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课本上学不到de生物学(Ⅱ)/初中科学拓展阅读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此曲只应天上有

用一台录音机把自己唱的歌录下来,你一定会大吃一惊:这怎么会是我的声音呢?可是身边的朋友却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还奇怪你为什么那么惊讶。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录音机录下的声音和自己说话的声音不一样呢?让我们先从“乐圣”贝多芬说起。

1770年,贝多芬出生于德国一个普通平民家庭。他从小酷爱音乐,年幼就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但近而立之年时,不幸降临到他身上——他的听觉日渐衰退。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一度竭力掩饰自己的病情,直到1800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惴惴不安地把这件事写信告诉了好友:“你的贝多芬可怜至极,我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听觉对任何人都至关重要,耳聋对音乐家来说更是灾难,贝多芬痛苦极了,甚至想到过自杀,连遗嘱都写好了。但是,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终于战胜了痛苦和绝望,他认为“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头苦干”,“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决心坚强地活下去,把自己的音乐才华献给人类。

据说,贝多芬邀请机械师为他特制了_个助听器来帮助作曲。开始,他戴上助听器,还能隐隐约约听到一些微弱的声音,但是渐渐地,助听器也不管用了。他又请人为他特制了一支小木棒,他将这支小棒的一端插在钢琴共鸣箱里,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利用小木棒的震动,来察觉音调,帮助作曲。就这样,贝多芬在耳朵全聋、健康恶化、生活贫困等肉体和精神饱受折磨的情况下,以顽强的意志创作了《第九交响曲》等一批伟大的传世之作。

听了贝多芬的故事,我们不禁为他与耳聋做斗争的毅力、对音乐的执着追求所感动。但他为什么能用小木棒“听见”音乐呢?原来,由声源振动产生的声波,经两条途径传人内耳: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由三块听小骨组成的听骨链进入耳蜗,这一条声音传递的途径被称为气传导;声波直接引起颅骨的振动,再引起位于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的振动,这被称为骨传导。贝多芬主要是利用了声音的骨传导,“听”到了音乐。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上面那个问题了。我们说话或唱歌时,声音在空气和耳中传播,别人听到的是气传导的声音;而我们自己听到的,是气传导和骨传导的声音的“混合体”。声音在空气和耳中传播时,音量和音色都会产生变化,而骨传导时音量和音色的变化相对很小,于是,同样是一个人的声音,别人听到的和自己听到的就大不一样了。而录音机录下的,只是气传导的声音,跟别人所听到的是一样的。此外,由于别人通常是在我们嘴巴前方接收声音,而我们自己的耳朵永远在我们嘴巴的后方接收声音,这也会引起差别。

舌头上的美食家

人们常用“三寸不烂之舌”来形容一个人能言善辩。人的舌头确实长3寸左右,约为10厘米长。舌头非常灵活能干,能帮助发音、帮助咀嚼和吞咽。当然,它最大的本领还是“品味”。

对着镜子伸出自己的舌头,会看见在舌头表面密布着许多小突起,形同乳头,称为“舌乳头”。在每个舌乳头上面,有长着像花蕾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味觉感受器——味蕾。人吃东西能品尝出食物的滋味,就是因为舌头上有味蕾。人吃东西时,通过咀嚼及舌、唾液的搅拌,味蕾受到不同味物质的刺激,将信息由味神经传送到大脑味觉中枢,便形成了各种味道。

味蕾主要分酸、甜、苦、咸4种类型,每一种感受一类味道。感受酸味的味蕾比较多,主要分布在舌头两侧的后半部分;感受甜味的味蕾,大多分布在舌尖,因而吃的东西甜不甜,只要把舌尖伸出来,舔一舔就知道了;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头根部;感受咸味的味蕾,分布在舌尖和舌尖两侧的前半部分。虽然舌头能感受的味觉只有4种,但是其他味道如辣味、涩味等,都能由这4种味道组合而成,难隆人们把味蕾称为“舌头上的美食家”。

 现在已经发现,不光舌头上有味蕾,口腔的腭、咽等部位也都散布着味蕾。有的人装上假牙以后,吃东西时就不如原先有滋味,正是因为假牙的牙托将上腭的味蕾挡住了。

我们平时都有这样的感觉:吃了糖之后再吃别的甜食会觉得不太甜了,这就是味觉的适应现象。但适应了某一种味道之后,对于其他的味觉无影响。例如吃了糖之后对会甜味产生适应,但对酸、苦、咸的感觉不会受到影响。

在不同的温度下,味觉会发生一些变化。在37℃左右觉得东西最甜,例如,吃融化的冰激凌时会感到甜得发腻,未融化的却很可口。而对于苦味的汤药,温热时还可以下咽,一旦冷了就会觉得苦不堪言,因为温度升高会使苦味减弱。咸味也是如此。只有酸味比较稳定,在10—40℃时都不会发生什么大变化。

P12-15

目录

导言 生物学构筑的奇幻世界

1.感官谐奏曲

2.我思故我在

3.小物质,大效用

4.病与药

5.健康防线

6.为什么猪生不出象

7.长得与父母不一样

8.DNA的功与过

9.人类从哪里来

10.过去,现在,未来

11.地球家园

12.科学道德

序言

在有趣的阅读中提升素质

学习科学,可以是一件痛苦的事,也可以是一件愉快的事;可以为了对付考试,也可以为了提升素质。在这“两极分化”中选择哪一种,取决于学习者的立场和目标、学习的心态、学习方法;取决于现有体制和环境的有形与无形的制约;也取决于教材和学习材料。当然,这些影响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和学习目标的各种因素彼此也会相互影响,不过,如果选择一个相对现实的做法,编写理想的教材和学习材料会是积极且可行的起点。这套“初中科学拓展阅读丛书”,就是这样的努力之一,它的目标,就是让学习成为上述“二分”中积极的一方。

在对科学的学习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一环,当然课前的准备、课后的复习也同样重要。不过,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凭此要达到所有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也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有课外学习的补充。然而,课外学习的补充,不应该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应该是充满乐趣的,是在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之上的知识范围的延伸、相关思考的拓展和素质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这几个方向上,这套“初中科学拓展阅读丛书”恰恰是符合的,可以让学生在愉悦中进行轻松有趣的阅读并有所收获。这正像《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教育设定的目标之一:“由于对自然界有所了解和认识而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

随着素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新课程标准中,也越来越强调能力,注意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关注科学方法,关心科学的前沿进展。然而,在这种更具开放性的学习中,课本不可能面面俱到,任何一位教师也不大可能完全熟悉和充分了解扩展的所有知识。集合各有专长的专家们的优势,为课程学习的课外阅读提供相对更充分、更广泛、更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也更能以相对通俗、有趣而又准确的方式来表达的拓展性学习资源,就是此套丛书的目标之一。

不过,现实地讲,我们也得承认,现在社会上应试教育的压力仍然很大,虽然我们追求的理想是素质教育,但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全达到理想而彻底摆脱应试教育还是相当困难的事。想要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达到一种相对恰当的妥协,既不放弃理想,又不无视直接涉及学生发展的现实约束,这无论对于教师、教材和课外阅读材料的编写者,还是对于学习者,都是很大的挑战。这套丛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游离于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的知识点之外,而是从其中的若干知识点出发,进行了适度的扩展延伸。以这样的并不极端的方式,它既有提高阅读者科学素养的功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下考核学生的应试需求有所满足。不过,重要的是,它绝不只是以应试为目标,希望它的读者们也能意识到这一点。

就学习科学,以及学习别的学科而言,都有一个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统一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发展,满足当下仍以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固然是一种现实的需求,但这仅是一种短期的发展需要,从更长久的发展来看,学习者的素质是更大的“后劲”。学习合适的材料,并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这两者都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希望这套丛书的读者能够意识到这一点,能够在阅读时,不只是注意到具体知识内容的扩展,更能同时注意阅读所带来的进一步的个人思考。

最后,我们也希望读者意识到,关于科学本身和与科学相关的知识是无限的,这套丛书自然不可能囊括一切内容,它只是在课堂之外的有关科学的阅读的一个起点。

我们希望它是一个真正能够带来读者对学习科学的热爱的一个新起点。

刘兵

2012年9月30日于清华大学荷清苑

内容推荐

《课本上学不到de生物学(Ⅱ)》是“初中科学拓展阅读丛书”之一,由刘学礼、朱长超、王传超、陈志辉、岑少宇等主编。

美食在口,却为什么味同嚼蜡?贝多芬聋了,却为什么能用牙齿听到音乐?

为为变得更美而进行的“变脸”其实暗布杀机?恋人甜蜜的亲吻竟然足以致命?

中世纪肆虐欧洲的恐怖的黑死病,居然是蒙古大军的“生化武器”?

帮警察抓凶手,帮埃及法老“认亲”,DNA为什么如此神通广大?

不可一世的恐龙为什么会灭绝?没有敌手的北极熊为什么要呼救?

……

这些课本上学不到的生物学知识,《课本上学不到de生物学(Ⅱ)》将为你一一揭秘!

编辑推荐

“初中科学拓展阅读丛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现行教材拓展出去,把与教材知识点(概念、公式、科学家等)相关的内容,以科学读物的形式呈现,主要采取科学故事的方式,内容鲜明,富有吸引力,增加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将学习内容融会贯通。

刘学礼、朱长超、王传超、陈志辉、岑少宇等主编的《课本上学不到de生物学(Ⅱ)》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一些重要生物学概念的形成、重大的发明与发现事件,以及一些重要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及佚闻趣事。内容上既与教材紧密相关,又不局限于教材;形式上采用大量图片,图文并茂,全彩色印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课本上学不到de生物学(Ⅱ)/初中科学拓展阅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学礼//朱长超//王传超//陈志辉//岑少宇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855930
开本 16开
页数 1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8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34.913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3:2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