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纪事》编著者王刚。
没有最励志的文学,只有最励志的人生。
著作、信件、报告、思想总结、业务自传、组织鉴定、口述回忆、会议纪要、杂志、传记、年谱、讲话、藏书、手稿、题词、题画、借条、广播剧、电视剧、电影、纪录片、照片、连环画、大学、纪念馆、宿舍、朋友、同事、家人、鲁梅尼格、贾平凹、陈忠实、柏杨、方言、民俗民风、民歌、吃食、服饰、延川、延安、西安、铜川、北京、西德、贫穷、饥饿、运动、串连、初恋、家庭、获奖、工作、股票、装修、卡拉 OK、算命、奥斯卡、病痛、去世。
从“一包”路遥的相关资料开始,重读六册二百万字的《路遥全集》,翻阅路遥相关海量文件,在报纸、杂志、政府文件、调查报告、会议记录之中披沙拣金,足迹踏遍路遥生活工作过的乡村、城市,采访路遥的至亲好友、责任编辑、领导、同事数十人,写作历时三年,只为向读者呈现一个立体而充满细节、多面而真实、平凡而伟大的路遥。
《路遥纪事》编著者王刚。
《路遥纪事》内容提要:“三四岁你就看清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处境,并且明白,你要活下去,就别想指靠别人,一切都得靠自己。”
路遥,陕北现当代文学史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本名王卫国,和很多写作者一样,是“贫穷”这个老师教导出来的。他八岁离开亲生父母被过继给大伯家,参与和见证了“文化大革命”,学生、农民、民办教师、农村通讯员、“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队员、工农兵学员、编辑、作家,路遥是从这个社会最底层用“比背老石头还累”的付出挣扎出来的。他最著名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在一开始,也只不过不用作者包销而已。“那倒不要了,熬到现在的份儿上了,用不着了!” 路遥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四十几岁,他的每一个年头,都和普通的中国人一样,充满了“膨胀着的幸福和浓缩着的苦难”。在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日的生活记录里,能看到路遥“平凡世界里的人生”。
在他不远的身后,是文学陕军的群像,有贾平凹、陈忠实、高建群;再远一些的地方,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站着柳青、杜鹏程;在他们的身后站着路遥的生父王玉宽、生母马芝兰、大伯王玉德,站着梁生宝、徐改霞、高加林、巧珍、德顺爷爷、孙少安、孙少平、白嘉轩、鹿子霖……站着整个中国的大历史和小人物,他们革命和生产,他们生孩子过日子,他们的生活也就是我们的生活。
12月2日农历己丑年十月十三,路遥出生于陕西省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乳名卫儿,后依乳名起名王卫国。路遥是他的笔名。他曾在一本小说集的自序中写道:“我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日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陕北清涧这一带讲究,生下男孩,窑洞门前要悬挂一把高粱秆做的弓箭,意为早日成人,弯弓持箭,建立功勋。路遥出生后,家人在门上挂上一张小弓箭,村里的人看到弓箭就知道家里生了男孩。月子里,路遥母亲和路遥是不见生人的,村民及过路人见到这种标志,就懂得回避,不进路遥家的窑里。
祖父王再朝,生有三个儿子,老大王玉德,老二王玉宽,老三王玉富,全是农民。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为了缓减粮食短缺的困难局面,从1938年特别是1941年开始,发起了大规模的开荒运动,并实行了鼓励人多地少的农民往地广人稀的地方开垦荒地的移民计划,以应对边区农业劳动力和耕地面积短缺的窘境。为了做好移民工作,陕甘宁边区政府分别于1940年3月、1941年4月、1942年2月、1942年12月、1943年3月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优待外来难民和贫民之决定》、《优待难民办法》、《陕甘宁边区优待移民实施办法》、《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安置难民的通令》和《陕甘宁边区优待移民难民垦荒条例》等多部政策性法规,制定了富有针对性的移民政策。
陕甘宁边区移民主要有三大来源。其中之一便是境内的移民,即边区境内从地少人多地区迁入地多人少地区的移民,如从绥德分区迁入陇东、关中、延属、三边分区的移民,1942年约为1483人,1943年约为4961人。从县域看,移民规模最大的当属延安县。如1937年,延安的人口为7703户,33705人,1942年增加到16446户,64292人。全县5年新增8473户,其中8009户是移民,占新增户的91.6%;新增人口31587人,其中29704人是移民,占新增人口的94.3%。
清涧王家堡村这一带,耕地很少,群众生活贫困。王再朝积极响应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号召,决定“南迁”(陕北人俗称“滚南老山”)。所谓“南迁”就是向榆林南边的延安地区迁移,寻找土地肥沃的村庄安家落户。南迁前王再朝早已思谋好了,家里人多地少,养活几口人还可以,再过些年,随着人口的增多,恐怕不行了。不如趁着南迁的政策,再多安插一个点,多一块地就多一条路。南迁前老汉有言在先:“烂窑不卖,薄田不退,出去如果不顺意,还会回老窝来。”就这样,在政策与形势面前,王再朝拖家带口地踏上了南迁的路程,经过两天的脚程,来到了邻县延川境内距离县城十五华里路的郭家沟。郭家沟地广人稀,正是王再朝要寻找的理想之地。从此,王再朝在延川县郭家沟有了一席之地。他怎么也想不到,他这个举动,改变了子孙后来的轨迹;他这一改变,为中国文坛贡献了一颗耀眼的巨星——路遥。 路遥生父王玉宽,兄弟里排行老二。一生勤俭,为人厚道,曾担任过农村基层干部。1947年,王玉宽在大哥王玉德的操持下,从延川返回清涧老家,办了婚事。路遥生母马芝兰,绥德县田庄乡麻地沟村人,距王家堡五十多里。马氏身材高大,从小爱唱民歌小曲,15岁嫁给王玉宽,18岁时生路遥。马氏一生勤俭持家,为人善良温和。她先后生育十多个孩子,活了七个(五男二女),路遥系长子。四个胞弟:王卫军、王天云、王天乐、王天笑,两个胞妹:王平、王英。
路遥在王家堡村生活到八岁,1957年初冬,被生父过继给在延川县生活的大伯王玉德为子。路遥在清涧王家堡度过了难忘的童年生活。
养父王玉德,农民,一生忠厚老实,吃苦耐劳,协助父亲主持家道,南迁后一直留守在延川;养母李桂珍,清涧县赵家沟村人,是一位勤劳、善良慈祥的农家妇女。
时年,柳青三十三岁,王汶石二十八岁,李若冰十三岁,贺抒玉十一岁,闻频十岁,曹谷溪、李天芳八岁,陈忠实七岁,邹志安两岁,王蓬一岁,郑文华生。
本年?一批来自延安的作家来到西安。他们有着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人生使命感和道德正义感,创作上呈现“百花齐放”的艺术风范,并构筑成了具有特色与影响的“白杨树派”作家方阵,他们是柳青、杜鹏程、王汶石、李若冰、胡采、魏钢焰等人,以“白杨树”精神作为终生的追求目标”。“白杨树派”作家阵容的形成,有力促进了陕西当代文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蓬勃发展,为陕西文学重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李天芳、程海、晓雷、王蓬、京夫、高建群、叶广芩等为代表的陕西第二代作家在文学启蒙方面打下了坚实的现实文化基础,使陕西文学第一代与第二代有了真正的“代际传承”的关系,同时也为陕西文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重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二代作家中,路遥因《平凡的世界》、陈忠实因《白鹿原》、贾平凹因《秦腔》荣获中国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评论家李建军说,“没有柳青,陕西文学就是另外一种样子。没有柳青,陈忠实和路遥的创作,就很难达到现在的这个水平。”他们在继承第一代作家的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开始艰难地超越第一代作家的局限,并完成了对第一代作家的缺乏个人视境的写作模式的超越。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被评论界认定为继柳青、杜鹏程、王汶石之后的第二代“陕军”中在中国文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三位作家。
2010年秋天,在西安见到了清涧老乡杨进,商讨《陕北语大词典》的出版事宜,谈话中说到了老乡路遥,就在那一刻,我决定写一本关于路遥的书来缅怀这位未曾谋面的老乡。
之后,我便开始收集路遥生前出版的著作及刊发过路遥作品的报刊。2010年秋天,我开始重新阅读路遥。2011年春节过后,开始收集与路遥相关的各种出版物,期间开始阅读一些年谱和传记类书籍,来增强此方面的知识及写作经验。
2011年夏,我与在北京从事图书出版工作的贾勤作了一些简短交流,谈了写作构想。2011年,是非常繁忙的一年,爱人怀孕、两地奔波、孩子出生,几乎利用了所有的休息日来完成这部书稿。2011年,我多次往返在西安和清涧之间,期间在清涧做了一些走访工作。
2012年春节过后,初稿完成:之后,进入到“路遥研究”阶段,恰逢开始装修房子,西安逐渐变得闷热起来。立秋前后,初稿完成。我在异常闷热、烦躁的西安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2012年初冬,路遥逝世纪念日期间,有媒体相继报道了路遥纪念活动,其中又有新的资料出现,如《收藏界》于2012年11期策划了“纪念当代文坛巨匠路遥专号”,刊发了大量相关资料,其中有两封路遥亲笔书信面世:路遥生前同事张艳茜的《平凡世界里的路遥》的出版,给我手头进行中的工作带来了莫大的帮助。书里有“路遥档案”及其他珍贵的资料:之后不久,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了全新版的《路遥全集》,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11封书信、2篇小说、10篇散文、2首诗歌,使我最后的工作得到了满意的收尾。
写作之初,一直勉力自己将本书写成一部有“价值”的书。一边写,一边不免有点心虚,由于资料的匮乏,加之路遥在生前又无写作日记的习惯,加之长期伏案写作,交往圈子非常狭小、单一,一生几乎大半的时间又在陕北度过。由于种种原由,这本书里没有涉及路遥的家事。因为熟知路遥家人的朋友对此闭口不谈。而且,我也认为目前涉及此块内容还为时尚早。写作之中,除了利用好手头的材料外,更多地是在路遥生前的作品中寻找蛛丝马迹,在路遥生前有过交往的人中寻找哪怕一丁点的线索,进行判断、论证,大量翻阅“文化志”“大事记”“县志”“作协工作会议纪要”,参考路遥生活年代的文学状况。写作中,曾两次到延安拜访曹谷溪老师,并多次在电话及网络上与曹老师进行交谈,曹老师对本书的写作表示了肯定的态度,同时提供了《山花》合订本、路遥照片、书信以及与路遥交往的往事:写作期间,曾回清涧王家堡村参观“路遥纪念馆”,收集相关资料:曾在《榆林日报》、《延安文学》发表《路遥的遗产》、《路遥的阅读史》、《路遥与陕北文化》等,目的是想投石问路,得到一些“议论”,引出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写作过程中,面对着海量的资料,进行了有效分析与考证,一些资料有失严谨,对同一件事有着不同叙述,因此作了一些弃取。缺憾总是有的,由于水平所限,本书难免也有史实不当、记载有误之处,敬请读者、专家批评指正。同样希望,这部《路遥纪事》的出版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更多的文献资料,为日后研究路遥的学人提供更多的资料和更多的可能性。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榆林马鹏伟乡兄最先给我快递了“一包”路遥的相关资料,感谢郑文华、曹谷溪、尚飞鹏先生提供的珍贵照片:感谢陕西荣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吴建荣(纪录片《路遥》制片人)先生及清涧县路遥纪念馆馆长刘艳女士的大力支持:感谢贾勤兄对这本书的肯定与支持:感谢榆林学院贺智利教授在第一时间提供的研究成果(《黄土地的儿子——路遥论》):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杨晓帆,在本书的写作中,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线索:感谢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馆长梁向阳教授,先生多年来坚持从事路遥研究及文献的整理工作,所做工作为本书理清了一条清晰的编写思路。其次,还要感谢在工作、生活中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领导及师友,他们是王建领、王克明、祁玉江、阎安、刘仲平、龙云、徐亚平、高文治、符慧杰、崔建忠、魏建国、朱合作、惠建宁、冯肖华、刘东风、冯晓立、冯希哲、邢小利、丁小村、王雄、张胜伟、张艳茜、许如珍、马建绪、霍竹山、塞北、自如升,杨贺,等等。最后,特别感谢我的爱人杨媛,她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家务并照看孩子。她是这本书最大的功臣。
在此,我感受着平静生活带给凡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