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鸿章家族/百年中国名人家族老照片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甘政权、石庆波编著的《李鸿章家族》内容简介:李鸿章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活跃了40年。身处大变革时代,李鸿章几乎以一人之力,引领淮系集团,拉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大幕,不愧为推动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李鸿章及其淮系成员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去世后,其家族成员和部下又大多落叶归根,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众多文化遗存。

内容推荐

甘政权、石庆波编著的《李鸿章家族》为“百年中国名人家族老照片”的一种。

《李鸿章家族》内容介绍: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饱受争议的风云人物,他的家族也因他而受到世人关注。本书通过文图并茂的形式,展示了李鸿章家族的起源兴盛、姻亲家世、政治历程、军事经历、家族遗踪等,再现了李鸿章的历史轨迹和家族嬗变。通过合肥李氏家族的变迁,透视晚清、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和变迁。

目录

引子

一、庐郡望族

 合肥东乡

 耕读世家

 成才之路

 一门三进士

二、门庭显赫

 父亲母亲

 官宦生涯

 三位夫人

 兄弟姊妹

三、枝繁叶茂

 儿女子孙

 豪门联姻

 李氏后裔

 叶落归根

四、政治遗踪

 奠基站:北京、安徽

 第一站:上海、苏仆

 过客站:南京

 中转站:武昌

 中枢站:天津、保定

 终点站:北京

 各地李公祠

五、洋务活动

 引进制器之器

 青睐德国军工

 与外商争利

 一波三折修铁路

 创办新式学堂

 热衷留学教育

 为国争利的外交权术

 失败的“诚信外交”

 游历欧美

 “名片”与画像

 “裱糊匠”的结局

六、故乡遗存

 李氏“三景”

 文教遗存

 第二故乡

试读章节

合肥古称“庐州”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由于地处江淮要冲,长期的战事曾造成这一地区人口锐减,后又会聚了大量的江西移民,其中包括合肥东乡李鸿章家族的先祖们。

“铁打”的庐州府合肥历史悠久,秦汉之交始设合肥县,隋朝设庐州,明清为庐州府、合肥县的治所。从安徽省地形图上看。合肥是全省不偏不倚的中心腹地。1958年,毛泽东视察安徽时曾题词“合肥不错,为皖之中”。

“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合肥在群雄争霸的格局中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也带给合肥城诸多变迁。在频繁的战争周旋中,合肥城址被迫迁徙了数次。最早称之为“汉城”,屡遭兵燹,后沦为废墟。唐代武侯太将军尉迟敬德认为汉城地势低洼,便改选东南部的高地另筑一城。按古代地理定位的方法,这座城的天文分布大部分偏于“斗”区,故又称“金斗城”。南宋镇守合肥的淮南西路元帅郭振,为巩固北面边陲,把金斗城的南半部切出城外,将城池的位置大幅度北移,建成了一个比原来扩大了几倍的城池,称之为“斗梁城”。元末加固扩修,明清时进一步开凿西北濠,补其残缺,逐步形成了坚固的庐州府城。合肥城高油深;易守难攻,赢得了与重庆并列的美誉:“天生重庆,铁打庐州”故有“铁打庐州府”之称。

瓦屑坝的移民历史上长期的战事使江淮地区的社会生产受破坏极大,人口锐减。尤其是元末红巾军起义,造成江淮地区大片土地荒芜。明朝建立后,政府开始长达数百年的移民大迁徙。曾有几百万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移民定律,背井离乡,一拨又一拨地在瓦屑坝集中,而后乘坐古老的帆船,踏过波涛滚滚的鄱阳湖,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牵挂与迷惘,走向鄂豫皖和未知的远方……因而被史学家称为“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当时的移民多数没有文化,也没有文字记录,作为渡口的瓦屑坝成了江西移民最大

据《中国移民史》记载:至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迁入安庆府的江西饶州、九江等府籍移民约为27万。有资料显示,合肥地区半数以上的先民来自江西,“合肥四大姓”龚、张、李、段及一些大姓等,祖籍皆在鄱阳湖周边。根据《李氏宗谱》记载:其家族原本许姓,明代由江西迁至合肥。清初,因过继改姓李。直到李鸿章的前三代,李家仍是“一介布衣”。

合肥东乡磨店 清代庐州府下辖四县一州,即合肥县、舒城县、庐江县、巢县及无为州。据《嘉庆合肥县志》记载:东乡磨店位于合肥县城东北20里处。

1823年,李鸿章出生在东乡磨店一个名为“祠堂郢”的地方,并在此生活了20年。在祠堂郢的村头路边,有口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名叫“熊砖井”的古井。据说井水很有灵气,因为晚清大红大紫的李鸿章家族就是喝着这口井的水走出庐州,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井口由一块青白色的石头砌成,里大角形。井口四周有24条被绳索磨出四五寸的深沟,其中两处已被磨穿,如犬牙交错。巧合的是,李鸿章24岁考中进士,附会之人似乎找到了某种“证据”。据说李鸿章发迹后,有位地方官为沾上李家的“官气”,偷偷派人凿了井口的一块石头,回去制成官印。虽然李氏兄弟发迹后在家乡修建的李氏宗祠和专为其父修建的李氏家庙已荡然无存,但这口古井似乎仍诉说着李氏家族昔日的辉煌。P1-4

序言

晚清时期显赫一时的合肥李鸿章家族,最初不过是个世代务农、以耕读持家的平凡族群。其先祖原本姓许,明初自江西移居合肥东乡,直到李鸿章的祖父李殿华时期,依然是个默默无闻的乡土人家。然而正是这个李殿华,却十分注重对子女的教育。1834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终于不负众望,在江南乡试中举,四年后高中戊戌科进士。随后十年间,李文安的两个儿子李鸿章和李瀚章先后考中进士,李家成为“一门三进士”的“庐郡望族”。

然而,晚清时期的中国并不缺少这样的家族,当时的内忧外患,预示着一场时局的剧变。李鸿章家族恰恰在这个风云际会的历史背景中占得先机,李文安及其八个子女全部卷入到这个千年剧变的浪潮之中。李瀚章长期帮办湘军营务,官至湖广、两广总督。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和李昭庆,或热衷文化事业、或精于商道、或才华横溢,都在各个方面颇有建树。但使李家达到顶峰的当属李鸿章,其帮办团练、创建淮军、主持洋务,直到其官至直隶总督,获得汉人最高荣誉——文华殿大学士,赏穿方龙补服,戴三眼花翎,执掌直隶和北洋事务长达25年……

李鸿章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活跃了40年。身处大变革时代,李鸿章几乎以一人之力,引领淮系集团,拉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大幕,不愧为推动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李鸿章及其淮系成员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去世后,其家族成员和部下又大多落叶归根,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众多文化遗存。

合肥李氏家族自文安登科,瀚章制军,鸿章拜相,昆季六人继起,其书香之盛、人才之多、位业之隆、门闾之大,前所未有,成就了“晚清第一家族”的称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鸿章家族/百年中国名人家族老照片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甘政权//石庆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41317
开本 16开
页数 1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9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40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0: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