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废墟上的争战(论后苏联文学批评的话语权力之争)
内容
编辑推荐

姚霞所著的《废墟上的争战(论后苏联文学批评的话语权力之争)》从批评话语入手,通过分析、比较批评家们的话语特征,首先辨识了“自由民主派”与“民族爱国派”两大批评派系,确定了前者对后者占有的整体话语优势;然后鉴别了自由主义者们的不同辈分身份,展示了“七八十年代人”批评家们的话语实力。

内容推荐

姚霞所著的《废墟上的争战(论后苏联文学批评的话语权力之争)》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俄罗斯文学批评为研究对象。作者从批评话语入手,通过分析、比较批评家们的话语特征,首先辨识了“自由民主派”与“民族爱国派”两大批评派系,确定了前者对后者占有的整体话语优势;然后鉴别了自由主义者们的不同辈分身份,展示了“七八十年代人”批评家们的话语实力。最后,《废墟上的争战(论后苏联文学批评的话语权力之争)》作者通过引入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的实例,具体而深入地阐发了两派批评的话语“冷战”、“父”与“子”的话语冲突以及后苏联文学批评的话语权力归属等重要问题。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论题的确立

 第二节 社会文化转向与后苏联文学批评

第一章 “自由民主派”与“民族爱国派”的话语“冷战”

 第一节 两派批评的分立

 第二节 话语权力之争的意识形态决定性

第二章 “父”与“子”的话语冲突

 第一节 “自由民主派”批评的分流

 第二节 话语权力之争的辈分决定性

第三章 后现代主义批评:话语权力之争的双重维度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的源流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文学观的杂陈

 第三节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论

结语

附录 批评家简介

索引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当我们急于加快步伐、填补空白时,却轻易地选择了捷径:或完全绕开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和研究成果,或浅尝辄止,同时也疏忽了自身理论素养的潜心修造和运思行文的细加推敲。故而,俄罗斯同行们广阔的研究视域、独特的批评视角、灵动的思辨智慧,并未激发我们的灵感、拓展我们的思路;他们丰富而精辟的话语、独到而隽永的命题,并未在我们的思考和写作中得到合理的运用、充分的发挥。对于名家名说,仅限于只言片语的征引或若干观点的罗列,却鲜见系统的把握和深透的吸收。于是,在蜻蜓点水般的借鉴和囫囵吞枣般的接受中,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便“逃脱”了国内研究者们的追问,也失去了对于他们的警示意义。没有批判眼光、缺少怀疑精神,—一在有关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论说中如此,在整个当代俄罗斯文学的研究中亦如此;文学批评如此,“批评的批评”亦如此。可以说,这种缺省了批评主体的对话意识和批判性思辨的言说,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批评,而只是简单的思想复制而已。

总而言之,当代俄罗斯文学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并不乐观。种种弊病的关键症结,归根究底,在于研究者自身,在于其健康的学术精神和正确的治学方法的匮乏。在这方面,潜心钻研当代俄罗斯批评家们的文章著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国内同仁们的内外兼修,对于专业学养的积累、职业操守的历练、独立人格和自由意识的培养,无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后苏联文学批评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它不仅是映照俄罗斯文学的一面镜子,也是由各种社会文化矛盾交织而成的复杂现象。要对其做出巨细无遗的、系统而深入的描述和评价,对于本文的写作而言,只能是一项难以完成的规划。而批评话语,作为显在的、固定的文字标识,则为审视矛盾而复杂的后苏联文学批评进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视角。

根据福柯赋予话语的意义,即话语是“语言的个体行为”,是“一个领域自我‘表达’的手段,在这个领域的运作中起着关键作用”,我们认为,批评话语是批评主体个性化的言语行为,是批评“自我‘表达’的手段”,在文学批评的“运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批评话语作为批评家记述文学文化生活的言语手段和结果,作为特定的时空中批评主体遭遇批评客体的产物,是时代精神、.文学品质与批评家个性的生动写照。如果说当代批评家是种子,那么后苏联文学批评话语就是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土壤与气候所孕育出的果实。将言说的语境、主体、客体的特征融于一身的批评话语,如果不是构成了后苏联文学批评的全部,那也是它主要的、核心的内容。因此,研究批评话语、追踪其流变,是把握历史的脉搏、描绘批评家的肖像、鉴定后苏联文学批评特征的最有效途径。

在后苏联社会文化生活的舞台上,每位批评家都可以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然而,他们在舞台上的站位却相差悬殊;每位批评家都可以表达个人观点、抒发主观好恶,却不是每个人的言论都掷地有声;每位批评家都享有平等的言说权利,却不是每个言说的主体都握有同样的话语权力。因此,有关后苏联文学批评之话语特征的论证,是在言说权利的共享中确定话语权力归属的尝试。换言之,在后苏联文学批评的喧哗众声中,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识别最强音并探究声音异质与强弱的原因,正是本文需要完成的课题。

在福柯的理论体系中,话语是无处不在的权力之载体,是权力斗争的结果,也是权力行使的手段;因此,“从个体嘴里说出来的言论从一开始就充斥着(以机构方式和政治方式发挥作用的)权力关系的影响……话语分析就转变为某种方式的权力分析学”。我们所谓的“话语权力”,指的是批评话语的有效性与威慑性,是批评话语及其制造者在批评、文学乃至文化进程中的判断力与影响力。从福柯关于“主体之死”的著名论述②中可以看出,他强调的是话语对主体性的塑造与规范作用,却忽略了主体性在话语生成中的能动表现。我们认为,批评话语不仅是批评主体的身份表征,也是他的个性标识。在分析后苏联文学批评话语的特征时,我们力求以话语的相异性及其体现的批评个性为立论的出发点,兼顾批评话语生成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因素,评说话语权力之争的态势。

后苏联时期是俄罗斯社会文化转向的关键时期,文学批评与社会情状、文化风尚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紧密。后苏联文学批评是既承载着俄罗斯的深厚文化传统,又浸润着后苏联文化气息的重要文化载体。俄罗斯文化——尤其是苏联社会文化——及其当代转向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当代批评家们。他们一方面以外在的“他者”的审视目光,努力尝试对俄罗斯文化的历史道路、当下境况与发展前景做出分析和评价;另一方面又深陷社会文化转向的旋流之中,竭力辨明自身的方位与前行的方向。可以说,后苏联文学批评不仅记录了当代俄罗斯社会文化转向的过程,而且本身也是这一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切入论题之前,我们不妨先行考察后苏联文学批评的话语生成及权力之争的社会文化语境,辨清当代俄罗斯社会文化转向与文学批评的关系。P8-10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废墟上的争战(论后苏联文学批评的话语权力之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姚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834391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8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2013076655
中图分类号 I512.065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