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蒙田别传(怎么活的二十种回答)
内容
编辑推荐

萨拉·贝克韦尔所著的《蒙田别传(怎么活的二十种回答)》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英语世界首部蒙田传记,被媒体盛赞为“过去十年最好的传记之一,也是最好的社科图书之一”。原书出版以来,先后折桂:2010年美国国家书评奖、2010年达夫·库珀奖;决选入围:2010年科斯塔文学奖、2011年马什传记奖。

内容推荐

萨拉·贝克韦尔所著的《蒙田别传(怎么活的二十种回答)》中“怎么活?”文艺复兴时期的哲人蒙田曾经这样发问,并透过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二十种解答。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答案,跟随《蒙田别传(怎么活的二十种回答)》,跨越四百年时空,与蒙田相会。

目录

导言

问:怎么活?

 米歇尔·德·蒙田:一个问题,二十种回答

问:怎么活?答:莫愁死。

 悬于唇尖

问:怎么活?答:细用心。

 马上动笔

 意识流

三、

问:怎么活?答:呱呱坠地即是福。

 米舒

 试验品

四、

问:怎么活?答:读得多,忘得勤,反应慢。

 读书

 迟缓健忘的蒙田

 少年的烦恼

五、

问:怎么活?答:在爱与失落中坚持。

拉·伯埃提:爱与僭主

拉·伯埃提:死亡和哀悼

六、

问:怎么活?答:善用计。

 小技巧和生活的艺术

 奴役下的蒙田

七、

问:怎么活?答:凡事存疑。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但这我也无法确定。

 动物和恶灵

 一架异常惊人的引诱机器

八、

问:怎么活?答:小店后面留一个里间。

 半边屁股

 实际职责

九、

问:怎么活?答:要合群。

 欢跃乐群的智慧

 开放、仁慈和残忍

十、

问:怎么活?答:从习惯的沉睡中醒来。

 这完全取决于你的观点

 高贵的野蛮人

十一、

问:怎么活?答:有节制。

 升降温度

十二

问:怎么活?答:守住你的人性。

恐怖

英雄

十三、

问:怎么活?答:开先例。

 巴洛克时代的畅销书

十四、

问:怎么活?答:看世界。

 旅行

十五、

问:怎么活?答:称职而不甚。

 市长

 道德反对

 任务和暗杀

十六、

问:怎么活?答:偶尔探究哲理。

 十五个英格兰人和一个爱尔兰人

十七、

问:怎么活?答:时时回头,从不后悔。

我无怨无悔

十八、

问:怎么活?答:懂得放手。

 女儿和徒弟

 编辑战争

 混音与迷惑

十九、

问:怎么活?答:平凡而不完美。

 平凡

 不完美

二十、

问:怎么活?答:生活会给出答案。

 不是结尾

蒙田年谱

致谢

出处

译后记

自古成功在尝试

试读章节

悬于唇尖

蒙田并非天生善于社交。在他年少时,每逢朋友们且舞且笑,畅饮不止,他却有时会郁郁地坐在一边。他的同伴们常常都认不出他:他们所熟悉的蒙田不是在与姑娘们调笑,就是为了某个新观点而与人激烈地辩论。他们也许会想,是不是自己说错了话,让他感到受了冒犯?事实上,蒙田后来在《尝试集》中坦言,在这种心情之下,他几乎完全忘掉了周围的环境。四周也许正是歌舞升平,但他心里却想着最近听到的什么令人不安的真事——也许有那么一个年轻人,几天前也参加了一场类似的盛宴,只是有些微微发烧,但还未等朋友们酒醒,他就突然死去了。如果死亡会玩这样的花招,那么蒙田自己与虚无之间,只隔着一层薄薄的纸。对失去生命的恐惧,使他无法享受当下的生活。

在他二十多岁时,蒙田读了太多的古典哲学著作,对死亡产生了难以摆脱的迷恋。死亡是古人们探究不止的主题。以西塞罗的话说,“哲学思考就是学会怎么死。”蒙田后来也将这句话作为了一章的题目。

但如果说这些问题是因年少缺乏节制而起,它们并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随着他步人而立之年,也许蒙田本以为自己会渐渐观察有度,但他却深感死亡的渐渐接近,而且显得愈发紧迫了。死亡从抽象变成了现实,无情地穿过他熟知而关切的许多人,渐渐朝他逼近。1563年他三十岁,他的挚友艾蒂安·德·拉·伯埃提(EtiennedelaBoetie)染上瘟疫而死。1568年,他父亲去世,死因可能是肾结石引起的并发症。次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夺去了他弟弟阿诺·德·圣马尔丹(ArnauddeSaint—Martin)的生命。蒙田自己当时新婚不久,第一个孩子活了一年零两个月,于1570年8月夭折。蒙田后来又失去了四个孩子。他的六个孩子中,只有一个长大成人。接连失去亲人,死亡的威胁不再模糊,但这也更使他不安。他的恐惧一如既往地强烈。

最使他痛苦的莫过于失去拉·伯埃提了。蒙田爱他胜过爱任何人。但最使他震惊的当属弟弟阿诺的死。阿诺年仅二十七岁,在一次打“掌球”‘时,被球击中了头。球的速度应当并不很快,因为他当时没有任何反应。但五六个小时后,他突然失去意识,随即丧生,死因可能是脑血栓或是脑溢血。谁都不曾料想,被球打中脑袋,就会夺去一个健康人的生命。这没有任何道理,甚至比那个发热死去的年轻人更使他感到自己遭受的危险。“如此平凡的例子频频从我们眼前经过,”蒙田在谈到他弟弟时这样写道,“死亡几乎每时每刻都扼住我们的咽喉,我们怎能不去想它?”

他无法逃避死亡的思考。但他也不愿逃避。他仍然深受这些哲学家的影响。“让我们时时去思考死亡,”他在一篇早期的文章中如此写道:

让死亡全然存在于我们每时每刻的想象中吧。当马儿绊足,瓦片跌落,抑或是被针尖轻轻刺痛,我们当立即推敲:啊,如果这便是死亡呢?

蒙田最喜欢的智者们——斯多葛派——曾说道,如果你时时思考自己的死状,那你就永远不会被死亡逮个猝不及防。如果知道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就应当能毫无畏惧地生活。但蒙田却正好相反,他越去想自己和朋友可能遭遇的灾祸,就越无法冷静下来。即便他勉强而抽象地接受了这一思想,他也无法将其付诸细节。他脑海之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伤病,或者人们在他灵前哭泣的场景,也许还有亲友们那“熟悉的手”触及他的眉间,向他作最后的道别。他想象这世界逐渐缩小,远去:他的遗物被整理起来,他的衣物被分送给朋友和仆人。这些思绪并未使他获得自由,反将他深深地囚禁了起来。

值得庆幸的是,在他四五十岁时,蒙田终于从这牛角尖里解脱了出来,心情也轻松了不少。在这期间,他写出了最为流畅、最热爱生活的文章,过去那种病态的情绪也近乎一扫而光了。我们之所以知道他的这一过去,是因为他将其录人了书中。这时的蒙田拒绝为任何事担心。死亡只是人生末尾短暂的不适,但绝不值得为此焦躁不安。他从一个郁郁寡欢的青年,变成了最为无忧无虑的中年人,以及一位最善于生活的大师。使他病愈的良方,正出自于症结本身:一次与死亡的正面邂逅,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年危机迫使他动笔,开始写《尝试集》。

蒙田与死亡的这次会面发生在1569年或1570年岁初的一天。具体的日期已无从考证。那天他出门骑马,这是他常常聊以散心的方式。

他当时大约三十六岁,觉得有许多事情需要逃避。父亲死后,他便承担起照料多铎涅(Dordogne)家族庄园的责任。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直到今日仍到处是大片的葡萄园、绵软的山陵、村庄和树林:但对蒙田来说,这无不是责任的重担。在庄园里,总有人拉他袖子,向他提出种种要求,或指摘他的不是。他是这里的老爷,样样事情都得找到他。

幸运的是,他总有逃避的理由。蒙田从二十四岁起就成为了波尔多的判案执事。那是地方的首府,离庄园约三十英里——因此他总有理由往波尔多去。其次便是蒙田庄园上较为偏远的葡萄园,三三两两地散落在数英里之外,如有需要随时可以到那儿去。他也偶尔前去拜访当地其他庄园的邻居——处好邻里关系当然重要。天气好的时候,蒙田总能以这些事务为由,在树林里骑马。

在林间的小道上,虽然有仆人和朋友相伴,但蒙田总可以任由思绪彷徨。十六世纪的人们很少独自出行。但若觉得谈话无聊,他总可以在马肚子上踢上几脚,逃到前面去;或是盯着树叶间迷离的阳光,做他自己的白日梦。他也许在想,柏拉图说男人的精液出自脊髓,这是真的吗?鲫鱼会不会真有那么大的力气,可以吸上一条大船,拉得它不可动弹?还有前几天他在家里看到的那桩怪事:一只猫聚精会神地盯着树上,过了一会儿,一只死鸟就从树上落到了它面前。那猫儿有什么本事?这些疑问总是那么吸引人,蒙田有时都忘了脚下的路,或是旅伴们又在干什么。P15-18

后记

在翻译这本蒙田传记之前,我对蒙田的了解,不过限于大学里一门法国历史课上寥寥的几句话,知道此人是法国文学史上诸多牛人之一。但考试一完,就稀里糊涂地全忘记了,只依稀知道此人写过一本《Essajs》,由这个题目生发出来的洋作文,是身边几乎所有的同学们从小到大写不完的八股,因此提到此人的名字,还能引起许多隐隐的愤恨。但这本书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一概不知。

在这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第一次接触了蒙田。但这一接触,就得彻底动用各种语言的各种版本,电脑上各种朝代的各种辞书随时待命,动不动还得为了一个小问题,钻进落满灰尘的学术论文的旧纸堆里。这是多大的遗憾!蒙田自己就说,没有快乐的事情,他才不干。为了求甚解而伤神,也绝非他的风格。要是给蒙田看见了,我的这种阅读方法,一定要被他批判抑或是蔑视了。我只恨从这只言片语里尝到了一点甜头,而不能就此一把丢下手里的活儿,找一本《Essais》躲在被窝里,或是蹲在马桶上看个痛快——用这样的方式来读蒙田的书,他一定不会有意见。

《Essais》这本书,中文应该叫什么,是一件挺伤脑筋的事。有的翻译成《随笔》,有的翻译成《散文》。但我总觉得就此丢掉了那大胆又小心的“尝试”,实在很可惜。蒙田写这书的时候,依他的脾气,大概没有新立山门,创造文体的意图。虽然后来效法者众,推他作了随笔派的开山祖,但我觉得用这样一个后人的文体来套他的题目,他大概要在棺材里翻跟斗了。我偏好《尝试集》这种翻译法。不仅是题合本意,而且中国有一个胡适之,也给自己的那本开创性的作品,取了这样一个题目。我先前想当然地以为,胡适之的题目,大概是受了蒙田的启发,因此该算是名家的译文了?但后来发现胡适之自己的讲法是,他的题目取自陆游的一句诗:尝试成功自古无。这样一来,我就愈发放不下这个中西贯通的题目,因此本书一概以《尝试集》称呼之。

本书所引的《尝试集》原文,全部依照EditionVilley-Saulnier以及波尔多本的手稿影印译出。芝加哥大学的蒙田计划(theMontaigneprojiect)将这些资料都无偿放在网上供人利用(http://WWW.lib.uchicago.edu/efts/ARTFL/projects/montaigne/),对我来说是极大的方便。

参考书方面,蒙田的原文,主要参考了芝加哥大学罗曼语言文学系提供的Dictionnairesd'autrefois,综合了十七世纪以来各个时代的法文辞典。书中涉及的希腊文、拉丁文,一般都保存了原文。其注释主要参考了英文版的Brill'sNewPauly和《牛津古典辞典》。

关于人名、地名的译法,一般按原文语言的惯例处理。涉及基督教的内容,考虑到当时的天主教背景,除了一些个例之外,均以《思高圣经》或罗马教廷的官方译法为准。

书评(媒体评论)

难以想象还有另一部关于蒙田的传记,比得上贝克韦尔的著作。

——《哈珀杂志》

对于大师的哲思,这是一本耀目、亲切而慷慨的导读

——《科克斯书评》

杰出的构思与布局,刻画细致入微……绝对能让下一代爱上蒙田的作品。

——《星期日泰晤士报》

不凡成就……缜密而又充满启示的写作架构,宛若奇迹降临,这来自于贝克韦尔对历史观点的睿智呈现。

——《波士顿环球报》

一部杰出的传记作品,更是一场跨世纪的愉快对话。

——《纽约时报》

从蒙田势若洪流的随笔散文中,巧妙地萃取出人生的指南……

——《卫报》

本书是蒙田作品最好的伴读,而其自身即已堪称杰作。

——《旧金山书评》

贝克韦尔的文字充满活力,生动地描述了蒙田这位文艺复兴巨匠的思想与其身处的世界

——《每日电讯报》

清晰地将蒙田作品中生动的轶事洒上新意……

——《纽约客》

朝气蓬勃,充满吸引力,点燃了人们阅读蒙田的热情。

——《每日邮报》

绝佳的著作,充满创意与魅力,完整、崇高且机智。

——尼克·霍恩比(NickHornby)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蒙田别传(怎么活的二十种回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萨拉·贝克韦尔
译者 朱沉之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849533
开本 16开
页数 3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6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55.1
丛书名
印张 2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11-6763
版权提供者 Sarah Bakewell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5:4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