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问天问地问心(老科学家人生启示录)
内容
编辑推荐

王伟、钮也仿主编的《问天问地问心(老科学家人生启示录)》是为了使“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工程”的成果为广大公众所了解,让老科学家的精神激励更多的国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新闻晚报与上海市科协合作,联合推出了“问天·问地·问心——老科学家访谈录”专栏报道。现将这些报道汇编成书,让广大读者感受到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热爱祖国,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追求真理,为探索科学真知锐意进取,永不倦怠。

内容推荐

王伟、钮也仿主编的《问天问地问心(老科学家人生启示录)》是从2010年至今,上海市科协陆续开展了几十位沪上老科学家的资料采集。2012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新闻晚报与上海市科协合作,联合推出专栏报道。走访了陈吉余、尹文英、叶叔华、王振义等16位沪上知名老科学家。这些报道不仅记录了科学家丰富而曲折的人生历程,而且通过记者的提问,这些80岁以上的智慧老人谈了他们对科技、人生、社会等问题的看法。现将这些报道会变成这本《问天问地问心(老科学家人生启示录)》。

目录

“老航海人”陈吉余九旬勾画“后浦东”

对话著名河口海岸学家陈吉余院士:上海光有青草沙还不够

“昆虫老太太”尹文英高龄挂帅土壤动物学

对话著名生物学家尹文英院士:昆虫恶心?可我就是喜欢

女天文学家叶叔华65米望远镜看星空

对话著名天文学家叶叔华院士:吃不了苦,做什么科学家

“白血病杀手”王振义88岁老学生每周一考

对话著名血液病学专家王振义院士:活到200岁,再克白血病

“肝胆之父”吴孟超91岁操刀快过年轻人

对话“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名和利,只是事业副产品

“红外奠基者”汤定元上天人地为卫星开路

对话著名物理学家汤定元院士:学而优则仕,浪费一批人才

“科学外交家”严东生为强子对撞机造“心脏”

对话著名材料科学家严东生院士:奖院士房子易成不良风气

“远望号之父”许学彦人工岛技术已能实现

对话船舶设计师许学彦院士:13岁逃难立志造船强国防

“百岁航空人”范绪箕中国无人机由他始

对话力学家、航空教育家范绪箕:纳米能让“神舟”变好看

“激光开拓者”干福熹考古也应数字科技化

对话中国激光材料开拓者干福熹院士:辞官做科研,30年无悔

“船界活化石”杨槱造船要技术更要效益

对话著名造船专家杨槱院士:“辽宁舰”须加紧研制弹射器

胰岛素探索者张友尚单体药物专利盼转化

对话著名生物化学家张友尚院士:多出、快出成果难拿“诺奖”

“锦纶院士”郁铭芳为百姓为大飞机“织衣”

对话著名化学纤维专家郁铭芳院士:追梦“中国创造”,要宽容失败

肝癌“魔术师”汤钊猷:癌细胞大变小、坏变好

对话小肝癌研究奠基人汤钊猷院士:中西医结合将是中国“奇招”

“火箭院士”孙敬良他让中国航天“龙抬头”

对话火箭总体和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孙敬良院士:中国探测器将登

上更多星球

“导弹院士”梁晋才两发齐射史上最牛

对话航天防空导弹专家梁晋才院士:保持兴趣,梦想才能实现

后记(一)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曹振全

后记(二)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王伟

试读章节

当你在炎炎夏日回到家中,惬意地喝上一杯优质的清水时;当你通过现代气派的浦东国际机场,飞往世界各地时;当你在周末乘坐私家车和家人一起驶过南隧北桥,上崇明岛度假时,你是否知道,这一切都得益于一位老科学家?他在青草沙水源地寻址、浦东国际机场选址和南隧北桥方案的建议上,为上海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六十年来,他践行着“服从真理,揭示自然,承担重担”的理想,取得了一系列造福世人的科研成果。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院教授陈吉余。

近日,记者来到华师大丽娃河畔,见到了91岁高龄的陈院士。老先生一头白发,气色很好,拄着拐杖能独立行走。在近三个小时的采访中,他侃侃而谈,没有感觉一丝的疲惫。

涨落起伏的潮水、细软难走的泥滩……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是陈吉余一生最牵挂的地方。“我和长江口打了五十多年的交道,我是亲眼看着它如何变过来的。为什么要这样变,将来会怎样变,我心里有个谱。就像老的航海人,从水里捞出一块泥,手里摸摸、嘴里尝尝,就知道在什么地方了。”陈院士的话语里,透着智慧和自信。

面对记者,这位“老航海人”讲起了他的身世。

1921年农历九月十七,陈吉余出生于江苏省灌云县的一个耕读人家。父亲是淮阴的挂牌律师,在陈吉余和其兄弟姊妹的眼里,他是个不苟言笑、为人正直的人。小时候,他们见到父亲都会害怕,而母亲则很慈爱,从来没说过孩子们一句重话。

陈院士说:“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亲人是祖父。”他的祖父陈百川是清朝的举人,后被公派到日本留学。在那里,祖父加入同盟会,参加了推翻满清的革命活动。学成归国后,祖父在家乡出资创办了一所小学——百川小学,陈吉余当年就在该校就读。“‘九一八’事变后,我记得祖父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学校里,‘爱国须学凯米尔,立志当如马志尼’,用土耳其、意大利的民族英雄激励师生,把一种抗战到底、保家卫国的精神传递给我们这些孩子。”

在祖父创办的小学里,年幼的陈吉余第一次展露了他的地理学天赋。当时,祖父在他的床头挂了一幅中国地图。“我每天一有空,就看这幅地图,小孩子玩嘛,我就喜欢这个。”在玩的过程中,当时全国两干个县的名字,小吉余几乎都记得。有一次,老师考他:“中国的河都是从西向东流的,有没有哪条河是从东向西流的?”“有啊,大汶河!”小吉余脱口而出,令老师刮目相看。

抗战全面爆发后,陈吉余为了继续求学,一路辗转来到湖北沙市,就读于江苏多所中学在那里组建的联合中学。在重庆,他读完高中,报考了浙江大学史地系。据陈院士回忆,当时是中央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四所高校联合招生,同学们来到重庆沙坪坝,在当地一所学校进行高考。“那时,一百多个学生在一间大教室里打地铺,早上四点考试,大家要自带蜡烛,还要注意防空警报,因为敌机随时可能来轰炸,考试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最终,陈吉余如愿考上了自己的第一志愿。

当时的浙大,地理学大师辈出,竺可桢、张其昀、叶良辅、谭其骧……他们的精彩讲课和人格魅力,让陈吉余对地理这门学科愈加如痴如醉。

大学一年级时,浙大史地系的专业课只有一门——中国通史,由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颉刚的弟子谭其骧讲授。这门课讲得精彩之极,不但学生们都去听,很多老师也去听讲。大二时,史地系主任张其昀为他们讲授中国地理,他告诉学生,为什么地理、历史合为一系?因为中国古人治学推崇“左图右史”,左手边放地图,右手边放史书,一个关乎空间,一个关乎时间,把时间、空间统合在一起治学,才能形成宏观而精准的概念。“张其昀真的是一位大师,学识渊博。’’陈吉余说,“有个国学基础不错的学生问他:‘我手上拿的东西为什么叫东西,不叫南北?’张其昀回答他说:。古人之室,坐北朝南,东面放东西,西面放东西,所以事物都叫东西。”’

对陈吉余影响最大的老师是地质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理学硕士叶良辅教授。叶良辅曾在中央研究院工作,可惜后来得了肺病,只好在老家杭州静养,便被张其昀聘为浙大教授。叶良辅在浙大有很高的威信,他教书不用课本,讲解每个地质学概念都非常清晰,为陈吉余的治学之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尽管身体不好,但叶教授还经常带学生去野外考察,指导他们研究地貌。

1946年,叶良辅让陈吉余参与钱塘江地质调查项目,把他领进了河口海岸学这一研究领域。“所谓河口海岸学,就是研究在海陆相互作用条件下,河口海岸的演变规律和河口海岸的生态环境。”陈院士解释道,“河口海岸是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的前沿,所以这门交叉学科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浙大求学期间,陈吉余还与李四光有过一段师生之谊。

陈院士回忆说,那是在他写学士论文期间,他来到贵阳的贵州地质矿产测勘处,研究当地的山地地形,恰巧李四光也在那里。听说这个学生是研究地形的,李先生便带他在那一带考察了一天,并借给他一本自己写的尚未出版的书《冰期之庐山》。1947年,李四光来到杭州,带浙大史地系的师生进行了地形考察,提出了他的“杭州冰川学说”。然而,年轻的陈吉余对这位大科学家的学说并不认同,他撰写了一篇论文《冰川置疑》,指出这个理论的论据存在不足。结果,这篇文章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杭州冰川学说”也就没有继续发展下去。

谈起这段往事,陈院士感慨地说:“浙大的校训‘求是’对我的影响很大,求是就是求真理,科学研究如果不求真理,服从权威,那不就成了伪科学吗?所以科研人员要敢于讲真话。当年,对于李先生的学说,我想我有质疑总是应该提出来,科学问题都是可以讨论的。”P2-5

序言

科学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在这当中,有一个老科学家群体,让我们尤为尊敬。他们出生在兵荒马乱的旧中国,青少年时,因战火而不得不辗转迁徙,但依然发愤读书,刻苦钻研,追逐“科技救国”的梦想,很多人远赴海外留学。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真正有了用武之地,在科技领域大展身手,在海外的也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和科研环境,回到了祖国,为“科技强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如今,他们都已进入耄耋之年。

2012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麾下《新闻晚报》与上海市科协合作,联合推出了“问天·问地·问心——老科学家访谈录”专栏。《新闻晚报》记者在上海市科协老科学家资料采集工程小组的帮助下,走访了陈吉余、尹文英、叶叔华、王振义、吴孟超、汤定元、严东生、许学彦、范绪箕、干福熹、杨槱、张友尚、郁铭芳、汤钊猷、孙敬良、梁晋才等16位沪上知名老科学家。在此基础上,发表了16组报道。这些报道,不仅记录了老科学家丰富而曲折的人生历程,而且通过记者的提问,请他们畅谈了对科技、人生、社会的看法。那一句句充满哲理的话语,涉及如何看待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如何对待名利、如何树立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乃至如何看待婚姻、家庭等。从这些报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热爱祖国,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追求真理,为探索科学真知锐意进取。

今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与上海市科协、《新闻晚报》合作,将16组报道集结成书——《问天·问地·问心——老科学家人生启不录》。我想,这本书会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这些老科学家,并走进他们的心灵,感受他们博大而充盈的内心世界,体悟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

觉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号召。本书所展现的老科学家的人生历程,正是那一代知识分子为实现“中国梦”而孜孜矻矻、奋力拼搏的缩影。他们为推动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之路,付出了全部心血。愿这本书的出版,为老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和“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后记

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克难阶段。如何在当下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创造热情,如何凝聚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如何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及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如何引导科技界恪守科学道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些都是我们——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工作重点。

作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一名管理者,我很有幸在我的工作中常常和科学家打交道,在科学家身上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纯净、纯粹。特别是在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有着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我觉得这些精神和传统,在当前更加需要倡导。而这种倡导之所以必要,恰恰说明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优良传统,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正为一部分人所淡忘。

老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他们为人、为师、为学的高贵品质深深感动、感染着我们。被他们的人格魅力感动,被他们的精神力量感召,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与新闻晚报联袂推出了“问天·问地·问心——老科学家访谈录”专栏,走近他们中的佼佼者,倾听他们娓娓道来科研人生路,领略他们在路上最美的时光、最深的感悟,深知这路途中、这美丽中并不一味平坦,如冰心女士所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他们出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他们身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几个共同特质:

他们出生在积贫积弱、处处挨打的时代,“科学救国”的理想在他们幼小的心中扎根、发芽,并一辈子为之践行不渝;

他们怀抱着对祖国的拳拳之心、殷殷深情,其中很多人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带着从异国学到的高端技术回国报效祖国,他们以国家利益、人民需要作为自己的最高选择;

他们淡泊名利、不计得失、无私奉献;

他们勇于担当、不畏艰难、务实肯干;

他们甘为人梯、诲人不倦、提携后进;

他们是一群睿智而又普通的老人。

为了使更多的读者能读到他们,读懂他们;为了让更多的正能量再次集聚,感召读者;更为了发扬一种曾经支撑起新中国脊梁的精神,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新闻晚报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将16位老科学家报道集结成此书。愿此书的出版,能引发读者更多、最新的思考。

书评(媒体评论)

我很推崇一句话:“要做地上的盐,世上的光。”盐是最便宜的,但大家都需要,光可以照亮你的周围。你也许不能做一个名人,但总可以做一个好邻居、好工作人员吧。尽到你的力量,做好份内事,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叶叔华院士

一个人只要努力工作,追求事业,名和利会是你事业的副产品,不用刻意去要它们,自己就会来找你。但不能把这个顺序给颠倒过来,如果一门心思想着去追逐名利,把路走歪了,那事业是不会主动上门来找你的,到最后恐怕还是会失望。——吴孟超院士

我们这代人从小生活在民族危亡的年代,所以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觉得读书是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而现在,我看在青少年教育上,世界观、人生观已经不怎么谈了,只有分数观和来自社会的金钱至上观。因此,思想教育恐怕还得抓一抓,父母和老师要在孩子的内心划出一条道德底线,让他们知道,有很多东西比金钱更重要。——陈吉余院士

如今社会—匕有一股浮躁之风,科研界也有,这都是“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在作祟,搞科研还是要心无旁骛才行,别总想着满足物质欲望,难道非要住大房子才能做好工作吗?我当选院士以后也有很多机会要求兼职或合作,可我一概拒绝。——尹文英院士

我不要后人为我立碑,我的关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就是一块碑,因为每次人们用这个方法挽救病人生命时,就会想到这是一个中国人发明的。我希望留给世界的是实际的东西,而不是空的东西。碑竖得再高、炮仗放得再响,这都没有意思。——王振义院士

我们如今过多地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对原创性研究的支持力度还不够。我觉得这种偏向应该得到纠正,我们要对冒险的创新研究给予更大支持。——张友尚院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问天问地问心(老科学家人生启示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伟//钮也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15538
开本 16开
页数 3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6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38
CIP核字 2013169565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