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人辩论的表情
内容
试读章节

民主是民主国家的必修课。正如世上民主国家还很少的时候,独裁是独裁者们的日日操,专制是专制者们的“养生功”。

独裁肯定专制。但是倘一个国家挺富庶,足以养民于无虞,则独裁就不需要太铁腕,专制也就显得不怎么黑暗。在那一种情况下,独裁是可以独得比较漂亮的,连皇上和国王都愿意表现自己是明君。

唐玄宗李隆基坐天下时,宰相叫韩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韩休,对自己唯一的“顶头上司”也每有冲撞和冒犯,多半是由于皇帝做了什么摆不到桌面上的事。故玄宗若欲放纵一遭,每问左右韩休知否。皇帝何以惧宰相呢?盖因韩休治国有方略,很负责任,使李隆基免操不少心。也有人暗中撺掇李隆基将韩休罢了或干脆杀掉算了,眼不见心不烦啊。唐玄宗却说出一番话——罢休杀休,反掌之事。但他替我将天下处理得如此太平,我怎么能轻率地除了他呢?

杀之随时可杀,这便是独裁肯定专制的规律;不杀是看在有用的分儿上,这便是所谓“明君”的真相。

后来韩休识趣,主动辞职了,怕李隆基迟早会找茬儿杀他,终日声色犬马,力图给皇帝一种再也不过问“政治”的印象,以使其放心。按西方民主的内涵来说,他成了个并未“免受恐惧”的自由的人。

故,说千道万——不理想的民主制度,那也显然比似乎很理想的独裁制度理想一点儿。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事实上,民主当然也是全人类社会的生命。而另一个事实是,对于1949年以后的中国,民主并非必修课,只不过是选修课。专政才是必修课,日“人民民主专政”。“以阶级斗争为纲”,民主就很尴尬。

20世纪80年代以降,中国逐渐重视起民主来。作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的政治课一民主,在中国,由选修而必修,上升到了“国课”的高度。

尽管如此,为数不少的中国人看西方某些国家的民主,仍觉得像是“戏”,像是“秀”。我们中国人是崇尚庄重的,什么事有“戏”的成分了,有“秀”之嫌了,往往质疑其意义,认为比之于“戏”,比之于“秀”,干脆将某些事仪式化倒还严肃些。这是由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就说西方的竞选吧,你方唱罢我登场,可不像“戏”,可不像“秀”嘛。且慢取笑。那像“戏”、像“秀”的竞选,只不过在我们看来“像”,在人家,那是面向全民的公开答辩,是政治平台上的人物们,在向全民交出民主的论文。

一个国家民主化了,意味着它在政治上成功了。越民主,越成熟。然一个民主制度成熟的国家,年复一年,二十年、三十年、半个世纪,一百几十年后,公民们对于政治那也必然会心生冷漠的。这叫“民主冷感症”。一个民主国家一生出这种病,全民在精神上往往会“睡过去”。

竞选也罢,议会里的争吵也罢,政治人物们的互相批评、指责乃至攻击也罢,其实也都是一种竭尽全力的能动性的体现。为的是证明给人民看——我们充满活力。也为的是暗示人民——别不关心啊,我们的国家可是“公民社会”,我们在进行的事,你们都有责任参与。归根结底,我们是在代表你们进行,为你们进行。

民主国家靠竞选对民众的“公民神经”进行必要的刺激。全民的公民思想意识,才不至于在“民主后”漫长的无动感年代麻木了。

“五四”以前的中国,为什么被视为“东亚睡狮”?

叫我们“狮”,乃因我们人口最多。

叫我们“睡狮”,乃因我们真的是长睡不醒。

清王朝统治的二百多年间,地球西侧正是国国争相实现民主、社会变革天翻地覆之世纪。而清王朝的统治者们,自己却大睁双眼睽瞪国家,唯恐哪儿有人没“睡实”,或假睡。谁如果大声说:“中国怎能这样!”他们便砍谁的头。

正因为当时的中国是这么一种情况,谭嗣同才宁肯用自己的血惊醒中国人。可他被砍头时溅出的那点儿血,又哪够惊醒四万万中国人呢?

加上秋瑾的血,加上许多想要惊醒中国人的人的血,也只不过使少而又少的中国人醒了过来。而使更多中国人醒来的,是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故我对于什么“康乾盛世”之说,是很讶然的。比照一下历史看看,不正是在那么一种所谓“盛世”前后,西方正经历着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吗?人家猛醒了,我们还睡眼惺忪的,却大言不惭地说是处在“盛世”里,这样的些个人,似乎至今还没完全睡醒……

人家在比我们早一百多年的时候就从王权的摇篮曲中彻底醒了,并且最不愿看到的,便是“公民”又在民主的摇篮曲中“睡过去”了。“睡过去”了,民主也就不是民主国家的“生命”了。

我们比人家醒得晚,晚很多。故我们看人家,有时看不大懂。民主也是使一个国家不在精神上“睡过去”的一种方法。他们深谙此点。

我们则应多一份虚心,虚心地看,虚心地想。即使并不打算照搬,那也还是要虚心。我们怎么使我们的人民不在改革进程中产生政治冷感心理?

这是一个有必要思考的问题……P20-23

书评(媒体评论)

二十多年来中国和世界的变化让我们改变得太多太多,但梁晓声式的慷慨陈词依然有自己的力量在。

——评论家、文化学者 张颐武教授

目录

Ⅰ 不完美的中国

国民心性之我见

国人辩论的表情

崇尚“曲晦”乃社会的变态

民主思想之写真

越民主,越成熟

“极左”思想是什么?

社会黑洞

故人往事

为情怀而纪念

论大学精神

龙!龙!龙!

一位法官的自白

我那小小的邮局

老茶农和他的女儿

该拿他们怎么办?

小村的往世今生

Ⅱ 一个时代的入口处

人性薄处的记忆

知青与红卫兵

记忆的组合

这个女人不寻常

论网络文学之网

只看到的应看到的

每一只手都是拿得动笔的

大众的情绪

爱憎分明

民间意识形态与和谐社会

忐忑的广场

Ⅲ 中国将如何开始

世界的丑陋

当今中国青年阶层分析

大官村的“海选”

树欲静而风不止

近虑远忧

我的科学观

武汉的启示

“开发蓝色国土”的历史记录

关于《风云翰墨》的杂感

静好的时代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文化应该是有原则的

为好社会而写作

答众学子问

序言

娱乐是人类最自然的习性。

动物也有此习性。

此习性体现于人类,比体现于动物强烈多了。但只有娱乐的习性就不可能有文化。动物界就没有。人类有文化是因为并不满足于习性要求;而动物只满足于习性要求。

二战时期的丘吉尔在战局的巨大压力之下,为了减压,曾和幕僚们玩钻桌子的游戏。然而我们又知道,他是西方优秀文化所化的人,所以他二战之后居然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应该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少年和青年——他们在发了通追星热狂之后,甫一背过身去,一切关于人的好原则、好教养,立刻便归回内心里;他们在网上宣泄了一通,充当了一次找乐子的看客之后,放下鼠标,静静一想,能在心里对自己说——不管这社会使我愤懑到何种程度,我还是得以好人的活法为情愿的活法。人唯一命,否则我连自己的生命也对不起。

这要求一点儿都不高的少年和青年的好本色,对极少数人可能是天生的,对大多数人却只能是被好文化所化的后天养成。

那么谁来奉献好文化呢?

在娱乐文化、快餐文化、碎片文化、嘻哈文化合流而至的当下,非要进行此种奉献有时不但是一厢情愿的,往往还会是尴尬的,费力不讨好的。即使在大学课堂上,即使特有讲课经验的老师,也没法把课讲到玩疯了的学子们心灵中去。

这是中国大文化面临的大窘境。

然而,总得有人来做——趁我们的下一代还没全都变成“吃货”加“顽主”;趁我们的孩子们还没变成无时不愤的“全天候愤青”。

没有兄弟姐妹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没有欣赏体会的人生是遗憾的。

没有被好文化所化的人生则是可悲的。

我们的经常被亚文化、次文化、劣文化所裹携的孩子们,以我的眼看来——他们特可怜。

他们抓住娱乐作为精神自足的稻草;连他们自己都清楚,那种娱乐沼泽中的稻草在精神上根本提升不了他们。分明,某些孩子的精神已快陷于没顶之灾了。他们令人心疼。

与大众,特别是与青年们发生广泛精神关系的文化种类,如电影、电视剧、书籍、网络都来在精神上帮帮我们的少年和青年啊!

我们也许水平有限,奉献差强人意——佃我们的奉献一定要真诚。

我们的孩子们还没二百五到看不出来我们真诚不真诚,而这应该成为激励我们奉献的动力。

与其辩论孰高孰低,何雅何俗,谁才是文艺工作者而谁不配是,莫如雅俗文化、快餐文化与精品文化、网络文学与字纸书籍一同来对我们的孩子负起责任——在满足他们娱乐本能的同时,切记多少给他们一点儿值得用心灵而不仅仅是用官能来接受的元素。

这样努力了的文学家、艺术家,一切文学艺术从业者,即使被大加嘲讽,那也是光荣的。

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国家,她当下太需要我们这样了!

中国之发展、进步、文明,特需要一些清醒的、理性的、有定力而又有担当自觉的人来推动。胶着于,仅仅满足于享受娱乐文化的青年中,不太可能产生以上一种人。如果我们希望从下一代下下一代中涌现多些的我们所乐见的青年,那么举国上下氤氲一片的娱乐文化的泡沫,将使以上国家希望落空几成定局。而长此以往,三四十年后的中国人,极可能沦为人类亚种……

内容推荐

中国国民的素质如何?是什么现实情况造成了这种国民素质?中国民众当下的情绪如何?普通人的生活在中国为什么令人沮丧?网络的兴起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如何看待网络中生长的“曲晦”文化?中国思想话语的生态如何?草根与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著名作家梁晓声最新思想力作《国人辩论的表情》,针对当下国情、民情、士情,纵论网络文化、大众情绪、民生问题,呼唤理性提升与人文化育。带你看懂急剧变化的当下中国。

《国人辩论的表情》分为“不完美的中国”、“一个时代的入口处”和“中国将如何开始”三部分,是2014年最值得期待的思想随笔之一。

编辑推荐

著名作家梁晓声最新力作,2014年最值得期待的思想随笔之一!

《国人辩论的表情》分为“不完美的中国”、“一个时代的入口处”和“中国将如何开始”三部分,针对当下国情、民情、士情,纵论网络文化、大众情绪、民生问题,呼唤理性提升与人文化育。带你看懂急剧变化的当下中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人辩论的表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晓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100662
开本 16开
页数 3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6
CIP核字 2014061742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6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