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发现空气的人(普里斯特利传)/当代科技名家传记系列/哲人石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史蒂文·约翰逊编著的《发现空气的人:普里斯特利传》是一本历史类专著,介绍了启蒙运动和美国革命,既描述了地球上的碳循环,也描述了火药的化学特性,还介绍了咖啡馆在欧洲文化中的兴起,以及两个朋友因受历史逼迫而互相背叛的情感动力学。为答复为什么有些观点可以改变世界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借助化学、社会史、传播学、生态系统学、地质学中的知识。上述那种连接的情感与我们专业知识文化的原则相违背,但它却是普里斯特利、富兰克林、亚当斯、杰斐逊及其同伴的第二天性。这些人就是我们的根。本书试图还原他们的本来面目。

内容推荐

史蒂文·约翰逊编著的《发现空气的人:普里斯特利传》介绍了约瑟夫·普里斯特利一生。他是18世纪英国的邀进思想家、科学家、神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门徒,托马斯·杰斐逊的朋友和导师。他分离出了氧气,发明了生态系统科学这个概念,与人合创了一位教会,并在美国知识领域的发展中发挥了某些关键作用。《发现空气的人:普里斯特利传》是一个有关重大历史变革的故事,涉及天才和友谊;这是一个未被歌颂的英雄的传记,介绍了那些可改变世界的观点,而这些观点重塑了我们对史上最重要事件的理解。

目录

序言

致谢

前言 漩涡

第一章 电学家

第二章 玫瑰和龙葵

第三章 插曲:一座煤之岛

第四章 狂野的气体

第五章 宇宙中的一颗彗星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电学家

伦敦咖啡馆在圣保罗大教堂的院子里,离大教堂不远,经常顾客盈门,总是挤满神学院的学生、书商、仪器制造商等。它虽然离大教堂很近,但仍是伦敦某些最知名异教徒的聚集之处。这些人来此处见面,一定是为了某种纯粹的快感:在伦敦最威严的圣坛附近探讨宗教正统的局限。每两个星期的周四,总有一群自由思想家(其创始者之一富兰克林后称其是“诚实辉格党人俱乐部”)在这里聚首,开始漫长的、乱哄哄的聊天。在现代科学文化中,尚没有与之完全一样的情况。(企业会议的深夜酒会可能与之最类似:在咖啡因、酒精和尼古丁的混合刺激下,大家分享着关键的、可能有极大好处的信息。)英国传记作家博斯韦尔(Boswell)曾几次参加这种集会,并就该经历写道:

参加者有宗教人士、医生和其他职业的人……(包括)就伦理问题写文章的普赖斯(Price)先生……桌子上有红酒和鸡尾酒。有一些人抽烟斗。谈话都蛮正式的,有时很理性,有时挺愤怒。晚上9点时会供应威尔士兔肉和苹果酥饼、波特酒和啤酒。

1765年12月19日,普里斯特利在这个咖啡馆坐下,开始了一场将改变他一生的谈话。伦敦是五光十色的,商店里布满了最新的科学设备,各种皇家学会都致力于先驱性的科学研究。普里斯特利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来这个大都市也有一个目的:推销他要写一本书的想法。这也是他首次参加这个诚实辉格党人的聚会的原因。

普里斯特利这时32岁,是一个友善的、有自由思想的牧师和学校教员。当时他的事业一直很坎坷。[他第一次来伦敦是10年前,那次他在这里与一位言语治疗师安吉尔(Angier)先生足足待了1个月。这位安吉尔先生声称“可治愈一切言语缺陷”,并要求花钱听他课的人都发誓不泄露他的技术。]普里斯特利1733年出生在利兹郊外约10千米的一个叫菲尔德海德的小农庄。他的家是一个大家庭,不信奉英国国教,而那时英国国教与持异见者之间正发生着激烈的政治和意识形态之战。即使是处在那种非正统的氛围中,普里斯特利还是设法有所突破:在他19岁时,约克郡赫克蒙德怀克独立礼拜堂把他辞退了。被家庭中那种严格的加尔文教派氛围隔离后,他在20—30岁时一直在尼德姆镇和楠特威奇镇的异端小型集会上布道。他就基督的神圣性提出了标新立异的理论,这颇令一些教区居民感到不快。

楠特威奇的宗教集会只有60人经常参加,于是,普里斯特利就有了很多空闲时间。他在镇上开办了一所很小的学校,每周给30个男孩上6天课。在这期间他开始写文章,就意识形态问题写一些短篇论文[他喜欢的主题是:对传道者保罗(Paul)的邪恶扭曲],并送给一些导师看。然后,他会把这些论文收集起来,以便日后修改。这些文章后来读者甚多,他出版的第一本书也同样激进,尽管那是有关一个似乎不那么惹人争议的主题。该书书名为《英语语法基础》(The Rudiments of English Grammar),是最早系统总结英语结构的著作之一,而那时学者们早已长期致力于系统总结拉丁语和希腊语的结构。[两个世纪后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再次运用了普里斯特利把富有革新精神的语言学家的学识与犀利的政治作品相结合的记述方法。]

《英语语法基础》一书的出版,使普里斯特利有机会在沃灵顿学院当上了教师。该学院是约克郡一所有名的异教徒学校。起初他只管教语言(他精通6门语言),但是很快他开始讲现代史和政治学——这在一所一直研究呆板的语言之动词变化的学校,完全是最新的课程。普里斯特利来沃灵顿的第一年就与玛丽·威尔金森(Mary Wilkinson)在威尔士的雷克瑟姆结了婚。玛丽的父亲是企业家,在雷克瑟姆开了一个钢铁厂。普里斯特利在回忆录中写道,他的婚姻“是合适且幸福的结合体,我的妻子是一个有极佳理解力的女人(阅读使她的领悟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她刚毅、坚强,非常友善、仁慈,很为他人着想,极少想到自己”。

在楠特威奇生活的那几年里,普里斯特利对科学有了业余爱好者的激情。尽管生活拮据,但到18世纪50年代末时,他已攒钱买了一台气泵和一台“电动机”。这两台设备加上一个精确校准的刻度表,在当时都算是最新的科学工具了,它们在后来几年以不同方式帮他完成了重要的科学创新。他在到沃灵顿学院工作时,已成为科学迷。用当时时髦的术语说,他已成为了业余“自然哲学”家。  。

和很多同时代的人一样,他首先喜欢的是电。为理解电在18世纪中叶知识分子想象力中的重要性,就要先理解是什么不寻常的融合使它如此令人着迷。通常说来,宇宙中的一种基本的力刚被科学界理解时,会存在一个时间间隔,即依靠它而存在的科学所产生的热门技术在时间上落后于对它本身的了解。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并没马上导致市面上出现一大批依赖这一理论的产品。即使在今天这个加速化的世界中,在沃森(Waston)和克里克(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后,至少也需两代人的时间才能产生。DNA检测这样的主流技术。但对于电来说,这两种现象重叠了:发现自然中最基本的一种力的同时,也发现市场上马上涌现了很多令人着迷的家用电器。发现电的令人敬佩的科学天才突然出现了,市场上各种各样的电器也突然出现了。

P9-11

序言

在我开始写这本书的前几天,电视上播放了一个节目,是记者采访竞选美国总统的一位主要候选人。记者问他是否相信进化论,他以一种轻蔑的幽默口吻说:“我要竞选美国总统,可你竟然问我这个问题,有意思。我不准备写一本八年级的科学课本。我在争取机会成为美国总统。”

这话很好笑,但这个玩笑仅在特定的智识语境中才有效果。这段话若要说得通,说话人必须与听众有一个基本共识:“科学”是某种专业的知识领域,政治领袖无需了解它也可办好自己的事。想象一下,如果一位总统候选人在别人问及其外交经验时,声称自己是要竞选总统,不是要写国际事务教科书,那会是什么样子,这个玩笑恐怕就不可笑了,因为我们都认为,有外交政策专长,是当总统的核心资格。但是科学呢?科学是由科研人员负责的。

我一直记着这段话,且本书的中心内容表明,这段话的基本假定从根本上就是有误的。如果本书的故事有一个总的寓意的话,那就是知识成就的关键领域不应互相隔离,不应只交给专家管理,政治可以并且应该蕴含科学的灼见。本书的主人公处于这样一种氛围中,即各领域(政治、哲学、宗教和科学)的观点在彼此之间都可轻松传播。本书的主人公一化学家、神学家、政治理论家普里斯特利,一生都在这些不同的领域中耕耘。但是,该故事的其他中心人物——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in)、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杰斐逊——表明了,“八年级教科书”一说尚有其他解读。肯定地说,这种解读是反知识的,但从竞选总统的意义来说,它是更具煽动性的。这种解读肯定是非美国风格的。

在传奇式的互相通信的最后14年中,杰斐逊和亚当斯共写了165封信,反思了彼此间的合作和争吵。在这些信中,他们提到富兰克林5次,提到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3次;他们共同的朋友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仅被提到2次;相比之下,普里斯特利这个仅在美国待了10年(他人生的最后10年)的英国人,他的名字却被提及52次。仅这个统计数字就表明,普里斯特利在这两位开国元勋心中是多么重要啊!一方面是因为,他在杰斐逊与亚当斯争吵及和好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世界观对这两人有着深远的影响,正如此前30年他的世界观曾深刻影响了富兰克林一样。然而在今天,当最热门的文章谈到当年美国革命的一代人时,并没有提及普里斯特利,仅把他当成一个脚注。本书试图展示:普里斯特利为什么被当时那些风云人物如此看重——不仅在刚刚诞生的美国,而且在英国和法国也同样如此。本书与其说是普里斯特利的传记,不如说是他观点的传记。这些观点是联想和影响的连接,使他了解了科学、信仰和社会方面的史诗般的变化,也了解了英、美两国历史上某些最黑暗的暴民暴力事件和政治压迫事件。

普里斯特利和他同伴的故事现在令我们如此着迷,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积极参与了多个领域的革命:政治、化学、物理学、教育及宗教。我写本书的部分目的就是要搞明白一个问题,即这些革命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有些杰出人物同时参加了好几个领域的革命。我认为,这个问题不能在单一经验的层面上回答;用纯个人传记的写法,只写这个伟人及其同伴的个人生活是不公道的;以宽泛的社会运动的角度,集中地描述知识领域的变化也是不公道的。于是,我采取的办法是,通过多个层面和领域来回答上述问题——正如普里斯特利及其同伴一生所做的那样。因此,本书是一本历史类专著,介绍了启蒙运动和美国革命,既描述了地球上的碳循环,也描述了火药的化学特性,还介绍了咖啡馆在欧洲文化中的兴起,以及两个朋友因受历史逼迫而互相背叛的情感动力学。为答复为什么有些观点可以改变世界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借助化学、社会史、传播学、生态系统学、地质学中的知识。上述那种连接的情感与我们专业知识文化的原则相违背,但它却是普里斯特利、富兰克林、亚当斯、杰斐逊及其同伴的第二天性。这些人就是我们的根。本书试图还原他们的本来面目。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被长久遗忘的国父……在美国创建200多年之后,建国时期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作用,早已基本排定。但是在《发现空气的人》这本书中,约翰逊认为,普里斯特利是这方面的一个关键人物……美国最早宣扬希望和变革的人。

——《新闻周刊》(Newsweek)

如果有一个人体现了启蒙的开明精神,他就是约瑟夫·普里斯特利。他使有着忧郁和焦虑之情的开国之父们充满乐观和希望;尽管他是英国人,但仍然是最早的美国乐观主义者。约翰逊写的这部传记,讲述了普里斯特利做实验的故事,同时也分析了科学和文化进步的理论,使人觉得它几乎像普里斯特利本人一样充满创造力和令人愉悦。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约翰逊是后分类时代的一个标志。本书以普里斯特利作为故事的支点,而故事本身又融合了“科学、信仰、革命和美国的诞生”等多种元素。使该书充满生机的是,约翰逊描述了一个系统,普里斯特利及其同时代人在这个系统中找到古典科学的特点;不仅如此,他还拿该系统与后来的一些系统对照,使人可理解物质世界,并向科技爱好者说明我们与科学的古典时代已有多大不同……这种“长焦”的方法使该书成为一件理解我们今日之境况的工具,并且使其令人感到满足……才华横溢。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令人兴奋……和普里斯特利一样,约翰逊也是一位博学者……为了解释为什么一些观点能在全世界流行,他利用了很多学科:化学、社会史、地理学,甚至生态系统学。

——《洛杉矶时报》(Las Angetes Times)

这本书不仅仅是常规的历史或传记作品,它更像是一个有关观点史的案例研究,并且暗示着一种更宏大的分析理论。约翰逊是一个涉猎范围极广的人,对令人困惑的事实很感兴趣,对探寻支撑社会现象的基本结构有罕见的热情……对所有美国人来说,现在正是拥有一点约翰逊和普里斯特利那种无法遏制的希望的时候。

——《沙龙》(Salon)

我们今天难得听人提到普里斯特利,但过去可不是这样:在杰斐逊和亚当斯的通信中,他们有52次提到了普里斯特利,而提到华盛顿才3次。约翰逊用本书出色地解释了这是为什么……普里斯特利成就颇丰,而他对植物和氧循环的研究使他名声不朽……本书真的是引人入胜。

——《俄勒冈人报》(The Oregonian)

约翰逊的思考方式令人惊奇,读者因他广泛的兴趣而受益。这本书标志着他重新回到了文化史……他那天马行空的思想和玩世不恭的智慧,颇为有趣且引入思考。

——《西雅图邮讯报》(Seattle Post—Inteelligencer)

约翰逊通过普里斯特利这个多棱镜,折射了启蒙思想的几乎每一道光芒。

——《西雅图周刊》(Seattle Weekly)

我们生活在一个令人烦恼的时代,它充斥着发生经济大灾难和科学政治化的种种迹象。现在恰恰是该学习普里斯特利的时刻,因为他经历过骚乱、迫害及其他苦难,却从未怀疑世界是朝向自由和知识增长的方向发展的。

——《纽约邮报》(Neu,York Post)

这本书对普里斯特利的一生有引入入胜的介绍。约翰逊对自己惯常的长焦手法,用得效果非凡。对于文化和科学相互交织的关系而言,这又是一本内容丰富、可读性极强的佳作,而约翰逊作为一个细心的历史学家,对令人困惑及可能棘手的问题,从来不给出容易的答案。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普里斯特利是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其兴趣和技能涉及科学、宗教和政治领域。科学作家约翰逊把这三个主题编织在一起,并且描述了它们如何影响了普里斯特利的一生、早期的美国和美国的开国元勋们。约翰逊把这个故事讲得通俗易懂,也鼓励了读者去思考在今天应如何看待这些主题。

——《图书馆周刊》(Library Journal)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发现空气的人(普里斯特利传)/当代科技名家传记系列/哲人石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史蒂文·约翰逊
译者 闫鲜宁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855602
开本 16开
页数 1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4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16.13
丛书名 当代科技名家传记系列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9
15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0: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