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庸全鉴(典藏版第2版)
内容
编辑推荐

许多理学大家持守《中庸》的信条,许多儒者用子思的《中庸》的方法论思考,即使到了现代社会,它仍然历久弥新。这正是经典与众不同、永不过时的魅力所在。

《中庸全鉴(典藏版第2版)》对《中庸》的原文加以详细注释和解读,同时配以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来阐述蕴藏其中的真理。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书对儒家的中庸思想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并能够在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时有所践行。

编者

内容推荐

《中庸全鉴(典藏版第2版)》:

子思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传统文化之“经学”中“立天下之大本”的学问,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虽然是《四书》中篇幅最小的一部,但却是其中最富意蕴、最具理论和最见气象的著作,最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人的智慧和哲学洞见。

《中庸全鉴(典藏版第2版)》以《中庸》中的至理名言作导言,从处世和人生经验的角度出发,阐发了蕴藏其中的智慧,并以人生处世中的经典案例加以印证,帮助读者深化理解《中庸》这一传世经典所包含的智慧。

目录

第一章 天命:天地之化奉于中和

◎1.秉承天命,天人合一

◎2.道不可离,君子慎独

◎3.要有“三省吾身”的态度

◎4.中、和是一切的根本

第二章 时中: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1.做个坚守道德的君子

◎2.反中庸者是可怕的

◎3.去除内心的肆无忌惮

第三章 鲜能:人生在世。都是有欲望的

◎1.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2.孔子的中庸思想

◎3.人的欲望永远都不能满足

◎4.必须克服褊狭的劣根性 

第四章 行明:既无过之,亦无不及

◎1.万事都要讲究一个“度”

◎2.物壮则老,过犹不及

◎3.适度才是正确的选择

◎4.骄矜者无知,自知者智慧

第五章 践行:积极宾践

◎1.中庸不是用来研究的

◎2.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3.学以致用方显真智慧

第六章 大知:大智慧者执两用中

◎1.执两用中是杰出的领导艺术

◎2.隐恶扬善,律人安人

◎3.扬长避短,以扬为主

◎4.多征询下属的意见

第七章 子知:聪明反被聪明误

◎1.聪明并不等于高明

◎2.不要显得比别人聪明

◎3.鸡蛋不必硬碰石头

第八章 服膺:中庸之道,服膺弗失

◎1.践行中庸需要内在的自觉性

◎2.时刻不放弃追求的目标

◎3.认识到错误就立即改正

第九章 可均: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1.中庸是极致性的标准

◎2.中庸之道与对症下药

第十章 问强:精种力量的强最重娶

◎1.宽柔以教,不报无道

◎2.暴力不是明智的选择

◎3.与人为善,和而不流

◎4.坚持原则,保持气节

第十一章 素隐:逻道而行,依乎中庸

◎1.欺世盗名者不得善终

◎2.半途而废者难以成功

◎3.不争不斗,不喜不厌

第十二章 费隐:君子之道费而隐

◎1.中庸之道既易又难

◎2.努力摆脱一知半解

第十三章 不远:君子之行,安然守正

◎1.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2.以尊重人的原则去治理人

◎3.忠恕之道与中庸之道

◎4.庸德之行,庸言之谨

◎5.做人做事要收敛些

第十四章 素伍:素位而行,反求其身

◎1.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

……

第二十章 问政:冶离理政的方法和原则

◎1.为政之要,在于得人

◎2.以自身的德行感召人才

◎3.治国之道,以仁为本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5.勤奋必能通向成功

第二十一章 诚明:自诚明,自明诚

◎1.诚是儒学的奠基性观念

◎2.诚和明是互相联系的

◎3“自诚明”与“自明诚”

第二十二章至诚:用至诚之心赢得至怒

◎1.君使臣以诚,臣事君以忠

◎2.用自己的真诚打动对方

第二十三章 致曲:翼诚之人能化育万物

◎1.致曲的修养之道

◎2.由局部达到整体的诚

第二十四章 前知:至诚者可预知未来

◎1.诚的最高境界有如神灵

◎2.先知来自于自身的修炼

第二十五 章宜成:诚者自成,合内外之道

◎1.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  

◎2.至诚必然是仁德

◎3.孔子祖述尧舜的内容

◎4.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第三十一章 至圣:能“配天”的领导艺术

◎1.居上者要“临之以庄”

◎2.宽裕温柔,容纳万物

◎3.培养宽宏大量的胸怀

◎4.仪表言行要显得精明强干

第三十二章 夭德: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1.至诚之道的功用

◎2.“诚”是天人合一的联结点

第三十三章 德化:弘扬德行的最高境界

◎1.君子之道不可急功近利

◎2.把民众培养成有德的君子

◎3.含而不露比暴跳如雷更有效

参者文献

试读章节

3.人的欲望永远都不能满足

凡事不走偏锋,不走极端,这是“中庸”的原则。中庸说来简单,实际上很难做到,我们的言行举止往往失之偏颇,过于追求物质就是其中之一。

得到舒适而且悠闲的享受,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是人类本性的追求,因为人生在世,都是有欲望的,这些欲望换句话说就是需要:需要吃、需要穿、需要爱、需要名利地位等。而人的这些需要一般来说是没有止境的,是无法完全得到满足的。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做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

后来,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做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吝惜地给了他一块布,当做换洗用的衣服。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自己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到:“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子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母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找到了一个可怜的流浪汉,然后带着这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乳牛。

那个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一环扣着一环,永远都不能满足。

在印度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猴子: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装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人们常常用这种方法捉到猴子,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人们总会嘲笑猴子的愚蠢:为什么不松开爪子放下坚果逃命?但审视一下我们自己,也许就会发现,并不是只有猴子才‘会犯这样的错误。

“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是对贪得无厌之辈的形象比喻,只有少数超凡绝俗的豁达之士才能领悟知足常乐之理。适度的物质财富是必需的,追求功名以求实现抱负也是对的,关键看出发点何在。有一定社会地位是现实生活迫使个人接受的一种要求;追求物质丰富是刺激市场繁荣的动力,对个人而言,绝非因为安贫乐道就可以否定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但是一个人为铜臭气包围,把自己变成积累财富的奴隶,或为财富不择手段,为权势投机钻营,把权势当成满足私欲的工具,那么,这种人就会永远贪得无厌,为正人君子所不齿。

4.必须克服褊狭的劣根性

孔子之所以感叹中庸之道“民鲜能久矣”,是因为他深刻地发现人类的一个劣根性,这个劣根性就是违反平淡恒常。在孔子看来,具有平常心是对人最高的评价。但是,人总是想要超越自我和别人,总是不愿意成为真正的自己,带有狭隘目的去做事就缺乏平常之心。

一切纷争都基于不安于寂寞,一切的战争和斗争都源自以邻为壑的褊狭……

P29-30

序言

《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宝库。

孔子认为:“中庸之为德至矣平!”意思是说:“中庸是最高的德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万世师表、儒家的宗师孔夫子对中庸之道有如此之高、独一无二的评价呢?

说中庸之道至高无上,至少有这样四种原因其一,中庸之道是儒学中最高的理论渊源,儒学实际上即为中庸之学;其二,中庸之道是世界所有哲学共同认可的理论,是人类智慧折射出的致见解i其三,中庸之道是古代各种哲学中,对现代人而言最有意义的理论,其四,中庸之道是各种理论中最适合用于指导实践的一种理论,把它当做生活准则可以无往而不利。

然而,有不少现代人把“中庸”理解为中立、平庸,认为讲中庸就是搞折中、放弃原则。这是对中庸哲学思想核心的极大误解。实际上,中庸既不是简单的折中,也不是庸俗的中间路线。中庸追求的目标是在不同时空环境中,尽善尽美的最佳方案。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朱熹曾这样高度赞誉《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只要按照《中庸》的精义修身立业、为人处世、齐家治国,一定能达到天地万物各得其所的太平和合境界。可见,在古人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中庸》的作用非常巨大。

不过,现代人谈起《中庸》,总觉得它要么高深莫测,要么不合时宜。其实,《中庸》所谈的道理是朴素的,也是永恒的。“中庸”之“中”的含义是不偏不倚,是适度、适中、正确,无过无不及而恰到好处.是合宜、合理,无所偏倚而恰如其分,是中正、公正而合乎天理人情的正道。“中庸”之“庸”的含义是平凡、平常、平易可行,而又无可改易的一定之理,与怪异、险僻、神秘相对而言,含有“普遍适用”之意。“中”是道之体,“庸”是道之用,也就是理论上的基本原则与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中”与“庸”的结合,旨在阐明“中”这基本原则是人人不可缺少,人人必须遵守,人人可以做到,适用于一切事物而适得事理之宜的普遍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庸”乃是实行道的方法论,也就是对于“中”这一普遍真理具体运用的方法。

许多理学大家持守《中庸》的信条,许多儒者用《中庸》的方法论思考,即使到了现代社会,它仍然历久弥新。这正是经典与众不同、永不过时的魅力所在。

本书对《中庸》的原文加以详细注释和解读,同时配以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来阐述蕴藏其中的真理。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书对儒家的中庸思想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并能够在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时有所践行。

编者

2013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庸全鉴(典藏版第2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战国)子思
译者 东篱子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8001637
开本 16开
页数 307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48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6
CIP核字 2013267511
中图分类号 B222.14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9:4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