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与获奖演说全集(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斗转星移,时至2012年10月,终于传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当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自然引起国人的兴奋和激动。经与现任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的钟仲南兄商量,认为完全有必要将这部《20世纪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演说词全编》的内容延伸至2012年,遂邀请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罗杰鹦教授,承担了2001年至2011年获奖作家全部文字的编译工作,交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经历了二十余个年头,至今出版它的第三版,先后印刷十数万册,也说明诺贝尔文学奖的生命长在、它的意义长在、它的影响长在;而以余与仲南兄1980年开始合作编选出版《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选》算起,至今已三十又二年矣!而这部毛信德主编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与获奖演说全集(精)》,包括自1901年至2012年109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颁奖词与获奖演说的全部中文译文,乃是目前国内出版的有关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与获奖演说最完整的本子。

内容推荐

这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与获奖演说全集(精)》,包括自1901年至2012年109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颁奖词与获奖演说的全部中文译文,同时还包括由译者撰写的作家生平简介109篇,凡116余万言,乃是目前国内出版的有关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与获奖演说最完整的本子。

毛信德主编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与获奖演说全集(精)》的这些演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作家自身的意识观念,它们有时是坦诚的,有时是含蓄的,有时是热忱的,有时是冷静的,有时是激烈的,有时是平和的:这些可以被看作是作家的创作观、人生观的具体表白,也可以看作是他们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的确是一份比较好的第一手材料。在当今世界业已“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了解这109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创作理念、思想内涵,对于广大的中国读者来说,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目录

1901年 获奖作家 [法国]苏利一普吕多姆

颁奖词

1902年 获奖作家 [德国]特奥多尔蒙森

颁奖词

1903年获奖作家 [挪威]比昂斯腾比昂松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04年 获奖作家 [法国]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

[西班牙]埃切加赖伊埃伊萨吉雷

颁奖词

1905年 获奖作家 [波兰]亨利克显克维支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06年 获奖作家 [意大利]乔苏埃卡尔杜齐

颁奖词

1907年 获奖作家 [英国]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

颁奖词

1908年 获奖作家 [德国]鲁道夫克里斯托弗倭铿

颁奖词

获奖演说 自然主义还是理想主义

1909年 获奖作家 [瑞典]塞尔玛拉格勒夫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10年 获奖作家 [德国]保尔海塞

颁奖词

1911年获奖作家 [比利时]莫里斯梅特林克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12年 获奖作家 [德国]盖哈特豪普特曼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13年 获奖作家 (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颁奖词

获奖感谢电(书面)

1914年 未授奖

1915年 获奖作家 [法国]罗曼罗兰

1916年 获奖作家 [瑞典]卡尔古斯塔夫魏尔纳冯海顿斯坦

1917年 获奖作家 [丹麦]卡尔阿道尔夫吉勒鲁普

       [丹麦]亨利克彭托皮丹

1918年 未授奖

1919年 获奖作家 [瑞士]卡尔施皮特勒

颁奖词

1920年 获奖作家 [挪威]克努特汉姆生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21年 获奖作家 [法国]阿纳托尔法朗士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22年 获奖作家 [西班牙]哈辛托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

颁奖词

1923年 获奖作家 (爱尔兰]威廉勃特勒叶芝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24年 获奖作家 (波兰]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

1925年 获奖作家 [爱尔兰]乔治伯纳萧

颁奖词

1926年 获奖作家 (意大利]格拉齐娅黛莱达

颁奖词

1927年 获奖作家 (法国]亨利柏格森

颁奖词

获奖演说(书面)

1928年 获奖作家 (挪威]西格里德温塞特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29年 获奖作家 (德国]保尔托马斯曼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30年 获奖作家 [美国]亨利辛克莱刘易斯

颁奖词

获奖演说美国人对文学的恐惧感

1931年 获奖作家 [瑞典]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

颁奖词

1932年 获奖作家 [英国]约翰高尔斯华绥

颁奖词

1933年 获奖作家 [俄国]伊凡亚历克赛耶维奇布宁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34年 获奖作家 [意大利]路易吉皮兰德娄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35年 未授奖

1936年 获奖作家 [美国]尤金奥尼尔

颁奖词

获奖演说(书面)

1937年 获奖作家 (法国]罗杰马丁杜加尔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38年 获奖作家 [美国]赛珍珠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39年 获奖作家 [芬兰]弗兰斯埃米尔西伦佩

颁奖词/评论

1940—1943年 未授奖

1944年 获奖作家 (丹麦]约翰内斯威尔海姆延森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45年 获奖作家 [智利]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46年 获奖作家 (瑞士]赫尔曼黑塞

颁奖词

获奖演说(书面)

1947年 获奖作家 (法国]安德烈纪德

颁奖词

获奖演说(书面)

1948年 获奖作家 (英国]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49年 获奖作家 (美国]威廉福克纳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50年 获奖作家 (英国]伯特伦亚瑟威廉罗素

颁奖词

获奖演说政治上最主要的欲望是什么

1951年获奖作家 [瑞典]帕尔费比安拉格奎斯特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52年 获奖作家 [法国]弗朗索瓦莫利亚克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53年 获奖作家 (英国]温斯顿丘吉尔

颁奖词

获奖演说(书面)

1954年 获奖作家 [美国]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

颁奖词

获奖演说(书面)

1955年 获奖作家 [冰岛]哈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内斯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56年 获奖作家 [西班牙]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颁奖词

答谢词(书面)

1957年 获奖作家 [法国]阿尔贝加缪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58年 获奖作家 (苏联]鲍利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

颁奖公告(1958年10月23日)

1959年 获奖作家 [意大利]萨瓦多尔夸齐奠多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60年 获奖作家 [法国]圣一琼佩斯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61年 获奖作家 [南斯拉夫]伊沃安德里奇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62年 获奖作家 [美国]约翰斯坦贝克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63年 获奖作家 [希腊]乔治塞菲里斯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64年 获奖作家 [法国]让一保罗萨特

颁奖公告

1965年 获奖作家 [苏联]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66年 获奖作家 [以色列]撒缪尔优素福阿格农

(瑞典]奈莉L萨克斯

颁奖词

获奖演说

获奖演说

1967年 获奖作家 [危地马拉]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68年 获奖作家 [日本]川端康成

颁奖词

获奖演说我与美丽的日本

1969年 获奖作家 [爱尔兰]萨缪尔贝克特

颁奖词

1970年 获奖作家 [苏联]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

颁奖词

获奖演说为人类而艺术

1971年 获奖作家 (智利]巴勃罗聂鲁达

颁奖词

获奖演说吟唱诗歌,不会徒劳无功

1972年 获奖作家 [德国]海因里希伯尔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73年 获奖作家 [澳大利亚]帕特里克怀特

颁奖词

1974年 获奖作家 [瑞典]埃温德雍松

(瑞典]哈里埃德蒙马丁松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75年 获奖作家 [意大利]埃乌杰尼奥蒙塔莱

颁奖词

获奖演说(书面)诗歌还会流行吗?

1976年 获奖作家 [美国]索尔贝洛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77年 获奖作家 [西班牙]维森特阿莱克桑德雷

颁奖词

获奖演说(书面)

1978年 获奖作家 [美国]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79年 获奖作家 (希腊]奥迪赛乌斯埃里蒂斯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80年 获奖作家 [波兰/美国]契斯拉夫米沃什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81年 获奖作家 [英国]埃利亚斯卡内蒂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82年 获奖作家 [哥伦比亚]加夫利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颁奖词

获奖演说孤独的拉丁美洲

1983年 获奖作家 [英国]威廉戈尔丁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84年 获奖作家 [捷克斯洛伐克]雅罗斯拉夫塞费尔特

颁奖词

1985年 获奖作家 [法国]克洛德西蒙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86年获奖作家 [尼日利亚]沃尔索因卡

颁奖词

获奖演说历史必然导致现在——献给纳尔逊曼德拉

1987年 获奖作家 [美国]约瑟夫布罗茨基

颁奖词

获奖演说

1988年获奖作家 (埃及]纳吉布马哈福兹

颁奖词

获奖演说(书面)

1989年 获奖作家 [西班牙]卡米洛何塞塞拉

颁奖词

获奖演说虚构颂

1990年 获奖作家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

颁奖词

获奖演说寻求眼前

1991年 获奖作家 [南非]纳丁戈迪默

颁奖词

获奖演说写作与存在

1992年 获奖作家 [圣卢西亚]德里克沃尔科特

颁奖词 

获奖演说 安的列斯群岛——史诗往事的断想

1993年 获奖作家 (美国]托妮莫里森

颁奖词

获奖演说被剥夺的语言和语言的被剥夺

1994年获奖作家 [日本]大江健三郎

颁奖词

获奖演说暖昧的日本与我

1995年 获奖作家 [爱尔兰]谢默斯希尼

颁奖公告(1995年10月5日)

获奖演说光荣属于诗歌

1996年 获奖作家 [波兰]维斯拉娃希姆博尔斯卡

颁奖公告(1996年10月3日)

获奖演说诗人与世界

1997年 获奖作家 [意大利]达里奥福

颁奖公告(1997年10月9日)

获奖演说小丑不容丑化

1998年 获奖作家 [葡萄牙]若泽萨拉马戈

颁奖公告(1998年10月8日)

获奖演说 怎样使角色成为主人而作者只是他们的仆人

1999年 获奖作家 [德国]君特格拉斯

颁奖公告(1999年9月30日)

获奖演说“未完待续

2000年 获奖作家 [法国]高行健

颁奖词

获奖演说文学的理由

2001年 获奖作家 [英国]维苏奈保尔

颁奖词

获奖演说两个世界

2002年 获奖作家 [匈牙利]伊姆雷凯尔泰斯

颁奖词

获奖演说“尤里卡!”

2003年 获奖作家 (南非]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颁奖词

获奖演说他和他的人

2004年 获奖作家 [奥地利]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颁奖词

获奖演说局外人

2005年 获奖作家 [英国]哈罗德品特

颁奖词

获奖演说艺术、真实和政治(视频)

2006年 获奖作家 (土耳其]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

颁奖词

获奖演说父亲的手提箱

2007年 获奖作家 [英国]多丽丝莱辛

颁奖词

获奖演说关于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2008年 获奖作家 [法国]勒克莱齐奥

颁奖词

获奖演说在悖论的丛林里

2009年 获奖作家 (德国]赫塔米勒

颁奖词

获奖演说一个词的循环

2010年 获奖作家 (秘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颁奖词

获奖演说我的理想

2011年 获奖作家 [瑞典]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颁奖词

答谢词

2012年 获奖作家 (中国]莫 言

颁奖词

获奖演说讲故事的人

后 记

试读章节

【获奖理由】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莫言,原名管谟业,中共党员。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中国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一个农民家庭。6岁入小学读书。三年级时读《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12岁时读至小学五年级,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18岁至高密县棉油厂做临时工。1976年8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79年调入解放军总参谋部,历任战士、班长、政治教员、宣传干事。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同年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1984年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86年毕业。1985年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文坛注意,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后由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改编为电影,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学习,199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转业,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著有《莫言文集》(22卷)和剧本多部。中篇小说《红高梁》(1986)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酒国》(1993)获法国儒尔一巴泰庸奖,长篇小说《丰乳肥臀》(1996)获《大家》文学奖,长篇小说《檀香刑》(2001)获首届鼎钧文学奖、台湾联合报十八届好书奖,《月光斩》(2003)获《人民文学》2004年最佳短篇小说奖,《白狗秋千架》(2005)获台湾联合文学奖、2007年获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2011年长篇小说《蛙》(2009)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此外,莫言还获得了意大利第30届诺尼诺文学奖,2004年获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获香港公开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与1980年代许多中国年轻一代作家一样,莫言曾经说过受到美国作家福克纳和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影响,因此在他的一些作品中,如《红高粱》《丰乳肥臀》《檀香刑》等小说中都体现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或魔幻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风格。有评论家指出:“从《红高粱》的华丽绚烂,到《丰乳肥臀》的厚重广阔,到《檀香刑》的冷峻凝重,再到《生死疲劳》的强烈投胎变种,《蛙》的痛楚与救赎,这几部作品可以说贯穿了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前三部作品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性的三部曲。它们几乎是一个整体,也可以把它们的顺序作一个调整:第一部是《檀香刑》,第二部是《丰乳肥臀》,第三部是《生死疲劳》,它们的时间线索就更清晰了。20世纪的中国历史贯穿下来,这三部曲无疑是20世纪中国现代历史书写最为厚重深刻的作品。”(《山东文学》2012年第11期)此外,莫言还有小说作品《食草家族》(1888)、《白棉花》(1991)、《怀抱鲜花的女人》(1993)、《金发婴儿》(1993)、《会唱歌的墙》(1998)、《红树林》(1999)、《师父越来越幽默》(2000)、《生蹼的祖先们》(2001)、《战友重逢》(2001)、《司令的女人》(2002)、《拇指拷》(2002)、《藏宝图》(2003)、《四十一炮》(2003)、《红煌》(2004)、《筑路》(2004)、《民间音乐》(2004)、《白狗秋千架》(2005)、《酒国》(2008)等。

颁奖词

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主席/帕·瓦斯特伯格尊敬的国王和王后陛下,尊敬的诺贝尔奖得主们,女士们、先生们:

莫言是个诗人,他撕下了程式化的宣传海报,使个人从芸芸众生中突显出来。莫言用荒诞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的谬误、贫乏和政治的虚伪。他运用戏弄和不加掩饰的快感的技巧,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找到了最具象征意义的形象。

高密县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却又超越了这些,进人一个国度,在这些民间故事中,驴与猪的吵闹淹没了人声,爱与邪恶都呈现出了超乎自然的能量。

莫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跳出了人类的生存现实。他善于描绘自然;他彻底知晓所有与饥饿相关的事情;中国20世纪的疾苦从来没有被如此直白的描写:他笔下的英雄、情侣、施暴者、强盗——尤其是坚强、不屈不挠的母亲们令20世纪中国的残酷前所未有如此赤裸地呈现。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或者怜悯的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中鲁莽、无助且荒唐可笑的人们。

中国历史上重复出现的“人吃人”行为证实了这些苦难的存在。莫言笔下的“吃人”代表着无节制的消费、铺张、垃圾、肉体上的享受以及无法描述的欲望,只有他才能超越禁忌去试图阐释。

在莫言的小说《酒国》中,极品佳肴是烤三岁童子肉。只有男童能够入膳,被忽视的女童反而得以生存。莫言还以此为题材写了一部完整的小说《蛙》。

莫言的故事包含着神秘和寓意,让所有的价值观在故事主题中得到体现。莫言笔下的人物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充满活力,他们甚至用不道德的办法和手段实现他们的生活目标,打破命运和政治设置的牢笼。

莫言所描述的过去,不是共产主义宣传画报里的快乐历史,他用夸张、滑稽、变异和模仿写成的神话和民间故事,对50年的历史宣传进行了修正,产生令人信服的……

P737-738

序言

译 者 序

毛信德

现在呈献给读者诸君的这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与获奖演说全集》,包括自1901年至2012年109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颁奖词与获奖演说的全部中文译文,同时还包括由译者撰写的作家生平简介109篇,凡116余万言,乃是目前国内出版的有关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与获奖演说最完整的本子。

众所周知,诺贝尔文学奖是在19世纪末由瑞典科学家艾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896)利用他留下的全部遗产3300万瑞典克朗建立起来的诺贝尔奖的其中一项,自1901年颁发以来,已经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声誉最高的文学奖项。1949年之前,少数中国翻译家和文学家曾将部分获奖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介绍给国内读者;1949年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读者几乎失去了了解诺贝尔文学奖的所有途径,这样的状况至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国策的实施,才开始得以改变。本人时任杭州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教师,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向广大中国读者介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以及他们作品的念头。1980年秋天,与老同学、老同事钟仲南兄合作编辑了一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选》上、下两册,翌年初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从当时的出版目录来看,此书应该是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涉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的选集。此后为配合作品选,本人又与杭州大学中文系部分同仁合作,主编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传》,1984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两部书后来又多次再版重印,受到读者的欢迎,使广大中国读者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传》的责任编辑王志斋兄,又约本人翻译出版历年来全部获奖作家的颁奖词和演说词。经过两年的努力,在蒋跃、韦胜杭两位的协助下,完成了1901年至1986年83位获奖作家的颁奖词、演说词的翻译,以《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演说集》为名,于1991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此后的1995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本人主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精品丛书”(短篇小说、散文、短诗、随笔,获“金钥匙奖”一等奖,2011年第二版)。1999年,又应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的邀请,经过本人的补充翻译修订,于2001年出版了《20世纪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演说词全编》,内含1901年至1999年的96位获奖作家的全部颁奖词、演说词以及生平介绍,凡80万言。然而作为世界文学大国的中国,却没有作家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荣誉,官方与民间均多表遗憾,当时曾由诸多学者发表文章予以分析议论,并在每年10月对获奖作家进行猜测,世人称之为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斗转星移,时至2012年10月,终于传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当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自然引起国人的兴奋和激动。经与现任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的钟仲南兄商量,认为完全有必要将这部《20世纪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演说词全编》的内容延伸至2012年,遂邀请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罗杰鹦教授,承担了2001年至2011年获奖作家全部文字的编译工作,交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经历了二十余个年头,至今出版它的第三版,先后印刷十数万册,也说明诺贝尔文学奖的生命长在、它的意义长在、它的影响长在;而以余与仲南兄1980年开始合作编选出版《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选》算起,至今已三十又二年矣!

毋庸讳言,作为西方国家创建的文学大奖,诺贝尔文学奖在历史的实践过程中,也免不了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和地域歧视色彩,尤其是在20世纪的前半期。因此,批评者往往以俄罗斯的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英国的托马斯·哈代、乔伊斯,挪威的易卜生,美国的德莱塞,日本的夏目漱石,中国的鲁迅这些20世纪初期世界文学大家未能获奖,而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公平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提出质疑。以事实而论,在1901年至1964年的59位获奖作家中,几乎是清一色的西方国家作家,尤以法国、英国、美国为多,包括颇受争议的美国女小说家赛珍珠(1938)和英国政治家温斯顿·丘吉尔(1953),比较例外获奖的是印度诗人、小说家泰戈尔(1913)和智利诗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1945),而以上两位也明显与英美西方大国文化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诺贝尔文学奖毕竟是西方国家设置的、按照西方的精神规范和文学标准而评定的文学奖项,带有不可避免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局限,这种现象在瑞典文学院代表所作的颁奖词中表现得同样明显。我们翻译此书并非完全赞同颁奖词中对于获奖作家及其作品的评价,也不完全赞同获奖作家在获奖演说中的全部观点。因此,读者在阅读时还有一个鉴别和分辨的问题,就像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对外来文化需要有一个批判吸收的做法。

时代进入21世纪,诺贝尔文学奖也经历了一百余年历程,尽管对它有这样那样的议论或者意见,然而历经百年之久的考验,人们对这一世界性的文学大奖的历史地位、文学影响、评奖结果还是肯定的,因而每年10月上旬当瑞典文学院宣布某国某位作家获得殊荣时,该国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会与获奖作家一起感到惊喜与鼓舞,由此在世界范围内也会兴起一个出版、评论获奖者作品的热潮。我们也应该承认瑞典文学院以及那些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也在“与时俱进”。大概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开始把目光转向亚非拉,也就是我们在地缘政治上所说的“第三世界”,从那时至1990年代中期,先后有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1967)、智利的聂鲁(1971)、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尼日利亚的沃尔·索因卡(1986)、埃及的纳吉布·马哈福兹(1988)、墨西哥的奥克塔维奥·帕斯(1990)、南非的纳丁·戈迪默(1991)、西印度群岛的德里克·沃尔科特(1992)等作家、诗人、戏剧家先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对于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历史来说,这里有几个突破:一是拉丁美洲作家的获奖人数增加至7人;二是首次有了非洲获奖作家,还是位黑人作家,他就是沃尔。索因卡,且在此后7年之内连续有3位非洲作家获奖;三是有了首位黑人女作家获奖,她就是美国的托妮·莫里森(1993);四是大洋洲作家首次进入了获奖作家队伍,他就是澳大利亚的帕特里克·怀特(1973);五是亚洲作家再次进入获奖队伍,如日本的大江健三郎(1994)。时代进入21世纪之后,从已经获奖的12位作家来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强调什么是作家、为什么而写作、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获奖演说几乎都围绕这一主题而进行的。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强调以“写出有理想倾向的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为颁奖原则的瑞典文学院以及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也比较明确了如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去更好地掌握“理想倾向”和“最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标准。

本人在《译林》2002年第1期上发表了《诺贝尔文学奖与20世纪世界文学》一文,提出对20世纪诺贝尔文学奖的影响与贡献的几点归纳:一是推进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发展演变;二是倡导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创作风格;三是增强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艺术魅力;四是加深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历史内涵。同时,也对21世纪诺贝尔文学奖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时代进入21世纪之后,获奖作家范围似乎向着更加多元化方向发展。第一,诺贝尔文学奖既然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最高文学奖项,要维护它的权威性比其他自然科学奖项更需要有公众的参与,增加它的透明度,做到专家、学者、评委与读者公众共同参与互相结合。许汝祉教授提出的网上评选建议对于改善评奖机制是可行的、有益的。奥运会之所以影响如此广泛深远,是因为它的参与者甚众,同时也由于它的申请举办过程的公平、公开、公正,文学虽与体育特点不同,但克服封闭的、神秘的操作弊端,让更多的专家、读者参与其中总是做得到的。第二,在第二个百年里,人们期望诺贝尔文学奖能更好地代表整个世界文学的发展潮流,使世界五大洲各个文学主要国家的杰出作家都能成为获奖作家,避免重犯20世纪初期评奖过于世俗化、地域化的缺陷,以不负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创立文学奖的初衷。第三,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学大国,理该有世界性影响的作家站立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在过去的百年间失之交臂有诸多因素,但我们不必去追究外界的原因,就像1993年申奥受挫一样,重要的是真正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总体形象。以文学而论,也许更复杂一些,作家们应该以人类命运和时代发展为重任,找到文学的精神所在,努力成为‘人类的良心’,发扬中国作家的风格传统,真正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无愧于21世纪的伟大作品,而能不能获奖是次要的。第四,对于新世纪诺贝尔文学奖影响与提高的期望,也就是对于新世纪世界文学的期望,在20世纪中,人们可以为激动人心的文学作品欢呼鼓掌,但有时也不得不因文学的软弱、文学被战争与集权蹂躏时的痛苦而发出悲哀的叹息。诺贝尔文学奖也有过软弱和悲哀,但愿在新的百年间不再重演这一痛苦。”这是我等2001年写的言论,今天看来还是比较接近历史发展的轨迹;当然,我们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不能因为莫言的获奖而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已经完美无缺;但是我们可以相信,在新世纪里诺贝尔文学奖肯定会给世界文学带来更多的繁荣、发展与影响。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价值和影响,在此不必再多加解释,本人只想说明两点:瑞典文学院对获奖作家的颁奖词应该视为他们对获奖作家创作成果的理解与认识;获奖作家在颁奖典礼上发表的获奖演说,大都表现了他们的内心激情和哲理思想,对于读者来说具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至少可以使人们从中了解到在这些充满睿智的优秀作家的精神世界里,究竟拥有哪些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思想,可以成为我们汲取和思考的因素。也许这正是我等翻译此书的意义所在。而以文章内容而论,这些演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作家自身的意识观念,它们有时是坦诚的,有时是含蓄的,有时是热忱的,有时是冷静的,有时是激烈的,有时是平和的:这些可以被看作是作家的创作观、人生观的具体表白,也可以看作是他们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的确是一份比较好的第一手材料。在当今世界业已“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了解这109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创作理念、思想内涵,对于广大的中国读者来说,肯定是大有裨益的。在翻译过程中,我等自感才疏学浅,对于文中深邃的内涵,往往很难理解透彻,特别是几位哲学家的演说,更是字斟句酌,落笔时诚惶诚恐,唯恐有损于先哲之原意;而对于最大多数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们,要在译文中体现每位作家的风格,也是非常困难的。获奖作家发表的演说,往往带有明显的个性化色彩,并不是我等从字面上可以一目了然的。因此,虽经数度校对,仍难免有错讹之处,乞望读者、方家指正。个别作家的获奖演说在不影响整体内容的前提下,作了少量删节,特此说明。

2013年2月20日

后记

经过五个多月的修订、补充和校对,《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与获奖演说全集》将于2013年5月与读者见面。整个工作的进展比较顺利。首先是要感谢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鲍观明社长的鼎力支持、钟仲南副总编辑的精心策划、出版社各部门的努力配合,使本全集以精美、端庄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其次是要感谢我的外国文学同仁、浙江农林大学罗杰鹦教授,她精通西方文学与文化,与本人曾有过合作经历,因本人两年前查出身患cancer,此后便停止了所有教学研究、专业写作,而专心“保守治疗”“休养生息”,蒙杰鹦慨然应诺,放弃春节休息时间,完成2001至2011年获奖作家颁奖词与获奖演说的翻译和介绍任务,使本书得以最快速度出版。当然,需要感谢的还有1991年翻译出版《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演说集》时付出过努力的蒋跃、韦胜杭二位。蒋跃君已于十几年前英年早逝,韦胜杭君多年前离开杭州到南方发展已失去联系,不知现在安好否?感谢为2001年出版《20世纪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演说词全编》而提供外文材料、作家图像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吴岳添研究员、浙江省图书馆副馆长刘晓清研究馆员和美国休斯敦大学陆军教授。此外,在本人研究诺贝尔文学奖过程中,向我提供过支持和帮助的南京师范大学已故许汝祉教授、《译林》编辑部王理行编审和清华大学王宁教授也应该在感谢之列。最后,还应该感谢我的妻子,近年来,除了精心照顾本人的饮食起居之外,斯次还承担了本书部分内容的校对和电脑资料整理工作。

毛信德

2013年2月2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与获奖演说全集(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毛信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408515
开本 16开
页数 74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168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1.7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6
丛书名
印张 48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72
193
4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7: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