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成为有信念的教师
内容
编辑推荐

肖川所著的《成为有信念的教师》内容涵盖:解读教育、教育之情状、让教育充满信念、我这样看世界、创造恰切的教育、教育如歌,且歌且行等几个部分,收录了作者的教育随笔,用轻松亲切的方式传达作者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可供教育工作者参考。

内容推荐

肖川所著的《成为有信念的教师》内容简介:教育随笔,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的表达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厚爱与青睐。

《成为有信念的教师》中随笔,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像朋友之间的抵膝而谈,不求全面,不求“客观”,不求严谨,甚至也不求立论的“公允”、命题的“科学”;只求遣一己之意趣,痛快淋漓地嬉笑怒骂。它不奢望成为重大决策的依据,也不企望成为学术积累的文献。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文章本由心而生。

目录

自序:直抵内心的言说

解读教育

 教育是什么

 理解“教育”的关键词

 教育的存在形态

 教育的意向性

 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

 教育的意蕴

 教育的隐喻

 教育是对人的成全

 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

 教育与启蒙

 教育即解放

 教育学的尊严

 教育的社会责任

 教育给了我们什么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教育的灵魂

 教育的力量

 教育的精神元素

 教育与时代精神

教育之情状

 从科举到学堂

 今日中国教育之情状

 警惕人类学上的退化

 教育乱象琐谈

 正视“超强社会化”

 班额大的危害

 大学与中小学

 质疑“三好学生”的评选

 负担过重何以会导致肤浅

 大学教育质量何以氐劣

 学风与制度建设

 大学的真相与真义

 为“考研热”叫好

 大学教授

 名与实

 一本让我感到羞愧的书

 马加爵我可怜的兄弟

 公正地对待教师

 关注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更多地关注农村教育

让教育充满信念

 我们为何如此平庸

 受过教育的人

 建基于信仰的教育

 作为思想者的追求

 教育与信念

 教育情境的特质

 学问的价值

 “真实”遮蔽的真实

 信以立身道以成信

 “忍”的背后

 让公正的观念深入人心

 捍卫言论自由

 真诚的言说

 知情权:民主参与的起点

 独立、自由与责任

 主体性教育的旨趣

 教育与个人的自由发展

 教育与人性

 “人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以人为本”的“人”是谁

 信·望·爱

 让教育充满生命情怀

 教育与国民性的改造

 祖国在哪里

我这样看世界

 我这样看世界

 从《儿童权利公约》说起

 两性差异与教育

 人、环境与教育

 由《聪明的麻烦》想到的

 美国全球教育的启示

 教师的解放

 作家与教授

 思想与学术

 期待官员从学界退场

 代表发言的“三步曲”

 文明是一种眼光

 垄断是万恶之源

 解读“口号”

 遏制“能者多捞”

 一点感想一个呼吁

 霸道与人道

 假如我是民工

 乡村的惆怅

 “小农意识”与“小民意识”

 带刺的玫瑰

 质疑“学会做人”

 是什么妨碍了我们说真话

 世风评说

 忽然想到

 零思碎想录

 以公民的名义

 偏激辩

 回到常识

 深深地忧虑

 片面之辞

 我的严重声明

 一声叹息

 同事之间

 何以浮躁

 说三道四

 边想边说

 我们必须面对

 词林偶拾

 被大众遗忘的民国

 关于“革命”的断想

 我心中的毛泽东情结

 历史的细节

 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

创造恰切的教育

 审视教育目标

 教育需要无为而治

 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

 素质教育的旨趣

 创新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世纪的教育:有尊严的多样化

 自由选课:人性化的制度设计

 个性教育:让人成为他自己

 情感教育之所以必要

 反思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世界

 道德教育的目标

 期待健康的性教育

 造就自主发展的人

 用精英教育打造一流的国家

教育如歌,且歌且行

 生命的境界

 六个“讲一点”

 身外之物与身内之物

 过一个怎样的人生

 安平乐道

 大学真好

 浪漫就是真心的爱

 幸福的意蕴

 语丝

 把感动留住

 我的2005

 细数阳光:我的2006

 忙碌是一种病毒

 茶是最好的饮料

 杂感

 我庆幸我是一介平民

 给老年肖川的提醒

 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

 幸福从此溢满心房

 我祈愿

 我庆幸有你同行

 用心培育一个读书的民族

 自重者人恒敬之

 如何培育民族精神

 给青年学生的忠告

 为自由社会培养人

 有所执著

 我所期盼的未来

 教育的期待

 前方的路

附录

试读章节

教育是什么

一个父亲令孩子跪在地上,用尖刻的言辞训斥孩子,还口口声声说:“今天我就要好好教育你。”可人们或许说:“这哪是教育,简直是对孩子的侮辱和摧残。”可见,“教育”是一个与一系列评价标准相联系的规范性概念。

教育,作为实践主体一种自觉的活动,我们既可以从价值一目标追求来作出命题,也可以从过程所具有的特质来作出命题,还可以从活动所产生的效果来作出命题。正如盖列(w.B.Gallie)所说,有些概念“在本质上错综复杂,必然引起争论”,人们经常使用这些概念,但对它们却没有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教育概念正是这样一个典型。

在中文的文献中,《中庸》是最早对“教育”作出命题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意思是说:上天所赋予人的气质叫做性,依照本性去做事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的过程就是教化。这个道,不能离开我的身心片刻;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正道了。“修道”既是作为目标追求,也是活动过程。

我们可以罗列出关于教育的若干陈述。现代教育学把教育区分为广义与狭义的两种概念。广义的教育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已产生。这种教育存在于各种生产、生活活动之中。凡是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和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过程,统可归之于这种广义的教育。把狭义的教育定义为: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8~19页)

教育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体人生旅程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联结个人和社会的重要纽带。它还联结着人类文明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教育是人类关于自身的理想对象化的主要方式,也是人类自我塑造的主要方式,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更新性再生系统。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走进学校,走进教室,他们希望自己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的需要得到满足。渴望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意义的,希望通过付出的努力获得成长,变得越来越有力量。作为教师,每天也都在试图引导学生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思考一些重要的问题、建构他们对世界的新的认识。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社会机构希望学校培养有良好的现代文明教养的公民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美国教育家、永恒主义教育流派代表人物罗伯特·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1899一1977)曾写道:“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214页)人们将许许多多的希望寄托在我们称之为“教育”的事情上。我们如何来确认孩子们在学校中受到的可真是“教育”而不是愚弄或误导?我们可以用什么来保证他们的合理期待不会落空?!

如果我们在行动的时候是无目的的,几乎就不可能说我们是在做任何事情。在杜威看来,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0页)

从目标追求的意义上说,教育就是施加影响以便对方成为我们希望成为的人的自觉活动。教育是受理想所导引、激励、鼓舞和推动的活动,在教育理想的谱系中,有关“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最为重要的。“受过教育的人是这样一种人:他倾向于某些行为方式而不倾向于另一些行为方式;他具有诸如审慎、关心个人利益等一般性的品质(也包括派生出的诸如勇气与克制等品质),如果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考察,还应该包括那些更具有道德意味的品德如:仁慈、公正、诚实、宽容、讲信用。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往往崇尚人的自主性(autonomy),因而他自己就富有主见,并对其他人的独立思想持同情态度。他能使自己从狭隘的目的中超脱出来,并运用想象力去理解其它人的思想。”[(英)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44页]希望教育达到怎样的目标,取决于人们个人的政治哲学和生活哲学。P1-3

序言

教育随笔,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的表达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厚爱与青睐。原因恐怕就在于教育随笔自身的内在质素。在我看来,教育随笔,得其真味的也许就在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

随笔,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像朋友之间的抵膝而谈,不求全面,不求“客观”,不求严谨,甚至也不求立论的“公允”、命题的“科学”;只求遣一己之意趣,痛快淋漓地嬉笑怒骂。它不奢望成为重大决策的依据,也不企望成为学术积累的文献。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文章本由心而生。也许,表达所产生的快乐是人们写作的真正动力,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漫不经心,亲切自然,这大概就是随笔的品性。它可能非常的温情,非常的纤细,非常的文质彬彬,非常的布尔乔亚,因而就可能异常的隽永,异常的精致,异常的耐人寻味。尽管我还做得很不好。“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吧,也算一种追求。毕竟,附庸而后风雅。

随笔不是投枪,不是匕首,不是檄文,也不是战斗的号角;它不是为了晋升职称而炮制的论文,也不是为了课题交差而拼凑的“成果”。它是有感而发、不吐不快的大实话。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

法国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a)就十分反感一种偏见:人们自然而然认为,严肃或深刻就必然是乏味的,令人生厌的。他与艺术家哈克达成共识: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趣味,人们应当从中得到乐趣。如果作品本身没有趣味,不能使人得到乐趣,人们就会到别处去寻找乐趣。人们阅读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定包括怡情。

其实,早在100多年前,英国批评家哈兹利特就曾指出:“以亲切的风格写作,不是容易的事。许多的人误以为亲切的风格即是通俗的风格,写文章而不矫揉造作即是随随便便地信笔所至。相反,我所谓的亲切的风格,最需要准确性,也可以说最需要纯洁的表现。不但要排斥一切无意义的铺张,而且也要芟除一切庸俗的术语,松懈的、无关的、信笔拈来的词句。不是首先想到一个字便写下来,而是要选用大家常用的最好的一个字;不是任意地把字组合起来,而是要使用语文中之真正的惯用的语法。”随笔是亲切的,却并不随便。在轻盈、轻巧之中,它透着一种内在的严肃与庄重。

在一些大手笔的学者看来,随笔这东西不过是些小打小闹的玩艺,成不了气候。而我一向固执地认为,能写好小文章的人,一定能写好大文章;能写好大文章的人,却不见得也能写好小文章。这大概就因为,小文章如同小楷,稍有纰漏,就会一览无遗,而大文章如同狂草,只要整体布局得当,有些小毛病,也不大要紧;小文章得讲究遣词造句,讲究起承转合,讲究情趣、理趣和文趣,而大文章不大需要讲究这些。当然,这两者不太好比,毕竟建造大型建筑物要比雕琢盆景更费时、更费力,也更费材料。比较正确的态度就是“各美其美,多元共存”。在学术的百花园中,多一种品种,又有什么不好呢?

试想一下,广大教师对于教育的理论兴趣是如何产生的?在我看来,只有当理论的光芒照亮黑暗的角落,凸现了存在于角落里的事物的基本轮廓,而唤起了教师进一步了解其细节的冲动与渴盼时,理论的兴趣才开始产生。教育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细微的、不经意的行为之中。而教育随笔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能够对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孔窥豹,洞幽察微。正因为如此,教育随笔才有助于培养和激发教师的理论兴趣。

其实,随笔不仅是一种写作的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正如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大学校园生活过的人当秉有一种精神特质,那就是健康心态的批判性与对有尊严的多样性的崇尚。他们应该是自由思想的创获者,是妖术与谎言的揭秘者。

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字一定是基于“个人经验,民间立场和批判意识”的。批判意识并不意味着只有抨击、否定与蔑视,没有认同、肯定与欣赏。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只有拒绝赞美、歌颂现状,才能不躺在业已取得的成绩上沾沾自喜,才能确认继续前行的理想的路标,才能升华出更高的理想;只有严肃地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阴暗与丑恶的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批判、抨击和否定,才能更好地凸现正义与良知的可贵,也才能对美好的事物、崇高的价值最终有所肯定。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批判是基于一种深刻的爱。正如自由知识分子徐复观先生所言,“假定我们没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挚的爱,便不会写许多文章,惹出许多麻烦。在我看来,真正的自由主义者,也自然而然的是一个爱国者”。

当代西方思想家柏林有言:思想家不是时代进步的动力,也不是时代进步的征兆,他们是时代进步的代言人。我衷心地渴望:任何一个能将日常的经验升华成为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光辉灿烂的东西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尽量完整地表达自我。

这也是人类永恒的渴望。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思想在学习和相互交流中生成,在思考中得到提升,在写作中得以梳理。文字的奇迹也可能变为生活的奇迹——我们的认识、阐释、命名和书写能够将人性的尊严以及优美的光辉赋予我们的生活。更何况我们的时代需要思想,我们的教育需要思想。让我们能自由地、充分地交流——以美好的心情和语言,以美好的理想与文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成为有信念的教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肖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12148
开本 16开
页数 3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0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4-53
丛书名
印张 25.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40
16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