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顺曹操
东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当时正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灾祸不断。手中握有军权的军阀们各自割据一方,都自称是真心保护汉朝皇帝的;实际上,却各自怀有野心,都想称王称霸。要想达到称霸的目的,光拥有一点军事实力当然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占有人才,只有把天下的文臣武将都收拢到自己的帐下,才有获胜的可能。于是,在争权夺利、互相攻击的战争中,又多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争夺人才的战争。
当时,在众多割据势力中,曹操的势力很大。曹操当时是汉朝皇帝正式任命的大司空,掌握着天下兵马大权,他坐镇许都,皇帝也惧怕他的实力,对他言听计从。曹操所喜欢的人,一夜之间就能从一个穷人变成耀武扬威的大人物。所以,一些想求得功名富贵的文武人才纷纷投靠曹操,对曹操拼命效忠;加上曹操确实有雄才大略,能够识人、用人,一时间网罗了许多杰出的文臣武将。
当时,在京城有一名青年叫司马懿,字仲达。司马懿出生在贵族家庭,祖上几代都是汉朝的大官,直到东汉末年,他的父亲、哥哥都还是朝廷重要官员。司马懿从小便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又常和朝廷的一些大官来往,经常听他们谈论国家大事,对国家的政治、军事情况很有自己的主见。到他家来的人,都非常器重司马懿。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关系很好,也很佩服司马朗的学识。自从见了司马懿之后,崔琰大为惊讶,对司马朗说:“您的弟弟司马懿将来一定是个杰出的人才!您虽然很了不起,但和您的弟弟比起来,只怕要差得太远太远!”南阳太守杨俊,是当时社会上的知名人士。他见了司马懿,也认为这个年轻人将来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不是一般的王公大臣所能比得上的。
大家对司马懿的评价,很快传到曹操耳中。曹操想:有这么一个杰出的年轻人,一定要收归自己的帐下,让他为自己服务。于是,曹操便写了一封长信,派使者给司马懿送去。信中写道:当前,天下不安定,许多军阀割据一方,我们身为汉朝大臣的后代,要当一名忠臣,这时候应该挺身而出,为国家的统一和安宁做出贡献。信中还对司马懿的才能大加赞赏,并说自己如何如何想见见司马懿,只要司马懿答应与自己共同为朝廷效力,他就会向朝廷保奏,让司马懿在重要岗位上为国家建功立业。
使者将曹操的信送到司马懿家中。司马懿看信后想:“当前,天下大乱,各路诸侯都在拼命扩充实力,没有哪一个是真心保护皇帝的,都有着或大或小的野心,曹操自己恐怕也是个大野心家,汉朝江山眼看就要不保,我去保他干什么?而且曹操手下有那么多能干的文武人才,要我去干什么?无非是想把我控制起来。再说,不用多久,曹操就有可能称王称霸,我何必去帮他打天下?弄不好,自己还要在历史上落个不好的名声。”司马懿又想:“男子汉大丈夫生在这样的乱世中,正是时势造英雄,我要干就自己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为什么要去替曹操卖命?不去!不去!”
司马懿考虑妥当后,决定给曹操写一封信,告诉他,自己不想当官,只想一辈子读书写作,过逍遥自在的日子。信中,他将曹操的雄才大略大大赞扬了一番;对曹操聘请自己感到非常荣幸,申明自己一没武艺、二没天才,干不了什么大事,还是任着自己的性子过闲散的生活好。信写得很客气,但却硬邦邦地回绝了曹操。
曹操接到司马懿的信后,对司马懿拒绝合作有点生气。本来,如果司马懿一下就同意的话,可能曹操并不一定重视他;可这么一拒绝后,曹操反而重视起来,一定要把司马懿争取过来。
但是,曹操也很明白,如果再写信去邀请,司马懿还是会拒绝的,不如过一段时间再说。在这一段时间里,他暗中派人察看司马懿在干什么,是不是真的在读书逍遥。派出去察看的人不久便向曹操回报:“司马懿读书倒是真的,但读的都是治理天下的书和行军打仗的兵书,日常往来的都是当朝有名的能人,在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往往一谈就是几天。”曹操听了,心中冷笑:“你司马懿胸有大志,却不愿为国家出力,想干什么?”便又写了一封信,这一次可不像第一次那么客气了,已经带有命令和责备的口气,批评司马懿不愿为国家尽忠,想用大道理来逼迫司马懿。
司马懿看了曹操的第二封信后,心中连连叫苦:想不到自己给曹操盯上了,这回再拒绝,恐怕不好办了,只好来个缓兵之计。司马懿打定主意就是不想去,便回了一封信。信中说自己从小身体很弱,得了一种腿脚麻痹的病,没有治彻底,经常发作,最近又发作起来了,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厉害,成天睡在床上,不能行动。他说等自己病好了以后,立即去报到。
曹操接到回信后,明知司马懿在说谎,非常生气,便想察看司马懿是不是真的生病了,于是派一名武士夜晚潜入司马懿家中,看司马懿是不是真的生病睡在床上,如果没有病,立即强行将他请出来。他还交代这位武士说:“你可以采取一些办法试试他,看他到底能不能动弹。”武士领了曹操的命令,笑着点头而去。
司马懿回复曹操第二封信以后,立即卧床装病。他知道曹操的性格,曹操想办的事,非办成不可,自己用生病的理由回绝了他,非得装病不可。于是,他派几个佣人成天服侍自己,他自己则睡在床上一动不动。P1-4