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甲子(1子年记忆丑年记忆寅年记忆)(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导演”陈晓卿回眸60年中国市井百态,生动刻画60年百姓民生史!

《甲子(1子年记忆丑年记忆寅年记忆)》用干支纪年的方式记录了历史上一个完整的甲子年,讲述了不同年代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和事件。以央视纪录片《甲子》为基础,以碎片化的记忆,讲述了每12年同一个属相纪年下的社会历史。书中收集了大量报纸、纪录片、个人日记、回忆录等原始素材,真实再现并还原了近60年的人物、场景和社会环境。涉及中国外交、政治、政策、法律、生活、文化、民生等各个方面,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不同历史时期的全景图。

内容推荐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导演”陈晓卿回眸60年中国市井百态,生动刻画60年百姓民生史!

回眸甲子岁月,实录市井百态,这是60年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点滴记录,一部百姓的民生史,也是一部个人视角的家国史。

60年一个甲子,60年一个轮回的干支计时是中国特有的计时系统。本书用干支纪年的方式记录了历史上一个完整的甲子年,讲述了不同年代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和事件。本书以央视纪录片《甲子》为基础,以碎片化的记忆,讲述了每12年同一个属相纪年下的社会历史。书中收集了大量报纸,纪录片、个人日记、回忆录等原始素材,真实再现并还原了近60年的人物、场景和社会环境。涉及中国外交、政治、政策、法律、生活、文化、民生等各个方面,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不同历史时期的全景图。

《甲子(1子年记忆丑年记忆寅年记忆)》是这一系列的第一部分,收录子年记忆、丑年记忆,寅年记忆。

目录

序言 我们没有完全失忆

子年记忆

1948年戊子

1960年庚子

1972年壬子

1984年甲子

1996年丙子

丑年记忆

1949年己丑

1961年辛丑

1973年癸丑

1985年乙丑

1997年丁丑

寅年记忆

1950年庚寅

1962年壬寅

1974年甲寅

1986年丙寅

1998年戊寅

试读章节

中秋节的长春,黄昏刚到,解放军围城部队就忙碌起来。《解放日报》记者穆青在通讯中写道:“他们把月饼馅儿裹放进了传单,纸烟上印上了标语,并且用刀子在每一个西瓜皮上都刻上了‘反蒋起义’的口号。然后按照敌人的地堡,附上我军的慰问信,一齐送了过去。”

明月初升,解放军的前沿阵地上,到处都敲起了锣鼓,战士们开始做游戏,看文艺表演,胡琴声、歌声、笑声汇成一片。穆青在文童中写道:“一阵阵的歌声、口号声,随着火线的秋风,清晰地飘向长春孤城。而那里,仅仅一线之隔,像旷野的孤坟一样,简直一片死寂。”

前线喊话组向对面的阵地喊道:“蒋军弟兄们,你们在想家吗,你们在家乡是怎样过节的呢?”宣传队则唱起了歌:“八月中秋月光明,照着长春一孤城,解放军过节多欢乐,你们守碉堡多苦情,解放军过节吃的是鱼和肉,你们吃的是酒糟掺豆饼……”第二天一早,对面的182师456团就陆续逃过来23人。

长春围困战已经持续了5个月。国民党第60军濒临绝境,连麸子掺豆饼都难以维持,许多士兵靠挖野菜喝稀粥活命,而同为守军的国民党新七军却还有大米吃。

第60军原是云南地方武装,待遇上与国民党嫡系部队新七军有着天壤之别。一色美式军服的新七军士兵,把60军称为“花子兵”。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中讲:“锦州占领后,敌人长春守卫部队面临绝境。曾泽生将军起义,来到我军围城司令部。”10月17日,60军在军长曾泽生的率领下,临阵起义。两天后,新七军也放下武器,长春宣告解放。

半个月后,国民党在东北的最后一个据点——沈阳被攻克,东北全境解放。9月开始的辽沈战役,是共产党战略大决战的正式开始。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47万多人。在城市的各条街道上,人们都在热烈庆祝全东北的解放。

此时,在华北和中原,淮海战役也已打响。

就在辽沈战役期间,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哈尔滨举行。

此时,距离上一次劳动大会已经过去19年了。1929年的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是在上海秘密举行的,当时只有29名代表出席。这一届大会共有518名代表参加,除了解放区的代表,还有国统区的天津、上海、两广等地的代表。代表中,最有名的是延安时期的劳动英雄赵占魁。赵占魁同志说:“俺们的天下大啦,俺们是火车头,要带头干!”

大会历时22天,恢复并重建中华全国总工会,陈云被选举为全国总工会主席。他指出国民党统治区职工运动当前的任务,就是积蓄力量,扩大队伍,准备迎接人民解放军。 《解放日报》记者穆青在通讯中写道:“在700人的宴会上,各地代表高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曲,‘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的口号此起彼伏。”

11月14日,国民党《中央日报》第二版刊载出一条新闻,国民党政府委员、蒋介石的国策顾问陈布雷“因心脏衰弱,突告不起”。

早在1927年,《商报》主编陈布雷放弃了自己蒸蒸日上的报业生涯,投奔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并逐渐成为蒋介石最信赖的执笔者。他的突然离世,引发多方猜测。几天前,一心贯彻“戡乱”方针的蒋介石,催促陈布雷起草“战时体制”的方案。陈布雷在11月11目的杂记中写道:“不但怕见统帅,甚且怕开会,自己拿不出一些主意,可以说我的脑筋已油尽灯枯了……”

第二天晚上,陈布雷写下11封遗书,吞服安眠药结束了生命。在写给蒋介石的两封遗书中,只感念知遇之恩,没有一个字提到国其之战,仅在结尾说到,结束自己毫无价值的一生。

陈布雷死于自杀的消息,最终由中央社在11月18日发布。《观察》杂志的一篇评论文章这样写道:“……陈布雷敢于在自杀之前以‘停止戡乱,放弃独裁,绝交孔宋’三事直言相谏,谏之不从,以死明志。”

11月底,宋美龄前往美国寻求援助。这一次她所受到的待遇和前几次明显不同,没有国会讲演,也没有记者席传来的热烈掌声。半个月后,杜鲁门约见宋美龄,明确表示对蒋介石政府的援助已经到达极限,除了之前应允的4亿美元之外,美国政府暂时不会给予更多的援助。

刚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东北野战军,来不及休整,迅速南下山海关。12月5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以100万兵力,发起平津战役。半个月后,北平、天津已完全处于解放军的包围之中。

从12月中旬开始,每天清晨,北平朝阳门都会聚集着来自各个城区的居民。由于从郊外运进城的新鲜蔬菜日见匮乏,攻守双方达成默契,在朝阳门瓮城里开辟一个菜市。所有蔬菜在一个小时内卖光,人们只有去得早,才能买到菜。

12月15日,是北京大学建校50周年纪念日。在城外隆隆的炮声中,北京大学校长胡适离开北平,前往南京。由于走得匆忙,胡适只给留守北大的同事留下一张便笺:“今早及今午连接政府几个电报,要我即南去,我就毫无准备地走了。”

蒋介石预感到平津不保,指示中央研究院院长傅斯年将北平的一批知名教授接往南京。继胡适之后,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师大校长袁同礼等人搭乘第二架飞机飞往南京。教育部官员特地到机场迎接,却大失所望,“抢救”名单上的教授绝大部分都没有来。P20-22

序言

几天前,在信箱里看到王安先生发给我的《公民纪事五十年(1978~2028)》。彻夜抚读,不禁被它内容之翔实,涉猎之广泛,角度之客观所深深震撼。阅读这些从民间角度记录的文字让我立刻置身于当年的空气之中。王先生是一位学人,他的专栏文章曾经让我折服于“中国大陆财经评论第一健笔”的风采,而《公民纪事五十年(1978~2028)》更让我由衷地敬仰他“双馨的德艺”(老六语)。

此次王先生赐读的是第十四编2003年部分,这一年几乎可以用非典取代它的名称。让我印象深刻异常的原因之一便是在这年非典最猖獗的时候,我们开始了系列片《甲子》的策划和制作。当时由于外出拍片受到了限制而栏目又必须正常运转的缘故,我们开始把目光投向过去被我们称作“资料”的老纪录片上。因为2004年是农历的甲申年,我们的第一个系列就叫“申年记忆”,选择从1944年开始的5个猴年(分别是1944年、1956年、1968年、1980年、1992年)进行回述,开始了“甲子盘点”的序幕。

起初的想法很简单,即在尽可能多占有素材的前提下,对旧影像进行重新整合,用中国人的传统纪年方式梳理中国60年以来的影像遗存。然而在制作的时候,旧影片中开始散发出一种让我们莫名兴奋的味道,这种味道是许多文字记录格式的东西所无法企及的—真实感、现场感。于是我们又给《甲子》取了一个副标题叫“六十年中国社会生活图景”,想尽可能从民间的、社会学的、人类学的角度来展现中国的世俗变迁。我们尝试采用当年的平面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画册和书籍的内容,使节目的叙事能力大大增强。为了使原本单一的事件有了立体的关照,我们努力找到当事人的回忆文字,私人记录被大量使用。这样一来,原本宏大的、嘈杂的、易逝的影像便有了细微的、个人化的视角。

这个想法和王安先生不谋而合。与王先生不同的是,一方面我们做得要浅显平白得多,另一方面我们的制作难度也大一些。其中,最主要的困难来自于影像资料的匮乏。

有人说过,中国人缺乏用影像记录自己的习惯。20世纪30年代之前,中国的电影业已经起步,但当时的社会景象的记录更多是出自于外国人之手,如西方记者、传教士、国外的摄影队等。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黄埔军校、“五四”运动、“四一二”政变等影像大都是他们留下的。中国当时的影业公司也拍摄了一些纪实影像,但现在的命运大多是“存目”,这给我们在叙事上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另一方面,国人有为尊者讳的传统,摄影机焦距在一些敏感的事件面前往往变得模糊异常,以至于我们在端详这些事件的时候出现了诸多的“马赛克”:历史链条在影像中断裂了。比如说1994年。这一年有两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是被载入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的:一个是千岛湖事件,另一个是克拉玛依大火。在搜集素材的时候,关于这两个事件我们几乎找不到一分钟的活动影像,最后只得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口播搪塞了之。当年拍摄到的那些录像在哪里呢?或许在公安局?天知道!

如果你做过文献片,一定对我的痛苦感同身受。每次说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我们都只能用苏联人1950年组织拍摄的艺术片;每次说到“文革”的经济困难,我们还得把被自己批判过的安东尼奥尼的《中国》搬出来;每次说到“三年自然灾害”,我们都无从寻找画面支持,只好用荒芜的田园、龟裂的土地、30年代的难民镜头来替代……

比重大事件发生时“摄影机缺位”更恐怖的,是对记录成品的人为毁坏。这里我可以讲一个故事。

1997年,因为文献纪录片《刘少奇》,我频繁出没于中央电视台胶片库(20世纪60年代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大部分是用胶片制作的)搜集“文革”初期素材。胶片库位于广播剧场旁边,一进门摆放着十几个麻袋。一次闲来无事和资料工人聊天,便问起那些麻袋里装的是什么。师傅说:“那是咱们台(19)65年到(19)68年的新闻素材。想看看是什么吗?”我便跟着他随意地打开了其中的一个口袋,翻出一条胶片:“看看,这是批斗相声演员×××,看见没有,他旁边的×××脖子上挂的都是破鞋……”他又扯出了一条,是批斗央视老台长孟启予的群众大会。从那些连续的画格上,能够看到孟被一个人一掌掴到了台下。“知道打人的是谁吗?”师傅问我,然后他得意地说出了一个我很敬重的老摄影师的名字……

胶片散乱地缠绕在一起,显然已经被处理过,无法挽救。我忍不住问:“为什么要把这些胶片毁掉呢?”师傅说:“这是好几年前处理的。再说,保存它有什么意义啊?现在稳定是重中之重嘛,干吗还要翻这些陈年旧账!”显然,这是得到了上面的指示,否则谁敢把这些胶片连同负片一起销毁?而发出这个指示的又是谁呢?那天从资料库出来,我后脊梁一阵发冷,不知怎么就想起来电影里国民党撤退时烧文件的情形。

这是在摧毁我们的记忆啊!

从那以后,我对影像资料的认识和情感都进一步地加深了。所以在《甲子》中,我要求导演在不影响片子整体节奏(毕竟这是个媒体产品)的前提下,尽量做到旧影片内容的最大化,突出原来影片的配音、字幕、音乐、特技等带有浓重时代征貌的元素。毕竟画面负载的信息太丰富了,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有个女士读了《兄弟》,她问我“文革”是像余华写的那样吗?我说是,并语重心长解释半天,女士还是不敢全信。我想如果她看过1970年工人体育场批斗遇罗克的纪录片的话,她就不会再有疑问了。在片中,在一个弱小的、瘫软在地的青年面前,70000人高举着拳头怒吼!直到现在我看到这个画面仍然抽搐不已,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当年那个纪录片是成功的。

我和同事们是一群影像至上主义信徒,好的资料即使自己不能保存,也都尽可能地做好记录,知道到哪里能够找到它们。历史可以读解为一次记忆选择的过程,记住什么,遗忘什么,这背后悄然站立着我们的立场。为了完成这个片子,我们成了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影像资料单位的常客,大家皓首穷经地搜寻每一格画面,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为了证明,作为一个纪录片工作者,我们没有完全失忆。

王安先生为时代留存档案记录,善莫大焉。尽管我们也有用影像为中国志史的愿望,但客观地说目前我们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甲子》在外观上更接近社会生活史,重大历史事件在其中只是叙述背景,由众多记忆碎片组成的百姓生活才是它的主体。我曾经打比方说《甲子》就是一本相册,跟咱们家里的相册一样,有些照片我们很做作,有些照片美化了我们……相片不能展示我们生活的全部,但不管怎样,捋着这些照片我们能看到自己成长的印记。

2004年年初,《申年记忆》播出后反响出乎意料地良好,接着我们又完成了《酉年记忆》和《戌年记忆》。按照当时的想法,《甲子》共计12部,每年年初推出,最后完成应该是2015年。在电视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个工程能否最终完成呢?如果你喜欢今年的《戌年记忆》的话,请为它祈祷。

陈晓卿

2006年3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甲子(1子年记忆丑年记忆寅年记忆)(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晓卿//朱乐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40709
开本 16开
页数 33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9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18
CIP核字 2013128156
中图分类号 K25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38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