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五十岁开始
内容
编辑推荐

岳胜武把过去文稿集结成《从五十岁开始》,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生活足迹作以梳理与回眸,留给自己,也是送给亲友的礼物。内容多是反映过去在小兴安岭林区的生活,回顾作者从困顿自学、做有准备的人,到改革大潮涌起之时,积极参与融入时代洪流,去改变自身命运的心路历程和生活足迹。

内容推荐

《从五十岁开始》收录了作者岳胜武以多年积累的阅历学识,创作的大量散文、随笔。《从五十岁开始》内容多是反映过去在小兴安岭林区的生活,回顾作者从困顿自学、做有准备的人,到改革大潮涌起之时,积极参与融入时代洪流,去改变自身命运的心路历程和生活足迹。

目录

序:潇洒走向夕阳时

第一辑:散文、随笔

 家乡有棵老柳树

 难忘家乡

 辽南立冬的景致

 三十年前的一次旅行

 讲述:岁月往事与心情

 从未有过的感觉

 早年的老邻居

 小兴安岭论坛关闭的日子——郁闷

 小兴安岭论坛关闭的日子——纳闷

 伊春山珍“嫁”大连海味了吗?

 你也可以写主题帖子

 关于“整柴火”与“奔小康”

 想起家乡的大米

 欣赏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

 欣赏一则振兴东北的广告

 要警惕各种“托儿”

 贫困生现象是谁的尴尬?

 辽南古迹——大石棚

 笔记趣事四则

 三则新闻背后的思索

 关于“破窗户”理论

 去年春节我回到家乡

 金州公园游记

 男女分舱是社会的退步!

 说过年

 关于顾城的两句诗

 话说读书

 咱这三十年

 《追梦的山泉》——同桌的诗集

 家乡有棵老柳树写作背景

 四则讨人嫌的日志

第二辑:信札、短信、书信

 与“风雪夜归人”书

 与柳兄关于诗的通信

 给“紫色浪漫”的邮件

 网易博客与“绿草如茵”的短信

 网易博客与“mmeixing”的短信

 与柳兄往来的电子信函

 与明学兄往来的电子信函

 给一位中学生的两封信

 一封家书

 有关天分高低的学习笔记

第三辑:自述小传、后记、照片插页

 自述小传

 后记:脚下的路越长,心中的爱越深

 照片插页

试读章节

四、在上海外滩听到毛主席逝世消息

9月7日早晨下船,人们议论庆幸没有遇到风,这船坐得很舒服。经码头“旅客接待站”介绍,住在“虹口区唐山路旅馆”。每天0.80元宿费,用具有床上一张凉席,一个用凉席包着的枕头,一把蒲扇。都是很适用的东西,9月份家里已有凉意,但是上海正是“秋老虎”发威的时候,热得厉害。住的安顿好了之后,我和李哥利用七八号两天游览了南京路、西藏路、香港路、四川路等。上海的南京路,是城市高楼夹缝中的一线天。人挤人,人挨人,公交车乘务员要依靠敲打车门,吆喝着前行。以前有个相声说是“到上海如果不到‘大光明’看电影,等于没到过上海”。所以,特意去“大光明”看了一场电影。在上中学时流传一个故事,说双子河有个人“小陈”在当特务兵时去过上海,在国际饭店里吃过饭,特了不起。国际饭店24层,是中国最高的大楼等等。所以这次到国际饭店附近了,要好好看看。

8号晚上,我和李哥商量明天行程,李哥是共产党员,要去看“一大”会址;我要去看一看“鲁迅纪念馆”。也就是说:我对他的事不感兴趣;他对我的事也不感兴趣,时间又不够用,所以只好决定:9号这一天分头行动。

早晨,我先去虹口公园鲁迅纪念馆,正在鲁迅纪念馆游览,忽然进来十几台高级大轿车,仔细一看打的旗子,是日本“滨库县大学生旅行团”和“北九州青年旅行团”。两个团同时访问有300多人,足见鲁迅在日本人心里的地位。这些日本人都挎着照相机,男的全是白衬衣、米黄色裤子,人人都腆着个大肚子,裤腰带一律系在肚脐眼之下,女生全是米色小短裙。这些人里面有不少腿脚有残疾的人,可能是原子弹后遗症吧。那年月一次看到这么多“鬼子”,也算一景了吧。我一个人一直在走,准备在回旅店的途中逛外滩。下午15:50时到外滩公园门口,正在排队准备进门的时候,突然高音喇叭里传来哀乐声,过门很长,之后,播音员开始宣读讣告,节奏很慢,修饰语很多,随着修饰语的一步一步递进,开始有人“哎呀,哎呀”!讣告的指向在升级,有人在“哎呀”的同时拍大腿。当“毛泽东主席”的话一播出,外滩公园门前顿时哭声一片。当时,这话在说明白之前,不敢往伟大领袖那儿想,想了也不敢乱哭呀,万一哭错了就摊大事儿了。这时有人小声斯文地哭;有人放声大哭,捂着脸,捶胸顿足,嘴里用高八度的上海话喊着:“呀,毛主席去世了呀……”在27青年点的时候有20个上海人,有的人关系处得还不错,时间长了能昕懂简单的上海话。这时候公园关门了。我当时心情是非常沉痛的,冷静一会之后,坐公交巴士回旅馆。车里有哭声,会车时对面的车里也有哭声。

就在这一天夜里,我病了。是在大连老虎滩下海的时候,脚掌被石头划一个口子,这四五天连坐船带走路一直没休息,我穿的又是皮鞋,透气性不好,所以感染了。肿胀、疼痛,伴全身发烧,半夜里实在挺不住了,李哥和旅馆的一个40多岁的男服务员,用三轮车把我拉到里弄的卫生所,打的庆大霉素,回来后渐渐地睡着了。早晨,别人还没有起床,李哥已经到街里把黑纱买回来了。很郑重地和我讲:“我们出差在外,只能以这种方式悼念毛主席,我是党员你要听我安排。”我起不来床了,一直躺到14号,李哥一个人用这几天时间把公事办完了。我们准备15号晚上乘车去南京。上海有名的地方,比如博物馆、动物园、豫园还没有去,路途远的不能去了,只好再到外滩好好地看一眼。来到外滩,公园关门。看看市政府大楼、海关大钟,遥望一下江对面的上海大厦,18层,上海第二高的大楼,毛主席、周总理来上海住的地方。再次站在南京东路往西一看,眼泪止不住了。那时候说南京路有千家商店,路两侧的每一家,都在门前用竹竿挂着一幅降一半的国旗,两溜红色望不到头;一百、九百等大商场里,用黑色绸布做的,直径2米左右的挽花,拖下长长的穗子,可以碰到人头,哀悼的气氛凝重。当晚,在这种气氛下我们离开了上海。当时觉得上海火车站很小,没留下什么印象。

P22-25

序言

潇洒走向夕阳时

柳宪权

胜武把过去文稿集结付梓,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生活足迹作以梳理与回眸,留给自己,也是送给亲友的礼物。为此,我特别高兴。因为我乃胜武此举的倡议者、游说者、鼓动者,如若再遵嘱写一篇文字放在文集里面,那我也就成了参与者了。

自诩“四者”的我,是胜武中学同学,与之相识、相交、相知,已是四十三年了。在所有同学中,或许我俩相遇点最多:从中学时的一个班(还曾同桌),到当知青时的一个宿舍;从正式参加工作后在同一个林场,再后来,我到伊春市内的区府就职后,胜武也来到伊春市内的商业单位谋求发展。或许我俩联系线最热:从几十年前的传统书信往来,到十多年以来的手机联络,再到近几年的网络交流,几乎没有中断过。《菜根谭》中有云:“义侠交友,纯心做人。”朋友是处出来的,是交出来的,更是敬出来的。胜武与我始终相敬如宾,从未红过脸儿甚至未开过一句稍许过分的玩笑。我俩中学时,曾在假日骑自行车行几十里地,到伊春市内花钱织毛衣,因所带毛线略有潮气店家不收,我俩便灵机一动到市区南山上一边晒毛线,一边乐哉悠哉地凭高远眺林城全景;曾在小兴安岭腹地的东卡林场用美式步枪打铁锹,那时虽工作生活甚苦,却也在苦中作乐;曾在2010年秋相约从大连乘坐棒槌岛号轮船,去山东长岛同访卢永新同学,蓬莱阁上寻访八仙,共吟“长岛人歌动地哀”,一起遥望黄渤海分界线那S形奇观,还有多次的开怀畅饮,促膝长谈。2012年4月1日,我们双子河中学71届同学毕业四十年聚会,手捧当年照片,胜武俨然帅气“小虎队”成员,我亦少年模样。抚今追昔,感慨良多!仿佛那些遥远的事情,都在昨天发生,端详发黄的照片,才大吃一惊。时间脚步真快,来不及回味,就到了这般光景。有青山作证,一切都在不言中。

胜武性格内向、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属于那种“认准一条道儿跑到黑”的主。自从进入社会以来,他从事过多种职业,干过不少活,无论干什么,都干得有声有色、有模有样、有始有终。他曾做过瓦匠,干活心灵手巧,老师傅直夸“小岳将来有出息”;他曾是一位不错的厨师,饭菜做得让人“吃嘛嘛香”;他当过机械技工,从学徒开始一直整到冷加工行业的八级正。后来更邪乎了,他凭着自学,完成了法律专业函授学习,之后毅然走出兴安岭,到大连去发展。进入律师行业后有数个相当成功的案例,在大连电视台的法制节目中做了专题报道。这还不算,这伙计还玩起了文学,读了不少大家、名家的散文、随笔,散文写得了得。更在网络上策马扬鞭,热帖连连,曾任小兴安岭论坛版主,各路山神折腰称臣。于是我感悟,智商、悟性、天赋乃成大事者之先决。或许遗传基因缘故,胜武像其父亲一样,就是聪明。与胜武唠起这个话题,他说吃的苦自己知道。他说对我的诗《夜夜伴书香》情有独钟,颇有共鸣。该诗中有这样几句:夜呀/捧卷伴书香/花开的声音/鸟飞的翅膀/都在窗口绽放/置身书房/一束灯光/大江东去的篇章/小桥流水的诗行/翩翩来自书上/骏马样的读书人/跑不完草原的宽广/蚯蚓样的读书人/品不够泥土的芳香。他说这些年他就是这样过来的。原来如此。

我与胜武的故事,从十六七岁开始,而胜武自己的故事则《从五十岁开始》。文集的大部分我都从电子邮件拜读过。曾有一段时间,我上班就打开电脑,寻找胜武邮件,有则高兴,无则扫兴。现又重读,又生发了一些新的认识。深深感到他的炽热感情、他的肺腑之声、他的不懈追求、他的生活体验、他的精神寄托、他在职场上的有效给力、他生命的正能量,力透纸背触手可及。如果用关键词来概括,或许集中体现了乡情、友情、性情。

20年前,胜武有勇气、有胆量放弃全民所有制身价,携妻带子闯荡辽南,面对陌生环境,应对生存艰难,思乡之情浸染不少文稿。故乡山水亲,草木总关情啊!在他的这一类文稿中,散文《家乡有棵老柳树》是代表作。那浓酒般的感情喷发,那刺绣般的细腻描写,深深憾动了人的心旌。经我推荐此文发表在《伊春日报》上,赢得编辑和众多读者好评。还有一些篇什是对家乡儿时的回忆,从中可触摸其赤子之心,读罢令人几近潸然。文集洋溢着诚挚的友情。深情回忆与师长、与同学、与儿时伙伴的相处交往。胜武是靠人品吃饭、靠本事吃饭的人,特别善待朋友,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如果有人在好多年前请他吃过两个馒头,他会想法找机会请您吃一顿海鲜。读《从五十岁开始》可见胜武特有的性情。其思想的深度、看问题的高度、知识的宽度、参与社会的热度,都值得认真学习。作为老同学、老朋友,我觉得很骄傲。

岁月不觉老,沧桑话人生。胜武小我一岁,也已五十有九了。掩上《从五十岁开始》无限感慨。一位著名诗人的四句话,引起了共鸣:

慷慨洒过青春血,激昂拼将中年命,潇洒走向夕阳时,柔情回首少年梦。

2013年2月27日于伊春

后记

脚下的路越长,心中的爱越深

人们常引用孔夫子的话“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圣人的这些自我评语,当然是人生最理想状态,但不是人人都能达到。回首我这一路走来,就与之相去甚远。三十岁才开始学大专函授,无以为立。四十岁有惑,还在东一头西一头瞎撞,直到五十岁才折腾透亮了,体会到了“无忧无虑”的感觉,大致能看清后面的路,算是“知天命”吧。这本书里的文字都是50岁之后所写,贴在博客里或存在U盘的,没有新写的。所谓“博客”就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相当于一个记事本,亦称“日志”。“耳顺”在即,心想应当做个总结。然而,写新东西的心劲儿始终没调动起来,只好把自己这些“日志”辑在一起,让它变成了铅字。故而我称之为“速朽之书”。

我这前半生,能有今天的结果,仔细想想还得感谢宪权兄。在我六神无主懵懵懂懂找不到“北”的时候,宪权对我有一次很掏心窝子的谈话。大意是说“以你胜武本分、厚道,长一脸磨不开的肉,又不愿意指使人的性格,当官儿恐怕不行。但是,你聪明好学又心灵手巧,善于琢磨事儿,这是你的长处,应当务一个行业,扬长避短”。正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本书”,才有了我另辟蹊径,函授自学,从所处产业工人的底层,上升到绅士阶层;才有了前方看不清,出路在拐角的转折点。

离开伊春4年之后才第一次回去。从1996年春节开始,以后每次回去,在市里宪权是当仁不让的东家。到友好区玉林、马方、连君等诸位兄长总是轮流做东,我竟没有办过一次答谢宴请。说来我这种“有来无往”是违反“外交礼节”的。

有些事情是终生难忘的。1992年离开家时已是11月下旬,我走得很决然,到外面好坏全不知道,可以说前程未卜,没法告诉外人。朋友同事问起,我故作轻松地说:“先去看看,春节回来过年。”内心却已打定主意三四年之内不回来。还是被至交于德义知道了。出发那天下午,德义很早就从友好赶过来为我送行,傍晚我怕出发时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硬是把他劝回去了。那时只有玉林家有电话,晚上9点多,离火车开车时间还有不到一小时,我禁不住还是去家附近单位给玉林打电话过去,玉林的回答至今我还记得,“等着,我现在向局里要车马上就到”。我说:“来不及了千万别过来。放心,一个月左右春节就回来。”从他那急切的话语中体会到哥们情意,至今想来都觉得温暖。

还有明学兄,我俩是小学同学,从他用漆包线缠收音机线圈时就在一起玩,我对无线电没有感觉,至今没有兴趣。明学早已成为武警森林部队无线电行业的专家,领大校衔,成就了一番事业。我写出东西来传给明学显摆,明学总是给我肯定与鼓励。这些年在哈市站脚次数不多,每次都是来去匆匆。但明学只要听到消息,就主动邀我,对我的招待都独具特色。

这20年在一起说话、喝酒、品茶次数最多的要数殿华兄。说来能在辽南这地方遇到中学同学真是一件难得的事情,如果没有明学告知,我俩还遇不到一起。殿华喝酒、品茶均是行家,厨艺在我之上且做菜颇有耐心。他是从官场上主动退下来的,对许多事情有独到见解,文笔亦好,与他说话、闲聊受益多多。尤其是在我到辽南这6年后,遭遇单位歇业,存款花光,面临失业时,殿华在精神上、行动上给我许多鼓励和安慰,真正体现了同学、朋友之情意。

我在辽南这地方已经生活20年。步入社会后,前20年在伊春原地没动,结合从出生到就业之前儿少期间的18年,正好构成了我前半生的三段情缘。我的这本书大概就是这些年的个人经历,和我所处的人际圈子的总结。我平常不善言语,能和同学们相与四十多年,也说明我们都是处人厚道,有常性的人。这也是我们这些人在社会上有建树、能立得住的一个原因。

这本书能得以变成铅字,是宪权兄的倡议、游说、鼓动,才使我有了底气。他作的序颇有大家风范,使这本书增色不少。对此不是我说声谢谢所能表达的。

在此为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祈福!

是为后记。

岳胜武

2013—3—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五十岁开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岳胜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245106
开本 32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2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