺望,黑瓦起伏连绵,是1930年以来不变的景色,永安公司霓虹灯大发华光,一如看山望月,却比山岭更多想象的纹理,他笔下都是这块息壤中的人物,堪比山色朦胧——遮掩真相,裸露魅力,是他不变的主题。这间房子里一直出现面貌不清的人,连接顶层的老楼梯,是旧船拆来的镂空铁梯子,每有女客上楼,也就裹紧了裙摆——他小说里有一段外延,某人吁求政府,封死南京路的天桥栏杆,“保护穿裙子上桥的女同志”。

一般意义的小说,都有全知的路径,全部解释权,以便近距离触碰种种内心隐秘,读者早已熟络这种出将入相多重角色的自由方式,听凭掌控。朱耀华的别样发现是,写出人等同于昆虫的接触样式,两女一男,几男几女,靠语言声波操控,各自语音的触须,相互不断摩擦发声,人的语言,实际已转为生物震荡的频率,人与人等于一种两脚蟋蟀,语句等于触须,互相探究,不便近身,也不使远离,都是窸窸窣窣的接触点,丰富的敏感部位,零星收集来的资讯、感觉、气味、印象,拼接出一些不完整的相貌,仿佛上海这城市里,都是昆虫纲目的生存法则,男人女人,上海的暗处,可以依靠触须颤动的方式在交往,说起来虚幻,却往往有极其逼真的现场感,尤其是常常产生难能可贵的悬念。从他的《苔痕》、《日食》等等文字中,读者都能感受到深秋昆虫彻夜呜叫的场面,忽近忽远,月光如水,空气里回旋着试探的语音信息,密密麻麻,电波一样盘旋不止,要点是,在这种状态里,作者并不悲秋,始终稳定地进行,甚至乐观于此,依赖这一类拒绝沟通的执着,是城市人的本性,是展开每天充满信念的真的生活。读者会意外发觉,人竟然是无可了解的、陌生的、面具的,不如很多著名的著作那样,可以一目了然,可以时时把握,把玩,感佩之至,涕泗横流。人之间的接触,理解,速度状态,如此被叙事制动,云山雾障,却非常紧张,而且一直是二十码的里程表,进度与发展如此慢,如此难,却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风景多多。

他时常借人物之口谈沟通之难,比如“银幕里的男人,在大街上搭讪漂亮女子易如反掌,我赶紧把台词记下来。等我见到了海歌(文中的女主角),那几句台词还是出不了口,语境不对,我不勉强自己”。

语境困扰等于他那句真实的发问,“你为什么不粉红?”人际交往只靠语词,在语境中展开,结束,反复辨咂,如果已提高到生存之必须,就成为了作者头等重要的大事情,因此在那些年月,他为词语终日折腾,使这个过程处处带有折磨的快感,等于他常处在某音乐家一遍又一遍的追问——我们究竟是唱歌?还是歌唱?确实,我们如何写呢,如何表达,在别人一笔带过的部位如此纠结,拿捏不止,他的叙事信念是——“故意在词不达意里隐藏着想为词典增加一些词的意识,某些事明明能用已有的词说清楚,偏偏要说不清楚。”现在读来,仍然十分地感动我!或许只在那个写作的热潮时期,他的焦虑与当时作者们的热议、小说种种可能的书写情景,异常相当。

因为沟通的被屏蔽,朱耀华小说里的人,只显露某一个面,他曾如此自白,“小时候捉迷藏,姐姐的藏身之处没人能够猜到,她站在四层楼高的窗外,小半的窗帘将她遮住。姐姐不怕死。”作者就此玩起成年游戏,骨子里童年习性,依然这块小世界,风景却是无限,城市男女的气味,真实的不合作的质感,意味更耐琢磨,游戏感更真诚,对于人的关系,人性的玲珑,却总是看不清楚,弄不大明白,到处都一样,甚至特别到了亲切而冷漠,互相交织,依然东风无力,沟通无任何的可能了,那些式微平淡的交往对白,忽然却又蕴含出了无限的可能!作者曾经借某一人物说,“所谓城府很深很复杂的人,一旦看透,或许非常的简单;而一个貌似简单的人,恰恰可能成为一个生命之谜。”这画面继续迷惑读者,也相当的逼真,悬念四集,在特别的细微处,种种气息就是城市独有的末梢神经,这批人,这批夜不归宿者,这批被某“文学批评家”称之为“乱七八糟的”城市人,是不是文学可描写的复杂对象?这个提问在我们本土,或许得走好长的路才得以明白。这些城中男女,画地为牢,踟蹰徘徊,夜夜难眠,你是否出来谈一谈?打个电话?如果到最后还是没戏,没这可能,人嘛,仍然是正常的。

我一直记得朱耀华当年无数次的报告,“我搞定了某某字。”意即在他的现实中,在他的小说里,他与他人的接触状态,真就是这样的程度,每一回相遇,每一趟面对格子稿纸,只有几十字的收益,但往往就这样,很多一般作品的简单的过程,他做出超长的延伸,无限延伸,可贵处在于,他毫不惊讶,沉稳干练,心平如水,生活是活该如此,他所表现的种种无法定义的努力,是文学的再生意义,咬紧牙关,拒绝老套小说的伎俩诱惑,关紧平庸抒情的闸门,表现了他的立场。

“二十年前我用小说怀念你。现在我写不出小说了。”

“我生命的药店里有一格格小抽屉,你是其中一格。”

前一句是作者自白,后一句就是书名的出典。

作者一直在这座城市里生活,对于寻根,对于乡野,对于直至今天,我们如何来理解文学的丰富与复杂性,理解当时与现在的人间景象,这本小说集,毋庸置疑具有独特的意义。

2013年7月20日 上海

内容推荐

《小抽屉》是作者劳枪,中短篇小说选,8篇,约14万字,大部分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核心情结是巴别塔,人际沟通与壁垒。善写模糊边缘的男女接触,内敛、古怪奇特的人物跃然纸上。《小抽屉》是一部浓郁的上海风情的小说集。自虐倾向的爱情故事中,优雅的男主人公内心怀有小小的疯狂。他们用暗语调情,缠绵,琐碎地罗曼蒂克……更接近感伤而虚妄的生活本质。

编辑推荐

劳枪编著的《小抽屉》里有七篇小说,第八篇是回忆小说中的人物,虚构与记实互文。都是窸窸窣窣的接触点,丰富的敏感部位;零星收集来的资讯、感觉、气味、印象,拼接出一些不完整的相貌;仿佛上海这城市里,都是昆虫纲目的生存法则,男人女人,上海暗处,可以依靠触须颤动的方式在交往;说起来虚幻,却往往有极其逼真的现场感,尤其是常常产生难能可贵的悬念;对于女性的观察,毫无火气,趣味别致;一直是二十码的里程表,进度与发展如此慢,如此难,却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风景多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抽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劳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72916
开本 32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2014017416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5: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