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廉政楹联(读廉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廉政楹联(读廉经典)》选取与廉政主题相关的楹联三百余幅,对于楹联的作者、关键词语、典故、出处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注释,同时也对联语中所蕴含的的廉政思想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画龙点睛的点评。全书语言流畅、体例科学、篇幅始终、可读性强。是党员领导干部接受廉政文化熏陶的优秀读物。本书由中国楹联学会编写。

内容推荐

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最具美感和韵味的阅读文本之一。古代文人喜欢用楹联明志,一些官员则用衙署的楹联来张扬清廉,因此留下了大量精彩的廉政楹联。《廉政楹联(读廉经典)》精选廉政楹联三百余副,以原文引题,注明出处、来源并作出简介精准的赏析,便于读者在吟咏、体会语言之美的同时汲取廉政思想。

《廉政楹联(读廉经典)》语言流畅、体例科学、篇幅始终、可读性强。是党员领导干部接受廉政文化熏陶的优秀读物。本书由中国楹联学会编写。

目录

一、警语篇

二、言志篇

三、题赠篇

四、衙署篇

五、集旬篇

六、杂咏篇

试读章节

格言联

欲除烦恼须无我;

历尽艰难好做人。

——清·彭玉麟

注释

彭玉麟(1816—1890),字雪琴,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湘军水师创建者。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有《彭刚直诗集》。

赏析

这是一副涉世自警联,哲理性极强。上联的意思是,想要除去烦恼,就不能有私心杂念,而要进入无我境地,须坦然面对一切;下联的意思是,要真正懂得做人,就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砺。

彭玉麟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大清“中兴四大名臣”。此联是作者致俞樾的信中的句子。俞樾在《与次女绣孙谈人生》时说:“昨得彭雪琴侍郎书,有诗云:‘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做人’。此言则因人而异,然追根求源,烦恼都从‘我’字而来。无我则无私,心底无私天地宽,有何烦恼可言?”所以“无我”是根除烦恼的良药。“欲除烦恼须无我”,实在是深谙哲理的人生经验之谈。

同样,在人生的航程中,不会永远一帆风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历尽艰难好做人”,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对联以“过来人”的口气,中肯地向人们提出劝诫,富有启迪性。1924年4月,爱国将领冯玉祥的独生子冯洪国要出外学习,临行时也题书此联以教子。他深情地说:“这是我写给你的,也是写给我自己的。要无我,才能为民众,为大家。自己一点怨言都没有,心甘情愿为百姓效劳。你年纪尚小,不知道做人的难处。做一个好人必须经过磨炼。”

哲理联

人重官而非官重人;

德胜才而毋才胜德。  ——明·李廷机

注释

李廷机(1542—1616),字尔张,号九我,明代福建晋江人。少贫励学,1570年举顺天乡试解元,万历十一年会元、榜眼,累官礼部沿书兼东阁大学士。下联出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赏析

上联说任职勤政的人,可以增加所任官职的分量,而不是重要的官职会增加任职者的分量。这是作者对于正常的政治秩序的理解。而反观某些人在非常重要的岗位上,却因为政治风向或者其他的原因,一意奉迎、自我矮化,放弃职位本来应有的使命,尸位素餐,使其职位的作用形同虚设,岂不愧哉?下联其意在于引起读者对“德”和“才”二者辩证关系的思考。全联意指一个人的人品使他得到社会敬重,而不是他的官职使他受到社会敬重,他的官德应与才学匹配,德、才相较,应将“德”置于首位。联语虽然短小,但信息包容量却非常大。

从艺术上说,此联更像铭文或者格言小品,且上联以平声收尾,下联以仄声收尾,与通行的楹联规则相反,或者与作者生于明代,对联艺术尚未十分成熟有关,其与清代以来成熟对联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的异同,读者当自辨之。

哲理联

养身在动,养心在静;

于物勿贪,于事勿随。

——佚名

注释

随:跟随,随波逐流。

赏析

生命在于运动,故“养身在动”。保持清静平和,则是“养心”之道。对物质莫过于贪求,对事物莫过于执着。整联表达了一种随和中庸的意境。融合了佛家的“戒贪嗔痴”,不贪婪不执念;融合了道家的“天人合一”,顺时而动,适可而止,静心敛意;亦融合了儒家的“宽厚仁和”。语言沉静宽容,如一位耄耋老人在娓娓道来。

哲理联

富贵如浮云,休言子弟登龙虎;

金钱身外物,莫代儿孙作马牛。

——清·郑燮

注释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入。“扬州八怪”之一。乾隆进士,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

龙虎:龙虎榜,乃题名之金榜也,如王禹偁《酬安秘丞见赠长歌》云:“其间最贵龙虎榜,乘时得路为卿相。”

赏析

上联告诫人们不要为了家中子弟高中金榜而自鸣得意,因为富贵如浮云一般变幻莫测。而下联的“金钱身外物”也是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奉劝人们须恪守清廉之道,休起贪念。后句,则显然又是化自熟语“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此联的特色,是反复利用蕴涵着人生哲理的成语、熟语,平白如话、通明晓畅,且易于记忆和流传。

格言联

心地上无波涛,随在皆风恬浪静;

性天中有化育,触处见鱼跃鸢飞。

——佚名

注释

此联选自清代金缨的《格言联璧·惠言类》。

赏析

上联讲心性存养。“心地”,原本是佛教语,指人的内心,即思想、意念等。宋后儒家用以称心性存养,即存心养性。心地也指心情、心境。上联是说,只要心底平静,没有起伏不平的思潮,随处都会平安无事。正如石成金《传家宝·绅瑜》所说“身安不如心安,心宽强如屋宽”。

下联讲自然本性。性天,即天性,得之于自然的本性。“化育”,即化生长育。“鱼跃鸢飞”出自《诗经》:“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即鸢鸟在天空翱翔,鱼在渊中跳跃,万物各遂其性,怡然自得。下联意谓天性有生机,触目之处尽为鱼跃鸢飞,处处充满生机。这也启示人们,要养自然之本性,守自然之正道。

格言联

俭可养廉,觉茅舍竹篱,自饶清趣;

静能生悟,即鸟啼花落,都是化机。

——清·王永彬

注释

王永彬(1792-1869),字宜山,湖北枝江人,清道光时贡生,候补教谕职。以教书为业,授修职郎。著有《围炉夜话》等。此联即出《围炉夜话》。

赏析

此联更多的似乎是从养生的角度来谈廉政。古人的养生观念,不仅是身体和生理机能方面的概念,也往往包含了个人的思想修养范畴,放在今天,或者可以翻译成心理健康或者是精神健康。作者从“竹篱茅舍”的趣味出发,指出廉洁在养生方面的长处。下联则相对应地提出了“静能生悟”的观点,诸葛亮说“非宁静无以致远”,这种悟,主要指对于自身的反省和人生的思考。文字上,茅舍竹篱、鸟啼花落,作者营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又有效地烘托了其俭养廉、静生悟的观点。P13-17

序言

中华民族廉政文化源远流长,经典之作层出不穷。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读廉经典”丛书,自然有传承优秀文化之义,但更是着眼于解决当前严重的腐败问题。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推进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通过深度阅读和广泛传播廉政经典,对于提升一切公职人员和百姓的廉政文化自觉,摆脱腐败现象困扰,推进廉洁政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廉政经典是人民群众反腐败斗争的文化结晶。

自从人类进人私有制社会,腐败现象便如影随形地伴着社会变迁。在我国历史上,当执政者腐败程度较轻的时候,人民尚可忍耐,王朝照常运转;当腐败现象严重并且直接伤害到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时候,人民忍无可忍了,于是就有了起义,有了革命,有了新一轮的改朝换代。新的王朝建立之后,一般比较注意收敛,但过了若干年、若干代后,腐败现象又严重起来,人民群众又起来把他们推翻了。历史学家吴晗对这种周而复始的现象作出这样的概括:“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腐败史。”当然,一部二十四史也是一部反腐败史。哪里有腐败,哪里就有反腐败。人民群众从来都是反腐败的,更是反腐败的主力军,通过有效反腐败,进一步证明自己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真正英雄。

人民群众的反腐败斗争,并不局限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也必然表现在文化方面。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反腐倡廉文化作品争相问世。其中,那些穿越了不同时代的雨雪风霜,经历了实践的检验、人民的检验、历史的检验,仍然受到广大人民喜爱并流传至今的作品,就成为了“经典”。“读廉经典”丛书所辑的《廉政美文》、《廉政家训》、《廉政楹联》、《廉政成语》和《廉政箴言》等,就是历经历史潮汐的冲刷,依然铭刻在广大人民头脑中的廉政文字。可见,廉政经典是在人民群众反腐败斗争实践中产生的,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人民群众反腐败的共同心声,是中华民族廉政文化的精华所在。

二、廉政经典是廉政文化的核心体现。

廉政文化是文化的分支。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一般地说,廉政文化属于狭义文化。所谓廉政文化,是指人们关于廉政的价值、观念、知识、规范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是以廉洁从政为理念和目标,以廉政理论、廉洁思想、廉政制度、廉政纪律和廉政行为等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廉政文化分为三个基本层次:核心是廉政心态,包括人们廉政的价值观念、思想理论、思维方式;中间层次是廉政制度;外在表现是廉政行为。其中“核心”揭示廉政文化的本质,廉政心态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对廉洁的选择、对腐败的摒弃。

从“读廉经典”丛书所辑内容看,廉是中国传统官德的一个基本规范。“廉”在古汉语中是指堂屋的侧面。古代“堂之侧边”的特点是平直、方正、有棱角,因而“廉”又有正直、方正、干净、节俭等含义。从古至今,“廉”都在延伸表达着人们对待财利的一种正确态度,其基本要义是“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不受日廉,不污日洁”。为官廉洁,被视为“国之大维”、“人生大纲”、“仕者之德”。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廉”赋予了丰富的涵义,但核心是要求为官者自身清正,不损公肥私,不贪污腐化。“读廉经典”丛书所辑的《廉政美文》、《廉政家训》、《廉政楹联》、《廉政成语》和《廉政箴言》等,以各种文体、从各个侧面、用各样语言,精辟地告诉人们,廉的深刻内涵、廉政的基本要求、坚守廉洁的有效途径、反腐保廉的重大意义。如果为官者能够把这些廉政经典阐述的道理学懂弄通,内化为廉政心态,那么就会从根本上保持自身廉洁,做到为政清廉。

三、熟读廉政经典,普及廉政文化,为反腐倡廉建设打造强大的内生动力。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进人21世纪后党中央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要创新。2005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这是在党中央的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廉政文化”的概念。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为了有效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从廉政文化的三个层面都做出努力,但最重要的是改造“核心”,牢固树立廉政心态。熟读廉政经典,是树立廉政心态的有效途径。

明代著名理学家薛王宣曾将廉者分为三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为上,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次之,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再次之。从千百年来反腐倡廉的实践看,不论是做哪一个等次的廉者,都是好的,也都需要有内在动力,这就是切实懂得不应贪、不能贪、不敢贪的道理,进而保持廉洁的自觉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对廉洁、廉政的道理认得清、参得透,才能自觉做到“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伊颍河水”。

“读廉经典”辑有“天下为公”、“大公无私”等经典词句,只有懂得了这样的道理,才能成为“见理明而不妄取者”。北宋时期的王安石是懂得了这样道理的人,所以才能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成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也才能身居高位而自觉保持质朴、节俭、廉洁,成为历史上惟一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方志敏是懂得了这样道理的人,所以才坚守了可贵的“清贫”,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廉洁榜样。

“读廉经典”辑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和“不贪才是宝,惟俭乃能廉”等经典词句,只有懂得了这样的道理,才能成为“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清朝康熙年间的张伯行,深谙“以不贪为宝”的道理,所以才能廉洁从政,被称为“天下第一清官”;也才能说出“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这样影响当时、传之后世的名言。

“读廉经典”辑有“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等经典词句,只有懂得了这样的道理,才能成为“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春秋时期的公仪休喜欢吃鱼,当了鲁国的宰相后,很多人送鱼给他,他都一一婉言谢绝。他的清廉,是因为认清了“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保禄,终身食鱼”的道理。腐败者,总会因小失大,最终得不偿失,怎么可以火中取栗、以身试法呢?

“读廉经典”所辑经典多多、寓意深深,倘若人人精读之、细思之,必能开启心智、开拓视野,做到以仁正心、以礼正身,何愁不能坚守廉洁、远离腐败?

请大家,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都来读“读廉经典”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廉政楹联(读廉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楹联学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方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400271
开本 16开
页数 2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2013207250
中图分类号 I269.7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4: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