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周作人自编集
内容
编辑推荐

《呐喊》是个好题目,可以写出许多的文章来。这个意思我早已有了,也想来试一下,可是拖了好几年不曾下笔,因为那个题目想不好。这总不好说,新一点是“关于呐喊”吧,说索隐呢?例如《红楼梦索隐》,但这里边所有的人物与事迹并不多,也不怎么隐晦,无须那么费了力气来索。我曾想到用“呐喊讲章”的名称,这两个字的确不差,却……这是来自周作人的《鲁迅小说里的人物》的节选部分。

内容推荐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作者周作人,鲁迅二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最了解鲁迅的人之一。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看题目似是一部探讨鲁迅小说艺术的评论集,其实却与《鲁迅的故家》为一路,所着重处仍在“写园及其周围”,“写两部小说里的人物时地”,也即“记述而不造作”。书中所讨论的小说限于《呐喊》《彷徨》,加上一部被归类为散文集的《朝花夕拾》,对其中出场的各色人物进行原型索引,背景事迹考证,但绝不落入冬烘的实证派。表面上是索引考证,实则着意点染风俗,介绍有趣的土物方言,又围绕诗与真实的关系等小说艺术问题,偶于一二处略作点评,见解精辟,常能一语道出别人未见之鲁迅小说的佳妙处。

目录

总序

第一分 呐喊衍义

 一 开端

 二 父亲的病

 三 藤野先生

 四 新生

 五 金心异劝驾

 六 狂人是谁

 七 礼教吃人

 八 孔乙己

 九 咸亨酒店

 一○ 温酒的工作

 一一 酒店余谈

 一二 馒头

 一三 秋瑾

 一四 府横街

 一五 灯笼

 一六 何小仙

 一七 老拱

 一八 一件小事

 一九 夏穗卿

 二○ 剪发

 二一 假辫子

 二二 男学生剪发

 二三 女学生剪发

 二四 风波

 二五 怕张顺

 二六 孝道

 二七 复辟的年代

 二八 六斤

 二九 九斤老太

 三○ 民俗资料

 三一 两个故乡

 三二 看守祭器

 三三 闰土父子

 三四 豆腐西施

 三五 搬家

 三六 狗气杀

 三七 木刻书板

 三八 路程

 三九 阿Q 正传

 四○ 正传

 四一 阿Q

 四二 为什么姓赵

 四三 优胜纪略

 四四 胜利一

 四五 胜利二

 四六 牌宝

 四七 赌摊

 四八 失败一

 四九 失败二

 五○ 胜利三

 五一 恋爱的悲剧

 五二 旧女性观

 五三 悲剧的主人公

 五四 地保

 五五 讨饶

 五六 关于舂米

 五七 龙虎斗

 五八 静修庵求食

 五九 园里的东西

 六○ 中兴与末路

 六一 掮客

 六二 小偷

 六三 阿Q 的革命

 六四 逃难

 六五 不准革命

 六六 新贵

 六七 黄伞格

 六八 剪辫与盘辫

 六九 民团捕盗

 七○ 审问

 七一 游街示众

 七二 刑场

 七三 方玄绰

 七四 官兼教员

 七五 欠薪

 七六 索薪

 七七 年月考证

 七八 县考

 七九 掘藏

 八○ 发狂

 八一 兔和猫

 八二 爱罗先珂

 八三 寂寞

 八四 京戏

 八五 地方戏

 八六 翻筋斗

 八七 平桥村

 八八 金耀宗

 八九 秃先生的书房

 九○ 太平天国故事

 九一 后记

第二分 彷徨衍义

 一 祝福

 二 祝福的仪式

 三 祥林嫂

 四 死后的问题

 五 寡妇再嫁

 六 马熊拖人

 七 鲁四老爷

 八 酒楼

 九 迁葬

 一○ 小兄弟

 一一 小照

 一二 故乡风物

 一三 剪绒花

 一四 幸福的家庭

 一五 肥皂

 一六 长明灯

 一七 示众

 一八 高老夫子

 一九 孤独者

 二○ 祖母

 二一 斜角纸

 二二 本家与亲戚

 二三 伤逝

 二四 弟兄

 二五 离婚

 二六 拆灶

 二七 狗

 二八 老鼠

 二九 阿长与山海经

 三○ 山海经与玉田

 三一 摇咕咚

 三二 东关

 三三 迎会

 三四 无常

 三五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三六 父亲的病

 三七 S 城人

 三八 学堂

 三九 南京

 四○ 南京二

 四一 留学生会馆

 四二 仙台

 四三 范爱农

 四四 哀范君

 四五 后记

附录一 旧日记里的鲁迅

附录二 学堂生活

试读章节

一 开端

《呐喊》是个好题目,可以写出许多的文章来。这个意思我早已有了,也想来试一下,可是拖了好几年不曾下笔,因为那个题目想不好。这总不好说,新一点是“关于呐喊”吧,说索隐呢?例如《红楼梦索隐》,但这里边所有的人物与事迹并不多,也不怎么隐晦,无须那么费了力气来索。我曾想到用“呐喊讲章”的名称,这两个字的确不差,却又怕有误会,以为是夸夸其谈的在讲章旨节旨,谈得比本篇原文更长,印出来徒耗物力,要看的人也不会多的。最后我才想到了这演义的名字,乃发心来写,称之曰“呐喊演义”。这个名称也并非没有缺点,第一是它有《三国演义》等说部在先,好像是把《呐喊》里的小说再拉长来讲,有如茶馆里的讲《聊斋》,但是很明显的这是不可能的事。其次或者有人要联想到宋明人的《大学衍义》,那种内圣外王的大著,我怎么追得上,更没有鱼目混珠的意思。好吧,我还自写我的衍义,这只是像《四书典林》之类,假如用了庸俗的旧书来比方,讲说一点相关的人地事物四项的故事,有没有用处不能知道,但不是望着题目说空话,所以与《味根录》之类是有些不同的。我只是凭了我所知道和记得的说来,不及查考《鲁迅日记》等书,做考证是别一种工作,应当有别的适当的人去做才好。(鲁迅的小说集在《呐喊》之外还有《彷徨》,对于《彷徨》,且待这个写完时再来衍义吧。)

二 父亲的病

《呐喊》前面有一篇自序,是一九二二年末付印时所写,说明当初开始写小说的缘由。上半叙述少年时代的经历,有几件事使他感到异常的寂寞,换句话说即是悲观吧。这里分作三个段落,第一是父亲的病,后来在《朝华夕拾》中有这个题目的一篇文章,说的更是清楚。鲁迅的父亲伯宜公是清光绪丙申(一八九六年)九月去世的,序上说有四年多常常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推算该是癸巳至丙申,但这乃是记忆错误,因为甲午八月伯宜公的妹子嫁在东关金家的因难产去世,他去送入殓,亲自为穿衣服,可知那时还是康健,所以生病可能是在这年的冬天或是次年的春天。那时所请教的医生,最初有一个姓冯的,每来总是酒醉醺醺,说话前后不符,不久就不再请了,他的一句名言“舌为心之灵苗”,被鲁迅记录下来,但是挂在别人的账上了。后来的两个名叫姚芝仙与何莲臣,都是有名的“郎中”,但因此也就都是江湖派,每开药方,必用新奇的“药引”,要忙上大半天才能办到,结果自然是仍无效用。他在序文中说:“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那时城里还有樊开舟包越湖这些医生,比较平实一点,如照鲁迅的分类,总还可以归在无意的一类,但是当时却去请教了有意的骗子,这真是不幸的事,虽然对于后人警戒的力量却是很大的。

三 藤野先生  第二段落是在南京和日本仙台的学校里的那一时期。计算起来是戊戌(一八九八年)离家往南京,由水师学堂转入陆军学堂内附设的矿路学堂,三年毕业,即是辛丑(一九○一年)的冬季,次年派往日本留学。在弘文学院两年后,往仙台进医学专门学校,目的是在学了医术来救治像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关于维新的信仰。可是学了两年,“前期”刚完了的时候,他就退学走到东京来了。他在弘文学院的时候,便有感于留学生之不高明,不愿意进离东京不远有些留学生的千叶医学校,却远远的跑到东北方面的仙台去,可是在那里虽然寂静,不意在电影片上又会见了“久违的许多中国人”,给了他极大的刺激,把学医的志愿又打断了。这两段事情在《朝华夕拾》里后来有专篇叙述,前者的题目是“琐事”,后者是“藤野先生”。他那时以为国民如愚弱,虽生犹死,所以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叫他们聪明强盛起来,于是想来提倡文艺运动,因为他相信善于改变精神的要推文艺最有力量。这个意见并不错,虽然那还在四十五年以前,大家所知道的政治上不过是法国革命,文艺上也只是拜伦的恶魔派,但是对于权威表示反抗,这种精神总是可贵的,与当时民族革命的空气相配合,也正是很有意义的事。

四 新生

第三段落是说计划出《新生》杂志的事情。在那时候,即是一九○六年前后,林译“说部丛书”已经出了不少,梁任公也在横滨刊行《新小说》,景气很不错,但是没有从文艺着眼的,实际上要做文艺运动时机也未成熟,《新生》的并未产生可以说是当然的结局。鲁迅顶讨厌学警察,法政和速成师范的学生,其次是铁路与工业,以为目的只在获利,对于理科比较的好些。胡仁源是学工的,有一天对他大谈实业救国,学了文科有什么用,鲁迅回答道:学文科的人知道理工也有用,这是他们的长处。在这种空气之中,要来办杂志,谈文学和美术,当然是很不容易,但表面上也居然找到几个赞成的人,他们姓名记不完全,只有袁文薮是鲁迅所最信托的,但是他从日本转往英国以后,便杳无消息,虽然他答应到了之后一定写文章寄来的。此外一个是许季茀,他没有跑掉,因为杂志停顿,所以文章也不

曾写。《新生》这运动最初似乎计划很是顺遂,等到鲁迅回家乡一转出来的时候,一切都已消灭,他受到这打击,感到无聊与寂寞,也正是当然。隔了两年,因了蒋抑卮的帮助,印出了两册《域外小说集》,实现了《新生》一部份的计划,但第三册便印不出来,因为销路不好,收不回印刷费来做资本,结果只好中止。这个失败虽然比前回稍好,但也总是失败,与造成寂寞的感觉有关的,不过在那序文里却是省略掉了。

……  P7-14

序言

关于《鲁迅的故家》

止庵

《鲁迅的故家》一九五三年三月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为“鲁迅研究资料之一”,一九五五年八月第二版增加《故家后记》一篇,一九五六年四月文化生活出版社重新出版,一九五七年九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作者均署名周遐寿。所收四辑文章,大多曾在《亦报》发表,其中“鲁迅在东京”连载于一九五一年五月九日至六月十二日,《关于百草园》及“百草园”前六十节连载于一九五一年七月一日至八月三十日,“补树书屋旧事”连载于一九五二年一月十五日至二月二日。“园的内外”则如《总序》所言,乃是“从别的杂文中间选取相关的若干篇”,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至一九五一年六月间刊登过一部分。

周氏兄弟一九二三年七月失和,在经历了相互呼应并肩作战(主要以《语丝》、《京报副刊》为媒介)的时期之后,三十年代初起二人立场已经颇有不同,甚至处于对立位置。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鲁迅逝世,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周作人的语境,自《瓜豆集》中《关于鲁迅》与《关于鲁迅之二》起,他陆续写下不少有关鲁迅的文章,或介绍生平,或历数成就,而均以“早年的事情”为限,始终没有逾越这一范围。一九四九年后此类作品尤多,是为晚期散文之重要成分。《鲁迅的故家》(特别是“百草园”、“鲁迅在东京”和“补树书屋旧事”)介绍鲁迅生平最有分量,分别涉及少年岁月、日本留学经历和民初在北京的生活,正如作者在《关于鲁迅》中所讲,“我所知道已为海内孤本”,对了解这一时期的鲁迅来说,其史料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后记》说本书“内容以事实为主,不杂议论”,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就是《关于鲁迅》中说的“鲁迅的学问与艺术的来源”,故可以资料视之,但又不止是资料而已。这里不仅讲到鲁迅,还讲到他周围的人,他所处的环境,以及更远的背景。在写得最系统、也最着力的“百草园”中,背景甚至成为更重要的东西。而介绍这些(包括相关民俗在内),也是作者至少部分乐趣所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总序》说,“百草园”等“是写园及其周围”,有别于另外一类因书之作,然而作者写时也有所对应,即是鲁迅描写自己生活的《朝花夕拾》,他曾直言“去年所写的‘百草园’差不多可以说是‘朝花夕拾衍义”,这些文章都可视为对《朝花夕拾》内容的补充订正。

然而即使“内容以事实为主”,也有赖于作者的人生体验和艺术感受力,以及表现手段。《鲁迅的故家》既不同于此前所写怀人文章(包括《关于鲁迅》和《关于鲁迅之二》),也不同于《前门遇马队记》、(在女子学院被囚记》等,介乎随笔和叙事散文之间,可谓周氏散文文体上的一种新的变化。通常作为叙事散文主体的描写被叙述所掺杂,甚至是替代了;描写所实现的“再现情景”就被减弱或破坏,成为“部分非情景”或“非情景”;这一过程中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拉大,作者的态度也就变得问离;这些特点很接近于随笔,意味着文体由叙事散文向着随笔的过渡,不妨称之为“随笔性质的叙事散文”罢。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距离感,避免了一般叙事散文再现情景(即所谓“造境”)而导致的做作凝滞,显得干净空灵,不求即情即景,情景反而俱在,意味或许更强。这些特点,在“百草园”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周氏在《知堂回想录·不辩解说下》中说:“我很自幸能够不俗,对于鲁迅研究供给了两种资料(按即《鲁迅的故家》与《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也可以说对得起他的了。”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五日日记亦云:“下午阅关于鲁迅的二书,自己觉得不错,亦可笑耳。”

此次整理出版《鲁迅的故家》,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七年九月初版本为底本,参校上海出版公司和文化生活出版社各版。底本书前有插图三帧,分别为绍兴新台门的百草园,绍兴三味书屋和日本东京的“伍舍”。总序一页,目次八页,正文二百三十四页。目次、正文中“后记”原均作“故家后记”。正文各分均为连排。作者家属保存有周氏手订“百草园”目录四页,“园的内外”目录一页半,“鲁迅在东京”目录二页。另有“饭后随笔目录”一份,注明“亦报寄稿,一九四九年十一月起”,包括相互交错的两种编码,一为“l''、“2”……,一为“外1”、“外2”……。“园的内外”有的列入前者,有的列入后者,少数几篇两处全无;“百草园”中《关于百草园》一文在前者之列;“鲁迅在东京”亦在此列,但自第二节起只写“又一”、“又二”……,无具体篇目;“补树书屋旧事”在“饭后随笔目录”中则另行编码为“外一”、“外二”……。据此约略得见《鲁迅的故家》从“亦报寄稿”即“饭后随笔”(这并不是周氏未及出版的一部书稿)中逐步分出,独立成书的过程。

后记

这本书的写成与出版全是偶然的,最初给上海的《亦报》写稿,每天写一段,几乎没有什么结构,而且内容以事实为主,不杂议论,这个限制固然很有好处,但同时也就有了一个缺点。五六十年前左右的事实,——因为我最初是想只讲到庚子为止的,——单靠记忆怎么能行?有些地理的位置,历史的年代,有可查考的还可以补订,家庭个人的事情便无法核对,因为有关系的人八九都是不在了。但是我总还怀着这么一个希望,有哪一位读者给我帮助,能够正误补阙,使这缺点多少补救一点过来。这个愿望却幸能达到一部分,因为我在今年舂问得有机会和仁房义支的族叔冠五先生通信,承他指示出几处错误,还有好些补充,使我能写成这一节后记,在我是很欣幸,对于读者也正是很有益处的。冠五叔谱名凤纪,字官五,后改冠五,小名日朝,是藕琴叔祖的儿子,他在陕西生长,于一九。一年回家,和我们一同住在新台门里,直至一九一九年台门卖掉为止。他是我们叔辈,但年纪比较要小两三岁,所以在好些年中,朝叔叔差不多是我们的顶好朋友,在“百草园”中本该讲到他,但是我始终想以庚子为界限,所以把关于他的话搁置起来了。他看了《故家》之后,提出些可珍重的意见,依原书页数写下,现在也就照样的抄录,随时加上一点必要的按语,以供读者参考。

六页:新台门项下说覆盆桥周家派别不很清楚,我以为应该这样的记述。覆盆桥周家分作三房,叫作致(长房)中(次房)和(小房)三支,本来都住在一个台门里,即是老台门。后来因生齿日繁,致房又析为智仁勇三个分支,中房也析作恕慎裕三个分支,仅和房丁衰单传,没有分支。(按十一世十五老太爷以坶还是由智房承继过去的,)原有屋宇不敷分配,于是在东昌坊和覆盆桥堍迤南各建住宅一所,台门和厅堂以及厅匾抱对,样式色泽都和老台门一律。落成后,把致房的智仁两分支析居东昌坊的新台门内,又把中房的恕慎两分支析居桥南的过桥台门内,其致房的勇支,中房的裕支连同和房都留居原处即老台门。概括一句话,凡是留在老台门的都是小房。(和房本系小房,勇是致房的小房,裕是中房的小房。)……娶妻,一名阿燮,没有成家,本来都是锡箔司务,后来不知为何均出外谋生。阿燮一去不返,传说已做了和尚;阿焕回来过一次,再出去以后就不知去向了。

一四九页:唐将军庙在长庆寺南首,庙与寺之间尚隔一关帝庙,不过里面和寺是走得通的。穆神庙在长庆寺的斜对面,说间壁误。

一五六页:鲁老太太的放脚是和我的女人谢蕉荫商量好一同放的。“金鱼”在说了放脚是要嫁洋鬼子的话以外,还把她们称为“妖怪”。金鱼的老子(即椒生)也给她们两人加了“南池大扫帚”的称号,并责藕琴公家教不严,藕琴公却冷冷的说了一句:“我难道要管媳妇的脚么?”这位老顽固碰了一鼻子灰,就一声不响的走了。  此外有一条不注明页数,现在并录于此,看来或者是该属于八一页的吧。这条特别有题目云“蒋老太太的幽默”:

有一天乔峰到我家来,回去的时候恰巧“金鱼”正在大发其呆病,双手插腰,站在后边的白板门(蓝老太太窗外的那道单扇门)中间,乔峰从他的腋下擦过,“金鱼”拿起靠在旁边的长旱烟袋,向乔峰头上掴了一下,口说:“见长辈为什么不叫!”乔峰回去告诉了蒋老太太,她正在吸旱烟,一声不响,一边吸烟,一边走到神堂下坐下。刚刚“金鱼”怒气冲冲的走出来了,走到蒋老太太的面前,她举起手里的长烟袋,向“金鱼”头上掴了一下,也对他说:“见长辈为什么不叫!你会教训阿侄,我也会教训阿侄。”“金鱼”赶紧说道:“八妈不要生气,阿侄错者,阿侄错者。”案这个故事当然是真实的吧,虽然我不曾听到家里的人讲过。这作风也与蒋老太太有点符合。八妈意思那是八伯母,因为介孚公在第十二世中大排行第八,而椒生则是十八,所以蒋老太太该是伯母而不是叔母了。原文注云:乔峰那时大概是十五六岁,那末该是在壬寅癸卯(一九。二至三年)之间吧。

一八五页:浙江初任教育司长是名钧业的沈馥生,而不是衡山,大概是由钧业误忆到钧儒吧?案此处本文中所说不误,我到在杭州头发巷的教育司去住过一个多月,看见沈衡山好多次,不会得误记。沈钧业虽是绍兴人,常听陈子英说起,却始终没有见过面,所以和他是毫无关系的。

一九五四,十,二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周作人自编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作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13209
开本 32开
页数 3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7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2013108154
中图分类号 I210.97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6
13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8:5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