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编
文学史:一个尚未完成的课题——姚斯的文学史哲学重估
审美的狡黠:姚斯对阿多尔诺的超越
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
延续与转移——美国读者反应批评与德国原旨接受美学的关系
中国近现代文学与读者
下 编
第一讲 文学史研究的新纪元
第二讲 从文学史哲学到审美经验研究
第三讲 姚斯的审美享受和审美认同理论
第四讲 交流现象学: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
第五讲 意义的生成以及阐释的标准和限度
第六讲 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的实践和理论
第七讲 中国近现代文学与读者的交流模式
后记
图书 | 历史交流反应--接受美学的理论递嬗/未名观点丛书 |
内容 | 目录 上 编 文学史:一个尚未完成的课题——姚斯的文学史哲学重估 审美的狡黠:姚斯对阿多尔诺的超越 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 延续与转移——美国读者反应批评与德国原旨接受美学的关系 中国近现代文学与读者 下 编 第一讲 文学史研究的新纪元 第二讲 从文学史哲学到审美经验研究 第三讲 姚斯的审美享受和审美认同理论 第四讲 交流现象学: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 第五讲 意义的生成以及阐释的标准和限度 第六讲 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的实践和理论 第七讲 中国近现代文学与读者的交流模式 后记 内容推荐 王丽丽著的《历史交流反应--接受美学的理论递嬗》以西方文学史写作模式的发展变化为背景,从'文学史悖论'切入,详细分梳接受美学的三大支脉--姚斯的文学史哲学与审美经验研究、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以及美国的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思路,从中展示接受美学关注历史、交流和反应的递嬗脉络。在此当中,《历史交流反应--接受美学的理论递嬗》还关注意义阐释问题的探讨,解析接受美学与结构和解构主义的内在相通和合流的关节与因由。 编辑推荐 《历史交流反应--接受美学的理论递嬗》讲稿中说到,伊泽尔是在与人际交流的类比中,来论述读者与文本交流的动力机制的,而现代交流理论则认为,人际交流起源于人们之间体验的相互不可见性。王丽丽以前都是以《庄子·秋水》中的一段对话来说明“人们之间体验的相互不可见性”。那段对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庄子与惠子同在濠河边上,庄子感叹说:水里的鲦鱼优游自在,多么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它们很快乐呢?庄子则反问道: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非常快乐呢?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段“比较文学”的参证还是很有说服力的,但等到这次整理,我又认真地看了一下原稿,发现伊泽尔或者现代交流理论是这样解释“人际体验的相互不可见性”的:任何人无法体验他人对自己的体验……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历史交流反应--接受美学的理论递嬗/未名观点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丽丽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24093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3 |
出版时间 | 2014-03-01 |
首版时间 | 2014-03-01 |
印刷时间 | 2014-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4 |
CIP核字 | 2014065328 |
中图分类号 | B83-069 |
丛书名 | |
印张 | 1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5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