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以来,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学术逐渐被纳入到“哲学”这一概念框架下来进行研究和重构。本书名为《教化视域中的儒学》分四章,分别讨论儒家以教化为核心的形上学与心性论、德性论与价值观、儒学与中国文化、儒学与哲学研究的方法等问题。本书由李景林著。
| 图书 | 教化视域中的儒学/哲学与文化丛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20世纪初以来,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学术逐渐被纳入到“哲学”这一概念框架下来进行研究和重构。本书名为《教化视域中的儒学》分四章,分别讨论儒家以教化为核心的形上学与心性论、德性论与价值观、儒学与中国文化、儒学与哲学研究的方法等问题。本书由李景林著。 目录 绪论——教化观念与儒学的未来发展 一 世纪初以来中国文化意识的反思 二 儒学的教化观念 三 儒学的未来发展 第一章 心性论与形上学 一 简帛文献与孔子后学思想之内转趋势 (一)孔子所开启的文化价值方向 (二)前辈与后辈弟子 (三)圣与智 (四)慎独与贵心 (五)心、性与情、才 二 论“可欲之谓善” (一)可欲与四端、四德 (二)广义的性、命与狭义的性、命 (三)“可求”与“可欲” 三 伦理原则与心性本体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门内之治”与“门外之治” (三)仁义内在于人的情感实存 (四)仁义内在与人性本善 四 德性良知之先天实存基础 (一)一个存在实现论的思想进路 (二)“气”、“才”之本体意义 (三)养浩然之气:由工夫证显本体 (四)结语 五 朱子心论及其对先秦儒学性情论的创造性重建 (一)儒学的提问方式与心性概念 (二)心性的结构——“心统性情” (三)心的本质内涵——“仁”为“心之德” (四)存在、活动与超越性——一场理论上的两线作战 六 彻底的儒家 (一)意欲、人心与生命本性 (二)直觉与心性本体 (三)理性与心性本体 七 圣与神之间 (一)“成心”与道的开显方式 (二)圣者通也 (三)施教之方 (四)结语 第二章 德性论与价值观 一 诚信观念与道义原则 (一)信、忠信、诚信 (二)“诚”为德性、伦理之基 (三)道德之自身价值与道义至上的原则 二 差序格局与“太和”理念 (一)保合太和 (二)拒斥平均化和同质化 (三)差序化原理 三 “学”何以能乐 (一)“学”的内容和目标 (二)下学而上达 四 爱的张力 (一)儒家所言“情”之类分 (二)四端(仁义之心)与七情 (三)“爱”的普遍性与等差性问题的凸显 (四)“爱”的两端及其中介 (五)结语 五 正德性与兴礼乐 (一)纠名实 正人伦 (二)知止于至善 (三)德性充盈与礼乐重建 (四)“道”与“言” (五)厘清德义内涵与德目系统 六 论儒家的王道精神 (一)从孔子论管仲谈起 (二)道义至上与事功成就 (三)论天人——国际关系中王道原则的超越性意义 (四)结语 第三章 儒学与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 一 国学——中国学术之家 (一)重提“国学”之意义 (二)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与赋义基础 (三)现代学术体制与“国学”的定位 二 “知止”三义与文化认同 (一)“同归”与“殊涂” (二)“知止”——“回到你自己” (三)“知止”三义 (四)认同与差异原则 三 文化的“无用之用”与儒学未来发展的契机和天命 (一)影响文化发展的功利因素 (二)由文化之“通”性义重新审视“全球化” (三)走出两个理论误区,培育三种文化意识 四 启蒙思想与文化重建 五 附录 (一)重建中国学术的通性基础 (二)儒学未来发展之展望 第四章 儒学与哲学研究方法 一 中国哲学的研究方式应有所改变 (一)哲学与哲学史 (二)思想生产与学术研究 (三)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的立言方式 (四)构建“属于自己”的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形态 二 学术的传承与思想的重建 三 共通性与共同性 (一)两种普遍性 (二)道通为一 (三)成己成物,道合外内 (四)由共通性引向超越的境域 四 正负方法与人生境界 (一)正负方法: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二)具体共相:概念、理智与直觉、体悟 (三)正负方法:“始终”、“先后”与“同时”、“本末” 五 附录 (一)儒学之“魂”的附“体”与新生 (二)《中国哲学概论》序言 (三)《教化与工夫》序 (四)以情应物的心物观 后序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教化视域中的儒学/哲学与文化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李景林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6122204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31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65 |
| 出版时间 | 2013-05-01 |
| 首版时间 | 2013-05-01 |
| 印刷时间 | 2013-05-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51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B222.05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1.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5 |
| 宽 | 167 |
| 高 | 16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