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本书读懂中国商业史
内容
编辑推荐

靳扬扬编著的这本《一本书读懂中国商业史》以时间为主线,统合研究了自原始社会的商业萌芽以来数千年的中国商史传奇。详略适度地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商业发展概况,用故事与理论相结合的形式讲述重大商业事件中的细节及人物,并通过深度解析,全面阐释中国商史的起伏与演变,以宏观的角度展示中国商业史的演进线索及逻辑,同时在现代商业背景下突出表现相关商史常识和知识链接,集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能够让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中国商史有直观而独到的整体认知。

内容推荐

靳扬扬编著的这本《一本书读懂中国商业史》以时间为脉络梳理中国商业历史,从原始社会朦胧的物品交换写起,到夏商周时期的商业萌芽阶段,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第一次飞跃,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纷乱,到进入汉唐之后的辉煌——曾经一度出现了许多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商业大都市。中国商业在宋元及明清(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步入旺盛时期,历经几百年的繁荣之后遭遇百年耻辱,经历蹒跚终于迎来了今天的复兴。

《一本书读懂中国商业史》尤其注重对影响深远的重大商业事件进行解说与分析。通过解读中国商业发展的历史,剖析中国商业的发展轨迹,读者能在短时间内一睹中国商业及其发展趋势的全貌。

目录

1 交换萌生的商业传说(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部落交换:商之初“体验”

 商业摇篮:私有制的诞生

 起源传说:“工商立国”的商朝

 诸侯兴商:纷乱时期的商业图腾

 工商食官:早期的商业管理

 商史新知:货币的产生与运用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起伏(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重商时代:水陆交通的兴盛

 发达象征:城市商业中心崛起

 货币经济:金属铸币的飞速进展

 繁荣商业:商品种类的极大丰富

 贱买贵卖:资本累积的源泉

 商史新知:重商政策

 商史撷趣:私营商业的崛起

 商业奇葩:富商大贾“应世”而生

 资本至上:商人资本的利润流向

3 秦汉时期的“刀光剑影”(公元前221—220年)

 商业革命:大秦时代的“币一统”

 惠商政策:“官商一体化”战略

 国营经济:官府直接经营商业

 商史新知:“巴寡妇清”的女性商业主

 区域经济:大都会商业圈

 对外贸易:西汉时期的商业奇葩

 复兴之路:东汉商业“蜕变”

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万象商业”(220—589年)

 三国经济:纷乱背后的商业暗流

 官僚从商:西晋商业之怪现象

 地区商业:商品流通的“伊甸园”

 中道衰落:割据商业的“抛物线”

 经济互补:“两朝时期”的南北互市

 商史新知:别具一格的商管体制

5 隋唐五代的商业盛世(581—959年)

 城市商业:商业兴旺的“巅峰之作”

 商史撷趣:隋唐五代商业的法律管控

 国际贸易:盛极一时的商业往来

 大唐商业:古代商业发展的典范

 商史新知:长安商业繁盛的背后

 坊市制度:皇权时代的“宏观调控”

 多样买卖:商业成熟的历史“鉴证”

6 宋元时期的“新思维”(960—1368年)

 海外贸易:商而优则仕

 国际商都:大宋商业的“城市化”

 商史新知:新兴城市“东南第一州”

 纸币诞生:货币领域的制度革命

 集市商业:农村市场的兴盛

 南宋商业:强者之路

 以物易物:“辽式”商业贸易

 陆海百货:金王朝的城市商业

 元朝商业:马可·波罗笔下的“黄金帝国”

7 明朝与鸦片战争前的商业(1368—1840年)

 全民皆商:明朝商业意识“前无古人”

 商帮兴起:中国商业史上大事件

 资本萌芽:被官府摧残的“资本主义”

 行会组织:清王朝时期的“行业协会”

 商业政策:一切从维护王朝统治出发

8 晚清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商业沉浮录(1840—1949年)

 晚清票号:中国近代商业革命

 铁路运输:列强支撑起来的财脉

 商史撷趣:中国第一个近代银行通商银行

 现代金融:民国时期商业“坐标”

 垄断资本:国民党统治区商业

 敌后经济:革命根据地商业

9 新中国的商业(1949年至今)

 公私合营:计划经济时期的“清一色”

 改革开放:1978年底以来的市场经济

 加入世贸:步入世界经济圈

 世界第二:中国经济节节高

 扩大内需:扩大民间消费是根本

 货币互换: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跋 写给中国的商业未来

试读章节

中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大约三百万年的漫长时期,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及父系氏族公社三个发展阶段。

在原始社会时期,恶劣的大自然是人们共同的“天敌”,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结合在一起以对抗灾害及野兽的侵袭,又由于当时生产力有限,尚不能形成分工。

部落是原始社会典型的组织形式,部落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公社集体所有制”,这是由当时十分低下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在原始社会的早期和中期,由于生产力非常低下,部落成员初始以采撷果实、猎取禽兽为生,故而在部落内只有基于生理因素的自然分工。社会分工尚未形成,更不会出现所谓剩余产品,因而也就不可能产生商品交换。

进入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发展,渐渐开始出现生产物过剩。部落内部自给自足的状况开始改变,起源于原始部落以外的交换行为开始出现,一个部落拿偶然获得的某种剩余生活资料,去同其他部落交换,这也是最初的自发的物物交换。

这些原始的交换极富偶然性。

据说,在这样的交换过程中,通常是一个部落的代表把要交换的物品放在一个被公众所认可的交换场地,就远远地躲起来,不让交换对象看到,然后“偷偷地”看着对方把等价的交换物也放在交换场地,取走他原先放在那里的交换物品。等对方离去以后,他再过来拿走对方的交换物,如此,一个完整的物物交换过程就形成了。

可见,早期部落之间的物物交换并未成为他们日常经济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不断向前发展的生产力的推动下,开始有了社会大分工,这次社会分工是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游牧部落分出来之后所生产的生活资料比其他原始部落要多,而且物品的种类也更加齐全,大大超过了单纯维持自己生活的需要。

他们在满足自己消费的需要之后,便积极地与其他部落“互通有无”,以自己的剩余产品——动物毛皮、肉类等,去和农业部落交换谷物、种子等。无疑,这种交换是双方都必须的。

于是交换也不再是偶然性的,而是进入常态化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推进,铁制工具得到了广泛使用,这种生产工具的革新与采用,使生产变得多样化和专业化,慢慢出现了铁器铸造、制陶、纺织、酿酒等多种细分出来的生产活动。于是引发了又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了。商品生产者不再依赖通过自己劳动的产品来维持生活,也因而出现了专门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交换也渐渐变得自觉起来,交换的频率更高、范围更广、规模更大。

社会“大分工”,对商品交换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甚至为后来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重要的物质前提。

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在推动商品交换纵深发展之余,更为后来私有制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我国古代商业史上最早出现的具有“商味”的交换是在神农氏时期。

神农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位相当了不起的人物,《淮南子》中说他“教民播种五谷”,直接带领群众步入了农业社会阶段。又据《易经·系辞》记载:“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只有农产品生产的日益丰富,“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方才有了可能。由此顺理成章地产生了大型的交换场所——最早的“市”。有“市”则有“商”,故而使人人都得以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史记》中说:“神农以前,吾不知己。”可见,“神农”的出现才为“市”与“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有了交易的时间——日中,有了交易的地点——市,有了交易的主体——天下之民,又有了交易的产品——聚天下之货,商品流通的各个条件都已具备。以己之所需换彼之所需,以彼之所余换己之所缺,达到圆满的资源配置,最终大家都满意了。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之后,继而也就出现了“商业”。这句话很好地指出了社会分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马克思说:“即使绝大多数产品直接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没有变成商品,从而社会生产过程按其广度和深度来说还是没有为交换价值所控制,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仍然能够产生。”在原始社会,尚未有货币产生,交换也只是简单的有无互通,但已经是商业性的体验了。

或许,马克思的这段话也是对源自部落交换的最佳注解。P2-4

序言

中国商业史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又像一篇长篇小说,故事情节离奇曲折,跌宕起伏,很难用一本书来形容它的全貌,我们也只能像提纲一样大致梳理一下脉络。

从原始社会朦胧的物品交换,到夏商周时期的商业萌芽阶段,从单纯的物物交换,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第一次飞跃,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纷乱,进入汉唐之后的辉煌,曾经一度出现了许多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商业大都市。中国商业史步入旺盛的宋元及明清(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时期,历经几百年间的洗礼,又在以后的百年耻辱中蹒跚而行,终于迎来了今天的复兴。

中国历代王朝大都奉行重农抑商的思想,故数千年以来推行以抑商为主的商业政策,帝王们喜欢对商业严加控制和并加之以富有主观色彩的干预,而古代所谓的对外贸易均带有天朝上国浓厚的政治和外交色彩,此种“商业”更多地承载着皇权的威武与恩赐。真正的商业只是滚滚商品经济洪流中的冰山一角,让我们且翻开这一角,从中窥探出商业发展的某些特质,以及商业史的灿烂气息。

中国商人向来不缺乏商业智慧,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哪怕再艰难坎坷,商人们就能创造出骄人的商业文明,而他们的商业思想对当今的从商者,甚至世界各国的商海弄潮儿们,也有着富有朝气的启示与策动力。

几千年以来,中国的商贾一向在国家权力的夹缝中生存、成长、发展、沉沦,然后又崛起,为此,他们甚至不得不与官府打交道,保证商途的顺畅,即便是在今天,他们也仍然在延续这样的从业轨迹。

在我国历史上,那些比较兴盛的朝代也往往是商业繁荣的时期,尽管统治阶级瞧不起商人和商业,但是在商品经济社会,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商人,正所谓“无商不通货财”,恰如《史记·货殖传》所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商业是社会发展的润滑剂,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加速器,所以不管自秦汉以来统治者如何重农抑商,都没能阻止商业的发展,商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部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农业立国让中国走向了衰败,重农政策把中国带向了落后。在漫长的历史中,商人的地位一直比较低下,即使在有的时期略有提升,但也不过只是昙花一现,甚至到了清王朝,雍正帝还下谕重定四民之序,即四民以士为首,农次之,工商其下,最高统治者仍然从伦理上强调商人地位的低下。这种忽略商业作用与地位的做法无疑是违背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所以从这方面讲,这种封建体制走向没落与灭亡也是必然的。

商业就是社会中的“鲶鱼”,它能激活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给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升带来原动力,所以在经历了百年耻辱之后,中国的商业终于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我们研究商业史,不过是从中找到中国商业发展的线条,以期从另外一个视角来考量本国商业的是非成败基因,寓古思今,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汲取商业人的智慧,继续走好他们曾经走过的道路,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后记

为作这本书,作者几乎查阅了所有能查阅的资料,数千年来,在历代王朝“重农抑商”的中国,要理出一道商业史的脉络,的确决非易事,可是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商业史仍然亮丽地存在着,毕竟,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只要存在经济行为,就离不开它。

统治者为了稳定自己的江山,也会出台支持商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这才有了像范蠡这样的“财神爷”,以及一些著名的商人和富豪。尽管更多的时候封建王朝希望把百姓固定在土地上,让他们安身立命于农业,但商业却一直暗流涌动。

从原始社会到古代,从近代到现代,中国商业都呈现出向前发展的态势,现代商业的繁荣是对数千年以来的商业史的有效延续,而封建帝国的商业则为我们现在的商业局面做出了良好的积累,无论是从经验上、商业文化上,还是多硬件格局上,如果没有古代商业的一脉相承,就断然不会出现今天兴旺的商业形势。

不少国君们长期以来延续一种以“供纳”和“赏赐”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虽然它并不具有商品交换的基本性质,也属于不等价的交换,为了维护所谓的“册封”和“藩属”的关系,中央政府历代的统治者都付出了高昂的贸易代价,往往做赔本生意,厚往薄来,可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这种“天朝独尊”的理念为中国商业国际化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所留下的精神遗产至今让我们的商业发展备受其益。

尽管郑和七下西洋并远航至东非,是政治性的朝贡贸易,并不属于商业行为,但其所开辟的经典航线却为后来的世界贸易埋下了绝佳的伏笔。而丝绸之路的兴起最初虽然是出自汉王朝的外交考虑,只是为了将西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但却为此而开创了新的贸易往来,以至于丝绸之路的经济价值渐渐超越原先的政治目的,成为中西陆路贸易的黄金通道,同时亦为今天的中亚战略提供了先机。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政府对商业活动的支持不是很积极,甚至还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进行限制,这阻碍了商业发展,但是商业不断发展是社会发展大趋势,这些特殊时期的政策也不能完全阻止商业发展。

商业所展现出的卓越活力与生命力,使得王朝不得不重视,所以到了明清时代,就出现了以十大商帮为代表的地方商帮和大商人资本在中国兴起,以及洋务运动时期“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商业形态。

从各方面都不难看出,当前的商人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而中国的商业也正走在各种机遇交织的十字路口。

全球领先的管理咨询、《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之一的埃森哲认为,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更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和网络通信技术塑造了多极化的全球经济格局,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他们认为有5种主要力量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语境,它们将在未来数年影响和塑造中国的商业前景,即全球化、城镇化、新技术、绿色经济、平衡发展。

《环球企业家》指出,30年前,几乎无人能够预见到中国会以如此之快的速度融人全球经济。2000年,中国内地、台湾、香港三地仅有8家企业进入《财富》全球500强之列,而在2010年,仅中国内地就有39家企业成为全球500强,到了2013年这一数字变成了95家。依靠低成本和出口的商业增长模式不再是商业发展的主流,新兴技术和创新成为中国继续发展的主要模式,放眼世界,都在重视人才和技术,鼓励创新,竞争也因为技术发展变得越来越激烈,各国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人才竞争和环境的发展非常重要,转变增长模式、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够确保中国未来商业持续健康发展。

伴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人世界,人民币也必然走向国际化,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商业将朝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我们期待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商业也再次书写壮美的篇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本书读懂中国商业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靳扬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3180522
开本 16开
页数 1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9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254
CIP核字 2014025578
中图分类号 F729-49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2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