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孝子图与孝道观念》编著者黄婉峰。
汉代孝子图奠定了二十四孝图的基调,在孝道观念发展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由于孝子图是图画而不是文字,是民间文化而不是政府诏告或文人典籍,其文献价值与思想性还未能充分发掘。 本书揭示了孝子图初始阶段民间化、生活化的朴素风貌,对丰富与深化汉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孝道观念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创新价值。
图书 | 汉代孝子图与孝道观念 |
内容 | 编辑推荐 《汉代孝子图与孝道观念》编著者黄婉峰。 汉代孝子图奠定了二十四孝图的基调,在孝道观念发展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由于孝子图是图画而不是文字,是民间文化而不是政府诏告或文人典籍,其文献价值与思想性还未能充分发掘。 本书揭示了孝子图初始阶段民间化、生活化的朴素风貌,对丰富与深化汉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孝道观念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创新价值。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先秦孝论要义 一、儒家的孝道思想 二、道家对伪孝的批判 三、墨家兼爱与儒家爱有差等”的矛盾 四、法家论孝 第二章 汉代:以孝治天下”的开端 一、两汉朝廷:从布衣将相之局“到儒者气象” 二、汉代的孝治措施 三、《孝经》空前盛行 第三章 汉代孝子图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 一、有关孝子图的统计 二、东汉中后期孝子图的兴盛 三、齐鲁及其他地区的孝子图 第四章 武氏祠孝子图的标示性与典型性 一、武氏祠的发现与研究 二、武氏祠孝子图考辨 三、武梁祠孝子图的标示性与典型意义 第五章 彰显庶民孝养之义——汉画像孝子图的特色 一、汉画像孝子图的内容与格套。 二、孝子图反映的家庭关系 三、孝的等级性 四、突出庶民孝养之义 第六章 汉代孝子图的文献价值 一、褒奖忠义:汉代官方绘画的宗旨 二、《东观汉记》《后汉书》中的孝子孝行 三、孝子图与《孝经》 四、孝子图与《孝子传》 五、汉画像孝子图的文献价值 第七章 汉代孝子图的传承与孝道观念演变 一、民族性与经典性 二、传承与演变 三、北魏与宋代墓葬中的孝子图 四、虚实之间:孝子图与民族文化0理 第八章 汉代孝子图的思想史意义 一、左图右史“与以图证史” 二、汉代孝道观念的丰富性 三、本根与增生 四、孝子图彰显的孝道本质 五、探源溯流返本开新 附表:汉代孝子图像遗存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汉代孝子图与孝道观念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黄婉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08469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20 |
出版时间 | 2012-08-01 |
首版时间 | 2012-08-01 |
印刷时间 | 2012-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1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23.1 |
丛书名 | |
印张 | 17.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65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5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