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工人
内容
编辑推荐

《工人》是管新生、管燕草父女反映上海近现代工人阶级命运的长篇小说。小说叙述的时间跨度长达百年,力求体现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工人阶级的力量和命运。第一卷“天之光”写1906—1930,第二卷“地之光”写1930—1949,第三卷“人之光”写1949—2011。前两卷中的父子两代主人公都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如与革命者、国共两党人士、资本家、帮会人物,以及情侣之间的交往故事,生动地展现时代的风云际会和工人的遭遇命运。第三卷“人之光”的重点是写国企改革,三卷小说写的是祖孙三代至第四代的工人家族的生活和斗争。

内容推荐

作为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的诞生地,上海近百年来的历史,既是革命与战争频仍的历史,也是工业现代化和产业工人崛起壮大的历史。

《工人》一书通过一个工人世家祖孙几代的命运沉浮与爱恨情仇,以上中下三卷,百余年的时间跨度,近百万字的篇幅,展现了上海工人阶级萌芽、崛起、壮大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工人》由管新生、管燕草编著。

目录

自序

第一卷 天之光(1906—1930) 管燕草

第二卷 地之光(1930—1949) 管新生

第三卷 人之光(1949—2011) 管新生

《工人》后记

后记

试读章节

武家根是跟随着众多工友的步伐走出这间屋子的。

这是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幽暗的房间,坐落在弄堂最深处的拐角,很是隐蔽。这里现在成了工人夜校临时上课的地方,很多工友一下班便来到这里。武家根原本是不打算跑来上什么工人夜校的,在码头上扛一天的大包本来就够累的了,他之所以会出现在这儿,完全是因为跟他住在同一个阁楼的朋友:张小海,他是被生拽硬拉来的,今晚是他第一次来这里听课。

武家根小时候在苏北老家读过几年私塾。武家几代都是手艺人,在水闸镇上经营着一爿祖传下来的铁匠铺子,兴许就是凭着打铁的营生,家人才能勉强让武家根走进私塾先生的学堂。在他的脑海中尽是爷爷赤裸着上身打铁的画面,那被炉火映得通红的胸膛,不时顺着脸颊淌下的汗珠,偶尔滴在滚烫的生铁上,发出“嗤嗤嗤”的声响,而爷爷紧握铁锤的手是那样有力、厚实,手上的茧子一层层的,像一座座盘起来的小山丘。小时候,武家根最害怕爷爷伸手来拉住他的小手,那样会很疼。在他的印象中,爷爷、奶奶、母亲都是清晰的,唯独父亲,留给他的只有一个模糊的身影,他一直很努力地把那个身影小心翼翼地存放在记忆的最深处,似乎害怕有一天会被自己弄丢。然而,父亲说话的声音,走路的模样,甚至长相,对武家根来说是一片空白。母亲自他记事起便告诉他,父亲在他四岁那年去世了,而且母亲很忌讳谈及父亲,幼年时一次他无意地说起,竟惹得母亲躲进屋子偷偷地哭泣起来,从那时起他便知道“父亲”这两个字对母亲而言意味着的是悲伤和痛苦。若不是因为几个月前的一次突发事件,武家根至今仍然在苏北的那爿铁匠铺里安分守己地打着铁,又怎么可能千里迢迢地跑到上海来呢?那时,传言突然从做生意回乡的镇民嘴里逸了出来,说是在上海的马路上看到了武家根的父亲,一夜之间蓦地传遍了小小的水闸镇,传遍了乡里乡亲的心头,更打破了武家的平静,激起了武家人内心的涟漪。很快,它成为邻居茶余饭后偷偷谈论的话题,他们用一种异样的眼神有意无意地打量着武家人。武家根有很多次欲开口询问母亲,死去的父亲怎么会突然复活了?而且是在一个被唤作“上海”的陌生地方。但每次话到嘴边又被他硬生生地吞咽了下去,这样的局面足足维持了有半个月之久。直到那个黄昏,武家根至今都记得,那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黄昏,奶奶毫无先兆地将武家根拉到了身边,打量了他许久才开了腔,她说,阿根,去趟上海吧,把你爹给找回来。

武家根的嘴吃惊地张成了鸭蛋状,他难以置信地看着奶奶,他在一瞬间甚至怀疑是自己的听力出了问题。他回转过头看了看不远处正坐在床边的母亲,母亲此时正在轻拍着他的儿子武伯平小小的身子,她宛如什么也没有听见一般,很是专心地哄着孩子入睡。

奶奶又补充着说了一句,你爹并没有死,当年跟了一个外乡人走了,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奶奶说这话的时候,武家根注意到母亲拍打武伯平的手足足在空中停顿了好一会儿。武家根想了想,依然没有回过神。外乡人?究竟是怎样的外乡人呢?难道……是女人?他不明白为什么一家人都知道的事情却唯独要隐瞒他一个人?而且还隐瞒了这么多年!

他喃喃地开口叫了一声,妈?

半晌,母亲用一声低沉的叹息作了回答。

坐在一旁抽着旱烟的爷爷咳嗽着从板凳上站起了身,一边捶着腰,一边朝着里屋走去。

武家根看着母亲的侧影,一时无法看清她脸上的表情,他又唤了一声,妈……

母亲依然没有抬头,只听她说,你明天一早就走,船票给你买好了。

武家根正欲开口问有关父亲的事情,母亲又一次说话了,当年,他跟着一个革命党走了,这事,关系到一家老小的生死,不好说,镇上也没别人知道,只知道他是跟着外乡人去做生意了……

母亲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去睡吧,不早了。

武家根站在原地没有动,母亲的话在他的耳边低低地回旋着,他怎么也没有料到,父亲还活着,当年居然是为一个闹革命的外乡人抛下了母亲,抛下了幼小的他,抛下了爷爷奶奶,抛下了镇上的这个家。现在想来,家人对他守口如瓶并非毫无道理,若是不将真相隐瞒,幼年的他说不定就会告诉交好的朋友。即便是现在,“革命党”平素对他而言只是偶尔听乡里乡亲提到过,离得很遥远,他是在铁匠铺里长大的,“革命”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从来就没弄明白过。

就在他想着这些的时候,奶奶的声音又一次响了起来,别想了,睡去吧。若真是有缘做父子,便能找见,找见了,就让他回来看看他爹他娘,我们都这岁数了,也没几年活头了,他的心真那么狠啊……

奶奶一边叹着气,一边朝里屋走去。

奶奶说这话的时候,声音低低的,可是落在武家根心里却好像大铁锤打在生铁上一般,他的眼睛竟感觉到微微有些湿润了。

武家根也走向了里屋。他知道奶奶和母亲都是坚毅固执的人,所以他从小就特别听话,从不敢违背她们的意愿,既然一家人都让他去上海,他似乎也别无选择了。

第二天,天还不曾亮,母亲便叫醒了他。他一睁开眼睛就看到了母亲那红肿的充满血丝的眼,他猜想她一定是彻夜未眠了,而且还哭过。果然,她从一旁拿出包袱,说是已经为他收拾好了,里面有几双新纳的鞋,还有做好的干粮。听着她的话,武家根在心里责怪自已过于粗心,前几日他便看到她在灯下纳鞋底,原来早就开始为他准备着了。

P8-9

序言

有欲以文学样式为中国工人写史立传的人吗?

鲜有闻听。

耳濡目染的是,农村题材的长篇文本一如黄土地上的庄稼,长势凶猛,风乍起,吹涌后浪推前浪,一浪浪到沙滩上。

放眼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尽是农业文明发展史,源远流长,乃播种一切文学作品的肥沃土壤。

这原本怪不得谁,中国的工业社会委实来得太迟太晚。自1865年9月20日(清同治四年八月初一日)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于上海始,从而诞生了中国的第一代产业工人,迄今连头带尾仅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而已。先前,盘古开天地,历秦汉、经唐宋、过元明,皆为小作坊工场耳。

其实,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已经足够。

那,为什么工业题材的长篇小说直如凤毛麟角?

或许,因为不那么熟悉工厂生活,因为不那么知道工人在做些什么,在想些什么,在创造些什么?或许,因为过于描述绝大部分读者看不懂的生产过程流水线,鲜有成功之作,便知难而退?或许,还因为市场经济的大潮溅湿了人们的衫裤,眼中只剩下了天圆地方的“商品”,遗失了作品?

或许的或许的或许,这些理由统统不是理由的理由。

然而,总归要有人去做,哪怕一败涂地,哪怕悲摧不已。

当下,中国的农业社会正在向工业化城市化大踏步前进,在文学创作的朗朗乾坤中,“工人”的英雄史诗岂可或缺?

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尝试呢?

我们有长达四十余年工厂生活的积淀,我们有新生代作家与时俱进的创作理念。否则,对于以码字为命的我等之辈而言,岂不是一种不可宽恕的罪过?

即使这次尝试不那么成熟,不那么成功,我们也愿意自讨苦吃——因为喜欢,因为你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苦而无憾。

我们知道,天底下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写人,现在,只不过增加了一个字:“工”。

于是,从酝酿构思到搜集资料,从大纲到成书,历时十年又二载,我们终于完成了面前的这《工人》三部曲。

我们写了百年工人,终究,是写了一座不朽的城市:上海。

是为序。

2012年10月18日

后记

一直想写《工人》,但始终没能鼓起勇气。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对工人这个题材还没有十足和完全的把握,虽然前两年也写了一部工业题材的中篇小说《春似走马灯》,在杂志上发表并被转载了,知名作家和评论家为之写了评论,受到了圈内外的好评,但我觉得自己仍处于酝酿和积累之中。因为我知道,想要驾驭工业题材的长篇小说,终究并非易事。

然而,我的父亲却无比坚定,好多年前他便想写这个题材,这个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强烈起来,因为那是他所熟悉的生活,因为“工人”仿佛成为了他的代名词,因为他想为“工人”正名一些东西,“工人”似乎成了他的某种责任。

直到有一天,我看着书橱里端放着的那13本自己创作并出版了的长篇小说,心中不知为何猛然抽动——那些书大多是白领小说、青春文学,从我2000年出版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一个高三女生的日记》,到2011年的《偷窥男女的双重自白》。

我难道只能写青春文学吗?难道只能刻画我所熟悉的那些人物吗?难道我的作品只能给年轻人看吗?

不,一定不是这样!

我面临着转型。如同我们当下的时代,正处于大转型的关头。

好在,我已经有了《春似走马灯》的尝试,该是抛弃一切私心杂念的时候了!于是,我决定写《工人》,我决定写以前从未触及过的工业题材长篇小说,我决定突破和超越自己。因为任何题材的文艺作品,说到底,它的根本便是刻画人,揭示人性,展示人性的善或恶,尤其在当年那样一个轰轰烈烈的大时代,更能凸显人的本质,矛盾更为突出,冲突更为尖锐。如此一想,工厂忽然便成为了一个很给力的载体。我虽然没有在工厂做工人的直接体验,但我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方法间接接触了解工厂生活工人生活,比如去工厂下生活采风,比如书本,比如档案,比如当下在厂里做工人的朋友,还比如我那有着四十余年工厂生活积累的父亲。有时,劣势也会转化为一种优势,比如我可以不太拘泥于工厂,比如我可以不太拘泥于那些机器操作和工艺流程,于是创作的空间豁然变得很大。

何况,与父亲一同创作三卷本的工业史诗长篇小说,之前从未有过,以后也未必还会有,虽然我知道那注定了《工人》三卷本会风格迥异。但风格大相径庭,岂不恰恰可以体现我们旨在凸显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语境变化吗?这,也正是我们的追求所在。

下一个决心很容易,但是,将决心变为作品,就有些难度了。

因为我所要描绘的那个年代太过久远,自1906年到1930年,这期间的中国经历了清王朝的覆灭,民国的成立,中共一大的召开,五卅运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那时候的上海工人中有无产者,有破产农民,有革命者,也有帮会成员……

在着手创作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当然我根本无法采访到当年直接参加过上海工人运动的同志,只能从大量的历史资料中寻找素材和线索,形成构思。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那便是创作这部小说能让我重温上海的历史,重温工运的历史,重温中共的党史,完全是一个向历史致敬的难得机遇!好在我以前创作过长篇电视连续剧《南下》,去往上海警备区司令部采访过不少老首长、老革命、老军人以及中共上海地下党的老领导,有过些许的积累。

随着构思的成熟,那些我想要在《工人》中塑造的生活在那个时代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也开始逐渐清晰起来,我发现自己的欲望也变得愈来愈强烈——我要通过手中的笔刻画、描绘那些工人形象,因为有一点是相通的,他们和当下的年轻人一样,怀揣着梦想和激情来到上海,因为上海原本就是一个给人们展示梦想的城市!

是啊,一群生活在底层的鲜活小人物,一段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和一座东方的大都市,那便是我想要写的。我甚至可以感觉得到他们在这座城市度过了他们的青春岁月,他们在这里真实地活过,爱过,恨过,哭过,追寻过,执著过,挣扎过,欢笑过,更奋斗过。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她自己的文化特质。我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我文化的根也牢牢地扎在这里。我和每一位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一样,每天都呼吸着上海的空气,行走在上海喧哗的大街小巷,穿梭于拥挤的上海地铁车站……这是当下的上海,然而上海有着她特有的记忆——她曾经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源地,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红色圣地,她,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然而,那些红色的记忆却常常被文艺作品中的“百乐门跳舞厅”、“帮派械斗”等旧上海的形象等同、替代。

我觉得,作为作家原本就肩负着书写城市的历史使命,这是这个职业与生俱来的,即便已被当下的很多作家所遗忘。当然,之所以被遗忘有很多的因素,譬如:市场有吗?读者在哪里?销量如何?

我知道,选择写工业题材,况且是工业题材的长篇小说,多少有点“吃力不讨好”的意思,它面临着创作难、出版难、市场更难的局面,而那些都市情感类、悬疑魔幻类、宫廷穿越类等题材的小说一不小心便畅销了起来,谁都想“不吃力又讨好”,于是才发展到了今天——工业题材的长篇小说处于越来越艰难的困境。

所以,在这里我们要由衷地感谢上海文化基金会的资助!感谢上海市作家协会的大力扶持!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的独具慧眼、辛勤付出!感谢每一位对《工人》默默支持和关心的老师!没有你们,也就没有今天《工人》的出版和面世。

如今,小说写就,我没有其他的想法,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那便是我们很努力很艰辛很坚定地创作的这三卷本《工人》能走得远些,再远些,为更多的人所喜欢!

是为记。

2012年10月,于上海寓所;

夜观浦江,三两点渔火。

书评(媒体评论)

工人世家爱恨情仇的故事,因上海的舞台而更加精彩。

——孙颗(著名作家、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海派文学两个传统,一个是繁华与靡烂同体共生;另一个是现代工业中工人力景的生长。缺失工人命运的海派文化是不完整的。所以管新牛父女联袂而作的长篇小说《工人》,是我期待已久的。

陈思和(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工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管新生//管燕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11882
开本 16开
页数 6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21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43.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8
187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