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底两万里/世界文学名著
内容
编辑推荐

儒勒·凡尔纳所著的《海底两万里》是三部曲的第二部,问世于1870年。故事并不复杂,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做环球旅行的故事。所谓“两万里”,的是法国古里,而古里又有海、陆之分,一古海里约合5.556公里,既然是在海底周游,这里的两万里应该是两万古海里,合十一万公里。十一万公里的海底旅行,毫无疑问是内容丰富、光怪陆离的。在神秘的海底,我们能感受到平时感受不到的,能看到我们平时不敢想象的,以说无奇不有。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海底森林是可以漫步的,而且可以打猎;原来,海底也有煤矿;在印度洋,潜艇成员与鲨鱼展开搏斗场面惊心动魄;在红海,他们追捕一条频临绝种的儒艮,儒艮肉当晚就被端上了餐桌……你吃过儒艮肉吗?你知道珊瑚礁是怎样形成的吗?知道海洋到底有多深吗?你能想象海水传播声音的速度有多快吗……

内容推荐

儒勒·凡尔纳所著的《世界文学名著:海底两万里》描写的是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应邀登上一般驱逐舰,参与追捕当时盛传的海上“怪物”,但不幸被“怪物”俘获,而所谓的“怪物”竟是一艘当时无人知晓的潜水艇。《世界文学名著:海底两万里》悬念迭出,高潮频起,趣味盎然。

目录

一 阅读引擎

本书文学地位与历史影响

本书历史背景图解

本书作者生平图解

本书人物图解

本书故事图解

本书地标物语

二 阅读辅导

三 原著阅读

上部

下部

四 阅读体验

一、语言品味

二、情感体验

三、角色体验

四、感悟作品

五、人生思考

五 阅读拓展

本书的阅读链接

本书的文化链接

本书的思想链接

试读章节

如此报道纷至沓来:横渡大西洋的“贝莱尔号”所做的种种新观测;伊斯曼舰队的“埃特那号”跟这个奇异的庞然大物的一次相撞;法国二级军舰“诺曼底号”军官们所写的记录;分遣舰队司令官弗兹·詹姆士手下的高级船员在“克利德勋爵号”船上所做的很科学的测定。

所有的这些都掀起了舆论界的一片哗然。

在民族性比较浮躁的国家里,大都把这件事当做谈资;然而那些认真务实的国家,例如英、美、德等国,对这件事情则表现得极其关心。

在各大中心城市,这奇异的庞然大物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们在各式各样的地方谈论着它,在咖啡馆里赞叹它,在报刊上嘲讽它,在舞台上扮演它。

报社正因为没有奇闻逸事而感到窘困呢,于是就在那些发行量不大的报刊上刊登;不仅如此,而且还出现了关于各种巨型奇异动物的报道,例如白鲸、北极海中可怕的“莫比·狄克”(莫比·狄克:美国诗人、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白鲸》一书中提到的那条可怕的白鲸)、庞然大物“克拉肯”(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传说中的巨大无比的海怪)(它用触须可以缠住500吨重的大船,并将它拖到海底)都面面俱到。

有些人甚至还不顾一切地一头扎进古典文献的海洋里,其中不仅有亚里士多德和蒲林尼的看法(他们都认为这些怪物是存在的),还有彭图皮丹主教的挪威童话、保罗·埃纪德的记述。

此外还有那些毋庸置疑的报告,报告上说,1857年在“加斯迪兰号”上,哈林顿先生曾见到过一种大海蛇,据说这类巨型蛇直到目前为止只在旧时北极探险船“立宪号”所经过的海面上出现过。

当时,在学术团体里和科学报刊中产生了两派——相信者和怀疑者,没完没了的唇枪舌剑、辩论就这样在他们之间展开了。

这时就产生了使人们的情绪达到高潮的问题——“怪物问题”。自以为是内行的新闻记者同一些自命不凡的文人交起火来,在这场值得纪念的激烈的论战中耗费了不少笔墨,甚至有几个人还为此付出了几滴血的代价,那是因为这场论战表面上是在针对海蛇,其实不然,实质上他们的目标不是针对海蛇,而是对冒犯各自的人身攻击上。

在这场激烈的论战中,双方都剑拔弩张、各执一词,各说各的理,都认为自己对,你我针锋相对,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就这样这场论战持续了半年之久。

流行小报全都乐此不疲地转载着巴西地理学院、柏林皇家科学院、不列颠学术联合会、华盛顿史密森协会发表过的那些论文,驳斥着《印度群岛报》、摩亚诺神父的《宇宙》杂志、皮德曼的《消息报》里的讨论报道,以及法国和其他各国大报上登载的科学新闻。

这些学富五车的作者们故意引用对手曾引用过的林奈的一句话:“大自然不制造没用的东西。”其实,这一戏谑模仿主要是恳求当代人不要造谣有关大自然的事情,去相信什么“克拉肯”、大海蛇、“莫比·狄克”等的存在,更不要去相信那些头脑冲动的海员们凭空臆造出来的其他海怪的存在。

最后是一位最受读者追捧的编辑——他的讽刺小报写得很好,语言极其犀利——匆匆忙忙地写了一篇概述文章,这篇文章给这怪物最后一次打击,把它结束了。到此,机智在众人的哄笑声中,最终战胜了科学。在1867年开始的几个月里,好像人们把目光投到其他感兴趣的事务上去了,这个问题似乎被冷冻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事情好像又有了新的进展。到此时,这件事情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是一个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而完全是一桩必须提高警惕严加预防的严重的现实危险。

1867年3月5日,当蒙特利尔海运公司的“摩拉维安号”夜间行驶至北纬27°30'、西经72°15'的海面时,船的右舷后半部撞在了附近海域的一座在任何航海图上都没有标示出的礁石上。其实,“摩拉维安号”凭借着风力及其本身的400马力的推动,船速已经达到了每小时13节,倘若不是“摩拉维安号”相当的坚固,那么,整艘船将会默默地永远地沉人海底,船上的人们将永远沉睡海底。

在黎明时分,即天刚放亮的时候,世界上又多了一件不幸的事。事故发生时,船上的值班高级船员们以飞一般的速度跑向出现问题的地方。船员们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可怕而又感到陌生的海面,但是并没有发现什么,只看见在距离三链处有一个波涛翻滚和演花生起的巨大漩涡,犹如这片海洋刚刚受到了剧烈的重创,航海日记中真实地记录了这次事件!

虽然“摩拉维安号”受到了严重的撞击,但这对于坚固的“摩拉维安号”来说并不算什么,还没达到能影响它航行的地步。当时的条件无法推断出它到底是撞上了一处海面下的岩石,还是撞上一条遇难船只的残骸。

船长一直认为“摩拉维安号”没有出一点故障,直到进船坞检查船底时才发现船的一部分龙骨已经破裂,这让人忍不住感到后怕。若不是在3个星期之后,在相同的境况下发生了同样的事件,人们会像遗忘其他事件一样很快忘记它。后来发生的那次撞船事故,只是因为受损船只的国籍及其所属公司的名誉,才轰动了当时社会。

卡纳德——英国大名鼎鼎的船主,这个名字几乎可以说是众人皆知。早在1840年,作为一名睿智的英国企业家,卡纳德用三艘轮式木船、400马力和1162吨位的规模,开辟了利物浦与哈利法克斯之间的邮路。

之后的8年里,他不断地发展他的公司,1848年,其公司设备已经扩充到4艘船只、650马力、1820吨位,两年后又增加了两艘马力和吨位都更加大的船只。

1853年,卡纳德获得了继续快寄邮件运送的特权,因此卡纳德公司先后添加了“阿拉伯号”、“波斯号”、“支那号”、“斯戈蒂亚号”、“爪哇号”、“俄罗斯号”等船只。上述船只都可列人世界先进船只之列,而且可以说是在海上航行除“大东方号”之外最为舒适的船只。以这样的速度发展到1867年的时候,这家公司已拥有了船只12条,其中8艘是轮式的,4条是螺旋桨式的。读者朋友读了我刚才大略的介绍,或许已经了解到了这家海运公司的重要性了吧。卡纳德公司的管理是非常有名的,其运营章法是其他任何一家横渡大洋的海运企业都不能与之匹敌的。

卡纳德公司开办26年以来其船只曾经历过2000次的横渡大西洋,从来没有取消过航行或是耽误过,甚至可以说连一封信都没有丢失过,更没有损失过一人一船。所以,即使法国可以说得上是一个竞争对手,但相比较而言旅客们还是偏爱卡纳德公司,并且喜欢搭乘它的船只,这从近年来官方的统计资料中很容易就能看出来,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说,这家公司最豪华的客轮中的一艘出事这一事件能够引起那样巨大的反响。

1867年4月13日,这是一个天朗气清、风平浪静的日子,这样的好天气对于海上航行是十分有利的。

P24-2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底两万里/世界文学名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儒勒·凡尔纳
译者 赵志新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308198
开本 16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44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28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