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竺可桢全集(第22卷)(精)》收录1917—1934年的竺可桢文稿640篇,是对《竺可桢全集》第1—2卷相应时间段已入编文稿的补遗。
从留美哈佛学子到国内名校教授,从操持中国科学社到执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竺可桢亲历了中国现代教育史和科学史上诸多重大事件,广泛接触到各界风云人物。文稿以信函为主体,大多为首次披露。
| 图书 | 竺可桢全集(第22卷)(精) |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竺可桢全集(第22卷)(精)》收录1917—1934年的竺可桢文稿640篇,是对《竺可桢全集》第1—2卷相应时间段已入编文稿的补遗。 从留美哈佛学子到国内名校教授,从操持中国科学社到执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竺可桢亲历了中国现代教育史和科学史上诸多重大事件,广泛接触到各界风云人物。文稿以信函为主体,大多为首次披露。 内容推荐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竺可桢全集(第22卷)(精)》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竺可桢全集(第22卷)(精)》收录1917—1934年的竺可桢文稿640篇,是对《竺可桢全集》第1—2卷相应时间段已入编文稿的补遗。 目录 编例 第22卷说明 1917年 说风[译文] 中国科学社修改总章草案通告 中国之煤矿[译文] 1921年 致杨铨函[撰《地文学》书稿] 中等学校地理教学法 1922年 致丁文江函[请代介绍地质学教员] 1923年 气象学[译文] 致丁文江函[社址房屋火灾保险,筹备理事会] 地质学及三大问题 国立东南大学地学系进行概况 亨丁敦与海丁二博士来华后之感言 致张其昀函[告校中火灾,劝静养身体] 致丁文江函[向地质调查所索赠标本] 致张其昀函[著述《世界地理》]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竺可桢全集(第22卷)(精)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竺可桢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2855503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769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984 |
| 出版时间 | 2012-12-01 |
| 首版时间 | 2012-12-01 |
| 印刷时间 | 2012-12-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1.274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Z427 |
| 丛书名 | |
| 印张 | 50.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249 |
| 宽 | 174 |
| 高 | 42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30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