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悉达多
内容
编辑推荐

赫尔曼·黑塞编写的长篇小说《悉达多》讲述了: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内容推荐

《悉达多》是赫尔曼·黑塞的第九部作品,1922年在德国出版,直到1951年在亨利·米勒的再三说服下,才有出版商出版了该书的英译本,此后逐渐在60年代的美国形成黑塞热潮,据说那时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本。

这部作品不仅是亨利·米勒的最爱,更是影响了各类毫不相关的音乐人,从60年代到21世纪,从尼克·德雷克到电台司令,从深沉悲伤到摇滚妄想,《悉达多》是他们灵感的来源。

目录

导言

悉达多

附录:初版译者序

黑塞生平及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在房舍的阴影中,在阳光照耀下的河岸边,在泊岸的小船旁,在柳树林和无花果树的浓阴里,悉达多,英俊的婆罗门之子,年少的雄鹰,与挚友侨文达一同长大。在河岸边,在神圣的祭祀和沐浴中,阳光晒黑了他浅色的臂膀。芒果林中,在孩童的嬉戏间,在母亲的歌声和神圣的祭祀中,在聆听博学父亲的教诲和智者的谈话时,树影流入了他幽黑的眼眸。悉达多早已加入了智者们的谈话,与侨文达一道修习辩论、静思与禅定的技艺。他已经学会如何默念“喳”——这真言之本;吸气时默默吸入它,呼气时则凝神默默吐出它,此刻,他的前额仿佛放射出纯净思索的心灵之光。他已学会如何在自我存在的深层体认阿特曼——永恒不坏,与宇宙合一。

他的父亲心中充满喜悦,因为他的儿子聪慧好学且渴慕知识;他知道他的儿子将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智者、一位祭司、婆罗门中的王子。

他的母亲满怀幸福地看着自己的儿子,注视着他落坐、起立和行走,强壮英俊的悉达多,四肢修长,体态完美地向母亲问安。

每当悉达多走过城里的街巷,年轻的婆罗门女子心中就会泛起阵阵爱的涟漪;他有着高高的前额,王者般的眼神,还有隽削的背影。

他的朋友侨文达,另一位婆罗门之子,对他的敬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人。他爱悉达多的眼光与和蔼的嗓音;他爱他走路的姿态与行动的完美文雅;他爱悉达多的一切所言所行,然而他最爱他的精神、他那高尚而热切的思想、他炽热的意志和崇高的使命。侨文达知道,悉达多绝不会成为一个平庸的婆罗门,一个懒惰的献祭官,一个贪婪的咒语贩子,一个傲慢无知的雄辩家,或仅仅是羊群中愚蠢善良的一员。而他,侨文达,也不想成为任何一类这样的人,不想成为成千上万庸庸碌碌的婆罗门中的一个。他要追随人所爱戴的杰出的悉达多。如果悉达多将会成为一位神,如果他将进入大光明界,那么侨文达将要跟从着他,作为他的朋友、他的伙伴、他的仆人、他的卫士和他的影子。

就这样,所有的人都热爱着悉达多,而他也使所有的人喜悦和快乐。

但是悉达多却无法令自己喜悦快乐,他漫步在无花果园中的玫瑰小径,在林中蓝黝黝的树阴下静思,每日在赎罪池中洗浴自己的肢体,在芒果林的浓阴深处参加祭礼,他举止美雅,为所有的人所爱,使所有的人快乐,而他的心中却没有快乐。梦境和不安宁的思绪从流动的河水,从夜晚闪烁的群星,从太阳的光芒中不断向他袭来。迷惑与灵魂的躁动随着祭祀的烟火升起,在《梨俱吠陀》的诗句中迷漫,在婆罗门长者的教义中骚动。

悉达多已开始在内心感到若有所失。他已开始感到,父亲和母亲的爱,以及朋友侨文达的爱不会永远使他快乐,使他安宁,使他满意而知足,他已经开始怀疑,可敬的父亲以及其他的教师——那些婆罗门的智者已把他们大部分的最优秀的智慧传授给了他,已把他们全部的知识灌入了他等待着的容器;而他的容器没有盛满,他的心灵没有满足,他的灵魂没有安宁,他的心没有平静。虔心沐浴是善,但那只是水而已,不能洗清罪孽,不能疗慰思想之渴,更无法驱散心之恐惧。向诸神的奉献与祈祷固然极美,但那就意味着一切吗?这种奉献是否使人快乐?而诸神又如何呢?真的是生主创造了世界吗?难道不是阿特曼独自创世吗?诸神的形体不是创造得像你我一样吗?不是像你我一样无常而终有一死吗?那么向诸神的献祭是否是真与善的行为呢?是否明智和值得呢?除了惟一的阿特曼,人们还应当向其他的什么人献祭、向谁表示尊崇呢?然而,阿特曼又在何方,那永恒的脉搏到底在何处跳动?难道不是存在于自我中,存在于内心的最深处,存在于每一个活着的人所带有的永恒之中吗?然而这自我,这最深处,这终极永恒又在何处?它不是筋骨,不是肉体,也并非思维或知觉,这就是智者们所教诲的。那么它到底在何处?有没有另外值得追寻的道路通向自我、通向阿特曼?没有人能指明这道路,没有人知道;无论是父亲,或教师们,或智者们,或者那些神圣的诗篇,都不知道。婆罗门与他们的神圣经典懂得一切的一切,他们关注一切——世界的创生,语言的起源,饮食,呼吸,感官的秩序以及诸神的事迹等等。他们的确极为渊博,然而倘若他们不了解那件惟一关键之事,那么是否还值得去了解上述的一切?

神圣经典中的许多美妙诗节,特别是《娑摩吠陀奥义书》中曾论及了这种最深处的终极之物。它写道:“汝之灵魂即宇宙。”其中又说,在幽深的睡眠状态中,人会跨入意识的最深处,住在阿特曼中。这些诗节蕴含着神奇的智慧,所有圣贤的学识都被收拢在这些有魔力的辞句中,如蜜蜂所集的蜂蜜般纯粹。不,这些婆罗门智者们世代相延保存和搜集的大量知识不可以轻易忽略。然而那些不仅能掌握,同时也能体验最渊深学识的婆罗门、祭司或智者又在何处?那些不但在睡眠中证得阿特曼,又能在清醒的意识中、在现实的生命中、在一切言语与行为中实现阿特曼的求道者,他们又在何方?悉达多认识许多值得敬重的婆罗门,尤其是他的父亲,他圣洁,渊博,德高望重。他的父亲令人景仰,举止从容而高贵,生活纯洁,言谈明达,头脑中充满高尚、美好的思想。然而即便如他那样渊博,他是否真的内心宁静极乐?他不也是一位充满渴望的追求者吗?他不也是带着无止境的饥渴不断诉求于神圣的源泉——诸如祭祀、经典与婆罗门的论道吗?为什么毫无过错的他要每天沐浴一新,试图洗清自己的罪孽呢?难道阿特曼不是存在于他的内心,源泉不是在他的心中流淌吗?人必须找到自我之内的源泉,人必须拥有它,其他的一切只是探索——是弯路与错误。

这就是悉达多的思想:这就是他的渴求,他的悲哀。

他常自己默诵《歌者奥义书》中的一节:“确实无疑,梵天之名为真理;而证悟真理者将日日得入天堂之国”。他常常觉得天堂之国就在近旁,但他从未真正到达那里,他也从未能止息那终极的渴望。悉达多熟知许多智者,他们的教义亦为他所喜爱,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进入天堂之国,没有一人能消除那永恒的饥渴。

“侨文达,”悉达多对他的朋友道,“随我到那棵榕树下,我们将修习冥想。”

他们来到榕树之下并打坐,彼此相距二十步左右。悉达多打坐并准备念诵“唵”字,他轻声诵出以下的诗行:

唵为弓,心为箭

箭矢之的在梵天

智者勇猛无懈怠

当惯常修习冥想的时间已过,侨文达站立起身,这时天色已晚,晚间沐浴的时间到了。他叫着悉达多的名字,却没有听到回答。悉达多已陷入深沉的冥想,眼睛凝视着某个遥远的目标,舌尖稍稍露出上下齿问。他似乎已止住呼吸。如此,他打坐已进入甚深禅定之中,专注于“喳”字真言,心之箭直指梵天。

三个沙门行者曾经过悉达多的城邑,他们是流浪的苦修者,瘦弱疲惫,三人正值中年,几乎全身赤裸,肩膀上满是尘灰和血迹,在灼热的阳光下曝晒,孤独,陌异,对尘俗充满敌意——人世中穷困潦倒的贱民。他们的周身回旋着一种宁静的激情,一种不惜一切的奉献,一种残酷的自我弃绝。

夜晚降临,例行静思的时间已过,悉达多对侨文达道:“我的朋友,明天早晨,悉达多将加入沙门的行列,他将成为一名沙门行者。”

侨文达听了顿时脸色苍白。他看到他的朋友脸上坚毅的表情,明白他的决心已如离弦之箭无可更改。这一刻,侨文达意识到“那件事”开始了:悉达多将要走他自己的路;他的命运即将展开。而随着悉达多的命运,他自己的命运亦将展开,所以他脸色苍白得像晒干了的香蕉皮。

“悉达多,”他大声道,“你的父亲会允许吗?”

悉达多看了他一眼,仿若刚刚从梦中醒来,在电光石火的瞬间他读透了侨文达的灵魂、他的焦虑和他的顺从。  “我们不用浪费口舌。侨文达,”他轻声说道,“明日破晓,我将开始沙门的生活,我们不要再讨论了。”

悉达多走进他父亲所在的房间,父亲正坐在树皮编成的地席上,于是他走上前默默站在父亲身后,直到父亲感觉到了他的存在。“是你吗,悉达多?”这位婆罗门问道,“那么说出你的来意吧。”

悉达多道:“父亲,蒙您的允许,我特来告诉您,我希望明天离开您的家庭加入苦修者的行列,我希望成为一名沙门,我深信您是不会反对的。”

这位婆罗门沉默了许久,时光悄然流逝,小窗外的夜空已星移斗转。儿子双臂交叉在胸前,默默地站立,一动也不动;父亲默默地坐在地席上,一动也不动;星辰在夜空中缓缓移行。终于,父亲打破沉默,道:“激烈和恼怒的言辞对于婆罗门来说是不体面的,但是我的心中确有不悦。我不愿听到你再次提出这样的请求。”

……

P3-11

序言

“悉达多是谁?”或者“谁是悉达多?”不论你读还是不读《悉达多》这本书,这个问题一直在那里,不来不去。

大学毕业那一年正值20世纪80年代的最后一年,那时我少年张狂、心无羁绊,有睥睨天下之气。自己的毕业纪念册有一栏是关于自己的问题:你最崇拜的人?我自填日:释迦牟尼。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确切心态似已不可考,固然有向道之意,却也不乏佻达欣羡之心。想他乔答摩-悉达多那等富贵,世间繁华享受已尽,却决意弃绝,经苦行之磨难而终获无上正等正觉,且自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脱脱然一圆满之人。而今想来,如彼之念固未脱离凡俗私己之意,以此之心,“悉达多在何方所”尚毫无线索,“悉达多是谁”更是无从谈起。

后来断断续续也读一点佛氏之书,悉达多的面目似乎越来越模糊。《金刚经》为佛学根本经典之一,此土惠能曾闻其一语而豁然大悟。《金刚经》郑重其事如是我闻,信誓旦旦指为佛说。佛者,悉达多修行所成者也,然则悉达多是佛否?若悉达多非佛,佛号从何而来?若悉达多是佛,则《金刚经》中佛陀明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而无色无音声的悉达多又是谁?

第一次读《悉达多》时的确曾有些纠结之感:故事开篇不久悉达多见到了乔答摩,真像某书的标题“遇见未知的自己”。某译者或读者颇有牺牲精神,忧心忡忡道:“这个悉达多不是那个悉达多,将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混为一谈,黑塞搞什么搞?而乱读者之心的译者岂能信托?”这种想法未免低估和曲解了原作者,黑塞对于东方智慧的理解远超我们的想像:悉达多与乔答摩佛陀非一非异。悉达多为众生,乔答摩为觉者,悉达多是未觉之佛陀,乔答摩为已觉之众生。若读者于此有所疑问,不妨回想佛陀于菩提树下见性成道时所感慨之言: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由此观之,不但悉达多是乔答摩,当侨文达心动神摇,洞见悉达多身上的乔答摩时,他与佛陀亦非一非异;而作者黑塞在读者心中创造了如此真切玄幻之心像,彼时之黑塞与悉达多或乔答摩也必然是非一非异。直至一切读者——大地众生之一部——当其脱然泯灭其人我众生寿者之别,其智慧德相岂非昭然若揭?

笔者亦曾有此番经历,并曾写成一首英文诗及自译文,冒昧抄录于此,冀读者与上文“是谁”之辩自相参照:

The Mirror of Self  镜中我相

Looking into the mirror  揽镜自视

Who am I?  镜中是谁

I see a known stranger  莫我可知

Heaving a sigh  惟有太息

I see that seed  玄牝有籽

Of Eternal Child  悠悠万世

Who can still feed  不离赤子

On Innocence Mild  诚明之理

I see a Tree of Charm  生物煌煌

Reaching into the skies  光耀天堂

With Roots in the farm  根深沃土

Of his inner Paradise  恬然穆穆

I see my woman  有女静淑  Embracing me  载拒载求

A lotus flower open  莲开灿灿

Magnificently  荷叶烂漫

I see my self see  我知我视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镜中莫止

A self that’S free  从心所欲

To vanish and mass  空有不居

《悉达多》一书也未始不可以作为一面“自我之镜”,或许可照出读者内心之悉达多也未可知。

《悉达多》出版过程甚为曲折,本书第一版译者序中不免颇多感慨(参见附录旧序),对于十几年来所有对此书出版有过帮助的人们,我一直心怀感激之情:诸位读到此处,请接受我的谢意。特别感谢明奘禅师的帮助,没有与他交游的一段奇缘,本中文版的命运尚不得而知。我还要特别感谢至今未曾谋面的丁君君女士的帮助,没有她的宽仁与见地,本版《悉达多》也很难出现在读者面前。

我也愿意将本书出版后我所写的一段博客文字抄在这儿作为纪念:

《悉达多》应该说代表了我迄今为止的许多人生经验,当年如悉达多般的梦想与期许而今似乎成了内心的现实,所有的磨折、挣扎与曲折化为岁月之流的清澈与欢快。谁没有陷入过春的旖旎?谁没有过夏的癫狂?秋是沉着的季节,《悉达多》的出版仿佛是瓜熟蒂落,从前的匪夷所思与无奈绝望,回首望去,已然是秋目的从容。《悉达多》的翻译起因于非常的想法与际遇,青春的不羁的热忱在译文中留下了痕迹,尘封的记忆是秋日枫林深处的墓碑,在斜阳的映衬下,惟有生命凝成的肃穆;而今,我愿撕开《悉达多》的书页,在墓碑前焚化,以祭奠逝去的青春岁月。

最后说说写序的问题。写序与译书是两回事,译书像炒菜,你必须拿出专业的感觉,全情投入,火候的要求让你不敢有丝毫轻忽之心;写序像访谈,讲炒菜如何备料,自己好哪一口,说自己炒的菜品如何色香味俱佳,所有这些都无可厚非。赵元任在《阿丽丝漫游奇境记》的译者序中说得好:“会看书的喜欢看序,但是会做序的要做到叫看书的不喜欢看序,叫他越看越急着要看正文……”所以,“会看书的诸位”不喜欢看这序,也许更说明我“会做序”,大家急着看正文就好了。

杨玉功

夏历壬辰年甲辰月西历2012年4月27日

写于朝阳望京花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悉达多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赫尔曼·黑塞
译者 杨玉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06086
开本 32开
页数 168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85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6.45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3
14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