嫖娼被抓后变节的中共第三任总书记向忠发真是传统史家所说的“理论水平低、工作能力差”“贪污”“吃喝嫖赌”的挂名总书记吗?
两三周时间里,中央宣传部干事王明靠什么火箭般上升,成为中国举足轻重的领袖人物——江南省委书记、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
西安事变究竟为什么张学良冒险扣蒋,又为何转而决定放蒋?
留学苏联的蒋经国为何因一句玩笑差点“被枪毙”?
在《民国人物过眼录》(作者:杨奎松)既有学术论文,也有读史札记,既有演讲整理,又有演绎历史的书里,学者杨奎松拨开历史迷雾,廓清事件、人物的本来面貌,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历史。
《民国人物过眼录》所收杨奎松先生的文章,既有学术论文,也有读史札记,分华人洋事、洋人华事、联苏秘闻、读史札记等部分,以历史学家严谨的考证,通过大量的史料尽量还原历史人物在当下环境中发生的掌故,并用动态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人物如何作出改变历史的决定的。
翻开《民国人物过眼录》一起来了解历史文化!
瞿秋白与共产国际
瞿秋白,1921年在苏俄入党,1923年回国参加中共中央领导工作,四年后正值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受命担任中共历史上地位显赫的总书记,一年后即退为政治局委员并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驻共产国际代表,1931年六届四中全会上因被指责在三中全会期间犯了右倾调和主义错误而被迫退出政治局,从此不受重用。至1934年竟被临时中央领导人下令留在陷落的江西中央苏区打游击,以致被捕遇害。
瞿秋白的一生,大起大落,带有明显的悲剧色彩。这种悲剧的造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书生性格难以适应政治场上的云谲波诡。但与此同时,天生具有多愁善感的文学家气质的瞿秋白,之所以会牺牲他在文学方面的天赋,跻身于他并不擅长的政治斗争的舞台,除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大势所使然之外,多半也是同他与苏联和共产国际之间的特殊关系分不开的。尤其是瞿秋白一波三折的政治生涯,可以说是成也共产国际,败也共产国际,若无共产国际和苏联人的作用,瞿秋白的一生也许应当是另一个样子。
与苏联结缘
瞿秋白1899年生于江苏常州一个没落世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很小就表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但是,因为家庭经济破产,父亲离家出走,自己被迫中途辍学,母亲又不堪债务缠身服毒自杀,瞿秋白对人生颇多伤感。直到1916年来到北京投靠堂兄之前,他只是打算“将来做个教员度过这一世,什么‘治国平天下’的大志都是没有的”。来到北京之后,他虽通过了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的入学考试,准备在他所酷爱的文学方面进行深造,却再度因为无钱付学费而未能如愿。一个偶然的机会,瞿秋白进了北京的俄文专修馆学习,这使得他开始与俄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瞿秋白决心学习俄文,并不是因为知道当时俄国已经革命,也并非因为了解到俄国文学的伟大,当时不过是出于对“寄生生活”的痛苦,考虑到俄文专修馆不收学费,又许诺毕业后能够有固定工作,“当作将来谋一碗饭吃的本事罢了”。想不到,1919年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陡然打破了他“孤寂的生活”。对旧社会种种不平的疑惑和仇恨,驱使他迅速开始接受新文化和新思想,并投身于政治斗争的漩涡,试图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和平博爱的“新社会”。一年以后,他又接受《晨报》所邀,以特邀通讯员名义前往当时还扑朔迷离、充满神秘的社会革命色彩的苏俄,希望“略尽一份引导中国社会新生路的责任”。
苏俄之行无疑从根本上改变了瞿秋白的世界观,他从此开始笃信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与此同时,瞿秋白对苏俄及其革命事业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向往与热爱,也使他很快成为一个受到苏俄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欢迎的中国人。赴俄初始,他就与俄共在远东的重要负责人舒米亚茨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成为随后成立的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机关刊物的撰稿人之一。紧接着,远东书记处先后推荐瞿秋白以客人的身份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和担任新成立的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中国部的翻译。在此前后,瞿秋白在莫斯科遇见了当时正在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的中学同学张太雷,并很快在张太雷介绍下加入了共产党。之后,瞿秋白又作为翻译在1922年1月参加了共产国际召集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革命团体代表大会,并在1922年11月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当时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内,瞿秋白几乎是唯一的俄语翻译。…
瞿秋白在苏俄的经历,特别是共产国际对他的好评,使得他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共产国际执委会远东书记处秘书维经斯基明确表示希望他能够到远东书记处去工作,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当时的中共中央书记陈独秀共同为孙中山拟定的改组国民党计划草案中,则提名瞿秋白为“联络部部长”和国民党“上海支部部长”的第一人选,以及国民党中央日常工作的负责人之一。
但更为重要的是,瞿秋白在苏俄期间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问题了。这使得他在1923年应中共中央的要求回国之后,当即被授予负责理论宣传的重任。在刚刚回国的一段时间里,瞿秋自在北京一方面要设法挣钱维持生活,另一方面一个人支撑着党的理论刊物《新青年》的编辑出版工作,辛苦异常。以后,瞿秋自来到上海,得到了中共党组织的固定生活补贴,生活得到保障,他又进一步负责起宣传国共合作的《前锋》杂志,并开始为党的机关刊物《向导》周刊撰稿。这位只有24岁,刚刚从苏俄回来,在党内没有担任任何职务的瞿秋白很快在理论宣传方面显示了他的特长。他不负众望,把两个刊物办得有声有色,充满理论性和战斗性。对于共产国际这时所提出的国共进行党内合作的建议,面对中共党内众多的反对意见,瞿秋白也能够坚定地站在共产国际一边,并且一再从理论上阐述这一政策的重大现实意义,因而进一步赢得共产国际方面的好感。马林高度评价瞿秋白,说他是中国共产党内除了陈独秀、李大钊以外“最好”的同志,也是中国共产党内“唯一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是唯一能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实际情况的同志”。…因此,当1923年6月中共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党纲草案也交给瞿秋白来起草。在这次大会上,瞿秋白便顺利地开始步人中共领导层,成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他在中共党内的领导地位由此得以初步奠定。P3-6
这个集子是硬编起来的。所以说是硬编,理由有二:一是因为它确实不是笔者自己主动想编而编的,实在是向先生再三推动的结果,多少有点不得不的架式;二是因为笔者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中共历史方面,要想集中编一本民国人物的集子,还真比较困难。好在民国人物并不等于都是国民党的人物,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几篇比较重要的文章,早已成为其他书的章节内容,除个别篇外,总不能又都重复收入到这个集子里来,因此只好另想办法。
另想办法的结果,就是编成了这本“过眼录”。这里的所谓“过眼”,倒不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的意思,其实是不拘一格随便谈的意思。因为这里所集的文章,既有学术论文,也有读史札记,既有讲演的现场录音稿,甚至也有带有点“演绎”味道的历史纪实。总之是五花八门,没有体例上的一致性。包括专门的学术论文,笔者也尽可能地做了一些文字上的处理,即把它们尽量变得更通俗、更好读一些。
让文字好读易懂,是笔者一向所追求的风格。不过,通俗到把史学论文变成纪实,并不是我的想法。因此,这里把早些年写过的两篇历史纪实收进来,还是会让笔者有些忐忑不安。这一方面是因为笔者从来对社会上各种纪实文学作品的历史真实性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从来不认为自己有这种“创作”的资格。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还会把以前改写的两篇历史纪实编进来,只是因为这两篇“东东”挂在网上多年,不少人转贴来转贴去,甚至还有人把它扒下来当成自己的作品去投稿。既如此,它们想来不会有太大问题。同时,之能够写出来,也是因为当年写论文时发现所能利用的资料和能够涵盖的历史背景与细节局限性太大,自己搜集到的相关史料实在太多、太具体,很多史料不用太可惜。虽然这两篇纪实并没有能够把大量已有的史料全部用上,但也还是把许多不为人所知的历史细节交代了出来。因此,通过这两篇其实还是建立在大量史料基础上的历史纪实来了解相关的细节,对一些读者也许还是有所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