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生意义的重建及其限制(潘晓难题的文学展现1980-1985)
内容
编辑推荐

朱杰所著的《人生意义的重建及其限制(潘晓难题的文学展现1980-1985)》以20世纪80年代震动一时的“潘晓讨论”为中心,认为它实际上规定了80年代文学、文化的基本母题,即理想失落之后,新的理想主义如何生成。本书希望以此为契机,为当代文学研究——特别是关于80年代文学的研究——带入新的“问题意识”,一方面挑战既有的线性文学史描述、丰富我们的文学研究范式;一方面将广阔的社会、文化“大本文”引入对于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小文本”的解读之中,以从方法上赋予当代文学研究以新质。更进一步说,在今日中国的语境下,以新的视野和方法研究80年代的文学,对于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的巨大变迁,都大有裨益,本书正是类似尝试中的一种。

内容推荐

朱杰所著的《人生意义的重建及其限制(潘晓难题的文学展现1980-1985)》以发表在《中国青年》1980年第5期上的潘晓来信为引子,将潘晓在信中所暴露出来的两难之境——一方面,毛泽东时代的理想不再可信;另一方面,为那一理想所打造出来的“精神结构”又需要理想来填充——概括为“潘晓难题”。《人生意义的重建及其限制(潘晓难题的文学展现1980-1985)》将“潘晓难题”视为一个创作母题,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有一系列重要作品,都试图回应此难题并给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本书第一章详细比较了《青春之歌》与《北极光》,发现当“新时期”的“林道静”出现时,她竟然找不到可以引导她的“卢嘉川”。接下来,本书将另外两部在当时引起争议的小说引入讨论,并分析指出,《北极光》中的“引导者”的困境其实颇具典型性,而20世纪80年代“历史观”的巨大变化,正与此困境的产生有着重大的联系。笔者认为,这一找不到“引导者”的困境,其实颇具“隐喻”性质——自此之后,怀抱“潘晓难题”的人们,将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尝试找出将自身纳入“共同体”之中的方式。

第二章处理的是所谓工业题材。笔者认为,在新的时期,工业题材中的“正面人物”形象发生了重大转变——从毛泽东时代“又红又专”的工人,到现在既具“管理知识”又能认可“管理者”的优秀工人这二者的结合——《赤橙黄绿青蓝紫》中解净与刘思佳的组合,正是实现这一“结合”的尝试。因此,一方面,是旧的“革命政治”动员方式遭到唾弃;另一方面,是新的诉诸“现代化”的动员方式的崛起。但是,新的诉诸“现代化”的方式,又有使工人乃至整个社会重新陷入“异化”状态的危险前景,面对如此困境,此时期“工业题材”创作的领军人物蒋子龙率先选择了放弃此种尝试。

第三章处理的是所谓军旅小说。一方面,面对新时期巨大的“政治冷感”,传统的政治动员方式正遭遇巨大的危机——《高山下的花环》中需要自我救赎的,恰恰是一位“指导员”,这正是对此种危机的表征;另一方面,为了赋予“个人”献身“国家”这件事情以合理性,人们又不得不动用“乡土中国”的叙事和修辞资源,以“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来针砭那些自私自利者。值得注意的是,当人们还是依照传统的笔法来创造“英雄”时,他们似乎终归难免落到进退失据的“无根”状态。

第四章以《人生》为中心,讨论了被“军旅文学”引以为据的“乡土中国”意义的变迁。在董加耕的时代,农村被赋予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理想的重要意义,而在“新时期”,路遥笔下的高加林身上所代表的“现代化”蓝图,似乎构成了对于古老“乡土中国”的正面否定。

第五章围绕“王润滋论题”与张炜的创作,探讨了“现代化”叙事本身面临的问题。“王润滋论题”所展示的,是“乡土中国”的“美德”与“现代化”之间的对抗关系;张炜的写作则试图破解此难题,即一方面告别“传统道德”,另一方面又试图将代表“现代化”的力量表述为为乡村谋利益而非与乡村对立,但是,这样的尝试并不成功;与之相对应,他笔下的主人公也表现出“哈姆雷特”式的“孤独”。

在结论部分,笔者认为张炜小说“孤独者”的出现,其实正表明“潘晓”们重新讲述“正面”故事、塑造“正面人物”的失败——因为刘思佳、赵蒙生、高加林和李芒们,最终都没能将自己成功地纳入某一“共同体”(对刘思佳们而言是“工人阶级”、对赵蒙生们而言是“国家”、对高加林们而言是“乡土中国”、对李芒们而言是“弱势群体”),而他们的尝试之所以失败,恰恰正是因为他们在“革命政治”之外另觅资源以支撑“正面人物”的企图,似乎并未获得成功。另一方面,以1985年为界,在文学创作中,一大批“孤独”的“个人”开始涌现,“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矛盾的展现方式,也以“个人”对“共同体”彻底反叛为特点——那种竭力想将“个人”稳妥地安置于“共同体”之中的努力,也就此告一段落了。

目录

导论 “潘晓难题”

第一章 “引导者”的困境与危机

 第一节 “引导者”的困境

 第二节 既有“引导”方式的危机

第二章 “日常生活”与“管理”

 第一节 “日常生活”的介入

 第二节 “哥们义气”、“管理”和“工人阶级”

第三章 “无根”的英雄

 第一节 最后的“指导员”

 第二节 “无根”的英雄

第四章 “知识”与“乡土中国”的危机

 第一节 从加耕到加林:“理想”的失落

 第二节 “知识”与“乡土中国”的危机

第五章 “孤独者”及其成因

 第一节 回应“王润滋论题”

 第二节 “孤独者”的出现

结论 从“理想主义者”到“俗人”

参考文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生意义的重建及其限制(潘晓难题的文学展现1980-1985)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51404
开本 16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3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2013234890
中图分类号 B821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4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6: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